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大腸腑方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大腸腑方 (7)

1. 鍾乳七星散

(一名吸散),治寒冷咳嗽上氣,胸滿唾膿血方。

鍾乳,礬石,款冬花,桂心(等分)

上四味治,下篩,作如大豆七,聚七星形,以小筒吸取酒送下,先食服,日三,不止加之。數試大驗。又云:臨臥吸服之。

又方,鍾乳,細辛,款冬花,天雄,紫菀,石膏(等分)

上六味治,下篩,取如大豆七,聚如前法吸之,日二。只得食粥,七日嗽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小益之,勿太多。

白話文:

【鐘乳七星散】

(又名為吸散)用於治療因身體虛寒導致的咳嗽、呼吸困難,以及胸口脹滿、吐出帶有膿血的痰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鐘乳、礬石、款冬花、肉桂(各等量)

以上四種藥材研磨後過篩,製成如大豆般大小的藥丸,一次服用七顆,排列成七星形狀,使用小管吸入,再以酒送服。最好在飯前服用,每日三次,如果症狀未減緩可適度增加劑量。此藥方經多次實驗,效果顯著。另有一說法,是在睡前吸入服用。

另一種藥方則包含:鐘乳、細辛、款冬花、天雄、紫菀、石膏(各等量)

上述六種藥材研磨後過篩,取如大豆般大小的藥丸,按前述方法吸入,每日兩次。在服藥期間只能吃粥,待七日後咳嗽痊癒即可停止服用。若感覺大豆大小的藥丸不夠,可以稍微加大劑量,但不要過多。

2. 七星散

治三十年咳嗽方。

款冬花,紫菀,桑白皮,代赭,細辛,伏龍肝(各一兩)

上六味治,下篩,作七星聚如扁豆者,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日三丸,凡服四日,日復作七星聚,以一臠肉炙令熟,以展轉藥聚上,令藥悉遍肉上,仰臥咀嚼肉,細細嚥汁,令藥力歆歆割割然毒氣入咽中,藥力盡,總咽即取瘥止。(未瘥,作之如初,羊、牛、鹿肉皆可,勿用豬肉)。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長達三十年咳嗽的處方,名為「七星散」。

所需材料有:款冬花、紫菀、桑白皮、代赭石、細辛、伏龍肝,每種都取一兩。

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細碎後過篩,然後製成七顆像扁豆大小的藥丸,用竹筒口對著藥丸上方,逐一吸入,讓藥物進入腹部。應在飯前每日服用三次,連續服用四天。每天重新製作七顆藥丸,並取一塊肉(如臠肉)烤熟,將藥丸鋪在肉上,讓肉的表面均勻沾滿藥物,然後躺下咀嚼肉,細細吞下肉汁,使藥效深入喉嚨,直到藥效消失,總共吞下即可痊癒。(如果還未痊癒,可重複此步驟,可用羊肉、牛肉或鹿肉,但不要使用豬肉)。

3. 治嗽熏法

以熟艾薄敷布紙上。紙廣四寸,後以硫黃末敷布艾上,務令調勻,以荻一枚,如紙長,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燒纏下去荻,煙從孔出口吸菸,咽之取吐,止。明旦復熏之如前,日一二止,自然可瘥。得食白粥,余皆忌。

又方,熏黃一兩研令細,以蠟紙並上熏黃相入,調勻卷之如前法,熏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為度。七日將息後,以羊肉羹補之。

又方,爛青布廣四寸,上布艾,艾上布青礬末,礬上布少熏黃末,又布少鹽,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燒令著,納燥罐中,以紙矇頭,便作一小孔,吸取煙,細細嚥之,以吐為度。若心胸悶時,略歇煙盡止。日一二用,用三卷不盡,瘥。三七日慎油膩。

論曰: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者,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白話文:

[治療咳嗽的燻療方法]

方法如下:在布或紙上薄薄地鋪上熟艾,這張紙的寬度約四寸。然後在艾草上再鋪上硫磺粉末,務必使其均勻混合。取一根荻草,長度與紙相同,捲起來做成十根。首先用火燒去纏繞在荻草上的部分,讓其產生的煙通過小孔被吸入,吞下煙霧直至引起嘔吐,然後停止。第二天早晨再照此方法燻一次,一天做一到兩次,自然可以康復。期間可以吃白粥,其他食物都需忌口。

另一個方法是,取一兩燻黃研磨細碎,和蠟紙一同放入容器,與燻黃混合均勻,再照前法捲起燻燒,燻燒的方法也同上,一天一到兩次,直到引起嘔吐為止。七天後,可以用羊肉湯來滋補身體。

還有另一個方法,使用四寸寬的舊青布,在布上鋪上艾草,艾草上鋪上青礬粉末,礬粉上再鋪些燻黃粉末,再鋪一些鹽和豆鼓粉末,緊緊捲起後點燃,放入乾燥的罐子中,用紙遮住頭部,留一個小孔,吸入煙霧,細細吞嚥,直到引起嘔吐為止。如果感到心胸悶,稍微停一下,待煙盡了再停止。每天使用一到兩次,三卷未完即可康復。在三個七天內,要避免食用油膩的食物。

總結來說:對於上氣症狀,有的人服用催吐藥物後可以好轉,也有人通過針灸治療得到緩解,應深入理解這些方法的原理。]

