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
1. 目病第一
(論一首,證三條,方七十一首,咒法二首,灸法二十八首)
白話文:
論一篇,證據三條,方劑七十一首,咒語兩首,灸法二十八首
論曰:凡人年四十五以後,漸覺眼暗,至六十以後,還漸目明。治之法,五十以前,可服瀉肝湯,五十以後,不可瀉肝,目中有疾,可敷石膽散藥等,無病不敷散,但補肝而已,自有肝中有風熱,令人眼昏暗者,當灸肝俞,及服除風湯丸散數十劑,當愈。
白話文:
解說:人到四十五歲以後,漸漸會覺得眼睛昏暗,等到六十歲以後,又會逐漸恢復光明。治療的方法是,五十歲以前,可以用瀉肝湯來治療;五十歲以後,就不能再瀉肝了。如果眼睛有毛病,可以敷用石膽散等藥物;沒有病就不要敷藥,只要滋補肝臟就可以了。如果有肝臟有風熱,導致眼睛昏暗的,應該灸肝俞穴,並且服用一些除風的湯丸或散劑,治療數十劑後應該就會痊癒。
生食五辛,接熱飲食,熱餐麵食,飲酒不已,房室無節,極目遠視,數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博弈不休,久處煙火,泣淚過多,刺頭出血過多。
白話文:
生吃辛辣食物,馬上接著食用熱食,頻繁食用熱粥麵食,過度飲酒,房事不節制,過度用眼遠眺,經常直視日月,晚上觀察星火,夜間閱讀細小文字,在月光下讀書,長時間書寫,從事精細雕刻工作,沉迷於博奕遊戲,長期處於煙霧環境,經常流淚,過度放血拔罐。
上十六件並是喪明之本,養性之士宜慎護焉,又有馳騁田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日夜不息者,亦是傷目之媒也。恣一時之浮意。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歟!凡人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眼昏,若能依此慎護,可得白首無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須瞑目,勿顧他視,非有要事,不宜輒開,此一術,護慎之極也。
白話文:
上文中提到的 16 種行為都是導致失明的根源,養生的人應當小心避免。另外,騎馬打獵、冒著風霜追逐野獸,日夜不停,這些也是損傷眼睛的因素。為了滿足一時的衝動,而落得終身遺憾,豈不值得慎重!凡人年輕時不注意保護自己,到了四十歲左右,就會逐漸視力模糊。如果能依照上述方法謹慎保養,即使老了也能保持良好的視力。所以人到四十歲以後,應當經常閉目養神,不要隨意東張西望。非有要事,不宜輕易睜開眼睛,這是保護眼睛的極好方法。
其讀書博弈等過度患目者,名曰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人有風疹,必多眼暗,先攻其風,其暗自瘥。
白話文:
過度讀書、下棋等導致眼睛疲勞的症狀,稱為「肝勞」。想要治療這種疾病,如果不閉目不視三年,是無法治癒的。只進行瀉肝或其他治療,終究是無效的。如果有風疹,眼睛肯定會模糊。這種情況下,應優先治療風疹,眼睛的模糊也會隨之好轉。
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黃帝問曰:余嘗上清冷之臺,中陛而顧,匍匐而前,余私異之,竊內怪之。或獨冥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披髮長跪,俯而視,復久之,又不已,卒然自止,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睛,睛之窠者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其胳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窠契,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引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睛,則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歧,故見兩物。
白話文:
足太陽經(膀胱經)和陽明經(胃經)上的脈搏搏動,會發作眼睛疾病。黃帝問道:我曾經登上清涼臺,走到一半往後看,接著匍匐前進,當時我感到很奇怪,內心十分驚訝。有時候我獨自凝視,讓心緒平靜、氣息穩定,很久都不眨眼,披著頭髮長跪不起,低頭觀看,又過了很久,還是不眨眼睛,最後突然自己停止了,是什麼元氣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集中到眼睛,形成眼珠,眼眶內凹的部分叫做眼窩,骨頭的精華是瞳孔,筋膜的精華是黑眼球,血液的精華是眼窩,氣息的精華是眼白,肌肉的精華是包裹著眼窩,筋骨血氣的精華與脈搏相連,向上連接到大腦,從後方出現在頸部。所以邪氣侵犯頸部,如果遇到身體虛弱,邪氣會深入體內,沿著眼部經絡進入大腦,進入大腦後就會旋轉,旋轉就會牽引眼部經絡使其緊張,緊張就會導致眼睛眩暈而旋轉。
如果邪氣侵犯眼珠,就會導致眼珠受到侵犯的地方不能互相匹配,所以會導致眼睛發散,發散就會出現斜視,因此會看到兩個東西。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榮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揣(《靈樞》作俱轉)而精明矣。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亂而不專,(《靈樞》作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
