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3)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3)
1. 瘭疽第六
又用治丹法治之。又用治癰三味甘草散敷之(無方)。若潰,敷膏散一如癰法。
惡核耑病瘭疽等,多起嶺表,中土鮮有,南方人所食雜類繁多,感病亦復不一,仕人往彼深須預防,防之無法,必遭其毒,惟五香湯、小豆散(即麻子小豆散,本卷癰疽門),吳茱萸皆其要藥。
凡附骨疽者,以其無破(《外臺》作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䏶中,小兒多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日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手近便大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著者,先覺肌烘烘然,經日便覺痛痹不隨。
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若有肌烘烘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體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別,呼為賊風風腫,不知是疽也。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夏秋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
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為風折之,即使凝結故也。凡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方見本卷癰疽門中)。
凡賊風,其人體卒無熱,中暴風冷,即骨解深痛不廢轉動,按之應骨痛,久即結痛,或結瘰癧,其附骨疽久即腫而結膿,以此為異。若治附骨作賊風,則增益病深膿多。若治賊風作附骨,則加風冷,遂成瘰癧偏枯攣曲之疾也。療之之效,皆在善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若候附骨與賊風為異者,附骨之始,未腫但痛而已。其賊風但痛不熱,附骨則其上壯熱,四體乍寒乍熱,小便赤,大便澀而無汗,若得下卻熱並開發腠理,便得消也。縱不消盡,亦得浮淺近外。凡賊風,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迴轉,痛處不壯熱,亦不乍寒乍熱,覺身體索索然,冷欲得熱熨,痛處即小寬,時復有汗出,此為賊風證也。宜針灸熨爆。
服諸治風藥即愈(方見第八卷諸風門中)。
又有風熱毒相搏為腫,其狀先腫上生瘭漿,如火灼處,名曰風熱毒,治之一如丹法。
又有洪燭瘡,身上忽生瘭漿,如沸湯灑。劇者遍頭面,亦有胸脅腰腹腫緩,通體如火湯灼瘭起者是也。治之法,急服漏蘆湯下之,外以升麻膏敷之。其敷升麻膏若無效,一依敷丹方。
凡熱瘡起,便生白膿黃爛,瘡起即淺,但出黃汁名肥瘡。
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者是也。
瘑瘡者,初作亦如肥瘡,喜著手足,常相對生,隨月生死,痛癢坼裂,春夏秋冬隨瘥劇者是也。
有久癰余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可溫赤龍皮湯漬(方見二十三卷腸癰篇)。夏月日日洗,冬月四日一洗。青肉多可敷白䕡茹散(方見本卷癰疽門中)。
白話文:
瘭疽第六
也可以用治療丹毒的方法治療瘭疽。也可以用治療癰疽的三味甘草散敷貼(沒有具體方劑)。如果潰爛了,就敷用膏藥散,方法與治療癰疽一樣。
