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 傷寒方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傷寒方下 (2)

1. 木香湯

治瘡出煩疼者方。

白話文:

治瘡出煩疼者方

處方:

  • 乳香一兩(30克)
  • 沒藥一兩(30克)
  • 血竭半兩(15克)
  • 麝香一分(1.5克)

製法:

將乳香、沒藥、血竭研為細末,加入麝香調勻。

用法:

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紮。

功效: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適用於瘡瘍紅腫疼痛者。

木香(二兩),薰陸香,礬石,丁香(各一兩),麝香(半兩)

白話文:

青木香(80 克) 薰陸香(40 克) 礬石(40 克) 丁香(40 克) 麝香(20 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無犀角以升麻代之。病輕者去礬石,神驗。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甘草、乾薑、生薑、大棗、人參)咀嚼後,加入四升水煮,煮到剩下約一升半的藥水後再服用。

如果熱毒較盛,可以加入一兩犀角;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病情較輕的,可以不加礬石。這樣服用,神效無比。

又方,芒硝豬膽塗上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內壞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治也。

白話文:

另外一個方法,用芒硝和豬膽混合塗抹患處,不要移動。待結痂脫落後,傷口處不會留下疤痕。然後繼續躺在黃土上休息會更好。這種病症患者小便不通暢且有血,體內潰爛的地方都是黑色的斑點。如果不出膿的話,患者就會死亡,無法醫治。

治內發瘡盛方:

酢(四合),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大黃五兩,服之愈。

治時行病發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並數數食之。

又方,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一兩半),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後小勞便鼻衄者。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大,薄綿裹之,納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白話文:

內發瘡盛方

醋(約 600 毫升),豬膽(一個)

將上述兩味材料混合煎煮至沸騰三次,服用約 150 毫升的湯藥,每日五次。

豌豆瘡初發欲作者方

煮取大黃五兩服用,即可痊癒。

時行病發瘡方

取上好的蜂蜜塗抹全身瘡口,也可以用蜂蜜煎煮升麻,用來塗抹瘡口並多次服用。

另一方

在左右手腕的研子骨尖上灸三壯,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

傷寒鼻衄肺間有餘熱方

牡蠣(約 75 公克),石膏(約 48 公克)

將上述兩味材料研成細末,酒服約 3-6 公克的藥量,每日三次或四次。也可以做成梧子大小的蜜丸,用來治療大病痊癒後偶爾勞累而導致的鼻出血。

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約 600 公克,切片),豬脂(約 600 公克)

將上述兩味材料混合煎煮,藥液煮好後濾渣,取約半個雞蛋大小,用薄綿布包起來,塞入喉嚨中,慢慢吞嚥至痊癒。

又方,升麻,芍藥,羚羊角(各三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生蘆根(切,一升)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 升麻、芍藥、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成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蜜(一升)

白話文:

六味湯,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治療熱病導致口苦、腹瀉、發熱、喉嚨腫痛的煎服藥方:

石膏(半升),蜂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納蜜復煎取如餳,含如棗核許,盡復含之大良。

白話文:

將前兩種藥材加入三升水中,先煎煮石膏,取兩升湯液。接著加入蜂蜜,再次煎煮,取得如餅糊狀的濃稠度。含服時取如棗核般大小,反覆含服,直到藥液用完,治療效果會很好。

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烏梅(十枚)

上二味合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

白話文:

大棗(二十顆),烏梅(十顆)

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並加入蜂蜜調和,含服成杏核大小,嚥下藥汁,效果顯著。

2. 赤石脂禹餘糧湯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白話文:

得了傷寒後,服用了湯藥,但腹瀉不止,心口處(中焦)痞硬。服用了瀉心湯(幫助排便的藥方)。後來又服用其他藥物瀉下,但(腹瀉的症狀)仍未改善。醫生給他服用了「理中」方,(腹瀉)得到很大的改善。理中方主要針對中焦治療。這種(腹瀉不止)的症狀屬於下焦(大腸附近)的病症,適合用治療下焦的藥方。