白話文: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聚集處,是營氣、衛氣、魂魄滋養的地方,也是神氣產生的源泉。因此,如果過度勞累,魂魄就會渙散,意志混亂。所以,瞳孔的黑色眼睛代表陰,眼白上的紅色脈絡代表陽。陰陽相互配合調和,眼睛才會明亮清晰。眼睛是心靈的外在表現,心是神靈居住的地方。如果神靈分散,精氣混亂,無法集中,突然看到異常的事物,精神、魂魄就會渙散,無法協調,這就是所謂的眼花繚亂。
帝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東菀,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惟獨為東菀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亂視誤,故神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上為外眥下為內眥。目赤色者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黃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
白話文:
皇帝說:朕覺得很奇怪,朕每次到東菀,心裡都充滿困惑,離開後又恢復正常,只有東菀讓我操心,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不然,心有所喜,神有所惡,突然相感,精氣就會混亂,視力就會出現差錯,所以神志迷糊後又恢復。因此,偶爾出現迷茫是正常的,過於嚴重的就屬於困惑。
[關於眼睛]外眼角走到臉頰上稱為銳眥,內眼角靠近鼻子,上部是外眼角,下部是內眼角。眼睛發紅,病在心;發白,病在肺;發青,病在肝;發黃,病在脾;發黑,病在腎;發黃但不能確定顏色,病在胸中。
[關於眼睛疼痛]診斷眼睛疼痛發紅,脈象從上往下走為太陽病;從下往上走為陽明病;從外往內走為少陽病。
夫鼻洞,鼻洞者濁下不止,傳為鼽瞢瞑目,故得之氣厥。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屬口對,入系目本,視有過者取之。損有餘,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固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蹺,陰陽相交,陽入陰出,陽交於銳眥,陽氣盛則瞋目矣,陰氣絕則為之眼瞑矣。
白話文:
至於鼻腔,鼻腔中的濁物不停地往下流,傳導到鼻子,使其腫脹並使眼睛閉合,這是因為氣機壅塞所致。足陽明經絡中有支脈進入面部,被稱為「懸顱」,與嘴巴相對,連接到眼睛的根部。如果視力有問題,可以按摩此穴位。減少過盛的部分,增加不足的部分,過度則反而更嚴重。足太陽經絡中有支脈通向頸項進入頭腦,正好屬於眼睛的根部,被稱為「眼系」。如果頭部和眼睛僵硬疼痛,可以按摩頸項處兩條筋之間的部位。這條支脈進入頭腦後分出陰蹺脈,陰陽交會,陽氣向內進入,陰氣向外排出。陽氣交會於銳利的眼眶部位,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大;陰氣流失則眼睛閉合。
2. 神麯丸
主明目,百歲可讀注書方。
神麯(四兩),磁石(二兩研),光明砂(一兩研)
白話文:
神茯苓(四兩),磁石(二兩,研磨成粉),明淨砂(一兩,研磨成粉)
上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眾方不及,學者宜知此方神驗不可言,當秘之(一名磁朱丸)。
補肝治眼漠漠不明,
瓜子散方(亦名十子散方)。
白話文:
將上述三味藥材的粉末加入煉製的蜂蜜中,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每天服用三顆,三次。長期服用能增強視力。其他藥方都比不上這個方子。學習中醫的人應該知道這個神效方劑。它屬於不傳之祕藥方(又名磁朱丸)。
【瓜子散】方(也稱為【十子散】方)。 用來滋補肝氣,治療眼睛昏花不明。
冬瓜子,青葙子,茺蔚子,枸杞子,牡荊子,蒺藜子,菟絲子,蕪菁子,決明子,地膚子,柏子仁(各二合),牡桂(二兩),蕤仁(一合,一本云二兩),細辛(半兩,一本云一兩半)蘡薁根(二兩),車前子(一兩)
上十六味治下篩,食後以酒服方寸匕,日二,神驗。
白話文:
冬瓜子、青葙子、茺蔚子、枸杞子、牡荊子、蒺藜子、菟絲子、蕪菁子、決明子、地膚子、柏子仁(各四錢),牡桂(四兩),蕤仁(二錢,另一版本寫四兩),細辛(一兩,另一版本寫三錢),蘡薁根(四兩),車前子(二錢)
用十六味中藥治療下痢,服用後以酒送服方寸匕,每日兩次,非常有效。
3. 補肝丸
治眼暗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杞子五合 半夏一合 大棗一合 甘草一兩 麥冬一兩 茯苓一兩 菊花三兩
枸杞子五錢 半夏一錢 大棗一錢 甘草一兩 麥冬一兩 茯苓一兩 菊花三錢
青葙子,桂心,葶藶子,杏仁,細辛,茺蔚子,枸杞子,五味子(各一兩),茯苓,黃芩防風,地膚子,澤瀉,決明子,麥門冬,蕤仁(各一兩六銖),車前子,菟絲子(各二合),乾地黃(二兩),兔肝(一具)
上二十味末之,蜜丸。飲下二十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青葙子、桂心、葶藶子、杏仁、細辛、茺蔚子、枸杞子、五味子(各 50 克) 茯苓、黃芩、防風、地膚子、澤瀉、決明子、麥門冬、蕤仁(各 80 克) 車前子、菟絲子(各 10 克) 乾地黃(100 克) 兔肝(500 克)
以上二十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一次服用二十丸,像梧桐子大小,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至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