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十 針灸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針灸下 (5)

1. 奔豚病

章門,石門,陰交,主奔豚上氣。(《甲乙》云:奔豚腹腫,章門主之。奔豚氣上,腹䐜痛,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臗,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石門主之。奔豚氣上,腹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陰交主之。),關元,主奔豚寒氣入小腹。

白話文:

章門穴,石門穴,陰交穴: 主治奔豚病的氣往上竄的情況,引起腹部腫脹。(《甲乙經》記載:奔豚病會引起腹部腫脹,由章門穴主管。奔豚病氣往上竄,會造成腹部疼痛、腫脹、陰莖腫脹,最初從腰部開始,接著會蔓延到小腹,導致腰部和陰囊部位疼痛。病氣往下蔓延到陰部,會導致無法排尿,兩顆睪丸縮小,由石門穴主管。奔豚病氣往上竄,腹部疼痛、腫脹並蔓延到陰部,導致無法排尿,兩顆睪丸縮小,由陰交穴主管。)

關元穴: 主治奔豚病寒氣侵入小腹的情況。

,期門主奔豚上下。歸來,主奔豚卵上入,引莖痛。中極,主奔豚上搶心,甚則不得息。天樞,主奔豚脹疝。(《甲乙》云:氣疝,煩嘔,面腫,奔豚。),然谷,主胸中寒,脈代,時不至寸口,小腹脹,上搶心。

白話文:

期門穴:主治奔豚氣病上沖下行。若奔豚氣病上沖至期門穴,則會導致奔豚氣病再往上沖入卵上,引發莖部疼痛。

中極穴 :主治奔豚氣病上沖至心臟,嚴重時會導致無法呼吸。

天樞穴 :主治奔豚氣病引起脹疝。(《甲乙經》記載:氣疝,會引起煩嘔、面腫、奔豚。)

然谷穴 :主治胸中寒氣凝聚,脈搏忽快忽慢、寸口脈時常摸不著,小腹脹滿,奔豚氣病上沖至心臟。

2. 手病

液門,主手臂痛。巨闕,主手清。肩貞,主手髍,小不舉。陰交,主手腳拘攣。少商,主手不仁。列缺,主手臂身熱。大陵,主手攣不伸。(又云:主手掣),間使,主手痛。內關,主手中風熱。曲澤,主手青逆氣。中衝,勞宮,少衝,大泉,經渠,列缺,主手掌熱,肘中痛。

白話文:

  • **液門:**治療手臂疼痛。
  • **巨闕:**治療手部濕冷。
  • **肩貞:**治療手部腫脹,無法抬起。
  • **陰交:**治療手腳抽筋。
  • **少商:**治療手部麻木。
  • **列缺:**治療手臂發熱。
  • **大陵:**治療手部抽搐,無法伸展。(又可治療手部麻痺)
  • **間使:**治療手臂疼痛。
  • **內關:**治療手部中風,發熱。
  • **曲澤:**治療手部青筋突起,氣息逆行。
  • **中衝、勞宮、少衝、大泉、經渠、列缺:**治療手掌發熱,肘部疼痛。

,前腋,主臂里攣急,手不上舉。尺澤,主掣痛,手不可伸。養老,主手不得上下。神門少海,主手臂攣。內庭,主四厥手足悶。腕骨,中渚,主五指掣,不可屈伸。曲池,主手不可舉重,腕急,肘中痛,難屈伸。(又云:主手不能舉。),陽谿,主臂腕外側痛不舉。

白話文:

腋前:主治手臂內側痙攣急痛,手臂無法抬起。 尺澤 :主治手臂痙攣疼痛,手臂無法伸直。 養老 :主治手臂無法自由上下。 神門、少海 :主治手臂痙攣。 內庭 :主治手足四肢冰冷麻木。 腕骨、中渚 :主治五指痙攣,無法彎曲或伸直。 曲池 :主治手臂無法舉重、手腕僵硬、肘部疼痛、彎曲或伸展困難。(又說:主治手臂無法抬起。) 陽谿 :主治手臂和手腕外側疼痛,手臂無法抬起。

,心俞,肝俞,主筋急手相引。

白話文:

