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1.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水停在心下;二曰澼飲,水澼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由飲酒後及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蓯蓉,遠志,苦參,藜蘆,烏賊骨,白朮,甘遂,大黃,石膏,栝蔞根,桔梗,半夏,紫菀,前胡,五味子,芒硝,桂心,芫花,大戟,葶藶,黃芩,貝母,人參,茯苓,當歸,芍藥(各一兩),甘草,恆山,山藥,厚朴,細辛,附子(各三分),巴豆(三十枚)

上三十三味治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之,以知為度。

白話文:

[大五飲丸]

主要治療五種水飲病狀:第一種是留飲,水分積留在心臟下方;第二種是澼飲,水分聚積在兩側脅下;第三種是痰飲,水分存在於胃中;第四種是溢飲,水分瀰漫在膈膜上方的五臟之間;第五種是流飲,水分在腸間,晃動時會有聲音。這五種水飲病,是由於飲酒後或是感冒時喝了過量的冷水所導致的。

藥方成分包括:蓯蓉、遠志、苦參、藜蘆、烏賊骨、白朮、甘遂、大黃、石膏、栝蔞根、桔梗、半夏、紫菀、前胡、五味子、芒硝、桂心、芫花、大戟、葶藶、黃芩、貝母、人參、茯苓、當歸、芍藥(各一兩)、甘草、恆山、山藥、厚朴、細辛、附子(各三分)、巴豆(三十粒)。

將以上三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再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顆,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直到達到療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