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心臟方 (2)

1. 心臟脈論第一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並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於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經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俞。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餓,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

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白話文:

心臟脈論第一

心脈搏動有力,如同串珠般流暢,這是正常的脈象。脈搏稍快則為輕微的疾病,脈搏再快則為較嚴重的疾病,脈搏極快則生命垂危。脈搏消失則死亡。這指的是手少陰心經的脈象。

心脈跳動過快,則會出現抽搐;略快則會心痛並牽扯到背部,食慾不振;跳動過慢則會狂笑不止;略慢則會感覺胸腹脹滿,並伴有上吐下瀉,有時會吐血。脈搏過強則會出現咽喉阻塞;略強則會心痹,並牽扯到背部,容易流淚;脈搏過弱則容易嘔吐;略弱則會消瘦。脈搏過滑則口渴;略滑則會心疝,並牽扯到臍部,伴有腹部鳴響。脈搏過澀則會失聲;略澀則會出血、眩暈、耳鳴,甚至癲癇。

心脈搏動有力而持久,則患者舌頭捲曲,不能說話;如果脈搏濡弱而散漫,則會消渴症自行痊癒。

脈搏跳動迅速而有力,診斷為體內有積氣,經常因飲食而發病,稱為心痹。這可能是由於外感疾病、思慮過度導致心氣虛弱,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扁鵲說:心臟有病,則口瘡腐爛。

心的聲音表現為笑,心的動作表現為憂愁,心的志向表現為喜悅。喜悅過度會傷害心臟,心臟精氣充盈則喜悅,心氣虛弱則悲傷,悲傷則憂愁,心氣充盈則發笑,發笑則喜悅。

夏天是心臟疾病的高發季節,需仔細觀察病情變化,找到病因,從經絡入手治療,觀察治療效果,評估疾病危害。

心臟疾病先發病徵:心痛一天後肺部會出現喘息咳嗽;三天後肝區會疼痛,身體脹滿;五天後脾臟功能受阻,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三天內無法痊癒則會在冬天半夜或夏天正午死亡。

心臟疾病,白天症狀較輕,半夜加重,清晨緩解。

如果心臟疾病向北方蔓延,像是吃了豬肉或魚肉而引起的,如果不是,那應該在冬天發病,發病日期為壬癸日。

心臟疾病的症狀:胸部疼痛,脅肋脹滿,兩脅下疼痛,胸背肩胛骨之間疼痛,兩臂內側疼痛,心氣虛弱則胸腹膨脹,脅肋下與腰背部牽扯疼痛,需治療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舌下出血,病情加重需針刺郄門穴放血。

心脈沉而細小且緊,浮而無喘息,感到心下有氣滯而疼痛,食慾不振,喜歡吞嚥唾液,手腳發熱煩躁,時常健忘,不快樂,喜歡嘆氣,這是由於憂思所致。

心臟疾病患者面色紅潤,心痛氣短,手掌發熱,可能會哭笑怒罵,悲傷憂愁,面紅身熱,脈搏有力而快速,這是可以治療的,應該服用(藥物名稱缺失)。春天應針刺中衝穴,夏天針刺勞宮穴,季夏針刺大陵穴,都是補法;秋天針刺間使穴,冬天針刺曲澤穴,都是瀉法(這是手厥陰心包經絡)。還應灸巨闕穴五十壯,背部第五椎骨一百壯。

邪氣入侵心臟,則會心痛易悲,時常頭暈目眩,視力模糊,需要調節臟腑平衡。

憂愁思慮會傷心,心受傷則易驚恐,健忘易怒。

心臟風邪:身體發熱,不能起床,飢餓但進食後會嘔吐。

心臟寒邪:患者感覺心臟如同嚼食蒜泥一樣,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同蟲蛀一樣,脈象浮者,自吐則痊癒。

心臟受損:患者勞累,頭面發紅,下肢沉重,心痛徹背,自覺煩熱,腹部跳動,手足冰冷,脈象弦,這是心臟受損所致。

哭泣過度使魂魄不安,是因為氣血不足。氣血不足屬於心臟,心氣虛弱,患者會感到害怕,閉眼想睡,做遠行之夢,精神渙散,魂魄失常。陰氣衰弱則會癲狂,陽氣衰弱則會狂躁。五臟是魂魄的居所,是精神的依託。魂魄飛揚,是五臟空虛,邪神入侵,鬼神作祟。脈搏細弱,臟腑虛弱,則魂魄不安。

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所以肺氣衰弱則會流涕哭泣。肝氣衰弱則魂魄不安,肝主怒,所以肝氣衰弱則會大聲呼喊。

心臟水邪:患者身體浮腫,氣短,不能平臥,煩躁不安,下肢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