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1)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1)
1. 茯神丸方
(《集驗》名除熱宣補丸,治腎消渴,小便數者)。
茯神,黃耆,人參,麥冬,甘草,黃連,知母,栝蔞根(各三兩),菟絲子(三合),蓯蓉,乾地黃,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為末,牛膽汁三合,和蜜為丸如梧子大,以茅根煎湯,服三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五十丸。
白話文:
這份處方叫做「茯神丸」,在古籍《集驗》中又名為「除熱宣補丸」,主要是用來治療因腎虛導致的口渴症狀,以及頻尿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茯神、黃耆、人參、麥冬、甘草、黃連、知母、栝蔞根(每種各取三兩),菟絲子(取三合),蓯蓉、乾地黃、石膏(每種各取六兩)。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三合的牛膽汁,以及適量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約像梧桐子一樣。服用時,先以茅根煎煮成湯,再用此湯吞服三十粒藥丸,每日兩次。隨著身體的適應,逐漸增加至每次五十粒。
2. 酸棗丸
治口乾燥內消方。
酸棗(一升五合),酸安石榴子(五合),覆盆子,葛根(各三兩),栝蔞根,茯苓(各三兩半),麥冬(四兩),石蜜(四兩半),桂心(一兩六銖),烏梅(五十枚)
上十味為末,蜜丸,口含化,不限晝夜,以口中有津液為度,服盡復取含,無忌。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方:
用鹿角炙令焦為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
又方,葵根如五升,盆大兩束,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方,漚麻汁服一升,佳。
論曰: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後,即作癰疽,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苨湯,制腎中石熱也。又宜服白鴨通湯(方見後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
白話文:
【酸棗丸】
這是治療口乾舌燥及內消症狀的處方。
所需藥材如下:酸棗(約1.5公升)、酸石榴籽(約0.5公升)、覆盆子、葛根(各約90公克)、栝樓根、茯苓(各約105公克)、麥門冬(約120公克)、蜂蜜(約135公克)、肉桂心(約42公克)、烏梅(50顆)。
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和蜂蜜搓揉成丸。可以隨時放在口中含化,不限時間,直到口中產生津液即可。藥丸吃完後可再次製備,使用時無需忌諱。
對於日夜尿量過多(約7-8公升)的內消病症,處方如下:
取燒焦的鹿角研磨成粉,以酒送服約1.5公克,每日二次,逐漸增加到每次約3公克。
另一個處方,取葵花根約5公升份量,用水五斗煮至剩下三鬥,前一天晚上禁食,第二天清晨服用三升。
另一個處方,服用一公升的亞麻籽汁,效果良好。
學說如下:強中之病,表現為生殖器勃起旺盛,即便未進行性行為也會自行射精,消渴病後容易形成膿瘡,這些都是由於體內石熱造成的。對於此類病情,建議服用豬腎薺苨湯,可以控制腎臟中的石熱。另外,也建議服用白鴨通湯,該方在後面的第二十六卷解石毒篇中有所記載。
3. 豬腎薺苨湯方
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薺苨,人參,石膏(各三兩),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栝蔞根,黃芩,甘草(各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即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白話文:
【豬腎薺苨湯的配方】
配料如下:豬腎一對,大豆一杯(約一公升),薺苨、人參、石膏各三兩,茯神(或可替換為茯苓)、磁石(需用布包裹)、知母、葛根、栝蔞根、黃芩、甘草各兩兩。
將上述十二種材料切碎,用水十五公升,先煮豬腎和大豆,待水量剩下十公升時,撈出渣滓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熬煮至剩三公升。此湯應分成三次服用。感到口渴時即可飲用。若是下焦有熱症狀的人,可在夜晚製備一劑,但當病情趨於穩定,就可以停止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