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三十 針灸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針灸下 (7)

1. 泄痢病

京門,然谷,陰陵泉,主洞泄不化。交信,主泄痢赤白漏血。丹田,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復溜,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脾俞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小腸俞,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關元,太谿,主泄痢不止。京門,崑崙,主洞泄體痛。

,天樞,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腹哀,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尺澤,主嘔泄上下出,兩脅下痛。束骨,主腸澼泄。長強,主頭重洞泄。太白,主腹脹,食不化喜嘔,泄有膿血。地機,主溏瘕腹中痛臟痹。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太衝,曲泉,主溏泄,痢注下血。腎俞,章門,主寒中洞泄不化。會陽,主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三焦俞,小腸俞,下髎,意舍,章門,主腸鳴顱脹,欲泄注。中髎,主腹脹飧泄。

大腸俞主腸鳴,腹䐜,腫,暴泄。

白話文:

[腹瀉疾病]

主要可以透過刺激京門穴、然谷穴、陰陵泉穴來處理食物無法消化的嚴重腹瀉。交信穴可治療帶有紅白粘液及出血的腹瀉。丹田穴能緩解無法控制的腹瀉以及小腹部劇烈疼痛。復溜穴能改善黏液與血液混合的大便、排便困難且伴有像痙攣般的腹部疼痛。脾俞穴適用於因腹瀉而食慾不振,身體無法吸收營養的情況。小腸俞穴用於治療多色膿血性腹瀉,嚴重的下腹部腫脹和疼痛。關元穴和太谿穴可用於不停止的腹瀉。京門穴和崑崙穴可治療嚴重腹瀉和全身疼痛。

天樞穴能治療冬季受寒引起的腹瀉,以及肚臍周圍的疼痛,並減輕腸胃中的遊離氣體造成的劇烈疼痛。腹哀穴可用於治療排出膿血、寒冷中消化不良和腹部疼痛。尺澤穴可治療嘔吐和腹瀉,並緩解兩側下腹部的疼痛。束骨穴能改善黏液性腹瀉。長強穴可治療頭部沉重感和嚴重腹瀉。太白穴可用於腹部脹滿、消化不良易嘔吐、腹瀉帶有膿血。地機穴可治療慢性腹瀉和腹部疼痛。陰陵泉穴和隱白穴能治療胸部熱感和突然的腹瀉。

太衝穴和曲泉穴可治療水樣腹瀉和下血。腎俞穴和章門穴用於治療寒冷引起的嚴重腹瀉和消化不良。會陽穴可用於治療腹部寒冷、水樣腹瀉、黏液性腹瀉和便血。三焦俞穴、小腸俞穴、下髎穴、意舍穴和章門穴適用於腸鳴音增加、頭部脹滿感和可能的水樣腹瀉。中髎穴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和餐後腹瀉。

大腸俞穴主要用於治療腸鳴音、腹部腫脹、突然的腹瀉。

2. 消渴病

承漿,意舍,關衝,然谷主消渴嗜飲。(又云:意舍主消渴,身熱,面目黃。),勞宮,主苦渴,食不下。曲池,主寒熱渴。隱白,主飲渴。行間,太衝,主嗌乾喜渴。商丘,主煩中渴。

白話文:

[糖尿病相關症狀]

處理口渴頻繁喝水的問題,可以參考以下穴位:承漿穴、意舍穴、關衝穴、然谷穴。(另有一說:意舍穴主要針對口渴、身體發熱及臉部和眼睛泛黃的情況。)

勞宮穴,適用於治療極度口渴及吞嚥困難。

曲池穴,可用於治療因體溫不調所引發的口渴。

隱白穴,則可應對因大量飲水後仍感口渴的狀況。

行間穴與太衝穴,對於喉嚨乾燥且常感口渴的情況有所幫助。

商丘穴,則是專門用來緩解內心煩躁及口渴的問題。

3. 水腫病

公孫,主頭面腫。水溝主水腫,人中滿。胃倉,主水腫,臚脹,食飲不下,惡寒。章門,主身潤,石水身腫。屋翳,主身腫,皮痛不可近衣。中府,間使,合谷,主面、腹腫。陰交,石門,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氣滿。關元,主小腹滿,石水。

,四滿,然谷,主大腹石水。關門,主身腫身重。天樞,豐隆,厲兌,陷谷,衝陽,主面浮腫。(又云:豐隆主四肢腫身濕。),天府,主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氣衝,主大氣石水。解谿,主風水,而胕腫,顏黑。上廉,主風水膝腫。三里,主水腹脹皮腫。

,陷谷,列缺,主面目癰腫。(又云:列缺主汗出,四肢腫。),臨泣,主腋下腫,胸中滿。大敦,主大腹腫脹,臍腹悒悒。天牖,主乳腫,缺盆中腫。崑崙,主腰尻腫,腨跟腫。丘墟,陽蹺,主腋下腫,寒熱,頸腫。曲泉,主腹腫。復溜,豐隆,主風逆四肢腫。

,陰谷,主寒熱,腹偏腫。完骨,巨髎,主頭面氣胕腫,,陽陵泉,主頭面腫。

凡頭目癰腫,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

白話文:

[水腫病症]

