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 肺臟方 (2)
卷十七 肺臟方 (2)
1. 肺臟脈論第一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膨膨與肩相引,刺手太陰,治陰。
肺脈來,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漏風(一作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腰內,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瘻,在頸肢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能喜酸。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一作灌),汗至今不復散發。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手太陰本在寸口中。)
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胃脈在足趺上大趾間上行三寸,骨解中是也,)其精氣上清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之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脈動不止。
黃帝問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對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胃居其大,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者太陰是也。臟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氣口屬腑臟主,即呼寸口者也。
扁鵲曰:肺有病則鼻口張,實熱則喘逆胸憑仰息,其陽氣壯則夢恐懼等。虛寒則咳息下利少氣,其陰氣壯則夢涉水等。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精氣並於肺則悲也。
味主秋結滿而血者病在胸,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肉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丁日也,宜赤藥。
凡肺病之狀,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淅淅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第三椎之旁,以手重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白話文:
肺臟脈論第一
手腕關脈前寸口部位,脈象全無者,表示沒有肺脈。病人會感到呼吸短促,咳嗽氣逆,喉嚨有阻塞感,並伴隨呃逆。治療方法是針刺手陽明經,治療陽氣。
手腕關脈前寸口部位,脈象充實者,表示肺實。病人會感到呼吸短促,胸部滿悶膨脹,感覺脹痛延伸到肩膀。治療方法是針刺手太陰經,治療陰氣。
肺脈的正常情況:脈象浮泛輕柔,像微風吹拂鳥背上的羽毛一樣。若脈象變異:第二次診斷為正常,第三次診斷為脫離經脈的病症,第四次診斷為精氣耗損,第五次診斷為死亡將至,第六次診斷為生命結束。這指的是手太陰經的脈象變化。
肺脈的異常:脈象非常急促者為癲癇;略微急促者為肺寒。病人若出現發熱、倦怠、咳嗽、咳血,並伴隨腰背胸痛;或鼻息肉阻塞不通;脈象緩慢而有力者為多汗;略微緩慢者為痿漏風(也稱偏風),伴隨頭以下出汗不止;脈象有力而過於強盛者為脛腫;略微有力者為肺痹,並伴隨胸背、腰部疼痛;脈象微弱者為飧泄;略微微弱者為消瘦。脈象滑利而有力者為呃逆、上氣;略微滑利者為上下出血。脈象澀滯而有力者為嘔血;略微澀滯者為鼠瘻,發生在頸部、肢體和腋下。下肢症狀不如上肢嚴重,病人會喜歡吃酸味的食物。
肺脈搏動有力且持續時間長者,會患上咳血;脈象濡弱而散漫者,會患上漏泄(也稱灌注),出汗後汗液無法自然消退。
脈象呈現白色,呼吸急促且浮腫,上部虛弱下部充實,伴隨驚恐,並且胸中有積氣者,呼吸急促而虛弱的稱為肺痹寒熱,常因醉酒而誘發。
黃帝問道:十二經脈中,唯獨手太陰脈持續不斷地跳動,這是為什麼?(手太陰脈位於寸口)
岐伯回答:足陽明經是胃經,胃是五臟六腑之海(胃經位於足背大趾間,向上延伸三寸,在骨骼交接處),其精氣上達肺部,肺氣沿著太陰經運行,肺氣的運行與呼吸息息相關,因此人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呼吸不斷,脈搏也持續跳動。
黃帝問道:為何寸口脈獨為五臟的主脈?
岐伯回答:胃是水谷之海,六腑中胃最大,五味進入口中,貯藏於胃,以滋養五臟之氣。寸口脈即太陰脈,臟腑的氣味都源於胃,並在寸口脈處顯現。寸口脈屬於腑臟的主脈,也就是在寸口處診脈。
扁鵲說:肺部有病,則鼻孔張開,實熱則喘息、胸悶、仰臥呼吸困難,陽氣旺盛則做噩夢,夢到恐懼的事情等等;虛寒則咳嗽、呼吸急促、下痢、氣短,陰氣旺盛則做噩夢,夢到涉水等等。肺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哭泣,在運動方面表現為咳嗽,在情志方面表現為憂愁。憂愁傷肺,精氣鬱結於肺則會悲傷。
秋季主味,氣血鬱結於胸部者,病在胸部,因飲食不節而得病者,可用合谷穴治療,故稱“味主合”。
疾病先從肺部開始,表現為喘咳,三日後發展為肝肋疼痛、脹滿;一日後發展為脾胃閉塞不通、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五日後發展為胃腹脹滿,十日不愈則死亡。冬天進入體內,夏天排出體外。
肺病在下午時辰病情加重,中午最為嚴重,半夜則緩解。
假使肺病向南方(下焦)發展,可能是食用馬肉或獐肉引起的。否則,應在夏季發病,丙丁日發病,宜用紅色藥物治療。
凡是肺病的症狀,必有喘咳、氣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陰部、大腿內側、膝蓋、小腿、腳掌疼痛等症狀。虛證則氣短,呼吸困難,耳聾、咽乾,治療時應針刺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厥陰經和少陰經的出血點。
肺脈沉而數者,脈浮則喘。病人感到陣陣寒熱、腹部脹滿、腸道發熱、小便赤紅、肩背疼痛,從腰部以上出汗,常因房事後出汗遇風而發病。
肺病的症狀表現為面色蒼白,身體畏寒不發熱,時常咳嗽,脈象微弱遲緩者可以治愈,宜服用五味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天應針刺少商穴,夏天應針刺魚際穴,都是瀉法。季夏應針刺太淵穴,秋天應針刺經渠穴,冬天應針刺尺澤穴,都是補法。還應灸膻中穴一百壯,背部第三椎骨旁二十五壯。
邪氣在肺部,則皮膚疼痛、發寒發熱、上氣、氣喘、出汗、咳嗽,並牽連肩背,應針刺膺中穴、外俞穴、背部第三椎骨旁,用力按壓,然後針刺,並從缺盆穴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