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4)
卷二十 膀胱腑方 (4)
1. 藍青丸
治中焦熱下痢水穀方。
白話文:
治療中焦熱盛導致的腹瀉,以及水穀不化的方子。
藍青汁(三升),川連(八兩),黃柏(四兩),烏梅肉,地膚子,地榆,白朮(各二兩),阿膠(五兩)
白話文:
藍青汁(1.8 公升) 川連(369 公克) 黃柏(184 公克) 烏梅肉、地膚子、地榆、白朮(各 92 公克) 阿膠(235 公克)
上八味為末,以藍青汁和微火煎,丸如杏仁大,飲服三丸,日二。以七月七日合大良,當並手丸之。
白話文:
把上述八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藍靛汁和少量火煎煮,搓成像杏仁般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三丸,分成早晚兩次。在七月初七日與大良草結合服用,此時應該邊將藥丸握在手心邊唸咒。
2. 黃連煎
治中焦寒洞泄下痢,或因霍亂後瀉黃白無度,腹中虛痛方。
白話文:
治療中焦寒氣導致的腹瀉,或是因為霍亂之後引起的黃白不分的腹瀉,同時伴隨腹中空虛疼痛的方劑。
黃連,酸石榴皮,地榆,阿膠(各四兩),黃柏,當歸,厚朴,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黃連、石榴皮、地榆、阿膠(每種 240 克) 黃柏、當歸、厚朴、乾薑(每種 18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阿膠更煎取烊,分三服。
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方:
灸大橫隨年壯,穴在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
白話文:
將八味藥材研成細末,加入九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濾去渣滓,加入阿膠繼續煎煮至溶化成膠狀,分三次服用。
治療四肢無法活動,盜汗腹瀉的方劑:
灸大橫穴,穴位在肚臍兩側各二寸五分,取穴與年齡相匹配。
論曰:下焦如瀆(瀆者如溝,水決泄也),其氣起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主肝腎之病候也。若實則大小便不通利,氣逆不續,嘔吐不禁,故曰走哺。若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
白話文:
古人認為下焦就像一條溝渠,負責排泄體內的水液。下焦的氣從胃的下脘部開始,經過迴腸,流入膀胱,再滲出體外。因此,食物在胃中消化後,形成糟粕,會隨著水液一起進入大腸,再由足太陽經脈將其運送到膀胱,並排出體外。膀胱主要負責排泄,不負責吸收,它會將清濁分離,並反映出肝腎的病症。如果下焦實證,就會出現大小便不通暢、氣逆不上、嘔吐不止等症狀,稱為「走哺」。如果下焦虛證,則會出現大小便失禁、津液耗損、氣息虛弱等症狀。
人飲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者何?蓋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滑,故後谷入而先谷出也,所以熱則瀉於肝,寒則補於腎也。
白話文:
當人飲酒後進入胃中,食物還沒有消化成熟,但小便卻先排出。這是因為:
酒是由煮熟穀物發酵而成的液體。酒性溫暖、滑利,所以後面進去的食物還未消化,前面進去的食物已經排出。因此,在身體熱的時候喝酒,會瀉肝火;在身體冷的時候喝酒,會補腎氣。
3. 柴胡通塞湯
治下焦熱大小便不通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金匱腎氣丸、八味地黃丸、鹹黃柏散、豬苓湯、通淋石散、化濕利水湯、烏犀丸、行氣導水湯、清火利小便湯、利濕滲小便湯、利水散結湯、清利小便湯、行氣導滯湯、化熱利尿湯
治療下焦熱症、大小便不通的方劑
- 金匱腎氣丸
- 八味地黃丸
- 鹹黃柏散
- 豬苓湯
- 通淋石散
- 化濕利水湯
- 烏犀丸
- 行氣導水湯
- 清火利小便湯
- 利濕滲小便湯
- 利水散結湯
- 清利小便湯
- 行氣導滯湯
- 化熱利尿湯
柴胡,羚羊角,黃芩,橘皮,澤瀉(各三兩),香豉(一升別盛),生地(一升),芒硝(一兩),梔子(四兩),石膏(六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
白話文:
柴胡,羚羊角,黃芩,橘皮,澤瀉(各30克),香豉(1升,另盛裝),生地(1升),芒硝(10克),梔子(40克),石膏(60克)
將這十種藥材研成粉末,加入一斗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去掉滓,放入芒硝,分為三次服用。
4. 赤石脂湯
治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白話文:
下焦熱或下痢膿血,煩悶恍惚方
組成:
- 玄參一錢
- 黃柏一錢
- 梔子一錢
- 生地黃一錢
- 連翹一錢
- 知母一錢
- 丹皮一錢
- 黃連一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組成一劑,以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
