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11)
卷十五 脾臟方 (11)
1. 倉米湯
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倉粳米(半升,淨淘干漉),薤白(一握,去青細切),羊脂(一升,熬),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上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納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復作更服一劑永瘥。
白話文:
【倉米湯】
用來治療因腹部受寒,氣血凝滯形成的冷痢疾,病重者可能日夜要跑廁所三四十次。
材料:倉粳米(半升,需洗淨瀝乾),薤白(一把,要去除綠色部分,切成細條),羊脂(一升,需先熬煮),香豉(三升,用一斗的水煎煮後,取五升的清液)
做法:先用羊脂將薤白煎至金黃色,然後將米和豉汁一起倒入,煎煮至剩四升。早上空腹時溫熱服用一升,約走十里路的時間後再服用一升。如果排便順暢,就可停止。如果持續拉肚子,可以再按同樣的方式服用,拉肚子後可吃些倉米豉粥。如果病情再次發作,可再服用一劑,病癒後就不會再復發。
2. 附子湯
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方。
附子(一枚),石榴皮(一具),阿膠(二兩),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各一兩),黃芩(半兩),粳米(三合)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猝下痢湯方:,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治久痢下純白,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粥清醇酒令熱,和曲末一升,空腹頓服,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曲二升作㾬餅,極爛煮之,干漉,熱納蒜齏臼中相和,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不過兩日無有不瘥。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方:
新蜀椒三升,用醋漬一宿,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加蔥、豉、鹽任性調和,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冷極有所益,久當自知。
白話文:
這是治療急性腹瀉或長期痢疾不止的處方。
所需材料包括:附子(一個)、石榴皮(一整個)、阿膠(二兩)、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各一兩)、黃芩(半兩)、粳米(三合)。
以上十種藥材,先切碎,再以八升水煎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這是治療突發性痢疾的湯劑處方: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上述兩種藥材切碎後,以五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一次性服用。如果病情仍未改善,可再次煎煮服用,保證有效。
這是治療長期純白色痢疾的處方,病因可能是長時間躺在寒冷的地方導致的疾病,這會讓脾胃都變得冰冷,造成一天內可能有五六十次的腹瀉,且大小腹劇烈疼痛。通常白色痢疾屬於寒症,紅色痢疾則屬於熱症。
取上等的麴粉五升,輕微炒製使其散發香味,以粥湯和醇酒混合加熱,加入麴粉一升,空腹一次服用,每日三次。在進食時間,搗碎大蒜一升,使其盡量熟透,再加入薑、花椒粉調和,像平時吃飯一樣食用,但要確保食物濃稠,不能加鹽。另外,用水和麴粉二升做麵餅,煮到極其軟爛,瀝乾水分後,趁熱放入蒜泥中攪拌均勻,一次性食用,除了這個,其他食物少吃。等到飢餓時,仍按照前述的方法食用麴粉酒,直到病情好轉,再少量進食其他食物。照此方法治療,最多兩天病情就會好轉。
這是治療長期體寒或痢疾,或者只是腰部和腹部因寒冷而感到痛苦的處方。
取新鮮的蜀椒三升,用醋浸泡一夜,然後用三升麴粉和一升蜀椒緊密拌和,做成粥,空腹一次性服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添加蔥、豆豉、鹽進行調味。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次製作服用,直到病情好轉為止,一般情況下,使用三升蜀椒即可痊癒。這個處方不僅能治療體寒,對於各種虛弱、極度寒冷的情況都有很好的療效,長期使用會逐漸感受到其效果。
3. 馬藺子丸
治積冷痢下白膿方。
馬藺子(一升,熟熬),附子(二兩),乾薑,甘草(各二兩半),神麯,麥糵,阿膠(各五兩)黃連(三兩),蜀椒(五合)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或作散酒調服方寸匕亦佳。
白話文:
這是一則治療長期冷性腹瀉,排泄物帶有白色粘液的處方。
所需藥材如下:馬藺子(需先熟炒,約一公升份量)、附子(約六十公克)、乾薑、甘草(各約六十二公克)、神麴、麥芽、阿膠(各約一百五十公克)、黃連(約九十公克)、蜀椒(約一百五十公克)。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後,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顆,一天兩次,直到病情有所改善即可。另外,也可將藥材磨成粉,每次取一立方公分的藥粉,用酒調和後服用,效果同樣不錯。
4. 厚朴湯
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厚朴,乾薑,阿膠(各二兩),黃連(五兩),艾葉,石榴皮(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長達三十年的慢性腹瀉不停止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厚朴、乾薑、阿膠(各自二兩),黃連(五兩),艾葉、石榴皮(各自三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用七升的水煎煮至剩下二升,然後分兩次服用。
5. 四續丸
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瘥方。
雲實(五合,熬香),龍骨(三兩),附子,女萎(各二兩),白朮(二兩半)
上五味為末,以蠟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長期三十年的嚴重腹瀉,導致身體瘦弱、面色萎黃、腸胃功能衰弱無法痊癒的處方。
藥材包括:炒香的雲實五合,龍骨三兩,附子,女萎,以及白朮各兩兩半。
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融化的蠟做為粘合劑製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一天三次,通常在服用五六次後就會見效。
6. 椒艾丸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蜀椒(三百枚),烏梅(一百枚),熟艾(一升),乾薑(三兩),赤石脂(二兩)
上五味,椒、姜艾下篩,梅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納薑、椒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
白話文:
[椒艾丸]
用來治療長達三十年的下痢病症,吃進去的食物完全無法消化,排泄物或青或黃,患者會感到四肢沉重。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甚至跌倒,身體的肌肉骨骼逐漸消瘦,雙腳冰冷,腹部內部感覺到熱痛,筋絡僵硬需有人扶持才能行動,男性可能出現生殖器冰涼且無法生育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蜀椒(三百粒)、烏梅(一百粒)、熟艾(一升)、乾薑(三兩)、赤石脂(二兩)。
以上五種藥材,其中椒、薑、艾需先研磨過篩,烏梅則需與一斗米一同蒸煮,待米飯熟透後取出烏梅核,加入薑、椒粉末一起研磨三千次,最後加入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粒,一天三次。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增加至二十粒,並添加一升的黃連。
以上就是該古方的現代化翻譯。
7. 下痢丸
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大麥糵,法曲(各一升),烏梅(二升半),附子,乾薑,黃連,黃柏,桂心(各二兩),蜀椒(半兩),吳茱萸(四兩)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後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亦可至四十丸。
白話文:
[下痢丸]
用來治療長達數十年的下痢,能幫助消化,增加食慾,讓人吃得下飯,在夏季長期服用可以防止霍亂的發生。
所需藥材有:大麥芽、法曲(各一公升),烏梅(二公升半),附子、乾薑、黃連、黃柏、桂心(各二兩),蜀椒(半兩),吳茱萸(四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飯後每次服用十粒,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至二十粒,甚至四十粒。
8. 麥糵丸
治數十年下痢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方。
大麥糵,好曲(各一升),附子,當歸,桂心(各二兩),蜀椒(一兩),吳茱萸,乾薑,黃連,烏梅肉(各四兩)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二十丸,日三。
白話文:
這是在介紹一種名為「麥糵丸」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長達數十年的慢性腹瀉,能幫助消化,降低胃氣,補充身體虛弱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大麥芽、優質酒麴(各約400公克),炮附子、當歸、肉桂粉(各約60公克),花椒(約30公克),吳茱萸、乾薑、黃連、烏梅肉(各約120公克)。
將以上十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日三次,在飯後每次服用二十粒。
這樣應該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