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6)

1. 癰疽第二

凡諸暴腫,一一不同,無有近遠,皆服五香連翹湯。刺去血,以小豆末敷之。其間數數以針刺去血。若失療已潰爛者,猶服五香湯及漏蘆湯下之。隨熱多少依方用之,外以升麻湯拓洗熨之,摩升麻膏。(二方俱見後丹毒篇)。若生息肉者,以白䕡茹散敷之,青黑肉去淨即停止,好肉生敷升麻膏。

如肌不生敷一物黃耆散。若敷白䕡茹,青黑惡肉不盡者,可用漆頭䕡茹散半錢和白䕡茹散三錢,稍稍敷之。其散各取當色單搗下篩,成散用之。此數法(《集驗》用治緩疽)。

或身中忽有痛處,如遭打撲之狀,各曰氣痛。痛不可忍,遊走不住,發作有時,痛則小熱,痛定則寒,此皆由冬時受溫氣,至春暴寒,風來折之,不成溫病,乃作氣痛。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摩丹參膏。又以白酒煎楊柳皮及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者,即刺出血也。其五香連翹湯及小竹瀝湯可服數劑。

勿以一劑未瘥便止,以謂藥無效,即禍至矣。中間將白薇散佳。又有氣腫痛,其狀如癰腫,無頭虛腫色不變,但皮急痛,不得手近,亦須服此五香湯,次白針瀉之,次與蒺藜散敷之。

胸中痛短氣者,當入暗室中,以手中指捺左眼,視若見光者,胸中有結癰。若不見光者,是瘭疽內發出也。

經云:氣宿於經絡中,血氣俱澀不行,壅結為癰疽也。又言:熱之所作,其後為癰,又陽氣溱集,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也。由人體有熱,被寒冷搏之而脈凝結不行,熱氣壅結成癰疽。方有灸法,亦有溫治法。以其中冷未成熱之時,其用冷藥貼敷之。治熱已成,以消熱令不成膿也。赤色腫有尖頭者,藜蘆膏敷之。一云醋和蚌蛤灰塗,干則易之。

余平生數病癰疽,得效者即記之。考其病源,多是藥氣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孫多有此疾。食中尤不宜食麵,及酒蒜,及慎溫床厚被。能慎之者,可得終身無他,此皆躬自驗之,故特論之也。

白話文:

癰疽第二

各種腫脹,症狀各異,位置也無一定,都可服用五香連翹湯。用針刺破腫脹處放血,再用小豆粉敷在患處。期間要多次用針刺放血。如果治療不及時已潰爛,仍需服用五香湯和漏蘆湯,並根據發熱程度調整藥量,外用升麻湯清洗熱敷,並塗抹升麻膏。(這兩種湯劑詳見後面的丹毒篇)。如果長出贅肉,就用白蔹茹散敷在上面,等青黑色壞死組織清除乾淨後就停止敷藥,待好肉長出後再塗抹升麻膏。

如果肌肉沒有長出新的組織,就敷用黃耆散。如果敷用白蔹茹散後,青黑色壞死組織未能完全清除,可以用漆頭蔹茹散半錢和白蔹茹散三錢混合,少量多次敷用。這些藥散都需取用新鮮藥材,單獨搗碎過篩後使用。(這些方法收錄在《集驗》中,用於治療緩慢發展的癰疽)。

如果身體突然某處疼痛,像是被打傷一樣,都稱為氣痛。疼痛難忍,而且遊走不定,時發時止,疼痛時略微發熱,疼痛停止後則畏寒,這是因為冬天受了溫邪,到春天突然遇到嚴寒,寒風侵襲所致,並沒有發展成溫病,而轉化成氣痛。應該先服用五香連翹湯,並塗抹丹參膏。再用白酒煎煮楊柳皮熱敷患處。如果出現點狀紅暈,就要用針刺出血。五香連翹湯和小竹瀝湯可以服用幾劑。

不要因為一劑藥沒有痊癒就停止服用,認為藥物無效,這樣就會導致病情加重。這時服用白薇散效果很好。還有一種氣腫疼痛,症狀像癰腫,但是沒有膿頭,腫脹處顏色無變化,只是皮膚緊繃疼痛,不能觸碰,也需要服用五香湯,然後用白針放血,再敷用蒺藜散。

胸部疼痛、呼吸困難,應進入黑暗房間,用手指按壓左眼,如果能看見光,說明胸部有癰疽。如果看不見光,則說明是瘭疽向內發展。

古籍記載:氣滯留在經絡中,氣血都瘀阻不通,就會阻塞形成癰疽。又說:熱邪所致,其後會形成癰疽;陽氣聚集,寒邪化為熱邪,熱盛則肌肉腐爛化膿。由於人體有熱,被寒冷所阻,導致氣血凝滯不通,熱邪壅塞形成癰疽。治療方法有灸法,也有溫熱療法。如果寒邪未化為熱邪,可以用寒涼藥物外敷;如果熱邪已成,則用清熱藥物使之不化膿。紅腫並有膿頭者,可以用藜蘆膏敷貼。也有人說用醋調和蚌殼灰塗抹,乾燥後再更換。

我一生多次患癰疽,有效的治療方法都記錄下來。考究其病因,大多是藥物所致,或者家族遺傳,祖輩服用某些礦物藥物,導致後代多患此疾。飲食上尤其不宜食用麵食、酒和蒜,也要注意不要睡溫暖的床鋪和蓋厚被子。能夠謹慎注意這些方面,就能終身免受其害,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和驗證的,所以特別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