主要講述了針對水腫病症的多種針灸治療方法:

  1. 刺激公孫穴可治療頭面部腫脹。
  2. 水溝穴可用於治療全身性水腫和人中部位的飽滿感。
  3. 胃倉穴能緩解水腫、腹部脹滿、飲食困難及畏寒症狀。
  4. 章門穴適用於治療身體潤澤和石水症導致的身體腫脹。
  5. 屋翳穴對全身性腫脹和皮膚疼痛、不能觸碰衣物的情況有療效。
  6. 中府、間使、合谷穴可用於面部和腹部腫脹。
  7. 陰交、石門穴能治療水氣在皮膚中運行導致的小腹皮膚鼓起、小便色黃和氣滿症狀。
  8. 關元穴適用於小腹脹滿和石水症。
  9. 四滿、然谷穴對腹部石水症有效。
  10. 關門穴能緩解全身腫脹和沉重感。
  11. 天樞、豐隆、厲兌、陷谷、衝陽穴能治療面部浮腫。(豐隆穴還能治療四肢腫脹和身體濕氣)
  12. 天府穴能處理身體脹滿、呼吸困難、不能平躺、風邪導致的身體腫脹和喘息、多痰。
  13. 氣衝穴適用於大氣石水症。
  14. 解谿穴能治療風水症和腳部腫脹、面色發黑。
  15. 上廉穴對風水症導致的膝部腫脹有療效。
  16. 三里穴能治療腹部水腫和皮膚腫脹。
  17. 陷谷、列缺穴能治療面部和眼部腫脹。(列缺穴還能治療出汗、四肢腫脹)
  18. 臨泣穴能治療腋下腫脹和胸中飽滿。
  19. 大敦穴對腹部腫脹和肚臍周圍的不適有療效。
  20. 天牖穴能治療乳房腫脹和鎖骨區的腫脹。
  21. 崑崙穴適用於腰臀部和小腿後側的腫脹。
  22. 丘墟、陽蹺穴能治療腋下腫脹、寒熱交替和頸部腫脹。
  23. 曲泉穴能治療腹部腫脹。
  24. 復溜、豐隆穴能治療風逆和四肢腫脹。
  25. 陰谷穴適用於寒熱交替和腹部一側的腫脹。
  26. 完骨、巨髎穴能治療頭面部的氣血不通和腫脹。
  27. 陽陵泉穴能治療頭面部腫脹。

總結來說,對於頭部和眼睛的腫脹、胸脅間的積液以及身體各部位的脹滿,通過在陷谷穴進行放血治療,可以立即見效。

4. 不能食病

豐隆,主不能食。石門,主不欲食,谷入不化。天樞,厲兌,內庭,主食不化,不嗜食,挾臍急。維道主三焦有水氣,不能食。中封,主身黃有微熱,不嗜食。然谷,內庭,脾俞,主不嗜食。胃俞,腎俞,主胃中寒脹,食多身瘦羸。(又云:胃俞主嘔吐筋攣,食不下,不能食。

)大腸俞,周榮,主食下不,喜飲。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苦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痠痛羸瘦。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嘔吐還出。食竇,主膈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巨闕主膈中不利。中極,主飢不能食。

,上脘,中脘,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

凡飲食不化,入腹還出,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之。

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立飢。

白話文:

[無法進食病症]

在針灸治療上,豐隆穴主要用於處理無法進食的問題。石門穴則針對那些對食物缺乏慾望,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的情況。天樞穴和厲兌穴以及內庭穴,主要用於解決食物無法消化,對食物缺乏胃口,以及腹部緊繃的症狀。維道穴主要用於治療三焦部位有水氣,導致無法進食的狀況。中封穴主要適用於皮膚發黃且伴隨輕微發燒,以及對食物缺乏興趣的情況。然谷穴、內庭穴和脾俞穴主要用於治療對食物缺乏興趣的問題。胃俞穴和腎俞穴主要用於處理胃部寒冷且脹痛,吃得多但身體卻日益消瘦的問題。

另外,胃俞穴也用於處理嘔吐、肌肉抽搐,食物難以下嚥,無法進食的情況。大腸俞穴和周榮穴主要用於解決食物難以下嚥,喜愛飲品的問題。陽綱穴、期門穴、少商穴和勞宮穴主要用於處理食物和飲料難以下嚥的問題。章門穴主要用於處理食物和飲料無法消化,進入腹部後又排出,身體內部過熱,對食物缺乏興趣,吞嚥困難,聞到食物味道就感到飽足,皮膚發黃,全身痠痛且消瘦的情況。中庭穴和中府穴主要用於處理隔膜寒冷,食物難以下嚥,嘔吐物又重新出現的問題。食竇穴主要用於處理隔膜部位雷鳴般的聲音,持續存在水聲的問題。巨闕穴主要用於處理隔膜部位不順暢的問題。中極穴主要用於處理飢餓但無法進食的問題。

對於所有食物無法消化,進入腹部後又排出的情況,首先應選擇刺激下脘穴,然後再選擇刺激三里穴並進行排泄。

對於所有對食物缺乏興趣的情況,刺擊然谷穴並使其出血,可以迅速激發食慾。

上脘穴和中脘穴主要用於處理因寒冷或過飽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