4. 灸法

嗽,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即瘥。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又以繩橫量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邊各八十壯,三報,三日畢。兩邊者是口合度。灸從大椎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在中間(即神道穴)。隨年壯。並主上氣。灸手屈臂中橫紋外骨捻頭,得痛處十四壯。

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上氣胸滿咳逆短氣,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壯,不針。

上氣咳逆,灸膻中五十壯。

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猜,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

逆氣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疰腹滿,喉痹頸項強,腸痔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干,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皆灸絕骨五十壯。穴在外踝上三寸宛宛中。

白話文:

[灸法]

咳嗽病症,應在兩乳下方,皮膚顏色交界處各灸一百次,通常能迅速見效。另外,可將蒲草圍繞在乳頭周圍,確保前後平整,對準脊椎骨縫,灸十次。再用繩子測量口腔寬度,將繩子折疊,沿著脊椎線灸,繩子兩端各灸八十次,重複三次,三天內完成。兩側的灸點與口腔寬度相等。從大椎穴開始向下數到第五個節點下方,第六個節點上方,位於中間位置的穴位(即神道穴)進行灸療,灸療次數依年齡而定。此法也適用於治療上氣症。將手臂彎曲,找到肘部橫紋外側骨尖的位置,找到痛點灸十四次。

對於上氣咳嗽,呼吸短促,腹部脹滿,飲食困難,可在肺募穴灸五十次。

上氣咳喘,呼吸短促,風濕勞損各種疾病,可在肩井穴灸二百次。

上氣呼吸短促,咳喘胸背疼痛,可在風門熱府穴灸一百次。

上氣咳喘,胸部脹滿,呼吸短促,背部牽引痛,可在巨闕、期門穴各灸五十次。

上氣胸脹咳喘,呼吸短促,可在雲門穴灸五十次。

上氣咳喘,胸部阻塞,背部疼痛,可在胸堂穴灸一百次,不採用針刺。

上氣咳喘,可在膻中穴灸五十次。

上氣呼吸困難,咳喘咽喉冰冷,聲音嘶啞,可在天瞿穴(又稱天突穴)灸五十次。

逆氣虛弱,因寒冷或情緒受損,筋骨痠痛,心臟部位咳喘,瀉痢腹脹,咽喉阻塞,頸部僵硬,腸胃出血,生殖器緊縮,鼻子出血,骨骼疼痛,大小便不暢,鼻子乾燥,煩躁,精神錯亂,換氣過度,以上二十二種病症,均可在絕骨穴灸五十次。該穴位位於外踝骨上三寸,凹陷中。

5. 痰飲第六

(論一首,方四十一首,灸法一首)

論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於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於腎,心下悸。

夫病人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

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瘲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病人一臂不遂,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白話文:

[痰飲第六]

有四種飲的狀況,分別是痰飲、懸飲、溢飲與支飲。痰飲指的是,原本體型較壯的人突然變瘦,喝水後會聽到腸胃間水聲瀝瀝,這就是痰飲。懸飲則是喝水後,水分滯留在兩側脅下,咳嗽或吐痰時會感到疼痛。溢飲的情況是,過量喝水後,水分遍佈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造成身體沉重疼痛。支飲的症狀為,患者呼吸困難,只能半坐著,呼吸短促無法平躺,外表看來像是浮腫。

一般來說,心臟下方有積水的人,會感覺心悸,呼吸短促且害怕,甚至頭暈。若先感到冷,代表虛弱;若先感到熱,則表示實證。積水在心臟附近,會感覺心臟下方堅硬,心悸且呼吸短促,不喜歡接觸水,也不想要喝水。積水在肺部,患者會吐出泡沫狀口水,想喝水。積水在脾臟,會呼吸短淺,全身沉重。積水在肝臟,脅下會感到飽滿,打噴嚏時會感到疼痛。積水在腎臟,會心悸。

病人如果突然喝大量水,可能會立即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一般來說,吃少喝多的人,水分容易積聚在心臟下方,嚴重時會心悸,輕微時會呼吸短促。脈搏雙弦象徵著寒氣,通常發生在大便後,身體虛弱。單邊脈搏弦象徵有積水,肺部積水不會造成脈搏弦,只會讓患者喘氣和呼吸短促。支飲也會讓人喘氣,無法安睡,並伴有呼吸短促,脈搏正常。積水未發作,沒有發熱,脈搏微弱,腹脹滿悶,食慾不振,脈搏沈滑,這些都是積水病症。若有積水,會感到脅下疼痛,連帶影響鎖骨凹陷處,咳嗽時更為嚴重。

患者咳嗽到無法平躺,甚至頸部上方疼痛,咳嗽時像小孩抽搐一樣。胸腔內有積水的人,會口渴且呼吸短促,關節疼痛。脈搏沈,表示有積水。心臟下方有積水,背部會有一塊像手掌大的冰冷區域,患者呼吸困難,這是胸腔中有溢飲。長時間積水,鎖骨凹陷處會滿溢,形成馬刀腫,偶爾會劇烈疼痛,這是因為氣血和積水所致。橫膈膜以上的疾病,會感到胸滿、喘、咳、嘔吐,發作時會寒熱交錯,背痛畏寒,眼睛淚水自行流出,身體劇烈顫抖,這是因為有潛藏的積水。

若患者的手臂活動受限,且這種情況偶爾會轉移到另一隻手臂,脈搏沈細,這不是風濕,而是上焦有積水。脈搏虛弱,可能是輕微勞累,因營養循環不順所致,冬天時會自然好轉。治療痰飲,應使用溫性藥物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