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七 養性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養性 (1)

1. 卷二十七 養性

(凡八類)

白話文:

(凡八類)

2. 養性序第一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為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自然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經也。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

聖人所以製藥餌者,以救過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歷年而不修一行,纏疴沒齒終無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長逝,彭跗永歸,良有以也。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五者必存,雖心希難老,口誦至言,咀嚼英華,呼吸太陽,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躋,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義,無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亞歟。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代異耶?將人失之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其志閒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懼,其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合於道數,故皆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壽夭在於撙節,若消息得所,則長生不死,恣其情欲,則命同朝露也。

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名異,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強健,年老復壯,壯者益理。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味,能縱欲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為變,則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則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白話文:

所謂養生,就是要讓習慣成為天性,天性自然是善良的,不須刻意學習就沒有什麼不好的。天性既然是善良的,內外各種疾病自然不會產生,禍亂災難也沒有機會發生,這是養生的大原則。善於養生的人,能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所以養生,不只是服用藥物或餐風飲露,更重要的是要兼顧各種行為,如果各種行為都做得完善,即使不吃藥也能長壽。如果德行不足,縱使服用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所以老子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也不會遇到老虎犀牛,這就是道德的要旨,難道需要靠服藥來祈求長壽嗎?

聖人之所以製造藥物,是為了救治那些犯錯的人。所以愚笨的人,即使生病多年也不會反省自己的行為,終生纏綿病榻也毫無悔意。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會早逝的原因。嵇康說:養生有五大難關,捨棄名利是第一難,去除喜怒是第二難,不貪戀聲色是第三難,不沉迷於美食是第四難,不讓精神耗散是第五難。如果這五件事無法做到,即使內心渴望長壽,口中唸著至理名言,吃著靈芝仙草,呼吸著清晨的空氣,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最終仍然會短命。

如果心中沒有這五種慾望,那麼就會每天進步,道德也一天比一天完善,不求行善自然會有福報,不求長壽也會自然延年益壽,這就是養生的大道理。然而,有的人即使奉行仁義,也沒有太多的負擔,他們也可以算是養生的次佳者。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行動不衰老。現在的人,才活到五十歲就衰老了,是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們自己出了問題呢?岐伯說:上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他們遵循陰陽法則,調和養生之術,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胡亂操勞,所以能夠形體和精神都保持旺盛,直到終老天年,活到百歲才去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把胡作非為當作正常,醉酒後還行房事,用慾望耗盡自己的精氣,讓真氣耗散,不知道滿足,不時時調養精神,只求一時的快樂,違背養生的道理,作息沒有規律,所以才活到一半就衰老了。

上古聖人的教誨,大家都遵循著,虛邪賊風,懂得及時避開,保持心境寧靜淡泊,真氣自然就會跟隨,精神內守不外洩,疾病又從哪裡來呢?因此他們的志向淡泊而少有慾望,心境安寧而不恐懼,身體勞動而不感到疲倦,氣息順暢,各人都順從自己的慾望,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所以他們能安於粗茶淡飯,喜歡自己的衣著,樂於自己的習俗,不會互相攀比,所以他們的人民都很淳樸。因此嗜好慾望不能讓他們眼花繚亂,淫邪不能迷惑他們的心,無論是愚笨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肖,都不會被外物所動搖,符合養生之道,所以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行動不衰老,因為他們德行完備而沒有危險。所以人的壽命長短在於是否懂得節制,如果能順應陰陽消長,就能長生不老,如果放縱自己的情慾,就會像朝露一樣短命。

岐伯說:人到四十歲時,陰氣就衰退了一半,作息也開始衰退了。到了五十歲時,身體笨重,耳朵眼睛也不靈敏了。到了六十歲時,陰莖萎縮,氣力大衰,九竅都不通暢,呈現下虛上實的狀態,眼淚鼻涕都會流出來。所以說: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會強壯,不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就會衰老。所以說,同樣的身體,卻有不同的情況,聰明的人會觀察相同之處,愚笨的人會觀察不同之處。愚笨的人總是不足,聰明的人卻總是有餘。有餘的人就會耳聰目明,身體強健,年老時還能恢復年輕的狀態,年輕時也能更加健康。

所以聖人會做無為的事情,樂於恬淡的滋味,能放縱慾望卻不失去本心,保持虛靜的狀態,所以壽命無窮,能與天地同在。這是聖人修養身心的方法。

春季三個月,是萬物生發的季節,天地間充滿生機,萬物都欣欣向榮,要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解開束縛的頭髮和衣物,來舒展自己的意志,生發的時候不要殺伐,給予的時候不要搶奪,獎賞的時候不要懲罰,這是對應春天的氣息,是養生的方法。如果違背了,就會傷害肝臟,到了夏天就會出現寒冷的變化,奉養生長的能力就會減少。

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茂盛的季節,天地間陰陽交合,萬物都開花結果,要晚睡早起,不要厭倦陽光,保持心境平和,不要發怒,讓花朵都開得茂盛,讓氣機能夠順暢地宣洩,就像把所喜愛的東西放在外面一樣,這是對應夏天的氣息,是滋養生長的方法。如果違背了,就會傷害心臟,到了秋天就會生瘧疾,奉養收斂的能力就會減少,到了冬天就會患上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