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 傷寒方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 傷寒方下 (10)

1. 大五補湯

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霍亂後中瘴瘧,面赤頭暈,身怠如醉,渴甚,腹中疼,右手脈浮緊甚,鼻息臭,舌苔黃,滿口焦黑點,大便滑洩。

時行病(霍亂)後轉化為瘴瘧,症狀如下:

  • 面色潮紅,頭暈目眩
  • 身體虛弱,如同醉酒
  • 極度口渴
  • 腹痛
  • 右手脈搏浮而緊促
  • 鼻息有臭味
  • 舌苔黃膩,舌面上有許多焦黑色的點
  • 大便稀溏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地黃,黃耆,當歸,芍藥(各三兩),芎藭,遠志,桔梗(各二兩),桂心(三十銖),竹葉(五兩),大棗(二十枚),生枸杞根,生薑(各一斤),半夏,麥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次納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

白話文:

  • 人參:三兩
  • 白朮:三兩
  • 茯苓:三兩
  • 甘草:三兩
  • 乾地黃:三兩
  • 黃耆:三兩
  • 當歸:三兩
  • 芍藥:三兩
  • 芎藭:二兩
  • 遠志:二兩
  • 桔梗:二兩
  • 桂心:三十銖(約1.5克)
  • 竹葉:五兩
  • 大棗:二十枚
  • 生枸杞根:一斤(約500克)
  • 生薑:一斤(約500克)
  • 半夏:一升(約150克)
  • 麥冬:一升(約150克)

十八種藥材磨成粉末,用三鬥水煮竹葉、枸杞,取兩鬥藥液,再加入所有藥材煎煮取六升,分為六次服用,一天一夜內服用完畢。

2. 鯪鯉湯

治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忽冷忽熱,時發時止,由山間瘴氣引起的瘧疾病方。

鯪鯉甲(十四枚),鱉甲,烏賊骨(各一兩),恆山(三兩),附子(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前稍稍啜飲勿絕吐之,兼以塗身,斷食,過時乃食飲。

白話文:

鯪鯉魚鱗(14片),鱉甲,烏賊骨(各1兩),恆山(3兩),附子(1顆)

把五種味道的藥材嚼碎,用三升酒浸泡一晚。天亮前,稍微啜飲一些,不要全部吐出來,同時把藥液塗抹全身,並禁食。一段時間後再進食。

3. 烏梅丸

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積年不瘥方。

白話文:

治療肝臟邪熱導致的瘧疾,讓人面黃肌瘦,呼吸困難,戰慄如死人,或者久病勞累,稍稍活動就和瘧疾一樣,多年不愈的方子。

烏梅肉,蜀漆,鱉甲,葳蕤,知母,苦參(各一兩),恆山(一兩半),石膏(二兩),香豉(一合),甘草,細辛(各十八銖)

白話文:

烏梅乾果肉、生漆、鱉殼、葳蕤草、知母、苦參(各 30 克),恆山(45 克),石膏(60 克),香菜籽(90 克),甘草、細辛(各 5.4 克)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佳。

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白話文:

治療心熱引起瘧疾不止,或瘧疾停歇後熱度不退,時而發作時而止息,令人心煩意亂,極度口渴想喝冷水反而感覺更冷,多數患者體溫不算太高的方劑:

將以下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用酒服下十丸,每日兩次,也可以用飲水送服。

甘草(一兩),蜀漆(三兩),恆山,鱉甲(各四兩),石膏(五兩),香豉(一合),梔子,烏梅(各三十枚),竹葉(切,二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甘草(60克),生漆(180克),恆山(240克),鱉甲(240克),石膏(300克),香豉(240毫升),梔子(30顆),烏梅(30顆),切碎的竹葉(1.2升)

取九味草藥,用九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4. 恆山丸

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方。

白話文:

治脾熱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洩,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方。

用於治療脾熱引發的瘧疾,無論患者是否口渴,都可能是由於熱氣內傷而未及時排出,導致患者出現畏寒、腹痛、腸鳴、盜汗等症狀。

恆山(三兩),甘草(半兩),知母,鱉甲(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

白話文:

恆山(60-90克),甘草(15克),知母,鱉甲(各30克)

將上述四種藥材磨成粉末,和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在病症未發作前,用酒服下十丸;病症即將發作時,服下一次;病症正在發作時,再服下一次。

5. 恆山湯

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而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則發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方。

恆山(三兩),甘草(半兩),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

又方,治腎熱發為瘧,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白話文:

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而為瘧

配方: 恆山(三錢),甘草(半錢),秫米(三百二十粒)

製法: 以上三味藥材搗碎,用七碗水煎煮取三碗,分成三份服用,於瘧疾發作時服完。

另有治腎熱發為瘧的配方:

配方: 未記載

症狀: 讓人感到悽悽然,腰脊疼痛難忍,大便困難,眼睛昏花,身體顫抖,手腳冰冷。

恆山(三兩),烏梅(三七枚),竹葉(切,一升),香豉(八合),蔥白(一握)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令盡。

白話文:

恆山(兩到三兩) 烏梅(三到七顆) 竹葉(切碎,一杯) 香豉(八合) 蔥白(一把)

將上五味的藥材咀嚼後,加入九升水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直到發汗為止。

6. 藜蘆丸

五臟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治之方。

白話文:

五臟會得瘧疾,六腑則不會,唯獨胃腑會得。得了胃腑瘧疾的人,時常感到疲憊,容易飢餓卻不能進食,吃了東西後還會腹脹難受。治療的方法如下:

藜蘆,恆山,皂莢,牛膝(各一兩),巴豆(三十枚)

白話文:

藜蘆,恆山,皁莢,牛膝(各 15 公克),巴豆(30 粒)

上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搗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發時一丸,一日勿飽食。(《肘後》無恆山、牛膝)

白話文:

服用這五味藥時,先取藜蘆和皁莢熬製,熬至黃色後搗碎。將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服用一丸,發病時再服用一丸。服用期間請避免過飽。

7. 刺灸法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心瘧刺手少陰。脾瘧刺足太陰。肺瘧刺手太陰陽明。腎瘧刺足少陰太陽。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凡灸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柱也。

白話文:

肝瘧疾時,刺足厥陰穴會見血。心瘧疾時,刺手少陰穴。脾瘧疾時,刺足太陰穴。肺瘧疾時,刺手太陰穴和陽明穴。腎瘧疾時,刺足少陰穴和太陽穴。胃瘧疾時,刺足太陰穴和陽明穴,會橫脈出血。

凡是灸治瘧疾,一定要先詢問病人症狀最先發作的地方。先灸這個部位。從頭項發作的,在發作前預灸大椎穴和尖頭穴。逐漸灸到瘧疾發作時間過後。從腰脊發作的,灸腎俞穴100壯。從手臂發作的,灸三間穴。灸治瘧疾時,在上星穴和大椎穴施灸,到瘧疾發作時達到100壯。用艾柱灸,大小如黍米粒。一般人不懂得這些,只會取穴位大的灸。

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狀。又灸風池二穴三壯。凡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五臟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

白話文:

  • 如果感覺到一點點不適,就在百會穴上灸7壯。如果之後症狀再發,再灸7壯。即使是很難治癒的患者,也不過需要灸3次。患者赤腳站立,用一根線圍繞自己的腳一週,從中央對折。從大椎穴開始,沿著對折的線對百會穴灸。線頭處灸3至7壯,每個艾柱像小豆子一樣大小。此外,還灸風池穴各3壯。
  • 對於所有類型的瘧疾,無論發作時間遠近,患者平躺仰臥,用一根線測量兩乳頭之間的距離,從中間對折。從乳頭處開始向下灸,灸的距離根據患者年齡而定,男左女右。
  • 對於所有由五臟引起的瘧疾,灸尺澤穴各7壯。該穴位位於肘部中央,靠近上臂動脈處。

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刺足少陰血出愈。痎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眥上入髮際五分陷者,灸七壯。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白話文:

遇到瘧疾但脈象不明顯的,針刺十個手指間讓血流出來,血流盡後一定會痊癒。事先觀察身體上有沒有赤紅如小豆的疹子,全部挑掉。

瘧疾時針刺足少陰經會讓病情好轉。痎瘧以上星穴為主,穴位在鼻樑正中央,往上延伸到髮際一寸,有一個凹陷如豆子的地方,灸七次,先用針刺取血於譩譆穴,再刺天牖穴和風池穴。

瘧疾在傍晚發作的,用臨泣穴為主,穴位在眼眶上側,往上延伸到髮際五分,有一個凹陷的地方,灸七次。

瘧疾如果屬於實證,會伴隨腰背疼痛;如果是虛證,會出現鼻出血和發熱,用飛揚穴為主,穴位在外踝骨上七寸,灸七次。

瘧疾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眼睛突出如脫出眼眶,頸項僵硬如拔取崑崙穴。此穴位於腳外踝後跟骨上的凹陷處。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