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 膀胱腑方 (3)
卷二十 膀胱腑方 (3)
1. 三焦虛實第五
(論三首,方十八首,灸法七首)
白話文:
論三首
- 論傷寒
- 論脈證
- 論灸法
方十八首
- 桂枝湯
- 麻黃湯
- 柴胡湯
- 黃連湯
- 小柴胡湯
- 四逆湯
- 桃花湯
- 大青龍湯
- 小青龍湯
- 參苓白朮湯
- 苓桂朮甘湯
- 四君子湯
- 理中湯
- 八珍湯
- 補中益氣湯
- 當歸四逆湯
- 四物湯
- 十全大補湯
灸法七首
- 背俞穴灸法
- 經穴灸法
- 風府穴灸法
- 膏肓穴灸法
- 膻中等穴灸法
- 三里穴灸法
- 關元穴灸法
論曰:夫上焦如霧(霧者霏霏起上也),其氣起於胃上脘,並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循足太陰之分而行,還注於手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衛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日夜五十周身,周而復始,大會於手太陰也。主乎少陽心肺之病內而不出。
白話文:
論述說:上焦(胸膈以上)的氣狀如霧(霧氣自下往上飄升),這股氣從胃的上半部升起,經過咽喉,貫穿隔膜,佈滿胸中,通往腋下,循著足太陰經的路線運行,再匯入手陽明經,向上到舌下,向下貫注足陽明經,始終與營氣衛氣一同運行。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度,在陰經也運行二十五度,循環一週,晝夜五十次周遍全身,周而復始,最終匯集於手太陰經。它主司少陽心肺的內在疾病。
人有熱則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身中皆熱,不循衛氣之道而出者何也?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名曰漏氣,其病則肘攣痛。食先吐而後下,其氣不續,膈間厭悶,所以飲食先吐而後下也。
寒則精神不守,泄下便痢,語聲不出。若實則上絕於心。若虛則引氣於肺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發燒時,會進食以抑制胃熱。這時體內的熱氣尚未穩定,所以會出汗,有時出現在臉上,有時出現在背上。由於全身發熱,汗液不循衛氣的路線排出,這是為什麼呢?另外,如果人體受到風邪侵襲,內部腠理就會打開,毛孔舒張,衛氣外走。這種情況下,衛氣也不能循其正常的路線運行,而是以迅速而強勁的氣勢從打開的毛孔排出。因此,汗液無法按照正常的途徑排出,就被稱為「漏氣」。這種情況會導致肘部攣痛。進食後先嘔吐,然後腹瀉,這是因為體內的氣息不連貫,膈膜區域產生堵塞感,所以食物先吐出來,然後才腹瀉。
寒則:精神無法集中,拉肚子、腹瀉,講不出話來。 實則:上腹堵塞至心。 虛則:引起氣進入肺中。
2. 澤瀉湯
通脈瀉熱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方。
白話文:
通暢血脈,瀉除熱邪,治療上焦。飲食入胃,胃氣尚未穩定,就出汗,面部、背部、身體都發熱,稱為漏氣方。
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三兩),桂心,甘草(各一兩),人參,茯苓(各二兩),骨皮(五兩),石膏(八兩),竹葉(五合),蓴心(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五服。
白話文:
澤瀉、半夏、柴胡、生薑(各150克) 桂心、甘草(各50克) 人參、茯苓(各100克) 骨皮(250克) 石膏(400克) 竹葉(250毫升) 蓴菜芯(500毫升)
十二味湯藥,加入兩鬥水煮沸,煮到剩六升,分五次服用。
3. 麥門冬理中湯
治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上焦熱腹滿,不欲飲食,或食先吐而後下,肘攣痛方。
上腹部的陽熱旺盛,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或吃下去的食物先吐出來再拉出來,手肘彎曲疼痛的方劑。
麥冬,生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蓴心(五合),甘草,茯苓(各二兩),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生薑(四兩),白朮(五兩)
白話文:
麥冬、蘆根、竹茹、廩米(各一升) 蓴菜嫩梢(五合) 甘草、茯苓(各二兩) 橘皮、人參、葳蕤(各三兩) 生薑(四兩) 白朮(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胸中膈氣聚痛好吐方:
灸厥陰俞,穴在第四椎,兩邊各相去一寸五分,隨年壯。
白話文:
將十二種藥材咀嚼後,加入六公升水,熬煮至剩下一公升,分三次服用。
治療胸中隔氣聚集導致疼痛,並易於嘔吐的方式:
針灸厥陰穴,穴位位於第四胸椎,兩側相距一寸五分,適應不同的年齡強壯程度。
4. 黃耆理中湯
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桔梗 二錢 半夏 二錢 白朮 一兩 五味子 二錢 生薑 二錢 大棗 十一枚 甘草 一錢
**治法:**治療上焦虛寒,導致氣短、言語不利。
藥方:
- 桔梗:2 錢
- 半夏:2 錢