惡性腫瘤、瘭疽等疾病,大多發生在嶺南地區,中原地區很少見。南方人所吃的食物種類繁多,因此感染的疾病也各有不同,官員前往南方必須事先預防。如果沒有預防措施,必定會遭受其毒害,五香湯、小豆散(就是麻子小豆散,在本書癰疽部分有記載)、吳茱萸都是重要的藥物。
凡是附骨疽,因為它沒有破潰,附著在骨頭上形成膿腫,所以叫做附骨疽。喜歡發生在大關節的屈側,成年男子、產婦喜歡發生在股部,小孩子多發生在脊背。成年人病情急性的,一開始就感覺疼痛,不能活動,按壓時骨頭也痛,幾天后就會感覺皮膚和肌肉逐漸緊繃,腫脹得像肥肉一樣。小孩子剛一摸到就大哭,那就是肢節有疼痛的徵兆。成年人病情緩慢的,一開始感覺肌膚烘熱,幾天后就感覺疼痛麻木,不能活動。
小孩子四肢不能活動,也是這種麻木的狀態。觀察肢節的屈側,如果有肌膚烘熱的地方,就要考慮是不是附骨疽。全身腫脹但不潰爛,身體出現青暗色,成年人也不容易區分,被誤認為是賊風引起的腫脹,其實是疽。凡是身體患有熱症,當風受涼,風寒侵入骨骼關節,風寒濕熱交織,就會形成附骨疽。其症狀是嗜睡沉重,耳鳴,或者夏秋季節露宿,受寒邪侵襲,風熱鬱結而導致此病。
病情急性的,熱證較重,風證較輕;病情緩慢的,風證較重,熱證較輕。小孩子還不會自己避風寒,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呢?是因為他們血氣旺盛,肌膚嬌嫩,被風寒所侵襲,導致凝結而成的。凡是初得附骨疽,就要服用漏蘆湯瀉下,敷貼小豆散以消腫。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方劑見本書癰疽部分)。
凡是賊風,患者身體並沒有發熱,突然遭受風寒侵襲,就會感覺骨骼關節深部疼痛,不能轉動,按壓時骨頭疼痛,時間長了就會結塊疼痛,或者形成瘰癧。附骨疽時間長了也會腫脹化膿,以此可以區分兩者。如果把附骨疽當成賊風治療,就會加重病情,膿液增多。如果把賊風當成附骨疽治療,就會加重風寒,最終導致瘰癧、半身不遂、肢體攣縮等疾病。治療的效用,都在於良好的開端。如果不是具有非常精湛的醫術,誰能夠勝任呢?
如果要區分附骨疽和賊風,附骨疽的初期,還沒有腫脹,只是疼痛而已。賊風只是疼痛不發熱,附骨疽則會發高燒,四肢忽冷忽熱,小便赤黃,大便乾澀,沒有汗出,如果能夠瀉下熱毒,疏通皮膚毛孔,就能夠消腫。即使不能完全消腫,也能夠使腫脹消退一些。凡是賊風,只有夜間疼痛,骨頭不能按壓,不能轉動,疼痛的地方不發熱,也不忽冷忽熱,感覺身體發冷,想要用熱敷取暖,疼痛的地方就會稍微緩解,有時還會出汗,這就是賊風的症狀。應該用針灸、熱熨、灸法治療。
服用一些治療風邪的藥物就能夠痊癒(方劑見本書第八卷諸風部分)。
還有一種風熱毒邪互相搏結引起的腫脹,症狀是腫脹處先出現水泡,像火灼傷一樣,叫做風熱毒,治療方法與丹毒一樣。
還有一種洪燭瘡,身上突然出現水泡,像沸水燙傷一樣。嚴重的會遍佈頭面,也有胸脅、腰腹腫脹緩慢,全身像被沸水燙傷一樣起泡的。治療方法是緊急服用漏蘆湯瀉下,外敷升麻膏。如果敷升麻膏無效,就按照治療丹毒的方劑治療。
凡是熱瘡,就會產生白色或黃色的膿液,瘡瘍比較淺,只流出黃色膿液的叫做肥瘡。
浸淫瘡,比較淺,搔抓就會蔓延擴大不止。瘙癢性瘡瘍,初期像疥瘡,搔抓就會流出膿液,互相連成一片。
瘘瘡,初期也像肥瘡,喜歡發生在手足,常常對稱發生,隨著月經週期好轉或加重,疼痛瘙癢,裂開,春夏秋冬症狀輕重不同。
久治不愈的癰疽,潰爛成深部疽,喜歡發生在腿脛部,瘡瘍中流出惡臭的膿液,寒邪凍傷不能癒合,時間長了就變成骨疽,也叫胻瘡。深部潰爛,顏色青黑,周圍堅硬,中央流出膿血,百藥不治,膿液潰爛後,好的肉芽組織的地方也腫脹,也有碎骨頭脫落的,可以用溫熱的赤龍皮湯浸洗(方劑見本書第二十三卷腸癰部分)。夏季每天洗一次,冬季每四天洗一次。如果青色肌肉多,可以敷用白蔹茹散(方劑見本書癰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