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一 諸論 (9)
卷一 諸論 (9)
1. 論藥藏第九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聖之至教。救民之瘼,恤民之隱,賢人之用心。所以神農鳩集百藥,黃帝纂錄《針經》,皆預備之常道也。且人疴瘵多起倉猝,不與人期,一朝嬰已,豈遑知救,想諸好事者,可貯藥藏用,以備不虞。所謂起心雖微,所救惟廣。見諸世祿之家,有善養馬者,尚貯馬藥數十斤,不見養身者有蓄人藥一錙銖,以此之類,極可愧矣。貴畜而賤身,誠可羞矣。
傷人乎?不問馬,此言安用哉?至如人,或有公私使命,行邁邊隅,地既不毛,藥物焉出?忽逢瘴癘,素不資貯,無以救療,遂拱手待斃,以致夭歿者,斯為自致,豈是枉橫,何者?既不能深心以自衛,一朝至此,何嘆惜之晚哉?故置藥藏法,以防危殆云爾。
石藥、灰土藥、水藥、根藥、莖藥、葉藥、花葯、皮藥、子藥、五穀、五果、五菜、諸獸齒牙、骨、角、蹄、甲、皮毛、尿屎等藥,酥髓、乳酪、醍醐、石蜜、砂糖、飴糖、酒、醋、膠、曲、糵、豉等藥。
上件藥依時收採以貯藏之,蟲豸之藥不收採也。
稱、鬥、升、合、鐵臼、木臼、絹羅、紗羅、馬尾羅、刀砧、玉槌、瓷缽、大小銅銚、鐺、釜、銅鐵匙等。
上合藥所須極當預貯。
凡藥皆不欲數數曬曝,多見風日,氣力即薄歇,宜熟知之。諸藥未即用者,俟天大晴時,於烈日中曝,令大幹,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其丸散以瓷器貯,密蠟封之,勿令泄氣,則三十年不壞。諸杏仁及子等藥,瓦器貯之,則鼠不能得之也。凡貯藥法,皆須去地三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也。
白話文:
[討論藥材儲藏第九章]
保存時不忘記可能的喪失,平安時不忘記可能的危難,這是偉大聖人的極致教誨。救助人民的病痛,體恤人民的困苦,這是賢能人士的用心良苦。因此,神農氏收集各種藥草,黃帝編纂《針經》,都是為了準備應對各種狀況的常規之道。況且人的疾病往往突然發生,並不會事先通知,一旦疾病纏身,哪來時間去尋找救治方法,希望所有有善心的人,都能夠儲備一些藥材以備不時之需。這種想法雖然微小,但可以救助的人卻非常廣泛。看到那些有俸祿的家庭,養馬的人都會儲備幾十斤的馬藥,但卻看不到有人會儲備一點點的常用藥,這樣的比較,讓人感到十分慚愧。重視動物卻輕視自己,確實讓人感到羞恥。
如果有人受傷了,我們不會問他的馬怎樣了,這樣的話語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像人,有些人因為公務或私事,必須遠行到邊境,那裡環境惡劣,藥物又從何而來?萬一遇到瘴氣或瘟疫,平時又沒有儲備藥物,沒有藥物可用,只能坐以待斃,導致早逝,這就是自作自受,怎能怪罪他人,為什麼呢?既然不能在心中建立防禦機制,一旦遭遇困境,再後悔也晚了。所以,設立藥材儲藏的方法,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石藥、灰土藥、水藥、根藥、莖藥、葉藥、花葯、皮藥、種子藥、五穀、五果、五菜、各種獸類的齒牙、骨頭、角、蹄、甲、皮毛、尿液和糞便等藥物,以及酥髓、乳酪、醍醐、石蜜、砂糖、飴糖、酒、醋、膠、麴、櫱、豆鼓等藥物。
以上提到的藥材,應根據季節進行採集並儲藏,而昆蟲類藥物則不需要採集。
秤、鬥、升、合、鐵臼、木臼、絹羅、紗羅、馬尾羅、刀砧、玉槌、瓷缽、大小銅壺、鍋、銅鐵匙等。
以上是製藥所需的工具,應提前儲備。
所有的藥材都不希望經常曝曬,接觸風和陽光過多,藥力就會減弱,這一點應該要了解。對於未立即使用的藥材,應在天氣晴朗時,在烈日下曝曬,使其完全乾燥,然後用新的瓦器儲存,密封好,使用時打開,用完後立即封閉,避免藥材受潮,即使經過一年,藥材仍像新的一樣。丸散類藥材應使用瓷器儲存,並用蜜蠟密封,防止藥力流失,這樣三十年內都不會變質。對於杏仁和其他種子類藥材,使用瓦器儲存,老鼠就無法取得。所有的藥材儲存方法,都應離地三到四尺,以避免受到地面濕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