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腎臟方 (2)

1. 腎臟脈論第一

左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裡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治陽。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治陽。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內寒熱,刺足少陰治陰。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以至少腹腫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癃㿗,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見黑花。

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水、沉痔。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扁鵲曰:腎有病則耳聾,腎在竅為耳,然則腎氣上通於耳。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精氣並於腎則恐,臟主冬病,在臟者取之井。

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一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二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假令腎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得病以戊己日也。

凡腎病之狀,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足少陰太陽血者。

腎脈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少,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春當刺湧泉,秋刺復溜,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谿,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第十四椎百壯。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撫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

腎中風(闕),腎中寒(闕)

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其足逆寒,大便反堅(一云面反瘦)。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一作痹)並痛。

白話文:

腎臟脈論第一

左手手腕尺脈部位陰氣衰竭者,表示沒有腎臟的脈象。症狀是腳底發熱,大腿內側緊繃疼痛,精氣不足,多因勞累所致,應刺足太陽經治療陽氣不足。左手手腕尺脈部位陰氣充盛者,表示腎氣充盈。若出現神志恍惚健忘,視物模糊,耳聾、耳鳴等症狀,應刺足少陰經治療陰氣過盛。

右手手腕尺脈部位陰氣衰竭者,表示沒有腎臟的脈象。症狀是腳底冰冷,寒氣上衝胸部疼痛,做夢夢見水或鬼,易受驚嚇,感覺有黑色東西壓在身上,應刺足太陽經治療陽氣不足。右手手腕尺脈部位陰氣充盛者,表示腎氣充盈。症狀是骨頭疼痛、腰脊疼痛,內有寒熱交替,應刺足少陰經治療陰氣過盛。

腎脈沉細而緊,脈象第二次如此則為正常,第三次則為離經之病,第四次則精氣衰竭,第五次則死亡,第六次則生命結束,這是足少陰脈的徵兆。

腎脈過於急促,則為骨痿、癲癇等疾病;脈象稍急則為奔豚氣逆、厥冷;足部不能屈伸,前後移動困難,則為脊柱骨折;脈象稍緩則為消化不良,食物入口即出。嚴重者則為陽痿;稍重則為尿道結石,從肚臍下到小腹腫脹下垂,甚至蔓延至胃脘,此症難以治愈。輕微者為腸胃消化不良;稍輕則為消瘦。脈象過於滑利則為尿瀦留;稍滑則為骨痿,坐立不起,視力模糊,眼前出現黑點。

脈象過於澀滯則為大癰(大的膿腫);稍澀則為月經不調、內痔。腎脈搏動有力而長,顏色黃赤,則可能患有腰痛疾病。脈象柔軟而散漫,則可能血虛。脈色發黑,脈象強勁有力,少腹及陰部有積聚的氣,稱為腎痹,這病症常因沐浴後在冷水中睡覺而誘發。

扁鵲說:腎臟有病則會耳聾,因為腎臟經絡與耳竅相通,腎氣上達於耳。五臟失調,則九竅不通,陰陽失衡,無法相互滋養,這就是所謂的「關格」。關格者,指疾病纏綿日久,最終導致死亡。

腎臟在聲音方面表現為呻吟,在動作方面表現為顫抖,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恐懼。恐懼會損傷腎臟,精氣都藏於腎臟,所以恐懼會傷腎。腎臟主冬,冬季容易生病,治療時應從井穴入手。

疾病首先發作於腎臟,會出現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痛等症狀。一日病情未癒則膀胱、背部肌肉疼痛,小便閉塞;二日則影響到心臟,出現心痛;三日則小腸脹滿;四日仍未痊癒則會死亡。冬天早晨,夏天傍晚發病最為常見。

腎臟疾病在夜半和中午病情加重,四季都發病,但下午則較為緩和。假如腎病源於飲食,可能與食用牛肉或其他泥土中的食物有關。否則,則多在長夏時節發病,且多在戊己日(戊土、己土)發病。

凡是腎臟疾病,都會出現腹部膨脹、小腿腫痛、呼吸困難、咳嗽、身體沉重、睡覺時出汗、怕風、胸痛、腹痛、厥冷、心情抑鬱等症狀。治療應從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取血。

腎脈沉而堅實,浮而緊縮,則手足骨骼腫脹、厥冷,性慾減退。腰脊疼痛、小腹腫脹,心下有水氣,時而脹滿時而泄瀉,常因沐浴後身體未乾即行房事,或過度勞累而誘發。

腎病患者面色黑,氣虛體弱,呼吸淺弱,兩耳耳聾,腰痛,時常遺精,飲食減少,膝蓋以下冰冷,脈象沉滑遲緩而微弱,此症尚可治療,宜服用內補散、建中湯、腎氣丸、地黃煎等藥物。春季應刺湧泉穴,秋季刺復溜穴,冬季刺陰谷穴,皆為補法;夏季刺然谷穴,孟夏(夏季的開始)刺太谿穴,皆為瀉法。還應灸京門穴五十壯,背部第十四椎骨處一百壯。

邪氣侵犯腎臟,則會引起骨痛、陰部痺痛。陰部痺痛是指觸摸時感覺不到,伴有腹部脹滿、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僵硬疼痛、頭暈目眩等症狀,治療應從湧泉穴、崑崙穴取血,見血即止。

用力過度舉重物、房事過度、汗出如洗,都會損傷腎臟。

(原文缺失:腎中風、腎中寒的描述)

腎水不足者,腹部膨脹,肚臍腫脹,腰痛,小便困難,陰部潮濕如牛鼻,腳部冰冷,大便反而堅硬(或說面容消瘦)。

腎臟脹滿者,腹部膨脹,牽扯到背部,腰部和大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