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11)

1. 倉米湯

治小腹冷氣積聚結成冷痢,日夜三四十行方。

白話文:

治療小腹受寒,寒氣積聚結成冷痢,每日三四十次。

倉粳米(半升,淨淘干漉),薤白(一握,去青細切),羊脂(一升,熬),香豉(三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澄清)

白話文:

  • 倉粳米(半升,洗淨曬乾)
  • 薤白(一握,去除青皮並切細)
  • 羊脂(一升,化開)
  • 香豉(三升,用一斗水煎煮,取五升澄清液)

上四味,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並米納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人行十里久更進一升,得快利止。若利不止,更服如前,利後進粳米豉粥。若復作更服一劑永瘥。

白話文:

上面四種藥材,先用羊脂煎薤白至金黃,放入米和豉汁中,煎取四升。早上空腹服用一升,像走路十里路那麼累就再喝一升,就能快速止瀉。如果腹瀉不止,繼續按照上述方法服用,腹瀉後吃粳米豉粥。如果腹瀉再次發作,再次服用一劑就能痊癒。

2. 附子湯

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方。

白話文:

治療暴下積滯數日不止及久痢之方

處方:

  • 人參一錢
  • 草果三錢
  • 乾薑一錢
  • 訶子四個
  • 橘皮半個
  • 白茯苓二錢
  • 白朮二錢
  • 半夏一錢
  • 藿香一錢
  • 木香一錢
  • 甘草半錢

**製法:**將藥材研為細末,用米湯調服。

**用法:**每日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 溫補脾胃,扶正固本。
  • 消積導滯,止瀉固腸。
  • 理氣止痛,緩解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

附子(一枚),石榴皮(一具),阿膠(二兩),龍骨,甘草,芍藥,乾薑,黃連(各一兩),黃芩(半兩),粳米(三合)

白話文:

附子(一個) 石榴皮(一個) 阿膠(100克) 龍骨(50克) 甘草(50克) 芍藥(50克) 乾薑(50克) 黃連(50克) 黃芩(25克) 粳米(150克)

上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猝下痢湯方:,黃連(五兩),生薑(一斤)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未止,更合服必效。

白話文:

治急性腹瀉湯方:

黃連(250 克) 生薑(500 克)

將以上兩味藥材切碎,加入 4 升水煮沸,取 500 毫升藥液,立即服下。如果腹瀉未止,則再服用一劑,必定有效。

治久痢下純白,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白話文:

治療長期的白痢,是由於長期臥在寒冷潮濕的地方導致的疾病,使得脾胃都變冷,每天排便五六十次,大小腹疼痛難忍。凡是白痢屬寒證,赤痢屬熱證,應施以不同的治法:

好曲末五升,微熬令香,粥清醇酒令熱,和曲末一升,空腹頓服,日三。若至食時,搗蒜一升,令至熟,下薑、椒末調和,如常食之法,惟須稠,勿加鹽。以水和曲二升作㾬餅,極爛煮之,干漉,熱納蒜齏臼中相和,頓食之,少與餘食,至飢時,仍准前食曲末酒,比至瘥來,少食餘食,以此法治,不過兩日無有不瘥。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方:

白話文:

先準備五升上好的曲子,稍微煎煮使其香氣四溢,把米粥煮得清醇,酒加熱。再和一升曲子一起,空腹一次喝完,每天三次。到了飯點,搗碎一升大蒜,炒熟後,加入薑末、花椒粉調和,按平常吃飯的方式食用,只須做得濃稠,不要放鹽。用兩升水和曲子做成餅,煮爛後撈出濾乾,趁熱放入蒜泥臼中混合,一次吃完,其他食物少吃一些。等到肚子餓的時候,再按照前面的方法喝麴酒。到了痊癒的時候,可以少吃其他食物。用這個方法治療,不出兩天就能痊癒。

治久冷或痢不痢但腰腹患苦冷方:

湯頭:

  • 牡膋一握
  • 刀豆散一撮
  • 秦皮半兩
  • 麥門冬一兩
  • 黃柏一兩
  • 木香二錢

煎服。

新蜀椒三升,用醋漬一宿,以曲三升和椒一升緊拌,煮作粥,空腹頓服之,加蔥、豉、鹽任性調和,不瘥更作,以瘥為限,不過三升椒即愈。此方不但治冷,大治諸虛損冷極有所益,久當自知。

白話文:

以三升新鮮花椒用醋浸泡一夜,然後加入三升酒麴與一升花椒緊密混合,熬煮成粥,空腹時一次服完。可隨意加入蔥、醬油、鹽巴調味,直到病情好轉為止。一般不會超過三升花椒就能痊癒。這道偏方不僅能治療感冒,對於各種虛弱、損傷、體寒等病症都有顯著效果。長期服用,便能體會其益處。

3. 馬藺子丸

治積冷痢下白膿方。

白話文:

治療積冷導致的痢疾,並伴隨白色膿血下瀉的方劑。

馬藺子(一升,熟熬),附子(二兩),乾薑,甘草(各二兩半),神麯,麥糵,阿膠(各五兩)黃連(三兩),蜀椒(五合)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以知為度,或作散酒調服方寸匕亦佳。

白話文:

馬藺子(一升,煮熟) 附子(二兩) 乾薑(二兩半) 甘草(二兩半) 神曲(五両) 麥糵(五両) 阿膠(五両) 黃連(三両) 蜀椒(五合)

將上九味藥研成細末,加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每日兩次,見效後停止服用。也可以將藥末調入酒中服用,每次服用一小杓子,效果也不錯。

4. 厚朴湯

治三十年久痢不止者。

白話文:

治療三十年久痢不癒的患者。

厚朴,乾薑,阿膠(各二兩),黃連(五兩),艾葉,石榴皮(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白話文:

厚朴:兩兩 乾薑:兩兩 阿膠:兩兩 黃連:五兩 艾葉:三兩 石榴皮:三兩

取上六味藥材研末後混合,用七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液,分兩次服用。

5. 四續丸

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瘥方。

白話文:

治三十年注痢,骨立萎黃,腸滑不瘥方

組成:

  • 吳茱萸半夏湯:吳茱萸、半夏(各等分)
  •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各等分)

用法:

將吳茱萸半夏湯和四君子湯合用,煎服。

主治:

已持續三十年的慢性腹瀉,導致骨瘦如柴、面色萎黃、腸道滑脫而無法痊癒。

雲實(五合,熬香),龍骨(三兩),附子,女萎(各二兩),白朮(二兩半)

上五味為末,以蠟煎烊以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過五六服。

白話文:

雲苓(五份,烘乾研成細粉),龍骨(三兩),附子,女貞(各二兩),白朮(二兩半)

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蠟煎熔後製作成丸劑,每顆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日服用五丸,分三次服用,服用五至六次即可。

6. 椒艾丸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青或黃,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盡,兩足逆冷,腹中熱苦,筋轉起止須扶,陰冷無子方。

白話文:

治療持續三十年的腹瀉,吃的食物都不能消化,便便顏色有時發青、有時發黃,四肢沉重無力。起身就頭暈目眩,體力衰弱,雙腳冰涼,腹中灼熱難受,筋骨痠痛無力行走,需要攙扶。體質虛寒,沒有子女。

蜀椒(三百枚),烏梅(一百枚),熟艾(一升),乾薑(三兩),赤石脂(二兩)

白話文:

四川花椒(300粒),烏梅(100粒),乾艾草(1升),乾薑(90克),赤石脂(60克)

上五味,椒、姜艾下篩,梅著一斗米下蒸,令飯熟,去核,納薑、椒末、合搗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至二十丸,加黃連一升。

白話文:

在飯上放上五種調味料,用黑胡椒、生薑和艾草在篩子上過濾。然後拿一斗米蒸熟,去除米粒,再加入生薑和黑胡椒粉末,一起搗碎三千次。加入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籽。每天服用十丸,分三餐服用。如果服用後沒有好轉,可以增加到二十丸,並加入一升黃連。

7. 下痢丸

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治數十年痢,下氣消穀,令人能食,夏月長將服之不霍亂方。

治療多年痢疾,能通暢氣機,解除腹瀉,讓人能進食。在夏季長久服用,可預防霍亂的方劑。

大麥糵,法曲(各一升),烏梅(二升半),附子,乾薑,黃連,黃柏,桂心(各二兩),蜀椒(半兩),吳茱萸(四兩)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後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亦可至四十丸。

白話文:

大麥粉、雞內金(各一碗),烏梅(兩碗半),附子、乾薑、黃連、黃柏、桂枝心(各二兩),花椒(半兩),吳茱萸(四兩)

將這十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飯後服用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至二十丸,甚至四十丸。

8. 麥糵丸

治數十年下痢不止,消穀下氣,補虛羸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枳實炒 研細 五倍子 炒 研細 赤石脂 研細(虛羸者用) 白扁豆 炒 研細 黨參 炙 研細 甘草炙 研細 茯苓 研細 山藥 研細 陳皮 研細

治療數十年久瀉不止、消食泄氣、補益虛弱的方劑:

  • 枳實:炒後研成細末
  • 五倍子:炒後研成細末
  • 赤石脂:研成細末(適用於虛弱之人)
  • 白扁豆:炒後研成細末
  • 黨參:炙後研成細末
  • 甘草:炙後研成細末
  • 茯苓:研成細末
  • 山藥:研成細末
  • 陳皮:研成細末

大麥糵,好曲(各一升),附子,當歸,桂心(各二兩),蜀椒(一兩),吳茱萸,乾薑,黃連,烏梅肉(各四兩)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後服二十丸,日三。

白話文:

大麥粉(1升),優質麥曲(1升),附子(2兩),當歸(2兩),桂心(2兩),花椒(1兩),吳茱萸(4兩),乾薑(4兩),黃連(4兩),烏梅肉(4兩)

上列十味藥材研磨成末,以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服用時,於飯後服用二十丸,每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