- 白朮:1 兩
- 五味子:2 錢
- 生薑:2 錢
- 大棗:11 枚
- 甘草:1 錢
黃耆,桂心(各二兩),五味子,桔梗,乾薑,茯苓,甘草,川芎(各三兩),丹參,杏仁(各四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黃耆:兩兩 桂心:兩兩 五味子:三兩 桔梗:三兩 乾薑:三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三兩 川芎:三兩 丹參:四兩 杏仁:四兩
十味藥材研磨成粉,加入九升水煮沸,取煮出來的三升液體,分為三次服用。
5. 黃連丸
治上焦冷下痢,腹內不安,食即注下方。
白話文:
治療上焦(胸部)寒冷導致的腹瀉,腹內不舒服,一吃東西就拉肚子。
川連,烏梅肉(各八兩),桂心(二兩),乾薑,附子,阿膠(各四兩),櫸皮,川芎,黃柏(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川連翹、烏梅果肉(各 400 克) 桂心(100 克) 生薑、附子、阿膠(各 200 克) 櫸樹皮、川芎、黃柏(各 150 克)
上九味為末,蜜丸如梧桐子般大,服用時服下二十丸,逐次增加至三十丸。
6. 厚朴湯
治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方。
白話文:
治上焦閉塞乾嘔,嘔而不出,熱少冷多,好吐白沫清涎吞酸湯
治療上焦氣機閉塞,出現乾嘔不吐,寒多熱少,常吐白沫和清稀涎液,且有反酸現象的湯劑。
厚朴,茯苓,川芎,白朮,元參(各四兩),桔梗,附子,人參,橘皮(各三兩),生薑(八兩),吳茱萸(八合)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白話文:
厚朴、茯苓、川芎、白朮、元參(各160公克) 桔梗、附子、人參、橘皮(各120公克) 生薑(320公克) 吳茱萸(80公克)
十一種藥材混合,加兩鬥水煮沸取五升,分五次服用。
論曰:中焦如漚(漚者,在胃中如漚也),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此受氣者,主化水穀之味,秘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奉以生身,莫貴乎此,故獨行於經隧,名曰營氣。主足陽明,陽明之別號曰豐隆,在外踝上,去踝八寸,別走太陰絡諸經之脈,上下絡太倉,主腐熟五穀,不吐不下。實則生熱,熱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
白話文:
中焦就像浸泡東西的容器一樣,位於胃部,在 上焦 的下方。它接收氣息,負責將食物的味道轉化為精華,並將糟粕分離出來。它蒸發津液,轉化為精微物質,向上輸送至肺部,然後再轉化為血液,滋養身體。這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所以它獨自運行於經絡之中,被稱為營氣。它主要負責足陽明經脈,足陽明經脈又名豐隆,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處。它與太陰經脈相連接,貫穿上下,負責五穀的消化吸收,不至於嘔吐或腹瀉。如果它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熱症,熱症會阻塞經脈,使上下氣血無法流通。
虛則生寒,寒則腹痛,洞泄便痢霍亂,主脾胃之病。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氣是精,血氣是神,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夫脫血者無汗,此是神氣。奪汗者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猶精神之氣隔絕也。若虛則補於胃,實則瀉於脾,調其中和其源,萬不遺一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時容易受寒,受寒就會引起腹痛、拉肚子、腹瀉、霍亂等脾胃疾病。血液和氣息雖然形狀不同,但同屬一類。衛氣是精氣,血氣是神氣,所以血液和氣息雖然名稱不同,但也是同類。失去血液的人不會出汗,這是因為神氣在控制。被剝奪汗液的人不會有血液,這是因為精氣在控制。所以人只有兩次死亡,但沒有兩次生命,就像精神和氣息隔絕了一樣。如果身體虛弱,就補養胃;如果身體實熱,就瀉脾。調節好身體的平衡,使源頭順暢,就能治好所有的病。
7. 大黃瀉熱湯
開關格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滿膨膨喘急方。
白話文:
通隔絕,治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不吐不下,腹滿膨脹喘急方。
川大黃(切,以水一升浸),黃芩,澤瀉,升麻,芒硝(各三兩),羚羊角,梔子(各四兩),元參(八兩),地黃汁(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煮兩沸,去滓,下硝,分三服。
白話文:
川大黃(切片並以一升水浸泡): 黃芩:三兩 澤瀉:三兩 升麻:三兩 芒硝:三兩 羚羊角:四兩 梔子:四兩 元參:八兩 地黃汁:一升
取此九味藥材研成細末,加入七升水煮沸,煮至剩餘二升三合,再加入大黃繼續煮兩沸,過濾去渣,加入硝,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