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1. 越婢湯
治風痹腳弱方。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掠去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胡洽方只五味若惡風者加附子一枚,多痰水者加白朮四兩)。
治腳弱神驗方:
防己,川椒,細辛,桂心,麻黃,石膏,獨活,防風,黃芩,茵芋,葛根,川芎,芍藥甘草(各一兩),生薑,茯苓(各三兩),烏頭(二枚)
上十七味㕮咀,以竹瀝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令一日一夜服盡,其間可常作赤小豆飲。有人腳弱先服常用竹瀝湯四劑,未覺增損作此方,後覺得力。又云脈沉細快,風在內者作此湯也。
白話文:
這是治療風濕引起的腳部無力的處方,名為[越婢湯]。
所需藥材如下: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白朮四兩,大附子一枚,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
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先用七升水煮麻黃,煮沸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用後應覆被發汗。(胡洽的處方只有五味,如患者畏風可加附子一枚,若有多痰水的症狀則加白朮四兩)。
另外,這是一個據說對腳弱非常有效的處方:
所需藥材有:防己、川椒、細辛、桂心、麻黃、石膏、獨活、防風、黃芩、茵芋、葛根、川芎、芍藥、甘草各一兩,生薑、茯苓各三兩,烏頭二枚。
以上十七種藥材切碎,用竹瀝一斗煮至剩下四升,分六次服用,讓患者在一天一夜內服完。在此期間,可以持續喝赤小豆飲。有人腳弱,先服用常用的竹瀝湯四劑,未見明顯效果,改用這個處方後,感覺到明顯改善。另據說,如果脈象沉細且快,表示風邪在內,應該使用此湯。
2. 風引湯
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
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二兩),吳茱萸,附子,秦艽,細辛,桂心,人參,防風,川芎,防己,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白朮(三兩),杏仁(六十枚)
上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白話文:
[風引湯]這個處方用於治療雙腳疼痛、麻木腫脹,或是有僵硬緊繃感,導致彎曲困難,行走不便的情況。
藥材包含: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60公克),吳茱萸、附子、秦艽、細辛、肉桂、人參、防風、川芎、防己、甘草(各30公克),乾薑(45公克),白朮(90公克),杏仁(約60粒)。
將上述十七種藥材切碎,然後加入16公升的水進行煎煮,最後熬製至剩餘3公升的藥液,分成三次服用,目的是讓患者發汗。
3. 大鱉甲湯
治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痹弱方。
鱉甲(二兩),防風,麻黃,白朮,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川芎,杏仁,人參半夏,當歸,芍藥,葳蕤,甘草,麥門冬(各一兩),羚羊角(六銖),大黃(一兩半),犀角,青木香,雄黃(各半兩),大棗(二十枚),貝齒,烏頭(各七枚),生薑(三兩),薤白(十四枚),麝香(三銖),赤小豆(三合),吳茱萸(五合)
上三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半兩,畏下可只用六銖。一方用羚羊角半兩,毒盛可用十八銖(胡洽有山茱萸半升為三十二味。千金翼無知母升麻橘皮川芎人參當歸玉竹)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針對腳部虛弱、風濕毒邪導致的抽筋和麻痹症狀,以及感冒怕風、溫熱病毒、山間水邊的瘴氣熱毒,造成四肢疲弱的情況。
藥材包括:鱉甲二兩,防風、麻黃、白朮、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川芎、杏仁、人參、半夏、當歸、芍藥、葳蕤、甘草、麥門冬各一兩,羚羊角六銖,大黃一兩半,犀角、青木香、雄黃各半兩,大棗二十枚,貝齒、烏頭各七枚,生薑三兩,薤白十四枚,麝香三銖,赤小豆三合,吳茱萸五合。
將上述三十一種藥材切碎,加入二斗水熬煮,直至剩餘四升,分六次服用,每次間隔約十里路程的時間。如果服後有排便,即可停止服用。另外,有一個版本的處方使用半兩的大黃,若擔心會引起腹瀉,則可以減少到只用六銖。另一版本則使用半兩的羚羊角,若毒邪較重,可增加至十八銖。(胡洽的版本裡有半升的山茱萸,成為三十二種藥材。《千金翼》版本裡沒有知母、升麻、橘皮、川芎、人參、當歸、玉竹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