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 婦人方中 (7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婦人方中 (76)

1. 藍青丸

治中焦熱下痢水穀方。

藍青汁(三升),川連(八兩),黃柏(四兩),烏梅肉,地膚子,地榆,白朮(各二兩),阿膠(五兩)

上八味為末,以藍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當並手丸之。

白話文:

這份藥方是用來治療消化系統過熱導致的腹瀉,具體症狀為排泄物中夾雜水分與未消化的食物。

所需藥材如下:藍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烏梅肉、地膚子、地榆、白朮各二兩,阿膠五兩。

將上述八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以藍青汁調和,在小火慢熬下製成丸,丸的大小約為杏仁般。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三丸。最好在農曆七月七日這天製作,效果更佳,且應親手揉製成丸。

2. 黃連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

黃連,酸石榴皮,地榆,阿膠(各四兩),黃柏,當歸,厚朴,乾薑(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其氣起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

人飲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白話文:

【黃連煎】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中焦(脾胃)寒涼導致的嚴重腹瀉、下痢,或是霍亂後期,拉肚子拉到黃白稠稀不分,腹部虛弱疼痛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黃連、酸石榴皮、地榆、阿膠各四兩,黃柏、當歸、厚朴、乾薑各三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九公升水煎煮至剩三公升,去掉殘渣,再加入阿膠繼續煎煮至溶解,分三次服用。

另有一方用於治療四肢無力、大量出汗和嚴重腹瀉的症狀:

可以使用艾灸大橫穴,灸的次數依年齡而定,大橫穴的位置在肚臍兩側各二寸五分處。

論述說:下焦(膀胱和大小腸)的功能像水溝,將水和食物分解後的廢物排出。其運作開始於胃的下部,通過回腸,注入膀胱,並進行滲透。所以食物和水通常一起在胃中混合成為糟粕,然後一同進入大腸,由足太陽經脈控制,負責輸送體內的津液,與膀胱配合,只負責排出,不負責吸收,負責分辨清濁,主要反映肝腎的健康狀況。如果功能亢進,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氣血逆亂,嘔吐不止,稱為走哺。如果功能衰退,則會導致大小便失禁,津液和氣血衰竭。

人喝酒後,酒精會比食物更快被排泄,這是因為酒精是經過發酵的液體,它的性質較強烈且滑順,因此在食物進入胃之前就能先被排泄。因此,酒精過量會對肝臟造成負擔,而酒精能補充腎臟的能量。

3.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柴胡,羚羊角,黃芩,橘皮,澤瀉(各三兩),香豉(一升別盛),生地(一升),芒硝(一兩),梔子(四兩),石膏(六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是「柴胡通塞湯」的處方,用來治療下焦熱導致的大小便不通。具體藥材與劑量如下:柴胡、羚羊角、黃芩、橘皮、澤瀉各三兩,香豉一升需另外存放,生地一升,芒硝一兩,梔子四兩,石膏六兩。

將上述十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的水進行熬煮,最後取得三升的藥液,然後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攪勻,將藥液分成三次服用。

4. 赤石脂湯

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梔子(十四枚),廩米(一升),白朮,升麻(各三兩),乾薑(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下部身體過熱,或是有帶有膿血的腹瀉,以及伴有心煩、精神恍惚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赤石脂(約320克)、烏梅(20顆)、梔子(14顆)、廩米(500克)、白朮、升麻(各90克)、乾薑(60克)。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先用十公升的水煮廩米,待米煮熟後撈出,然後再將其他藥材放入水中煮,煮至剩餘2.5公升的藥汁,分成三次服用。

5. 止嘔人參湯

治下焦熱盛,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走哺方。

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三兩),生蘆根,梔子仁,白朮,橘皮(各四兩),石膏(八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下部身體熱量過盛,導致氣息上逆無法順暢,進而引起無法控制的嘔吐情況,此方稱為「止嘔人參湯」。

藥材包含: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約90克)、生蘆根、梔子仁、白朮、橘皮(各約120克)、以及石膏(約240克)。

將上述十種藥材切碎,加入大約1800毫升的水進行熬煮,煮至剩餘約900毫升時,濾掉藥材渣,然後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

6. 香豉湯

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香豉,薤白(各一升),川連,黃柏,白朮,茜根(各三兩),梔子,黃芩,地榆(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

灸小腸俞五十壯。

白話文:

【香豉湯】

主治下焦熱毒引起的痢疾,包括魚腦混合的痢疾和赤血痢疾,以及肚臍下方的小腹劇烈疼痛到無法忍受,有排便意但排不出的情況。

藥方為:香豉、薤白(各約300毫升),黃連、黃柏、白朮、茜草根(各約90克),梔子、黃芩、地榆(各約120克)。

以上九種藥材切碎後,用約2700毫升的水煎煮,煮至剩約900毫升,分成三次服用。

另外,針對膀胱和三焦部位的津液下降至大小腸中,導致的寒熱交錯、赤白交替的瀉痢,以及腰脊痛、小便不暢,或是女性白帶過多的症狀:

可以使用灸法,在小腸俞穴灸五十壯。

7. 黃柏止泄湯

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黃柏,人參,地榆,阿膠(各三兩),川連(五兩),茯苓,櫸皮(各四兩),艾葉(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消盡,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下部身體虛弱冰冷,導致大小便瀉不停的情況下使用的【黃柏止泄湯】的配方。

所需藥材與份量如下:黃柏、人參、地榆、阿膠(各90克)、川連(150克)、茯苓、櫸皮(各120克)、艾葉(300毫升)。

將上述八種藥材切碎,加入十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直到剩餘三公升的藥液後,將殘渣濾掉,再加入阿膠讓它完全溶解,最後將藥湯分成三次服用。

8. 人參續氣湯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人參,橘皮,茯苓,烏梅,麥冬,黃耆,乾薑,川芎(各三兩),吳茱萸(三合),桂心(二兩),白朮,厚朴(各四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下焦虛寒,也就是下半身有寒氣,導致津液流失不止,呼吸短促好像快要喘不過氣來的處方。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橘皮、茯苓、烏梅、麥冬、黃耆、乾薑、川芎(每種各90克),吳茱萸(45克),桂心(60克),白朮、厚朴(每種各120克)。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用12公升的水來煎煮,煮到剩下3公升的藥汁,然後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