禹餘糧赤石脂(各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

白話文:

禹餘糧和赤石脂(各一斤,研碎)

以上兩種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熬煮,取兩升藥液,分三次服用。如果服藥後腹瀉不止,應該利小便。

治療傷寒後腹瀉帶膿帶血的方劑:

阿膠(一兩),黃柏(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

白話文:

阿膠:50 克 黃柏:100 克 黃連:200 克 梔子仁:14 顆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柏,有黃芩。)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用六升水煮沸,取兩升藥湯,過濾掉渣滓,加入阿膠再煎煮,直到阿膠溶解。藥湯分為三份服用。(《甲乙》方中沒有黃柏,但有黃芩。)

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䘌蟲在下部方:

白話文:

治療赤白下膿,小兒患此三日皆死。此有蟯蟲在下部,方子如下:

麝香,礬石,巴豆附子,真珠,雄黃(等分)

白話文:

麝香、明礬、巴豆、附子、珍珠、雄黃(等份)

上六味治合,取桑條如箭竿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納穀道中半日,復易之,日再,神效。

白話文:

「上六味」是一種治療方法,具體作法如下:

  1. 取一截桑樹枝條,長約 3 寸(9 公分),形狀如箭竿。
  2. 用棉花纏繞枝條頂端約 2 寸(6 公分)。
  3. 將棉花沾濕唾液,展開並將藥物敷在棉花上。
  4. 將敷好藥的枝條插入肛門內,放置半天。
  5. 半天後取出枝條,更換敷有藥物的棉花。
  6. 一天重複此步驟兩次,就會有顯著的效果。

3.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治療傷寒病六七天,患者大便後脈搏虛弱而緩慢,手足冰冷逆亂,下肢脈搏摸不到,咽喉疼痛,咳出膿液和血液,腹瀉不止,這是一種難以治療的證型。

麻黃知母,葳蕤(亦作菖蒲),黃芩(各三兩),升麻,芍藥,當歸乾薑石膏茯苓白朮,桂心,甘草,麥冬(各二兩《傷寒論》作天門冬

白話文:

麻黃、知母、菖蒲、黃芩(各 120 克) 升麻、芍藥、當歸、乾薑、石膏、茯苓、白朮、桂心、甘草、麥冬(各 80 克,《傷寒論》中寫作天門冬)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

梔子(二十枚),豉(一升),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次納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瘥。

治病後虛腫方:

豉五升,醇酒一斗

上二味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白朮葉作飲飲之。

又方,白朮方寸匕,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溫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盜汗及汗無時方:

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

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止汗方:

杜仲牡蠣(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白話文:

**古文:**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使用14味藥材,先用一斗水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兩升,去掉表面的沫子,加入其他藥材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微微發汗即可痊癒。

方劑:

  •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

梔子(20枚),豉(一升),薤白(一握)

以上三味藥材用四升水,先煮梔子、薤白煮熟,然後加入豉煮,取二升半藥液,分三次服,頻頻服至痊癒。

  • 治病後虛腫:

豉五升,醇酒一斗

以上兩味藥材煮三沸,趁熱頓服。不耐受酒者可酌情蓋被子發汗。

  • 治汗不止:

地黃三斤切,用一斗水煮,取三升藥液,分作三次服。

又方:用白朮葉泡水喝。

又方:用白朮粉一指甲蓋,用開水送服。

  • 治卒得汗不止:

用溫酒送服牛羊脂,即可痊癒。(另有說法:服用牛羊屎也能止汗。)

  • 治盜汗及汗無時:

用韭菜根49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

又方:豉一升,用酒二升浸泡三日,服用後若未痊癒,繼續服用,不超過三劑即可止汗。

  • 止汗方:

杜仲,牡蠣(等量)

以上兩味藥材研成細末,睡前用溫水送服五錢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