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 傷寒方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 傷寒方下 (10)

1. 大五補湯

治時行後變成瘴瘧方。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地黃,黃耆,當歸,芍藥(各三兩),芎藭,遠志,桔梗(各二兩),桂心(三十銖),竹葉(五兩),大棗(二十枚),生枸杞根,生薑(各一斤),半夏,麥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次納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流行病後轉變為瘴瘧的情況。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地黃、黃耆、當歸、芍藥(各90克)、芎藭、遠志、桔梗(各60克)、桂心(約9.375克)、竹葉(150克)、大棗(20顆)、生枸杞根、生薑(各500克)、半夏、麥冬(各400克)。

以上十八種藥材,先切碎,然後用三大斗的水先煮竹葉和枸杞,煮到剩兩鬥水時,再放入其他所有藥材,煎至剩六升的藥汁,分成六次服用,需在一天一夜內服完。

2. 鯪鯉湯

治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鯪鯉甲(十四枚),鱉甲,烏賊骨(各一兩),恆山(三兩),附子(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前稍稍啜飲勿絕吐之,兼以塗身,斷食,過時乃食飲。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忽冷忽熱、症狀時有時無,像是山區傳染性瘧疾的方子。

所需材料如下:鯪鯉魚鱗14片,鱉魚殼、烏賊骨各30公克,恆山(一種中藥)90公克,附子1個。

將以上五種材料切碎,用三公升的酒浸泡一夜。在發病前,慢慢小口飲用,直到吐出為止,同時也可將藥酒塗抹於身體上。在療程期間需禁食,待時間過後才能恢復正常飲食。

3. 烏梅丸

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積年不瘥方。

烏梅肉,蜀漆,鱉甲,葳蕤,知母,苦參(各一兩),恆山(一兩半),石膏(二兩),香豉(一合),甘草,細辛(各十八銖)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佳。

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後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甘草(一兩),蜀漆(三兩),恆山,鱉甲(各四兩),石膏(五兩),香豉(一合),梔子,烏梅(各三十枚),竹葉(切,二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烏梅丸]

主治肝臟受到邪熱影響導致的瘧疾,使患者面色蒼白,呼吸急促,甚至出現類似死亡的抽搐現象,或是長時間的低燒,病情反覆如瘧疾般,多年未能痊癒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材包括:烏梅肉、蜀漆、鱉甲、葳蕤、知母、苦參(各40克)、恆山(60克)、石膏(80克)、香豉(30毫升)、甘草、細辛(各7克)。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粒,每日兩次,用酒送服,用水送服亦可。

主治心臟過熱引起的瘧疾不停,或瘧疾停止後仍然持續發熱,病狀時來時去,使人心情煩躁,極度渴望喝冷水但又怕冷,體溫並未升高太多的治療方式如下:

藥材包括:甘草(40克)、蜀漆(120克)、恆山、鱉甲(各160克)、石膏(200克)、香豉(30毫升)、梔子、烏梅(各30顆)、竹葉(切片,共500毫升)。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加入9公升的水煎煮至剩餘3公升,分三次服用。

4. 恆山丸

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方。

恆山(三兩),甘草(半兩),知母,鱉甲(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時一服,正發時一服。

白話文:

[恆山丸的製備與用法]

用於治療由脾臟過熱所導致的瘧疾,無論患者是否感到口渴,若體內熱氣無法正常排出而受傷,會使人感到寒冷,腹部疼痛,腸胃有鳴響,並伴有出汗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恆山(約90克)、甘草(約15克)、知母和鱉甲(各約30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瘧疾發作前,可用酒送服十粒藥丸;在預計發作時間前以及發作時,各服用一次。

5. 恆山湯

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而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則發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方。

恆山(三兩),甘草(半兩),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

又方,治腎熱發為瘧,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恆山(三兩),烏梅(三七枚),竹葉(切,一升),香豉(八合),蔥白(一握)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令盡。

白話文:

【恆山湯】

這帖藥方用於治療肺部過熱導致痰積在胸口,這種情況會使病情時好時壞,最終轉變為瘧疾。患者會感覺心寒,甚至出現發燒症狀,發燒期間容易驚嚇,好像看到什麼東西似的。藥方如下:

恆山(90克)、甘草(15克)、秫米(320粒)

將上述三種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七公升的水煎煮,最後濃縮成三公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在發病前讓病人全部喝完。

另一個藥方,用於治療由腎臟過熱引發的瘧疾,病人會感覺全身寒冷,腰背疼痛,腰部活動困難,排便不暢,眼睛模糊,身體搖晃不定,手腳冰冷。藥方如下:

恆山(90克)、烏梅(21顆)、竹葉(切碎,100毫升)、香豉(約400毫升)、蔥白(一把)

將上述五種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九公升的水煎煮,最後濃縮成三公升的藥汁,同樣分三次服用,在發病前讓病人全部喝完。

6. 藜蘆丸

五臟並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治之方。

藜蘆,恆山,皂莢,牛膝(各一兩),巴豆(三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搗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發時一丸,一日勿飽食。(《肘後》無恆山、牛膝)

白話文:

[藜蘆丸]

內容:五臟若有瘧疾的症狀,六腑則通常不會有,但胃腑會出現。胃腑有瘧疾,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雖然非常餓但是卻吃不下,吃了會覺得脹氣且腹部膨脹。以下是治療方法。

藥材:藜蘆、恆山、皁莢、牛膝(每樣各一兩),巴豆(三十粒)

製作方法:將上述五種藥材中的藜蘆、皁莢先炒至顏色變黃,然後混合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和藥粉搓成丸子,大小如同小豆。早上服用一顆,發作時也服用一顆,一天之中避免過度飽食。(在《肘後》的記載中,無恆山、牛膝兩種藥材)

7. 刺灸法

肝瘧刺足厥陰見血。心瘧刺手少陰。脾瘧刺足太陰。肺瘧刺手太陰陽明。腎瘧刺足少陰太陽。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凡灸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大柱也。

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狀。又灸風池二穴三壯。凡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五臟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

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刺足少陰血出愈。痎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髮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穴在目眥上入髮際五分陷者,灸七壯。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白話文:

[針灸治療法]

如果是肝臟引起的瘧疾,應針刺腳部的厥陰經絡,直到有鮮血流出。若是心臟引發的瘧疾,則要針刺手部的少陰經絡。脾臟問題導致的瘧疾,則針刺腳部的太陰經絡。肺部引起的瘧疾,需針刺手部的太陰和陽明經絡。腎臟相關的瘧疾,應針刺腳部的少陰和太陽經絡。由胃部引發的瘧疾,則要針刺腳部的太陰和陽明經絡,並對橫向的脈絡進行放血。

在進行灸療時,應先了解瘧疾最先在哪個部位發作,然後在該部位進行灸療。如果是在頭頸部開始發作,應在發病前預先灸療大椎頂端,逐漸進行到發病時間結束。若是腰部開始發作,應灸療腎俞百次。如果是手臂開始發作,應灸療三間穴。

如果感覺有異常,應立即灸療百會穴七次。若病情再發,再次灸療七次。對於極難痊癒的病例,通常不會超過三次灸療。方法是以腳踏地,用繩子繞腳一圈,將繩子對折,從大椎穴向百會穴進行灸療,灸療的艾炷大小如小豆。

所有類型的瘧疾,無論新舊,都可讓患者正面躺下,用線量測兩乳之間的距離,再從乳頭向下灸療,灸療次數根據年齡決定,男性灸療左側,女性灸療右側。五臟所引起的所有瘧疾,應灸療尺澤穴七次,此穴位於肘部彎曲處的動脈上。

對於脈象不明顯的瘧疾,應針刺手指間放血,血流完畢後,病癥通常就會消失,但首先要找到身體上像小紅豆一樣紅色的小點,並將這些位置全部針刺。

對於日落時發作的瘧疾,應灸療臨泣穴,此穴位於眼角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的凹陷,灸療七次。

如果瘧疾引發腰背疼痛,可能是因為虛弱導致鼻塞或鼻出血,這種情況下,應灸療飛揚穴,此穴位於外踝上七寸處,灸療七次。

如果瘧疾伴有大量出汗、腰痛且無法彎腰,或是眼睛像是要突出、脖子像是被扭轉,應灸療崑崙穴,此穴位於腳外踝後方跟骨上的凹陷處,灸療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