心俞,肝俞,主管筋脈急縮,手部相引連動。

3. 臂肘病

尺澤,關衝,外關,竅陰,主臂不及頭。前谷,後谿,陽谿,主臂重痛,肘攣。臑會,支溝,曲池,腕骨肘髎,主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中膂俞譩譆,主腋攣。腕骨,前谷,曲池,陽谷,主臂腕急,腕外側痛脫如拔。天井,外關,曲池主臂痿不仁。大泉,經渠,主臂內廉痛。

白話文:

**尺澤、關衝、外關、竅陰穴:**主治手臂不能抬到頭部。

前谷、後谿、陽谿穴: 主治手臂劇烈疼痛,肘部攣縮。

臑會、支溝、曲池、腕骨、肘髎穴: 主治肘部關節痹痛,手臂痠痛,腋窩劇烈疼痛,肘部屈伸困難。

中膂俞、譩譆穴: 主治腋窩攣縮。

腕骨、前谷、曲池、陽谷穴: 主治手臂和手腕痠痛,手腕外側疼痛脫位,像拔出來一樣。

天井、外關、曲池穴: 主治手臂麻木不仁。

大泉、經渠穴: 主治手臂內側疼痛。

,間使,主肘內廉痛。巨骨,前谷,主臂不舉。肩髎,天宗,陽谷,主臂痛。曲池,關衝,三里,中渚,陽谷,尺澤,主肘痛時寒。(又云:關衝主肘疼不能自帶衣。),魚際,靈道,主肘攣柱滿。大陵,主肘攣腋腫。陽輔申脈,委陽,天池,臨泣,地五會,主腋下腫。

白話文:

  • **間使穴:**主治手肘內側疼痛。
  • **巨骨穴、前谷穴:**主治手臂無法抬起。
  • **肩髎穴、天宗穴、陽谷穴:**主治手臂疼痛。
  • **曲池穴、關衝穴、三里穴、中渚穴、陽谷穴、尺澤穴:**主治手肘疼痛,特別是在天氣寒冷時。
  • **魚際穴、靈道穴:**主治手肘屈曲僵硬。
  • **大陵穴:**主治手肘屈曲攣縮、腋下腫脹。
  • **陽輔申脈、委陽穴、天池穴、臨泣穴、地五會穴:**主治腋下腫脹。

4. 肩背病

氣舍,主肩腫不能顧。湧泉,主肩背頸項痛。曲池,天髎,主肩重痛不舉。腕骨,主肩臂痛。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麻木。肩貞,關衝,肩髃,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動搖。後谿,主肩臑痛。支溝,關衝,主肩臂酸重。天宗,主肩重臂痛。

白話文:

**氣舍穴:**主治肩部腫脹,不能轉動。 湧泉穴: 主治肩部、背部、頸部和項部的疼痛。 曲池穴、天髎穴: 主治肩部疼痛較重,無法抬起手臂。 腕骨穴: 主治肩部和手臂疼痛。 天井穴: 主治肩部疼痛、麻痺、感覺遲鈍,不能屈伸,肌肉麻木。 肩貞穴、關衝穴、肩髃穴: 主治肩部內部發熱,頭部不能轉動。 巨骨穴: 主治肩部內部疼痛,無法活動。 後谿穴: 主治肩部和手臂內側疼痛。 支溝穴、關衝穴: 主治肩部和手臂痠痛、沉重。 天宗穴: 主治肩部沉重、手臂疼痛。

,陽谷,清冷淵,主肩不舉,不能帶衣。肩外俞,主肩胛痛而寒至肘。曲垣,主肩胛周痹。養老,天柱,主肩痛欲折,,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巨骨,主肩背痛。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膈俞譩譆,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列缺,主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

白話文:

肩部穴位

  • **陽谷穴:**位於肩部正中,主治肩部不能抬起,不能穿衣。
  •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外側,主治肩胛骨疼痛和寒氣蔓延到肘部。
  • **曲垣穴:**位於肩胛骨周圍,主治肩胛骨周圍痹痛。
  • **養老穴、天柱穴:**位於頸部後方,主治肩部疼痛劇烈,有折斷感。
  • **天牖穴、缺盆穴、神道穴、大杼穴、天突穴、水道穴、巨骨穴:**位於肩部、背部,主治肩背疼痛。
  • **前腋穴:**位於腋前,主治肩部腋前疼痛,並牽涉到胸部。
  • **膈俞穴、譩譆穴、京門穴、尺澤穴:**位於肩背部,主治肩背寒痙,肩胛骨內側疼痛。
  • **列缺穴:**位於手腕部,主治肩背寒戰,呼吸短促,四肢冰冷,手交疊而頭暈。

