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2)
卷九 傷寒方上 (2)
1. 傷寒例第一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得效相倍也。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服之,當逼與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強飲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強與水,水停則結心下也,當更以余藥吐之,皆令相主,不爾更致危矣。
若此病輩,不時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針之尤佳。夫飲膈實者,此皆難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過日不以時下,則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時,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炙。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熱月不宜火炙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
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無丸散及煎者,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亦可服以發汗,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實者轉下之。其脈朝夕快者,為澼實也。朝平夕快者,非澼也,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大下耳,少與當數其間也。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
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不可下也,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難全也。此虛煩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為可重與也。此法數用,甚有效驗。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
王叔和曰:夫陽盛陰虛(《外臺》作表和里病),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外臺》作里和表病),下之則死,汗之則愈。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外臺》作表裡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然則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外臺》作表和則斃)。
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外臺》作里平以亡)。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不知不識,病者殞沒,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夭死盈於曠野,仁愛鑑茲,能不傷楚。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營衛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臟,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明當消息病之狀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醫之大禁也。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初覺,視病已積日在身,其疹瘵結成,非復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
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溫所中,並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白話文:
傷寒例第一
人的體質強弱不同,疾病的輕重也不一樣,療效自然也有差異。如果患病沒有發熱,只是胡言亂語、煩躁不安,說話顛三倒四,與人無法正常溝通,就不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只需服用豬苓散一錢匕(約3克),再強迫患者喝下一升或兩升新汲取的清水,然後用手指刺激喉嚨催吐,病症就會隨之痊癒。如果患者無法嘔吐,就不要強迫喝水,因為水停留在體內會積聚在心下,應該改用其他藥物催吐,務必使患者與醫生能正常溝通,否則病情會更加危險。
像這種疾病,如果不及時用豬苓散催吐治療,很快就會死亡。事先清除體內毒物或針灸效果會更好。如果飲邪停留在膈肌之上,這種情況都非常難治,往往是三死一生。患者過了很久不適時治療,熱邪無法排出,就會導致胃部潰爛,長出斑點。春夏季節不要大量催吐或瀉下,秋冬季節不要大量發汗。發汗療法,冬天和早春大寒時,宜服用神丹丸,也可以用膏藥熱敷。如果在春末夏初或秋季,天氣炎熱不宜熱敷或過度治療,宜服用六物青散。
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等藥方也很有效。如果沒有丸散和湯劑,只用單獨煎煮幾兩柴胡也能發汗。傷寒流行時,也可以服用柴胡發汗,但如果發汗兩三次仍然不見效,就應該改用湯劑治療,實證則應該瀉下。脈象早晚都很快的,是水液停積的表現;早上平緩晚上很快的,就不是水液停積,可以及時服用瀉下湯劑,但劑量要少,不要瀉下太多,少量多次服用。各種虛煩發熱的症狀,與傷寒相似,但沒有惡寒、身痛,所以知道它不是傷寒,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如果頭不痛,脈象不緊數,就知道不是裡實證,不能瀉下。像這種內外都不能攻治的情況,如果強行攻治,必然會損傷元氣,大多數都會死亡,很難痊癒。這種虛煩症狀,應該服用竹葉湯。如果嘔吐,就服用橘皮湯一劑,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再服用。這種方法多次使用,療效非常好。傷寒之後的虛煩症狀也應該服用這個湯劑。
王叔和說:陽盛陰虛(《外臺秘要》作表證重於裡證),發汗就會死亡,瀉下就會痊癒;陽虛陰盛(《外臺秘要》作裡證重於表證),瀉下就會死亡,發汗就會痊癒。因此,神丹丸不能隨意使用,甘遂也不能亂用。虛實盛衰的治療方法(《外臺秘要》作表裡證的治療),完全相反,吉凶的關鍵,如同影子的反應一樣。所以,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出現陽盛,就會死亡(《外臺秘要》作表證過盛則死亡);服用承氣湯後,如果陰盛就會死亡(《外臺秘要》作裡證過盛則死亡)。像這種陰陽虛實錯綜複雜的情況,其症狀非常微妙,發汗和瀉下的方法用反了,其禍害就會很快出現,而醫術淺薄,不了解這些道理的醫生,病人就會死亡,還自認為是命運使然。結果冤魂塞滿冥路,夭亡的人遍布原野,希望仁愛的醫生能以此為戒,避免造成這樣的悲劇。
傷寒病是由風寒引起的,侵入肌膚腠理,與精氣爭奪,營衛氣血阻塞不通,病程一天到兩天,邪氣在孔竅和皮膚之間,所以患者頭痛惡寒,腰背酸痛沉重,這是邪氣在表證,發汗就能痊癒。三日以上,邪氣浮在身體上部,阻塞胸腔和心臟,所以頭痛胸悶,應該催吐就能痊癒。五日以上,邪氣下沉積聚在臟腑,所以腹部膨脹,身體沉重,骨節酸痛,應該瀉下就能痊癒。應該仔細觀察病情的症狀,不能亂投藥物,以免損傷胃氣。經書上說脈象微弱不能催吐,脈象虛細不能瀉下。而且夏天也不能瀉下,這是醫學上的大忌。脈象有沉浮轉變,能變化,有些人患病幾天後才去看醫生,雖然說是剛開始感覺不適,但是疾病已經在體內積累多日,疹子已經形成,已經不能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了,應該診斷其脈象,根據當時的情況施救,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順序,錯失良機,反而造成禍患。
傷寒的病程,發病三日內發汗治療的,是指因為風寒侵襲,解開衣服,夜裡睡覺沒有蓋被子,寒溫失調而致病,或者同時有疫病和賊風邪氣而感染,是惡邪侵襲造成的。至於因為自己飲食生冷過多,腹部食物積滯不消化,轉動困難,頭痛,身體發熱,脈象實大的人,就可以催吐瀉下,不能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