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二 膽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膽腑方 (1)

1. 卷十二 膽腑方

(凡七類)

白話文:

七門脈證

  1. 浮脈
  • 浮脈浮於指下,按之即失,如水漂木。
  • 脈象為表證,主外感風寒。
  1. 沉脈
  • 沉脈沉於指下,按之方得,如泥裹鐵。
  • 脈象為裡證,主內傷虛寒。
  1. 遲脈
  • 遲脈應指緩慢,一息只至四至五跳。
  • 脈象主寒證,或氣虛血瘀。
  1. 數脈
  • 數脈應指急速,一息至八至九跳。
  • 脈象主熱證,或陰虛火旺。
  1. 虛脈
  • 虛脈應指無力,按之若有若無。
  • 脈象主氣血兩虛,或陽氣不足。
  1. 實脈
  • 實脈應指有力,按之堅實有力。
  • 脈象主氣血充盈,或邪氣凝聚。
  1. 滑脈
  • 滑脈應指流利,按之如珠走盤。
  • 脈象主痰飲、濕熱壅滯。

2. 膽腑脈論第一

(論一首)

白話文:

(論一首)

論曰: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於膽。膽者中清之腑也。(《難經》云膽者清淨之腑。《甲乙》雲中精之腑。)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貯水、精汁二合(《難經》作三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窠大,其膽乃橫。凡腦、膽、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膽腑是肝臟的表裡,肝氣通於膽。膽是體內潔淨清明的臟腑。(《難經》說膽是清淨之腑。《甲乙經》說膽是儲存精華之腑。)膽被稱為「將軍」,負責管轄和決斷。

膽的重量約為三兩三銖,長度約為三寸三分。位於肝臟短葉的下方,儲存水和精汁,共二合。(《難經》記載為三合。)

膽具有調節人的情緒和性格的功能,既能激勵怒氣,也能帶來喜悅;既能剛強,也能柔軟。眼眶下方的凹陷較大,表示膽比較橫。

人體的腦、膽、骨髓、骨骼、脈絡和女性的子宮,這六個臟腑是地氣所生的,都屬於陰性藏器,因此只能儲藏而不瀉出,被稱為「奇恆之腑」。

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甲乙》作神)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白話文:

如果胃和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臟,是受天氣所養成的,它們的氣像上應於天,所以會代謝而不會儲藏。這些臟腑接收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負責傳輸轉化的臟腑,它們不能夠長時間地積聚,只能夠將物質輸送到其他部位去。而所謂的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是代謝它們,所以會感到飽脹而不充實。六腑是負責傳輸和轉化物質,而不是儲藏它們,所以會感到充實而不飽脹。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和穀物進入體內,胃會感到充實而腸子會感到空虛,食物下行,腸子會感到充實而胃會感到空虛。因此,它們既充實而不飽脹,又飽脹而不充實。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趾間,或刺三毛中。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若腹中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治陽,在足上第二趾本節後一寸是。

白話文:

左手關上陽脈不通者:

沒有膽經脈絡。會感到膝蓋疼痛、口苦、眼睛眯起來,容易害怕就像看到鬼一樣,驚嚇過度導致體力虛弱。治療時,針刺足厥陰經治療陰證,穴位位於大腳趾趾縫間,或針刺三毛穴(位於足底)。

左手關上陽脈氣血實盛者:

膽經實熱。會感到腹部不安,全身發熱。治療時,針刺足少陽經治療陽證,穴位位於第二腳趾趾根後一寸處。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刺陽陵泉。若善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白話文:

膽臟有疾病的人,常常嘆氣,口中發苦,吐出隔夜的胃液,內心忐忑恐懼,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喉嚨間噎塞感,不斷流口水。這些症狀反映在足少陽經的本始,也可以觀察到脈搏深沉虛弱,這時可以使用灸法治療。寒熱交替時刺陽陵泉穴。如果常常嘔吐苦液,同時伴隨著長長的嘆息。心中發慌,容易悲傷恐懼,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病邪在膽臟,逆行到胃部。膽汁上逆導致口中發苦,胃氣逆行導致嘔吐苦液,所以稱為嘔膽。刺足三里穴以下的穴位,治療胃氣逆行。刺足少陽經的血絡,封閉膽臟,調整虛實狀態,去除病邪。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甲乙》雲夢鬥訟自刳。)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於膽,肝咳不已則嘔膽汁。

厥氣客於膽則夢鬥訟。(《甲乙》雲夢鬥訟自刳。)

膽脹的人,肋骨下疼痛脹痛,口中發苦並長嘆。

如果肝臟前面受到疾病影響並轉移到膽,肝臟咳不止就會嘔出膽汁。

如果邪氣侵襲膽,就會做夢和別人打架或對簿公堂。(《甲乙經》說:夢見打架或對簿公堂,會自己傷害自己。)

肝應筋。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軟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敗者膽結。

白話文:

肝經連繫著筋。指甲厚而黃色的人,膽汁較稠;指甲薄而紅色的人,膽汁較稀;指甲堅硬而青色的人,膽氣較急;指甲柔軟而紅色的人,膽氣較溫和;指甲挺直而沒有彎曲,且顏色蒼白的人,膽氣正直;指甲尖銳,顏色偏黑而有許多裂紋的人,膽囊可能有結石。

扁鵲云:足厥陰與少陽為表裡,表清裡濁,其病若實。極則傷熱,熱則驚動精神而不守,臥起不定。若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發於玄水,其根在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方見治水篇中。)

膽有病則眉為之傾,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白話文:

扁鵲說:足厥陰經和少陽經是表裡關係,表裡不通暢,表虛裡熱,疾病就會表現為實證。發展到極點就會損傷陽氣,陽氣受損就會驚動精神,精神不安,臥起不安。如果表虛裡寒,就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就會恐懼寒戰,頭暈目眩,不能獨自睡眠。病邪從腎經發作,其根源在膽,先從頭面開始腫脹,直到腳部。(詳細治療方法請參閱「治水篇」)。

若膽有病,眉毛會向下傾斜;如果病人的眉毛傾斜,七天後就會死亡。

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於寸口也。(其經脈經筋支別已具第十一卷肝臟部中。)

白話文:

屬於足少陽經脈的病症,在活動時會出現口苦、愛嘆息、心脅疼痛、不能轉動身側,嚴重時會面部微紅、身體沒有光澤、足外側發熱,這是陽厥證,是主因筋骨疾病引起的。症狀還有頭痛、太陽穴疼痛、外眼角疼痛、缺盆(肩胛骨內側)腫痛、腋下腫脹、脖子兩側有腫塊、盜汗、發冷、瘧疾、胸脅肋間、大腿、膝蓋外側到臀部、腳踝外側以及各個關節都疼痛,小腳趾和鄰近腳趾無法活動。症狀嚴重的,人迎脈(頸動脈搏動)會比寸口脈(橈動脈搏動)大一倍。症狀虛弱的,人迎脈反倒比寸口脈小。

(有關這條經脈的詳細走向和分支,請參閱第十一卷《肝臟部》。)

3. 膽虛實第二

(脈二首,方九首,灸法二首)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痛,洒洒惡寒,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白話文:

膽實熱

左手關上部位的脈象,如果陽氣實盛,表示足少陽經有熱。患者會出現腹中氣滿、噁心嘔吐、口乾舌燥、頭痛、惡寒、脅痛的症狀,稱為膽實熱。

4. 半夏湯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白話文:

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瀉熱方]

【組成】

  • 膽草(一握)
  • 石斛(三錢)
  • 連翹(二錢)
  • 黃連(一錢半)
  • 黃芩(二錢半)
  • 滑石(二錢半)
  • 知母(三錢)
  • 炒甘草(一錢)
  • 生薑(三片)

【用法】

  • 上藥,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渣取汁,分三次服。

【主治】

  • 治療膽腑實熱,精神不守。

半夏,宿姜(各三兩),黃芩(一兩),生地黃(五兩),遠志,茯苓(各二兩),秫米(一升),酸棗仁(五合)

白話文:

半夏、乾薑(各 120 克),黃芩(60 克),生地黃(250 克),遠志、茯苓(各 100 克),糯米(500 克),酸棗仁(250 克)

上八味㕮咀,以千里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千餘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驗方》治虛煩悶不得眠,無地黃、遠志,有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搗碎,用五斗千里長流水煮熟的糯米稀粥,煮到湯粥沸騰千餘次,澄清後,取九升藥液煮藥,再取三升半分,分三次服用。(《集驗方》治療心中煩悶、無法入睡,不加生地黃、遠志,加入麥門冬、桂心各三兩,甘草、人參各二兩。)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名曰膽虛寒也。

白話文:

左手關上脈象陽氣虛弱者,是足少陽經病。症狀為頭暈目眩、四肢發冷,腳趾不能動彈、站不起來,身體僵硬倒地、眼睛發黃,精神恍惚、不能成眠,這種病症稱為膽氣虛弱、寒氣入侵。

5. 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之方。

白話文:

治療大病後虛弱煩躁、失眠,這是因為膽氣虛寒所致,應服用的藥方

半夏,竹茹,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一兩),生薑(四兩)

白話文:

半夏、竹茹、枳實(各 60 克),橘皮(90 克),甘草(30 克),生薑(120 克)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兩、紅棗十二枚)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研成粉末,加入八升水煮沸,直到剩餘兩升,分三次服用。(另一種配方中加入二兩茯苓和十二枚紅棗)

6. 千里流水湯

治虛煩不得眠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千金翼:以快活子十四五枚,搗勻,以水和,細過濾,得一兩數分,溫服。

《千金翼方》:用快活子十四到十五顆,搗碎成粉末,用溫水調勻,細細過濾,取一到兩錢分量,溫服。

麥門冬、半夏(各三兩),茯苓(四兩),酸棗仁(二升),甘草,桂心,黃芩,遠志,萆薢人參,生薑(各二兩)、秫米(一升)

上十二味㕮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揚萬遍澄清,取一斗煮藥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 麥門冬、半夏:各 120 克
  • 茯苓:160 克
  • 酸棗仁:800 克
  • 甘草、桂心、黃芩、遠志、澤瀉、人參、生薑:各 80 克
  • 秫米:400 克

將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用一斛千里流水煮米,煮到水沸騰如蟹眼般不斷翻滾,靜置萬遍後澄清,取一斗煮藥,取兩升半,分三次服用。

7. 酸棗湯

治虛勞煩攪,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白話文:

古文:

虛勞煩攪,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治療虛勞引發的心煩意亂,氣息奔流在胸中,導致失眠的方子。

酸棗仁(三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白話文:

酸棗仁(600 克),人參、桂心、生薑(各 40 克),石膏(80 克),茯苓、知母(各 60 克),甘草(30 克)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虛勞煩悶不得眠方:

大棗(二七枚),蔥白(七莖)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上八味丸方:

用一斗水先將棗仁煮過,取七升藥汁,過濾去渣,再加入藥材煮成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一天三次。

治療虛勞心煩難以入睡的藥方:

大棗(二十七枚)、蔥白(七莖)

將以上兩種藥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取一升藥汁,過濾去渣,一次全部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