凡實則肩背熱,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背寒慄,氣不足以息。

白話文:

實熱:肩背發熱,背部出汗,四肢突然腫脹。虛寒:肩背發冷,氣息微弱,無法正常呼吸。

5. 腰脊病

神道,谷中,腰俞,長強,大杼,膈關,水分,脾俞,小腸俞,膀胱俞主腰脊急強。腰俞,膀胱俞,長強,氣衝,上髎,下髎,居髎,主腰痛。志室,京門,主腰痛脊急。小腸俞,中膂俞,白環俞,主腰脊疝痛。次髎,胞肓,承筋,主腰脊痛,惡寒。(又云:次髎主腰下至足不仁。

白話文:

神道、谷中、腰俞、長強、大杼、膈關、水分、脾俞、小腸俞、膀胱俞:主治腰脊僵硬疼痛。

腰俞、膀胱俞、長強、氣衝、上髎、下髎、居髎 :主治腰痛。

志室、京門 :主治腰痛、脊椎僵直。

小腸俞、中膂俞、白環俞 :主治腰脊疝痛。

次髎、胞肓、承筋 :主治腰脊疼痛、怕冷。(另有說法:次髎主治腰部以下至腳部的麻痺感。)

),三里,陰市,陽輔,蠡溝,主腰痛不可以顧。(又云:陽輔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束骨,飛揚,承筋,主腰痛如折。申脈,太衝,陽蹺主腰痛不能舉。崑崙,主脊強背尻骨重。陽谷,主脊內廉痛。委中,主腰痛挾脊至頭几几然。

白話文:

(針灸部位:)足三里、陰市、陽輔、蠡溝,治療腰痛,不要回頭看。(注:陽輔穴主治腰痛劇烈如錘擊,居中腫痛不可咳嗽,咳嗽則肌肉痙攣,諸關節疼痛不定時發作,伴有寒熱。)(針灸部位:)束骨、飛揚、承筋,治療腰痛如折斷。(針灸部位:)申脈、太衝、陽蹺,治療腰痛不能伸直。(針灸部位:)崑崙穴,治療脊椎強直、背部和臀部沉重。(針灸部位:)陽谷穴,治療脊椎內側疼痛。(針灸部位:)委中穴,治療腰痛伴有脊柱痛,一直延伸到頭部,感覺痠痛麻木。

,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皆立已。大鐘,主腰脊痛。附分,主背痛引頭。合陽,主腰脊痛引腹。委陽,殷門,主腰痛得俯不得仰。太白,行間,陰陵泉,主腰痛不可俯仰。扶承,主腰、脊、股、臀、尻、陰寒痛。湧泉,主腰脊相引如解。(《甲乙》云:主腰痛,大便難。

白話文:

凡是腰腳劇烈疼痛,就在這些穴位刺血。長年累月的頑固疹子都能立即痊癒。

大鐘穴:主要治療腰脊疼痛。 附分穴:主要治療背痛牽連到頭部。 合陽穴:主要治療腰脊疼痛牽連到腹部。 委陽穴、殷門穴:主要治療腰痛,只能彎腰不能仰頭。 太白穴、行間穴、陰陵泉穴:主要治療腰痛,不能彎腰也不能仰頭。 扶承穴:主要治療腰、脊、股、臀、尻陰冷疼痛。 湧泉穴:主要治療腰脊互相牽扯,好像要散了。(《甲乙》說:主要治療腰痛,大便困難。

),膈關,秩邊,京骨,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俯仰。京門石關,主脊痓反折。(《甲乙》云:京門主腰痛,不可久立。)

白話文:

(其他穴位包括)膈關穴、秩邊穴、京骨穴,主治背部惡寒疼痛,脊椎僵直難以彎腰仰頭。京門石關穴,主治脊椎骨疾病導致脊椎反折。(《甲乙經》中說:京門穴主治腰痛,不可久站。)

6. 腳病

崑崙,主腳如結,踝如別。陰陵泉,主足痹痛。京骨,承山,承筋,商丘,主腳攣(又云:承山、承筋主腳脛酸,腳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浮白,主足緩不收。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又云:行間主厥,足下熱。)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中都,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白話文:

崑崙:

  • 腳趾像打結一樣,腳踝像是分開的。
  • 穴位主治腳部痺痛。

陰陵泉:

  • 穴位主治腳部疼痛。

京骨、承山、承筋、商丘:

  • 穴位主治腳部抽筋。
  • 又有說法:承山、承筋穴主治小腿痠痛、腳跟疼痛、腳筋疼痛緊張。

浮白:

  • 穴位主治腳部麻痺、無法收縮。

天柱、行間:

  • 穴位主治腳部無法承受身體重量。
  • 又有說法:行間穴主治抽筋、腳底發熱。

然谷:

  • 穴位主治腳部無法安穩站立、小腿痠痛、無法久站。

中都:

  • 穴位主治腳底發熱、小腿發冷、無法久站、寒濕痺痛無法行走。

,衝陽,三里,飛揚,,復溜,完骨,僕參,主足痿失履不收。(又云:僕參主足跟中,踝後痛。飛揚主腨中痛。復溜主脛寒不能自溫。又主腳後廉急不可前卻,足跗上痛。),京骨,然谷,腎俞,主足痛。太谿,次髎,膀胱俞,主足清不仁。(又云:大溪主手足寒至節。

白話文:

衝陽、三里、飛揚、復溜、完骨、僕參,這些穴位主治足部痿弱、失足不收。

(另有說法:僕參主治足跟中、踝後痛。飛揚主治小腿中痛。復溜主治脛部寒冷不能自行溫暖。此外,復溜還主治腳後跟筋急不能前伸,以及足跗上的疼痛。)

京骨、然谷、腎俞,這些穴位主治足部疼痛。太溪、次髎、膀胱俞,這些穴位主治足部麻木不仁。

(另有說法:大溪穴主治手足寒涼至手指、腳趾。)

),地倉,大泉,主足痿痹不能行。光明,主痿痹坐不能起。風府,腰俞,主足不仁。條口,三里,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樞腳痛。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主髀樞中痛不可舉。

白話文:

「天樞、地倉、大泉」這些穴位,主治足部痿痹,無法行走。

「光明穴」主治痿痹,無法坐起。

「風府、腰俞」這些穴位,主治足部麻木不仁。

「條口、三里、承山、承筋」這些穴位,主治足底發熱,無法久站。

「丘墟穴」主治手腕無法收縮,無法坐起,髀樞(大腿外側)疼痛。

「陽輔、陽交、陽陵泉」這些穴位,主治髀樞和膝骨痹痛、麻木不仁。

「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舍」這些穴位,主治髀樞中部疼痛,無法舉起腿。

,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申脈,隱白,行間,主脛中寒熱。太衝,湧泉,主脛酸。付陽,主腨外廉骨痛。至陰,主風寒從足小趾起,脈痹上下。至陽,主脛疼,四肢重,少氣難言。厲兌,條口,三陰交,主脛寒不得臥。內庭,環跳,主脛痛不可屈伸。

白話文:

**臨泣:**位於足內踝尖前下方,主治大腿疼痛,無法行走,足外側皮膚疼痛。

申脈、隱白、行間: 位於足內踝後方,主治小腿寒熱。

太衝、湧泉: 位於足背和腳心,主治小腿痠痛。

付陽: 位於小腿腓骨外側,主治小腿外側骨頭疼痛。

至陰: 位於足小趾內側,主治從足小趾開始的風寒,脈絡痺痛,上下貫穿。

至陽: 位於足外踝後上方,主治小腿疼痛,四肢沉重,氣短,說話困難。

厲兌、條口、三陰交: 位於足內踝後方,主治小腿寒痛,無法臥牀。

內庭、環跳: 位於足內踝後方和臀部後方,主治小腿疼痛,無法屈伸。

,陽間,環跳,承筋,主脛痹不仁。湧泉,然谷,主五趾盡痛,足不踐地。

凡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息數,立已。

白話文:

翻譯成繁體中文:

諸陽經,環跳、承筋,主脛部麻痺痠痛。湧泉、然谷,主五趾悉皆疼痛,足不能著地。

凡髀樞中間疼痛無法舉起,使用毫針刺入並留針,以一個月為一息,疼痛隨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