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0)

1. 麻子小豆湯

治毒腫無定處,或赤色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是毒氣深重所致方:

白話文:

治療毒瘡腫脹,部位不定,或發紅發冷,或心腹刺痛、煩悶的方劑:

麻子,赤小豆(各五升),生商陸(三升),附子(二兩),射干(三兩),升麻(四兩)

白話文:

  • 麻子:5升
  • 赤小豆:5升
  • 生商陸:3升
  • 附子:2兩
  • 射干:3兩
  • 升麻:4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四斗,先煮四味,取二斗半,去滓,次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去滓,取汁煮豆爛,其汁每服五合,日二夜一。當利小便為度,腫退即瘥,並食豆。

白話文:

將上方的六味藥材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澤瀉、白扁豆) 磨成細末,加入四升水,先煮前四味藥材,取兩升半的藥汁,去除藥渣後,研碎麻子,加入藥汁中煮沸一次,再次去除藥渣,取剩下的藥汁煮爛豆子。每次服用五合的藥汁,每日兩次,隔夜一次。服用到可以利尿為止,腫脹退去後即可痊癒,同時可以食用煮爛的豆子。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蓖麻子熟搗,敷之即瘥。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大蒜,鼠屎,香墨(等分)

上三味為末,敷之日三。

治癤子方:

凡癤無頭者,吞葵子一枚,不得多服。

又方,生椒末,釜下土(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塗之。(《翼方》有曲末,為三味)。

又方,狗頭骨,蕓薹子(等分)

上二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以鼠黏根葉貼之。

又方,雀屎水和敷之。

又方,燒葛蔓灰封上,自消。牛糞灰封之亦佳。

白話文:

治一切腫毒,疼痛不可忍者方:

取蓖麻子搗成泥,敷在患處,即可痊癒。

治諸瘡著白痂復發方:

大蒜、鼠屎、香墨(等量)

將以上三味碾成粉末,敷在患處,每日三次。

治癤子方:

凡是沒有頭的癤子,吞服葵子一粒,不可多服。

另一方法:

生辣椒粉、釜底土(等量)

將以上二味碾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抹患處。(《翼方》中增加了曲末,共為三味)

另一方法:

狗頭骨、蕓薹子(等量)

將以上二味碾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另一方法:

使用鼠黏草的根葉貼敷患處。

另一方法:

用雀屎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另一方法:

將葛蔓燒成灰後敷在患處,自會消退。用牛糞燒成的灰敷在患處也很好。

2. 發背第三

(論一首,方十五首)

白話文:

論一首

論病機三因論

疾病的產生,有三個原因:一是內因,主要是精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二是外因,主要是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三是不內不外之因,主要是飲食不當、過勞等。

論治法三因制宜

治療疾病,應根據病因採取不同的方法:內因治內,外因治外,不內不外之因治之於中。

方十五首

賦真散

  • 補益心脾,健運脾胃。
  • 主治:心脾虛弱,食少便溏。

參苓白朮散

  • 健脾益氣,補腎固精。
  • 主治:脾虛濕困,乏力納差。

六君子湯

  • 健脾益氣,調和營衛。
  • 主治:脾虛氣滯,倦怠乏力。

理中湯

  • 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嘔吐。

溫陽散

  • 溫腎散寒,補益脾胃。
  • 主治:腎陽不足,腰膝酸軟。

附子理中湯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 主治:陽氣衰微,危重證候。

四神丸

  • 溫補腎陽,益氣固精。
  • 主治:腎陽虛弱,腰膝痠痛。

健脾丸

  •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 主治:脾虛濕盛,腹瀉便溏。

補中益氣湯

  • 益氣健脾,升陽舉陷。
  • 主治:氣虛下陷,脫肛子宮下垂。

保和丸

  • 清熱瀉火,行氣止痛。
  • 主治:肝鬱氣滯,腹痛脹滿。

香砂六君子湯

  • 理氣健脾,消積導滯。
  • 主治:脾胃虛弱,食積脘腹脹滿。

黃連解毒湯

  • 清熱瀉火,解毒殺蟲。
  • 主治:熱毒內盛,發熱煩渴。

葛根芩連湯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
  • 主治:暑熱內盛,口渴發熱。

清瘟敗毒飲

  •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 主治:溫熱病邪,發熱咳嗽。

滋陰降火湯

  • 滋陰降火,清熱潤肺。
  • 主治:陰虛火旺,咳嗽咯血。

論曰:凡發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有上世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兩胛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初不以為事,日漸長大,不過十日遂至於死。其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中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淨土水和如泥,捻作餅子,厚二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餅子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即瘥。

