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0)

1. 麻子小豆湯

治毒腫無定處,或赤色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是毒氣深重所致方:

麻子,赤小豆(各五升),生商陸(三升),附子(二兩),射干(三兩),升麻(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四斗,先煮四味,取二斗半,去滓,次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去滓,取汁煮豆爛,其汁每服五合,日二夜一。當利小便為度,腫退即瘥,並食豆。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蓖麻子熟搗,敷之即瘥。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大蒜,鼠屎,香墨(等分)

上三味為末,敷之日三。

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不得多服。

又方,生椒末,釜下土(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塗之。(《翼方》有曲末,為三味)。

又方,狗頭骨,蕓薹子(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以鼠黏根葉貼之。

又方,雀屎水和敷之。

又方,燒葛蔓灰封上,自消。牛糞灰封之亦佳。

白話文:

【麻子小豆湯】

用於治療毒腫位置不固定,或皮膚呈現紅色且感覺寒冷,或是心臟、腹部有如被針刺般的劇烈疼痛及感到煩悶的情況,這些症狀通常是因體內毒素過重所導致。以下是治療用的藥方:

使用大麻種子與紅小豆各五升,生商陸三升,附子二兩,射幹三兩,升麻四兩。

將以上六種材料切碎,加入四斗的水,先煮前四種材料,煮至剩二斗半的水量時,將藥渣濾掉。接著將大麻種子研磨成碎末,加入先前的藥汁中煮沸一次,再濾掉殘渣,然後在藥汁中煮紅小豆直至軟爛。每次服用此藥汁五合,一天服用二次,夜晚服用一次。服用後應會出現頻繁小便的情況,當腫脹消退即表示病情已好轉,可以食用煮過的紅小豆。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適量的成熟蓖麻子搗碎,敷於患處,症狀即可緩解。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使用大蒜、鼠屎、香墨,三者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每日三次敷於患處。

【治癤子方】

對於沒有出頭的癤子,可吞服一粒葵花籽,但不能多服。

另有一個療法,使用生胡椒末與鍋底土,兩者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再與醋混合塗抹於患處。(《翼方》中有提到另一種材料麴末,所以該療法使用的材料共三種)。

另有一個療法,使用狗頭骨與蕓薹子,兩者份量相等,研磨成粉末,再與醋混合敷於患處。

另有一個療法,使用鼠黏草的根葉貼於患處。

另有一個療法,使用雀屎與水混合敷於患處。

另有一個療法,將葛蔓燒成灰,覆蓋於患處,自然會消腫。也可以使用牛糞灰覆蓋,效果也很好。

2. 發背第三

(論一首,方十五首)

論曰: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有上世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其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如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餅子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

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不住,瘥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

凡服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隨便恣意取暖,稱已適情,必須遺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無發動之慮耳。

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肉酒、面蒜。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

用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如薄泥,依腫作餅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中,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孔中得汁出瘥。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及諸腫毒方:

栝蔞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各等分)

上四味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潰者,四面封之,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癰方:

大黃,升麻,黃芩,甘草(各三兩),梔子(三七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進。

白話文:

【發背第三】

(討論一篇,提供十五個處方)

討論說:所有發背的情形,主要是因為服用五石寒食更生散所導致,也有單純服用鍾乳而引發的情況,甚至有上一代服用該物質的案例。其病徵大多出現於背部兩胛之間。初期可能僅如粟米般大小,或伴有疼痛或搔癢,且呈現紅色。起初人們往往不以為意,但病情會逐日惡化,一般在十天內就會致命。在臨終前,病竈可能已經擴大到三寸寬,一寸高,且瘡口可能有多達數十個小孔,用手按壓,每個孔都會有膿液流出。病人隨即失去聲音。因此,為了健康養生,一旦感覺到背部有異常的癢痛感,應立即採取行動。具體做法是取乾淨的泥土與水調和至泥狀,捏成厚約二分、直徑一寸半的圓餅,再使用粗艾做成大的艾炷,灸於泥餅上,貼在瘡口進行灸療,每灸完一個艾炷就更換一個新泥餅。如果病竈如粟米大小,灸七次泥餅即可康復。

