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3)
卷二十 膀胱腑方 (3)
1. 三焦虛實第五
(論三首,方十八首,灸法七首)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
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
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白話文:
【三焦虛實第五】
(討論三篇,提供十八種處方,七種灸療方法)
討論如下:上焦的功能就像霧氣(霧氣是輕飄飄地升騰向上),它的氣源起自胃的上部,即上脘部位,然後沿著咽喉向上穿過膈肌,分佈到胸腔中,再經腋下,沿著脾經運行,最後回到大腸經在手部的位置,向上到達舌下,又轉入胃經在腳部的路線。它經常和營氣、衛氣一同運作,在人體的陽面運行二十五個週期,在陰面也是二十五個週期,合起來就是一週,日夜共運行五十週全身,循環往復,最後在手太陰肺經匯聚。主要處理少陽心肺方面的疾病,病症發生在體內而不向外顯現。
當人體發熱時,飲食進入胃中,氣還未穩定,汗就可能從臉部或背部冒出,身體內部都會感到熱,但這種情況並不是按衛氣正常運行的路徑來排汗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外感風邪,導致體表毛孔開啟,皮膚毛孔開放,衛氣就從這些開啟的地方逸出,無法按照正常的路徑運行,這種氣體性質剽悍且滑順迅速,一遇開口就馬上逸出,因此無法遵循正常路徑,這種情況被稱為漏氣,其症狀表現為肘部痠痛。吃東西時,食物先是吐出來,然後才往下吞,這表明氣息不連貫,會感到胸膈之間壓抑沉悶,這就是為什麼飲食會先吐出再吞下的原因。
當人體受寒時,精神不易集中,會出現腹瀉,甚至便血,說話聲音微弱。如果上焦實,會影響心臟功能。如果虛弱,會導致肺部吸氣不足。
2. 澤瀉湯
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
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二兩),骨皮(五兩),石膏(八兩),竹葉(五合),蓴心(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白話文:
[澤瀉湯]的用途是疏通脈絡、清熱,適用於上焦部位的治療。當飲食進入胃部,胃氣尚未穩定時就出汗,臉部、背部及全身都感到熱,這種情況被稱為漏氣,此湯方能用來治療。
所需藥材有: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約90克),桂心、甘草(各約30克),人參、茯苓(各約60克),骨皮(約150克),石膏(約240克),竹葉(約150毫升),蓴心(約300毫升)。
以上十二種藥材,需先進行切碎處理,再使用相當於40公升的水,熬煮至剩下約12公升的藥汁,然後分五次服用。
3. 麥門冬理中湯
治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麥冬,生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蓴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薑(四兩),白朮(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灸厥陰俞,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白話文:
【麥門冬理中湯】
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上焦熱導致的腹部脹滿,患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甚至在進食前會先嘔吐再吞嚥的情況,或是手肘部位有痠痛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麥門冬、生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蓴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薑四兩,白朮五兩。
製作方式為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加入十五升的水煎煮,最後取三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
另外,對於胸中因氣滯引起聚集性疼痛且常伴隨嘔吐的患者,可以使用以下的針灸療法:
灸厥陰俞穴,該穴位於第四椎骨位置,兩側各離中線約一寸五分,灸的次數則依患者年齡來定。
4. 黃耆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方。
黃耆,桂心(各二兩),五味子,桔梗,乾薑,茯苓,甘草,川芎(各三兩),丹參,杏仁(各四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上焦虛寒的情況,症狀包含呼吸短淺、氣力不足,說話聲音微弱無法提高。以下為處方:
黃耆、肉桂(各約60克),五味子、桔梗、乾薑、茯苓、甘草、川芎(各約90克),丹參、杏仁(各約120克)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用九公升的水熬煮,直至剩下三公升的藥汁,然後分成三次服用。
5. 黃連丸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即注下方。
川連,烏梅肉(各八兩),桂心(二兩),乾薑,附子,阿膠(各四兩),櫸皮,川芎,黃柏(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黃連丸】
主治上消化道虛寒導致的下痢,以及腹部不適,食物難以消化吸收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黃連、烏梅肉(各32克)、肉桂(8克)、乾薑、炮附子、阿膠(各16克)、櫸樹皮、川芎、黃柏(各24克)。
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細粉後,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十丸,可逐漸增加到三十丸。
6. 厚朴湯
治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厚朴,茯苓,川芎,白朮,元參(各四兩),桔梗,附子,人參,橘皮(各三兩),生薑(八兩),吳茱萸(八合)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主化水穀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乎此,故獨行於經隧,名曰營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上下絡太倉,主腐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
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夫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白話文:
[厚朴湯]這方藥用來治療上焦閉塞導致的乾嘔,就是嘔吐但吐不出東西,身體感覺熱的時候少,冷的時候多,常常會吐出白色的泡沫、清澈的口水或是酸水。
藥方成分包括厚朴、茯苓、川芎、白朮、元參各四兩,桔梗、附子、人參、橘皮各三兩,生薑八兩,吳茱萸八合。將這些藥材切碎,用二斗的水煎煮,煮到剩下五升的藥汁,然後分為五次服用。
理論上說,中焦的功能就像在胃裡發酵一樣,它的運作起始於胃的中脘位置,位於上焦後面。這個部位主要負責消化食物的味道,分泌糟粕,蒸發津液,轉化為精華,再輸送到肺部,經過脈絡轉化為血液,供應全身生長所需,因此它獨自行走在經絡中,被稱為營氣。它主要管理足陽明胃經,陽明胃經的另一個名字叫做豐隆,位置在外踝上方,距離踝骨八寸的地方,分支聯繫太陰經絡和其他經脈,上下連接太倉,負責腐熟五穀,確保既不會吐出食物也不會讓食物無法下肚。如果功能過盛就會產生熱氣,熱氣過多就會造成阻塞,上下通道被隔斷。
功能不足就會產生寒氣,寒氣過多就會引起腹痛,甚至可能導致嚴重的拉肚子、霍亂,這是脾胃疾病的主因。血液和氣體形態不同,但是屬於同一類,衛氣是精華,血氣是精神,所以血液和氣體雖然名字不同,但本質是相同的。失血的人不會出汗,這是因為精神氣息的緣故。大量出汗的人沒有血液,這是因為精華氣息的緣故,所以一個人不能同時失去血液和氣體,這就像精神和氣息不能同時消失一樣。如果是功能不足就要通過胃部補充,功能過盛就要通過脾臟排解,調整中焦的功能,達到和諧的狀態,這樣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7. 大黃瀉熱湯
開關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滿膨膨喘急方。
川大黃(切,以水一升浸),黃芩,澤瀉,升麻,芒硝(各三兩),羚羊角,梔子(各四兩),元參(八兩),地黃汁(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煮兩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白話文:
這款藥方名為[大黃瀉熱湯],主要功能是打通因實熱導致的閉塞,適用於中焦部位實熱所引發的上下不通暢,既無法吐出也無法排下的情況,以及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的症狀。
所需藥材如下:大黃(切片後,先用水浸泡一公升)、黃芩、澤瀉、升麻、芒硝(各需三兩)、羚羊角、梔子(各需四兩)、元參(需八兩)、地黃汁(需一公升)。
製作方式如下: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直至水分剩下二升三合。再將事先浸泡的大黃加入,煮沸兩次後瀝去渣滓,最後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