白話文:

古籍記載:凡是背上長瘡的症狀,都是因為服用過「五石寒食更生散」等藥物所導致的。也有隻服用過「鍾乳」而發病的。如果在以前服用過這些藥物,發病的時間通常在背中部的兩塊肩胛骨之間。一開始發病時,瘡口約有粟米粒大小,會有疼痛或發癢感,並且呈現紅色。一般人剛開始都不會在意,但瘡口會逐漸長大,不過十天就會致命。到了臨終時,瘡口已寬達三寸,高一寸,上面佈滿了數十個孔洞,用手按壓時,所有的孔洞都會流出膿液。這時病人會失聲,因此當養生的人在背上感到有異常的癢痛時,就要趕緊用乾淨的淨土(或稱黃土、黃泥)和水調和成泥狀,搓成餅狀,厚度二分(約0.6公分),寬度一寸半(約4.5公分)。然後用粗艾草製作成艾炷,將泥餅貼在瘡口上進行艾灸,每施灸一炷就換一個泥餅。如果瘡口只有粟米粒大,灸七個泥餅就可以痊癒。

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數,仍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及鐵漿諸藥攻之乃愈。又法,諸發背未作大膿,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不住,瘥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當兩肩上發者。

白話文:

如果腫瘤像榆樹莢那樣大,灸七七壯即可痊癒。如果腫瘤像銅錢那樣大,可以不限壯數,日夜灸之,同時服用五香連翹湯。(處方請參閱本卷「癰疽」條目。)還可以敷上鐵漿等藥物治療。

另外一種方法是,對於背上尚未形成大膿包的發背,可以用冷水噴淋,用浸泡過石頭的冷敷巾敷貼,日夜不停,直到痊癒。這種疾病忌食麵條酒類和辛辣食物。有的發背也會長在兩肩上。

凡服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隨便恣意取暖,稱已適情,必須遺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無發動之慮耳。

白話文:

凡是服用礦石藥物的人,都必須勞動四肢,不能讓身體休息。如果不這樣做,很容易引起身體不適。也不可以隨意取暖,覺得自己已經很舒服,就必須減少慾望,以忍受寒冷。雖然當時會有些不舒服,但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也不會有身體不適的顧慮。

凡腫起背胛間,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也。禁房室、肉酒、面蒜。若不灸治,即入內殺人。若灸當瘡上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

白話文:

如果背部之間出現腫塊,形狀如小米般大小,且顏色發白,並且四週相連,腫脹發紅發黑,讓人感到心悶和頭暈,這就是「發背」。

患者要禁止房事、食用肉類、飲酒,以及食用麵類和蒜。如果不進行灸治,腫塊就會侵入體內,造成死亡。灸治時,需要在腫塊上灸七、八百壯。有些人不懂,將其當作一般的腫塊治療,結果患者都死亡了。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

白話文:

治發背及癰腫已潰未潰方

發背

  • 荊芥穗、防風各二錢,蒼耳子、蟬衣各一錢半,羌活、獨活各一錢。水煎服。

癰腫已潰

  • 桃仁、當歸各一兩,桂心五分,香附、生地黃各二兩。水煎服。

癰腫未潰

  • 川椒、大黃各四錢,甘草、木香各二錢,大腹皮一兩。水煎服。

用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如薄泥,依腫作餅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中,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安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孔中得汁出瘥。

白話文:

使用三升香豉,加少許水混合後,搗爛成薄泥狀。根據腫瘤大小製作成餅狀,厚度超過三分。餅上挖洞,不要覆蓋洞口。在香豉餅上放置艾草,用艾灸加熱。加熱後會變熱,但不要燙破肉。如果出現熱痛,立即更換香豉餅。通常腫痛會減輕,很快就感到舒適。每天灸兩次。如果腫瘤之前有創口,灸後創口中滲出的液體可以促進癒合。

治癰疽發背已潰、未潰及諸腫毒方:

栝蔞根,榆白皮,胡燕窠,鼠坌土(各等分)

白話文:

絲瓜根、榆樹皮、燕子窩、老鼠窩泥(各等份)