如病竈增長到如榆莢大小,需灸七七四十九次泥餅。若病竈如錢幣大小,則需日夜不停地進行灸療,灸療次數不限,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詳見本卷癰疽門中)。此外,還可用鐵漿等藥物進行治療才能痊癒。另一種方法是,對於尚未形成大膿包的發背,可以用冷水射擊,或將石頭浸在冷水中,使其冰涼後敷在患處,日夜不停,直到病情好轉。此病應避免食用麵食、酒類和辛辣食物。同樣地,也有在兩肩上發生的情況。

凡服用礦物質補品的人,都必須讓身體勞動,避免久坐或久臥,否則容易引發病症。同時,不能隨意過度取暖,滿足個人需求,必須剋制慾望,接受寒冷。即使短時間內感到不適,但長期對身體有益,減少發病的風險。

凡在背部胛骨間腫起,頭部呈現白色,形狀如黍粟,周圍相互連接,腫脹呈紅黑色,令人感到混亂,這就是所謂的發背。應禁止性行為、肉類、酒類和大蒜的攝入。如果不進行灸療,病竈可能侵入體內,威脅生命。灸療應在瘡口上方進行七八百次。有人因不認識這種病,常將其視為普通腫脹來治療,結果往往導致死亡。

治療發背及癰腫已潰爛或未潰爛的處方:

使用三升香豆豉,加少量水攪拌成薄泥狀,根據腫脹部位的大小捏成餅狀,厚度超過三分,如有瘡孔不要覆蓋,將餅放置於布上,上面排列艾草進行灸療使其溫暖,溫熱但不要燙傷皮膚,如果感到熱痛應立即更換,病痛會逐漸減輕,病人會感到舒適,每日可進行兩次灸療。如原先已有瘡孔,灸療後孔中流出液體即表示病情好轉。

治療癰疽發背已潰爛、未潰爛及各種腫毒的處方:

栝蔞根、榆白皮、胡燕巢、鼠洞土(各等份)

將上述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用女性月經期間穿著的衣服浸泡於水中,取出汁液與藥粉混合成泥狀,塗抹在腫脹部位,待幹後再換。對於已潰爛的部位,應在四周封閉,一旦發現應立即處理,從第一天至第五天,直到病情好轉。

治療發背,背部剛開始結成癰的處方:

大黃、升麻、黃芩、甘草(各三兩),梔子(三七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煮至剩三升,分兩次服用,直至排泄順暢即可停止,若未見效應再服用。

3. 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厚朴,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一兩)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絕。(《外臺》無防風、甘草、白芷)。

又方,治癰疽發背方。

蜀椒,乾薑,黃芩,人參(各二分),桂心(一分),白蘞,甘草,附子,防風(各一兩),川芎(二兩),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白話文:

【內補散】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已經破潰的癰疽或背部生瘡,有幫助排膿並促進新肉生長的效果。

所需藥材包括:當歸、桂心(各60克)、人參、川芎、厚朴、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30克)。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後過篩,每日三次,每次服用量約為方寸匕大小(古時的量度單位,大約等於2.8立方公分),晚上則服用兩次,若病情尚未好轉,應持續服用,不可中斷。(注:根據《外臺》的記載,該處方不含防風、甘草、白芷)

另一帖藥方,同樣用於治療癰疽或背部生瘡:

所需藥材包括:蜀椒、乾薑、黃芩、人參(各6克)、桂心(3克)、白蘞、甘草、附子、防風(各30克)、川芎(60克)、小豆(45克)。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後過篩,每日三次,每次服用量約為方寸匕大小(古時的量度單位,大約等於2.8立方公分),晚上則服用兩次。

4. 李根皮散

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癧方。

李根皮(一升),栝蔞根,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蘞,桔梗,厚朴,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當歸(各二兩),葛根(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川芎(六兩)

上十五味治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兼有三十餘癰癤,服此散瘥。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李根皮散」,用於治療膿腫、背上的膿包,以及小範圍的淋巴結核等病症。

所需藥材如下:李樹根皮一升,栝蔞根和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蘪、桔梗、厚朴、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和當歸各二兩,葛根三兩,桂心和芍藥各四兩,最後是川芎六兩。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後,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大小,每日三次。若病患病情嚴重,夜晚可再額外服用兩次。據說,曾有一病人因服用此藥散,其從傷口突出的骨頭得以治癒,同時也治好了他身上多達三十幾個的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