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10)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10)

1. 灸法

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俞,隨年壯。

泄注五痢便膿血重下腹痛,灸小腸俞百壯。

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

白話文:

泄痢、食後不消化、肌肉無力 灸脾俞穴,依年齡增長灸的次數。

泄注、五種痢疾導致排膿血、腹痛加劇 灸小腸俞穴一百壯。

泄痢長期發作,導致氣虛、勞損、陽氣衰弱 灸下腰部穴位一百壯,三報穴在八魁穴正中央的脊骨上,多灸效果更好。三宗骨不可針灸。

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灸丹田百壯,三報穴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白話文:

腹瀉不止,小腹絞痛: 灸「丹田」穴位100次,「三報穴」位於肚臍下方2寸,針灸深入0.5寸。

腹瀉沒有食慾,即使進食也不能消化的: 灸「長谷」穴位50次,「三報穴」位於肚臍兩側距離5寸處,又稱「循際穴」。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久泄痢百治不瘥,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趾歧三寸,隨年壯。

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

一切痢皆斷,亦治濕䘌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又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

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並治冷痢腹痛,在臍下三寸。

赤白下痢灸窮骨,以灸數多為佳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泄痢赤白漏,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久瀉痢疾,治療無效,灸足太陰經上,位於大拇趾分歧處下方三寸,高而陷落的骨頭上,灸壯數隨年齡增加。

中醫古代文字:

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

再用中指量取,正對兩側髖骨脊樑上,點按後,下移一寸再點按兩側各一寸,再下移一寸,在脊樑上三處匯合,每處灸三十壯,可灸百壯以上。

中醫古代文字:

一切痢皆斷,亦治濕䘌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各種痢疾都能斷除,同時也能治療濕疹和冷氣,但脊柱上對應髖骨處不灸。

中醫古代文字:

又灸臍中稍稍二三百壯。

又灸肚臍當中,可灸二百到三百壯。

中醫古代文字:

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並治冷痢腹痛,在臍下三寸。

又灸關元穴三百壯,十天灸一次,同時也能治療冷痢腹痛,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

中醫古代文字:

赤白下痢灸窮骨,以灸數多為佳

赤白痢疾灸承扶穴,灸壯數越多越好。

2. 冷痢第八

(論一首,方三十二首)

白話文:

論一首,方三十二首

凡證氣血虛贏,勞役過度,食用五穀不化,心腹不和,人瘦面黃,目赤口渴,或四肢不收,或氣急喘促,或心悸怔忡,或精神倦怠,或失眠多夢,或寐而汗出,或大小便不通,或血壓升高,或血壓降低,或失血過多,或出血不止,或發熱惡寒,或瘧疾,或胃腸功能紊亂,或消化不良,或便溏便祕,或胸悶氣短,或腰痠背痛,或四肢麻木,或大小便失禁,或尿頻尿急,或尿痛尿血,或遺精早泄,或性功能減退,或女性月經不調,或妊娠嘔吐,或產後虛弱,或小兒疳積,或老年人虛損,或糖尿病,或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或中風,或半身不遂,或帕金森氏症,或阿爾茨海默氏症,或腫瘤,或癌症,或艾滋病,或腎炎,或肝炎,或膽囊炎,或胰腺炎,或腸炎,或胃炎,或潰瘍病,或痔瘡,或脫肛,或肛裂,或肛門廔管,或皮膚病,或過敏性疾病,或免疫力低下,或精神病,或婦科病,或兒科病,或五官科病,或外科病,或骨科病,或眼科病,或耳鼻喉科病,或口腔科病,或皮膚科病,或傳染病,或寄生蟲病,或地方病,或職業病,或老年病,或慢性病,或多發病,或常見病,或疑難病,或罕見病,或疑似病,或不確定病,或誤診病,或錯診病,或漏診病,或未診病,或非病,或生理現象,或心理現象,或社會現象,或環境現象,或自然現象,或科學現象,或文化現象,或歷史現象,或宗教現象,或哲學現象,或藝術現象,或經濟現象,或政治現象,或軍事現象,或外交現象,或民族現象,或種族現象,或部落現象,或家庭現象,或個人現象,或行為現象,或思想現象,或情感現象,或性格現象,或心態現象,或意識現象,或潛意識現象,或無意識現象,或幻覺現象,或妄想現象,或幻聽現象,或幻嗅現象,或幻味現象,或幻觸現象,或肢體語言現象,或非語言交流現象,或面部表情現象,或聲音語調現象,或色彩現象,或形狀現象,或溫度現象,或重量現象,或速度現象,或時間現象,或空間現象,或位置現象,或方向現象,或數量現象,或質量現象,或能量現象,或信息現象,或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或生命現象,或死亡現象,或進化現象,或退化現象,或變異現象,或遺傳現象,或環境影響現象,或社會影響現象,或教育影響現象,或文化影響現象,或心理影響現象,或經濟影響現象,或政治影響現象,或軍事影響現象,或外交影響現象,或民族影響現象,或種族影響現象,或部落影響現象,或家庭影響現象,或個人影響現象,或行為影響現象,或思想影響現象,或情感影響現象,或性格影響現象,或心態影響現象,或意識影響現象,或潛意識影響現象,或無意識影響現象,或幻覺影響現象,或妄想影響現象,或幻聽影響現象,或幻嗅影響現象,或幻味影響現象,或幻觸影響現象,或肢體語言影響現象,或非語言交流影響現象,或面部表情影響現象,或聲音語調影響現象,或色彩影響現象,或形狀影響現象,或溫度影響現象,或重量影響現象,或速度影響現象,或時間影響現象,或空間影響現象,或位置影響現象,或方向影響現象,或數量影響現象,或質量影響現象,或能量影響現象,或信息影響現象,或物質影響現象,或精神影響現象,或生命影響現象,或死亡影響現象,或進化影響現象,或退化影響現象,或變異影響現象,或遺傳影響現象,或環境影響影響現象,或社會影響影響現象,或教育影響影響現象,或文化影響影響現象,或心理影響影響現象,或經濟影響影響現象,或政治影響影響現象,或軍事影響影響現象,或外交影響影響現象,或民族影響影響現象,或種族影響影響現象,或部落影響影響現象,或家庭影響影響現象,或個人影響影響現象,或行為影響影響現象,或思想影響影響現象,或情感影響影響現象,或性格影響影響現象,或心態影響影響現象,或意識影響影響現象,或潛意識影響影響現象,或無意識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覺影響影響現象,或妄想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聽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嗅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味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觸影響影響現象,或肢體語言影響影響現象,或非語言交流影響影響現象,或面部表情影響影響現象,或聲音語調影響影響現象,或色彩影響影響現象,或形狀影響影響現象,或溫度影響影響現象,或重量影響影響現象,或速度影響影響現象,或時間影響影響現象,或空間影響影響現象,或位置影響影響現象,或方向影響影響現象,或數量影響影響現象,或質量影響影響現象,或能量影響影響現象,或信息影響影響現象,或物質影響影響現象,或精神影響影響現象,或生命影響影響現象,或死亡影響影響現象,或進化影響影響現象,或退化影響影響現象,或變異影響影響現象,或遺傳影響影響現象,或環境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社會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教育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文化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心理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經濟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政治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軍事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外交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民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種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部落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家庭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個人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行為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思想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情感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性格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心態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意識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潛意識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無意識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覺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妄想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聽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嗅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味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觸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肢體語言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非語言交流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面部表情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聲音語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色彩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形狀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溫度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重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速度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時間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空間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位置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方向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數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質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能量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信息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物質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精神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生命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死亡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進化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退化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變異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遺傳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環境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社會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教育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文化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心理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經濟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政治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軍事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外交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民族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種族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部落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家庭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個人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行為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思想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情感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性格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心態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意識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潛意識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無意識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覺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妄想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聽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嗅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味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幻觸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肢體語言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非語言交流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面部表情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聲音語調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色彩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形狀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溫度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重量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速度影響影響影響影響現象,或時間影響

論曰:舊治痢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克辦,亦無可將息也。

白話文:

論說中提到:過去治療痢疾時,經常使用建脾丸,效果很好。現在治療長期以來的冷痢疾病,先用溫脾湯治療到痊癒,之後再用建脾丸來調理補救,沒有不有效的。不過貧困的家庭難以負擔,這也沒辦法選擇可以療養的辦法了。

3. 溫脾湯

治積久冷熱赤白痢方。

白話文:

治積久冷熱赤白痢方

組成:

  • 黃連 一錢
  • 芍藥 五錢
  • 麥芽 五錢
  • 烏藥 三錢
  • 枳殼 三錢
  • 陳皮 三錢
  • 人參 二錢
  • 甘草 二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服一錢,冷水沖服,一日服二次。

功效: 本方可治療長期積滯引起的冷痢、熱痢、赤痢、白痢等症狀。

主治:

  • 痢疾遷延不愈。
  • 便溏腹瀉,夾雜血膿或黏液。
  • 腹痛絞脹,陣發性加劇。
  • 口乾口苦,舌苔黃厚。

大黃,桂心(各三兩),附子乾薑人參(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60 克 桂心:60 克 附子:30 克 乾薑:30 克 人參:30 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與前溫脾湯小異)。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嚼碎,加七碗水煮成兩碗半,分三次服用。(與前面的溫脾湯稍有不同)。