上四味為末,以女人月經衣水洗,取汁和如泥封腫上,干即易。潰者,四面封之,已覺即封,從一日至五日令瘥。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女性月經時的衣物浸泡的水洗淨,取其汁液混和,調成泥狀,敷在腫脹處之上。等敷藥處變乾後,就更換新的藥泥。如果已經潰爛,就從四面敷藥包紮,一有感覺立即更換藥泥。如此持續一到五天,就能康復。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癰方:

白話文:

治發背,背上初欲結癰方:

組成:

  • 雄黃(一錢)
  • 白芨(一錢)
  • 麝香(三釐)
  • 冰片(一釐)

製作方法:

將雄黃、白芨研成極細粉末,加入麝香、冰片調勻,做成丸藥。

用法:

每丸約重一 горох,每日口服一丸,溫水送服。

功效:

消炎解毒,散結止痛,適用於背部初發癰疽,尚未化膿。

大黃升麻黃芩甘草(各三兩),梔子三七枚)

白話文:

大黃、升麻、黃芩和甘草,各取三兩。 梔子,取三十七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取快利便止,不利更進。

白話文:

將五種藥物一起研磨成細末,加入九升的水,煮沸後取三升的藥液,分成兩次服用。服用後若很快便瀉,則可停止服用;若無瀉,可再服用。

3. 內補散

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肉方

白話文:

治癰疽發背已潰,排膿[生肌方]

所用藥物:

  • 蜀椒(去目)半斤
  • 川芎一兩
  • 沒藥一兩
  • 乳香一兩
  • 蘇木一兩
  • 益母草一兩
  • 犀角一錢
  • 珍珠母一錢
  • 兒茶末一錢

製作方法:

先將蜀椒炒至黃,然後研成細末。將其他藥物共研為末,再與蜀椒末混合,製成散劑。

用法用量:

用藥末一錢,每日三次,用米湯送服。

功效: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適用於癰疽發背已經潰爛,排膿後需要生肌斂瘡的患者。

當歸,桂心(各二兩),人參川芎厚朴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一兩)

白話文:

當歸、桂枝心(各 60 克) 人參、川芎、厚樸、防風、甘草、白芷、桔梗(各 30 克)

上九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未瘥更服勿絕。(《外臺》無防風、甘草、白芷)。

又方,治癰疽發背方。

白話文:

九味藥治發背瘡,以酒送服約一匙,一天三次,晚上兩次。若未痊癒,繼續服用,不可間斷。(《外臺》中不含防風、甘草、白芷)

另一種藥方,治療癰疽發背。

蜀椒,乾薑黃芩,人參(各二分),桂心(一分),白蘞,甘草,附子,防風(各一兩),川芎(二兩),小豆(一合半)

白話文:

花椒、乾薑、黃連、人參(各2錢),桂心(1錢),白芷、甘草、附子、防風(各1兩),川芎(2兩),赤小豆(1.5合)

上十一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

白話文:

十一種藥材用於治療下篩(遺尿),用酒送服方寸大的藥量,早晚各服一次。

4. 李根皮散

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癧方。

白話文:

治癰疽發背及小小瘰癧方

方一

  • 大黃一兩,黃連半兩,黃柏一兩
  • 細辛一兩,百部一兩,金銀花一兩
  • 生地黃(生地黃為主藥)一兩,當歸一兩,薄荷一兩
  • 水煎服,一日一劑。

方二

  • 地膚子一兩,連翹一兩,黃連一兩
  • 香附子一兩,皁角刺一兩,大黃一兩
  • 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三

  • 夏枯草一兩,金銀花一兩,蒲公英一兩
  • 赤芍一兩,丹皮一兩,生地黃一兩
  • 水煎服,每日一劑。

李根皮(一升),栝蔞根,半夏(各五兩),通草白蘞桔梗厚朴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當歸(各二兩),葛根(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川芎(六兩)

白話文:

李樹根皮(一公斤),絲瓜根、半夏(各 500 克),通草、白芷、桔梗、厚朴、黃芩、附子(各 100 克),甘草、當歸(各 200 克),葛根(300 克),肉桂心、芍藥(各 400 克),川芎(600 克)

上十五味治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服之。曾有人患骨從瘡中出,兼有三十餘癰癤,服此散瘥。

白話文:

這十五味藥材可以治療篩症,用酒送服一湯匙,一天三次。如果瘡大且困擾,晚上再服一次。曾經有患者患有骨頭從瘡中突出,還有三十多個癰癤,服用此散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