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腎臟方 (4)

1. 腎臟脈論第一

內病前治陰後治陽,外病前治陽後治陰。陽主外陰主內,凡人生死休否,則藏神前變形於外。人腎前病,耳則為之焦枯。若腎前死,耳則為之𪒠黑焦癖。若天中等分暮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不出四百日內,促則旬日之間。腎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黃黑色黶點如拇指應耳,此必卒死。

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黑,面為正黑,目中黃,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面黑目青(一作白),腎氣內傷,病因留積,八日當亡,是死變也。面黃目黑不死,黑如炲死。吉凶之色,天中等分左右髮色不正,此是陰陽官位,相法若不遭官事而應死也。其人面目帶黃黑連耳左右,年四十以上百日死。

若偏在一邊,最凶必死。兩邊有,年上無,三年之內禍必至矣。

冬水腎脈色黑,主足少陰脈也。少陰何以主腎?曰:腎者主陰,陰水也,皆生於腎,此脈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冬取其井滎。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太陽氣伏沉,陽脈乃法,故取井以下陰氣逆取滎以通(《素問》作實)陽氣。其脈本在內踝下二寸,應舌下兩脈,其脈根於湧泉(湧泉在腳心下,大𧿹趾筋是)。

其筋起於小趾之下,入足心,並太陰之筋而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太陽之筋合。

其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趨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合足太陽為表裡,太陽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同會於手太陰。

其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貫腰脊,主腎生病。病實則膀胱熱,熱則閉癃,癃則陽病,陽脈反逆大於寸口再倍。其病則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咽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癉,腸澼,脊骨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而生災,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

虛則膀胱寒,寒則腰痛,痛則陰脈反小於寸口,其病則飢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病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冬三月者,主腎膀胱黑骨溫病也。其源從太陽少陰相搏,蘊積三焦,上下壅塞,陰毒內行,臟腑受客邪之氣,則病生矣,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毒所傷,裡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或腰中痛欲折。若臟實則陽溫所損,胸脅切痛,類如刀刺,不得動轉,熱彭彭。若服冷藥過瘥而便洞瀉,故曰黑骨溫病也。

白話文:

腎臟脈論第一

內科疾病,先治陰虛後治陽虛;外科疾病,先治陽虛後治陰虛。陽氣主外,陰氣主內。人的生死存亡,神氣的變化會先從外在表現出來。腎臟疾病初期,耳朵會變得乾枯焦黃。如果腎臟機能嚴重衰竭將死,耳朵會呈現烏黑焦枯,顏色像炙烤過一樣。如果黃昏時分,觀察到的徵象與預測相符,則必死無疑。觀察病情變化,判斷疾病的發展速度,預計死亡時間,快則十天內,慢則四百天內。有些腎臟疾病看似痊癒,卻突然死亡,如何判斷?如果耳朵出現黃黑色斑點,大小如拇指,這就是將死之兆。

腎臟衰竭,四天內死亡的徵象是什麼?牙齒會突然變黑,臉色會呈現正黑色,眼白發黃,腰部劇痛如斷,冒出大量白色汗水,臉色發黑,眼睛發青(也有記載為發白),腎氣受損,病情積累,八天內必死,這是死亡的徵象。臉色發黃,眼睛發黑,不一定會死;但如果黑得像燒焦一樣,則必死無疑。從吉凶的顏色判斷,如果觀察到頭髮顏色左右不對稱,這表示陰陽失衡,如同官位不正,即使沒有官災也會應驗死亡。如果臉部呈現黃黑色,並延伸到耳朵兩側,四十歲以上的人,一百天內會死亡。

如果只出現在身體的一側,則凶險異常,必死無疑。如果兩側都出現這種徵象,年齡又不大,三年內必有災禍。

冬季,腎臟與膀胱經脈的顏色發黑,是足少陰脈的表現。為什麼足少陰脈主腎?因為腎臟主陰,陰屬水,水都由腎臟所生,此脈名為太衝。太衝穴有五十七個穴位,冬天取井穴和滎穴。冬天是水開始活躍的季節,腎臟正處於閉藏狀態,陽氣衰弱,陰氣旺盛,太陽之氣潛伏於內,陽脈的運行法則有所改變,所以要取井穴以下的穴位,用逆取滎穴的方法來疏通陽氣。(《素問》作“實”)此脈位於內踝下二寸處,與舌下兩條經脈相應,其脈根於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心,大腳趾筋處)。

其筋從小趾下方起始,進入足心,與太陰經筋交會,斜行至內踝下方,連結於腳跟,與太陽經筋匯合,向上連結於內踝下方,與太陰經筋相合,向上循行於陰部,連結於生殖器,沿脊柱內側,夾著脊髓,向上至項部,連結於枕骨,與太陽經筋相合。

此脈起於小趾下方,斜向足心,從跟骨下方出來,沿內踝後方,分佈於跟腱中,向上至膕內側,出膕窩內側,上行於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柱,連繫腎臟,絡於膀胱。其直行的部分,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經過舌根。其分支,從肺臟出來,絡於心臟,注入胸腔,與足太陽經相表裡,太陽經位於跟骨上方五寸處,與手太陰經相合。

足少陰經的別名是大鐘,在腳踝後繞過腳跟,與太陽經分開走行。其分支與經脈向上走行至心包,向下貫穿腰脊,主司腎臟疾病。病情實證,則膀胱有熱,膀胱熱則小便閉塞,小便閉塞則屬於陽病,陽脈逆行,寸口脈增大一倍以上。其症狀表現為口乾舌燥,咽喉腫痛,氣喘,咽喉乾燥疼痛,煩躁不安,心痛,黃疸,腹瀉,脊柱後側疼痛。肌肉萎縮,肢體厥冷,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灸治反而加重病情,頭髮蓬鬆散亂,拄著拐杖,穿著厚重的鞋子走路。

病情虛證,則膀胱寒冷,寒冷則腰痛,腰痛則陰脈在寸口脈的搏動減弱。其症狀表現為飢餓卻不想吃東西,臉色發黑像炭一樣,咳嗽吐痰帶血,喉嚨有鳴聲,呼吸困難,坐著想站起來,眼睛模糊,看不清楚東西,心神不寧,像飢餓病人一樣。氣血不足則容易恐懼,心神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這是骨厥的症狀。

冬三月,主要治療腎臟、膀胱、骨骼的溫病。其病因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相互搏擊,邪氣積聚於三焦,上下阻塞,陰寒之邪內侵,臟腑受到外邪侵襲,則疾病產生,其病情發展相反。如果腑虛,則為陰邪所傷,裡熱外寒,想喝熱水御寒,或腰痛如折。如果臟實,則陽氣溫煦之氣受損,胸脅部劇烈疼痛,像刀割一樣,不能轉動,身體發熱。如果服用寒涼藥物過度,導致大便稀溏,這就是黑骨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