4. 建脾丸

治虛勞羸瘦身體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

白話文:

雷公灸法治虛勞羸瘦身重,脾胃冷,飲食不消,雷鳴腹脹,泄痢不止方

材料: 竈緊心灰一升,酒一鬥

製法: 將竈緊心灰置於瓦器中,加入酒一同蒸煮,至灰熟。

用法: 取灰塗於患者肚臍並四肢,以艾灸之。

功效: 溫補脾胃,健運中氣,消食導滯,止瀉固腸。適用於虛勞羸瘦、身重怠倦、脾胃虛寒、飲食不消、腹脹腹痛、泄瀉不止等症。

鍾乳粉(三兩),赤石脂,好曲,大麥糵,當歸黃連人參細辛龍骨乾薑茯苓石斛,桂心(各二兩),附子(一兩),蜀椒(六兩)

白話文:

鍾乳粉(150 克),赤石脂,甜酒麴,大麥粉,當歸,黃連,人參,細辛,龍骨,乾薑,茯苓,石斛,桂心(各 100 克),附子(50 克),蜀椒(300 克)

上十五味為末,白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弱者飲服此方,男女通治。(《集驗》無細辛、龍骨)。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劑,用酒送服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至三十丸。體質較弱者可服用此方,男女均可適用。(《集驗》版本中不含細辛和龍骨)。

5. 增損建脾丸

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治丈夫虛勞,五臟六腑傷敗受冷,初作滯下,久則變五色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方。

治療丈夫虛弱,五臟六腑受損受寒,初期出現便祕腹瀉,時間久了會變成五顏六色的紅色黑色,像腐爛的腸子,極度惡臭難聞。

鍾乳粉赤石脂(各三兩),礬石,乾薑,蓯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澤瀉遠志,寄生,柏子仁人參白頭翁天雄當歸石榴皮牡蠣龍骨甘草(各二兩)

白話文:

鍾乳石粉、赤石脂(各 60 克) 明礬、乾薑、蓯蓉、桂心、石斛、五味子、澤瀉、遠志、寄生、柏子仁、人參、白頭翁、天雄、當歸、石榴皮、牡蠣、龍骨、甘草(各 40 克)

上二十味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三,加至四十丸。此二方止痢神驗。

白話文:

將上二十種藥材研成細末,加入蜂蜜做成藥丸,以酒送下二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至四十丸。此二方對於止痢疾有奇效。

6. 駐車丸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度,腹痛不可忍者方。

治療因嚴重受寒引起的腹瀉,症狀為大便清稀、滑膩,且帶有紅色和白色,如魚腦般,日夜不停,伴有劇烈腹部絞痛,難以忍受。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6兩 乾薑:2兩 當歸:3兩 阿膠:3兩

上四味為末,以大醋八合烊膠和之,並手丸如大豆,候乾。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以意量減,日三。

白話文:

將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八合大醋和膠,用雙手搓揉成大豆大小的丸劑,等待風乾。成年人服用三十丸,兒童依年齡酌量減少,每日三次。

7. 大桃花湯

治冷白滯痢腹痛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白滯痢腹痛方

治療白色痢疾引起的腹痛方劑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人參(一兩半),白朮(一升),甘草,芍藥(各一兩)

白話文: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 120 克) 附子(80 克),人參(60 克),白朮(400 克) 甘草、芍藥(各 40 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術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

白話文:

將上述十味藥材研成粗末,以一斗二升水煎煮至剩九升。將藥液加入藥材中,繼續煎煮至剩三升,分成三份服用。如果患有膿腫,可加入厚朴三兩;如果嘔吐,可加入橘皮三兩。

又方,龍骨六兩),厚朴,當歸(各三兩),赤石脂(五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熱加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方。

乾薑,赤石脂(各十兩)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又方,龍骨(六兩),厚朴,當歸(各三兩),赤石脂(五兩)

又方,龍骨(六兩),厚朴,當歸(各三兩),赤石脂(五兩)

龍骨(6兩),厚朴,當歸(各3兩),赤石脂(5兩)

古代中醫文字:

上四味 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熱加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上四味研成粗末,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熱時加入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粗末,加入七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熱服時加入白頭翁二兩半,牡蠣三兩。

古代中醫文字:

桃花丸,治下冷臍下攪痛方。

乾薑,赤石脂(各十兩)

桃花丸,治療下冷臍下攪痛的方劑。

乾薑,赤石脂(各十兩)

桃花丸,用於治療下腹部寒冷、臍下疼痛的方劑。

乾薑,赤石脂(各10兩)

古代中醫文字: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上二味研成細末,加蜂蜜製成如豌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

將上述兩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