作用:
此方具有清熱利尿、消炎止血、鎮靜安神的功效,適用於以下症狀:
- 下焦熱症:小便發黃、短赤,灼熱疼痛。
- 下痢膿血:腹瀉伴隨膿血。
- 煩悶恍惚:心煩意亂、神志不清。
赤石脂(八兩),烏梅(二十枚),梔子(十四枚),廩米(一升),白朮,升麻(各三兩),乾薑(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下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320 克),烏梅(20 枚),梔子(14 枚),大米(1 升),白朮,升麻(各 120 克),乾薑(80 克)
取七味藥材研成細末,加入一斗水與生米一塊煮,煮熟後將米取出,加入藥材繼續煮,取二升半的藥液,分三次服下。
5. 止嘔人參湯
治下焦熱盛,氣逆不續,嘔吐不禁,名走哺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走哺方
治下焦熱盛,氣逆不續,嘔吐不禁者。
走哺方
治療下焦熱盛、氣息上逆而斷續、嘔吐不止的症狀。
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三兩),生蘆根,梔子仁,白朮,橘皮(各四兩),石膏(八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白話文:
人參、葳蕤、黃芩、知母、茯苓(各120克),生蘆根、梔子仁、白朮、橘皮(各160克),石膏(320克)
取出十味藥材,加入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6. 香豉湯
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小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方。
白話文:
治療下焦熱毒痢疾,魚腦般的雜亂痢疾帶有赤血,臍下小腹絞痛難忍,想要排便卻排不出來。
香豉,薤白(各一升),川連,黃柏,白朮,茜根(各三兩),梔子,黃芩,地榆(各四兩)
白話文:
香菜子,薤白(各 200 公克),川連、黃柏、白朮、茜根(各 60 公克),梔子、黃芩、地榆(各 80 公克)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中寒熱,赤白泄痢,及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方:
灸小腸俞五十壯。
白話文:
將上九種藥材咀碎,以九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
治療膀胱、三焦津液下流至大、小腸中,導致寒熱、赤白泄瀉,以及腰脊疼痛、小便不利,婦女帶下等症狀。
另外,可灸小腸俞穴五十壯。
7. 黃柏止泄湯
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方。
白話文:
原古代文本:
腎氣下陷,肝火亢盛。小便頻數清長,夜間尤甚。大便溏瀉。下元氣虛,胞中冷。脈沉細數,舌淡紅苔薄。
腎氣虛弱下陷,肝火旺盛。小便次數多且清長,尤其是晚上更甚。大便稀溏不止。下焦元氣虛弱,子宮寒冷。脈細弱而跳動快,舌頭淡紅色,苔薄。
方劑:
- 熟地黃 20 克
- 山茱萸 20 克
- 山藥 30 克
- 澤瀉 30 克
- 茯苓 20 克
- 當歸身 20 克
- 白芍藥 15 克
- 丹皮 12 克
- 梔子 12 克
- 黃柏 12 克
- 炮薑 10 克
- 附子(製) 10 克
用法:
- 水煎服,每日一劑。
黃柏,人參,地榆,阿膠(各三兩),川連(五兩),茯苓,櫸皮(各四兩),艾葉(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消盡,分三服。
白話文:
黃柏、人參、地榆、阿膠(各 180 克) 川連(300 克) 茯苓、櫸皮(各 240 克) 艾葉(600 毫升)
將八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煎煮,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加入膠質,煮至膠質溶解,分三次服用。
8. 人參續氣湯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腎相火衰,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
腎臟陽氣不足,下焦虛寒,津液不斷流失,氣促喘籲,瀕臨死亡。
人參,橘皮,茯苓,烏梅,麥冬,黃耆,乾薑,川芎(各三兩),吳茱萸(三合),桂心(二兩),白朮,厚朴(各四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人參、橘皮、茯苓、烏梅、麥冬、黃耆、乾薑、川芎(各180克),吳茱萸(18克),桂心(120克),白朮、厚朴(各240克)
十二味藥材,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成三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