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九 針灸上 (7)
卷二十九 針灸上 (7)
1. 側脅十穴遠近法第二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紋外,直臍季肋端。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中風捲云:腋門在腋下攢毛中。
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大包,在泉腋下三寸。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著肋直腋撅肋間。
白話文:
[側脅十穴遠近法第二]
章門穴,又稱爲長平,位於大橫紋外,正好在肚臍旁的季肋端。 京門穴,位於監骨腰部的季肋根部,緊挨着脊椎。 帶脈穴,位於季肋下方一寸八分處。 五樞穴,有的說法是在帶脈下方三寸,也有說是在水道穴下方一寸半。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 居髎穴,位於長平穴下方八寸三分,監骨之上。 泉腋穴,位於腋下三寸的凹陷中,舉起手臂就能找到。(中風捲裏記載:腋門位於腋下毛髮聚集的地方,也叫泉腋,即是淵腋穴。) 大包穴,位於泉腋穴下方三寸。 輒筋穴,位於腋下三寸,再向前行一寸貼着脅部。 天池穴,位於乳後一寸,腋下貼着肋骨,正對腋下突出的肋骨間。
2. 側人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遠近法第三
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偏歷,在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溫溜,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陽明郄也。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曲池,在肘後轉屈肘曲骨之中。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在肘上行向里大脈中,不刺。臂臑,在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秉風,挾天髎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肩髃,在肩端兩骨間。(脈極篇云: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在解宛宛中。《外臺》名扁骨。),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白話文:
[商陽穴],位於手的大拇指旁,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的位置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
[二間穴],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關節前方,內側凹陷的地方。
[三間穴],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的關節後方,內側凹陷的地方。
[合谷穴],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骨縫間。
[陽谿穴],在手腕上方側面,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
[偏歷穴],在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支脈,分岔通往手太陰肺經。
[溫溜穴],在手腕後方小士五寸,大士六寸的位置,是手陽明大腸經的郄穴。
[下廉穴],在輔骨下方,離上廉穴一寸的地方。
[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三里穴],在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肌肉會隆起,就在肌肉的末端。
[曲池穴],在肘部後方,彎曲肘部時,肘部彎曲骨頭的中間。
[肘髎穴],在肘部大骨外側凹陷的地方。
[五里穴],在肘部上方,朝內側的大脈中,但這個穴位通常不進行針刺。
[臂臑穴],在肘部上方七寸,肌肉的末端。
[肩髎穴],在肩端上,手臂抬起可找到的空隙。
[秉風穴],在夾著天髎穴的外側,肩部上方,後抬手臂可找到的空隙。
[肩井穴],在肩部上方凹陷中,鎖骨前上方。
[天髎穴],在肩部鎖骨中,上臂骨邊緣的凹陷中。
[肩髃穴],在肩端兩骨間。(根據脈極篇所述:在肩外側靠近後方,用手按壓時可在凹陷中找到。《外臺》稱為扁骨。)
[巨骨穴],在肩端上方,兩叉骨間的凹陷中。
3.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遠近法第四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前伏人門,耳後穴,一名竅陰。),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間本節前。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不灸。臨泣,在足小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陽輔,在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外丘,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陽郄也。少陽所生。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陽維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一本云:踝上三寸。),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關陽,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一本云:關陵。),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環跳,在髀樞中。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遠近法第四]
竅陰穴位於腳的小趾和第二趾的末端,距離趾甲邊緣約有韭菜葉的寬度。(此穴又稱為伏人門,位在耳朵後方)
俠谿穴位於腳的小趾和第二趾之間的關節前方。
地五會穴位於腳的小趾和第二趾關節的後方。此穴不適合進行灸療。
臨泣穴位於腳的小趾關節後方的凹陷中,距離俠谿穴約1.5寸。
丘墟穴位於腳的外踝,在前面的凹陷中,離臨泣穴3寸。
跗陽穴位於外踝上方3寸,處於太陽經和少陽經之間的筋骨間隙。
懸鐘穴,又名絕骨穴,位於外踝上方3寸的活動部位中,是足部三陽經絡的交匯點。
陽輔穴位於外踝上方,輔骨前方,絕骨端的三分之處,離丘墟穴7寸。
光明穴位於腳的外踝上方5寸,是足少陽經絡的分支,通往厥陰經。
外丘穴位於外踝上方7寸,是足少陽經的郄穴,也是少陽經的起始位置。
陽交穴,又名別陽穴,又名足髎陽維郄穴,位於外踝上方7寸,斜向三個陽經的肌肉間。
(另有一版本指出,此穴位於踝上3寸。)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1寸,外側邊緣的凹陷中。
關陽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3寸,犢鼻外。(另有一版本指出,此穴名為關陵。)
中瀆穴位於大腿骨外側,膝蓋上方5寸的肌肉間。
環跳穴位於大腿骨關節中。
4.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行間,在足大趾間動應手陷中。太衝,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陷中。)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值。一名中都。
,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足厥陰郄也。(《甲乙》《銅人經》云:二寸。《甲乙》又以中郄為厥陰郄。),曲泉,在膝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乃得。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五里,在陰廉下二寸。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遠近法第五】
大敦穴位於腳的大拇指尖端,距離指甲邊緣如同韭菜葉的寬度,就在三根汗毛的中心。
行間穴在大拇趾之間,當你按下去有動感的地方,就在這個凹陷中。
太衝穴在大拇趾關節後方二寸處。(也有說法是一寸半的凹陷中。)
中封穴在腳內側腳踝前方一寸,需抬起腳來找尋,伸直腳才能摸到。
蠡溝穴在腳內側腳踝上方五寸,這是足厥陰肝經絡穴,別走少陽經。
中郄穴,又稱中都穴,位於內側腳踝上方七寸的小腿骨中,與少陰經交會。
膝關穴在犢鼻穴下方三寸的凹陷中,這是足厥陰肝經的郄穴。(《甲乙》和《銅人經》記載為二寸,《甲乙》又把中郄穴視為厥陰經的郄穴。)
曲泉穴在膝蓋側骨下,大腿肌肉上方,小腿肌肉下方的凹陷中,必須彎曲膝蓋才能找到。
陰包穴在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肉之間。
五里穴在陰廉穴下方二寸。
陰廉穴在羊矢穴下方,距離氣衝穴二寸的動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