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5)

1. 大黃耆酒

治肉極虛寒為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虛極所致方。

白話文:

繁體中文

治肉極虛寒為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虛極所致方。

治療因脾風陰氣發動而導致受寒,導致身體虛弱疲勞,四肢無力,關節疼痛,食慾不振等極度虛弱的疾病。

黃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柏子仁,澤瀉,茯苓,乾薑,蜀椒(各三兩),防風,獨活,人參(各二兩),天雄,芍藥,附子,烏頭,茵芋,半夏,細辛,栝蔞根,白朮,黃芩,山茱萸(各一兩)

白話文:

藥材:

  • 黃耆 3 兩
  • 桂心 3 兩
  • 巴戟天 3 兩
  • 石斛 3 兩
  • 柏子仁 3 兩
  • 澤瀉 3 兩
  • 茯苓 3 兩
  • 乾薑 3 兩
  • 蜀椒 3 兩
  • 防風 2 兩
  • 獨活 2 兩
  • 人參 2 兩
  • 天雄 1 兩
  • 芍藥 1 兩
  • 附子 1 兩
  • 烏頭 1 兩
  • 茵芋 1 兩
  • 半夏 1 兩
  • 細辛 1 兩
  • 栝蔞根 1 兩
  • 白朮 1 兩
  • 黃芩 1 兩
  • 山茱萸 1 兩

上二十三味㕮咀,絹袋貯,以清酒三斗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漸漸加,微微醉為度,日再。

治肉極虛寒猝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攣急痛注,五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腳不隨方:

白話文:

二十三種藥材磨碎,放入絹袋中,用三鬥清酒浸泡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最初服三合,逐漸增加,微微發醉為度,每天服用兩次。

治療極度虛寒,猝然中風,口不能言語,四肢無力痠軟,一側攣急疼痛,內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腳不能屈伸。

獨活,茵芋,黃芩(各三兩),甘草,防風,芍藥,芎藭,麻黃,葛根(各二兩),人參(一兩),烏頭(三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竹瀝四升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獨活、茵芋、黃芩(各 180 公克) 甘草、防風、芍藥、川芎、麻黃、葛根(各 120 公克) 人參(60 公克) 烏頭(9 公克)

共用十一味藥材碾碎,加入一斗水和四升竹瀝一同煎煮,取四升藥液,分成四份,白天三次服,晚上一次服。

2. 肉虛實第五

(論一首,方二首)

白話文:

論一首:

瘀血大抵難消,或長年累月,或由毒化而來,或因跌撲瘀傷,嗔怒鬱積而成。

方二首:

第一方:

  • 沒藥五錢
  • 乳香五錢
  • 血竭三錢
  • 桃仁十粒
  • 紅花十錢
  • 當歸尾五錢
  • 川芎三錢
  • 甘草二錢
  • 生地五錢
  • 黃芩五錢
  • 車前子三錢
  • 蒲公英三錢

第二方:

  • 丹參五錢
  • 赤芍三錢
  • 蒲公英五錢
  • 桃仁十粒
  • 紅花十錢
  • 歸尾五錢
  • 川芎三錢
  • 甘草二錢
  • 生地五錢
  • 黃芩五錢
  • 車前子三錢

論曰: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氣。肉虛實之應主於脾。若其臟腑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白話文:

古書上說:肉虛的人,坐不住,身體搖晃。肉實的人,坐下後安穩不動,呼吸急促。肉的虛實主要與脾有關。如果內臟有病會從肉體上反映出來,熱則應對臟,寒則應對腑。

3. 五加酒

治肉虛坐不安席好動,主脾病寒氣所傷方。

白話文:

治肉虛坐不安席好動,主脾病寒氣所傷方。

治療身體虛弱、坐不住、好動,主要是脾氣虛寒所造成的症狀。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乾地黃,丹參(各八兩),石膏(一作石床),杜仲(各一斤),乾薑(四兩),附子(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清酒三斗漬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白話文:

五加皮、枸杞皮(各 2 公斤),乾地黃、丹參(各 800 公克),石膏(或石牀)、杜仲(各 1 公斤),乾薑(400 公克),附子(200 公克)

八味散劑,用清酒三鬥浸泡三天,一次服用七合,每日兩次。

4. 半夏湯

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除喘方。

白話文:

治肉實(肉瘤)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除喘方。

治療肉瘤導致無法坐立、動彈不得、氣喘吁吁,主要是因為脾臟虛弱,熱氣入侵,阻礙氣血運行所致。以下方劑可解除喘氣症狀:

半夏,宿姜(各八兩),杏仁(五兩),細辛,橘皮(各四兩),麻黃(一兩),石膏(七兩),射干(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下加芒硝三兩。

白話文:

半夏、乾薑(各400公克)、杏仁(250公克)、細辛、橘皮(各200公克)、麻黃(50公克)、石膏(350公克)、射干(100公克)

將上述八味藥材用九升水煎煮,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下,視情況需要,再加入三兩芒硝。

5. 秘澀第六

(論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十五首)

白話文:

論證一部分,方劑四十四部分,灸法十五部分

論曰:有人因時疾,瘥後得閉澀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之,所以備述,雖非死病,凡人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可痛哉,單復諸方以虞倉猝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以通之也。凡候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白話文:

論語說:有人因為時令流行的疾病,痊癒後卻得了便祕,結果導致死亡,千萬不能輕視。因此我詳細地記錄下來。雖然便祕不是致命的疾病,但一般人不懂得用藥,坐以待斃,實在令人痛心。我整理了一些應急用的藥方。凡是大便不通,都應該使用滑潤的東西和冷水來通便。凡是觀察到面色發黃的,就知道大便困難。

6. 麻子仁丸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

白話文:

趺陽脈摸起來又浮又緊。浮脈表示胃氣太旺盛,緊脈表示小便次數多。浮脈和緊脈同時出現,就會導致大便硬結。出現這種情況,是脾臟的機能受到約束。脾臟機能受約束,會導致大便硬結,小便通暢,但不會口渴。

麻子仁(二升),枳實,芍藥(各八兩),杏仁(一升),大黃(一斤),厚朴(一尺)

白話文:

麻子仁 (兩公斤) 枳實 (一公斤) 芍藥 (一公斤) 杏仁 (兩公斤) 大黃 (三公斤) 厚朴 (30 公分)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日三,漸加至十丸,(《肘後》、《外臺》無杏仁)。

治關格大便不通方: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蜂蜜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服用時,在服藥當天,先服用五顆藥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每次服用十顆藥丸。(《肘後方》、《外臺祕要》方中未添加杏仁。)

方劑主治:治療關格導致的大便不通。

芒硝,烏梅,桑白皮(各五兩),芍藥,杏仁(各四兩),麻仁(三兩),大黃(八兩)

白話文:

芒硝、烏梅、桑白皮(各 250 克) 芍藥、杏仁(各 200 克) 麻仁(150 克) 大黃(400 克)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無烏梅加枳實,乾地黃各二兩。)

白話文:

將七味藥材搗碎,放入七升水中煮沸,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另有一種配方不含烏梅,但增加了枳實和乾地黃,每種各兩)。

治大便閉澀不通神方:

豬羊膽不拘,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不盡須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椒豉湯五升,加豬膏三合灌之佳。臨時不下即用之。

又方,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納穀道佳。又無灰濃酒半升,鹽三錢匕,煉如上法。

白話文:

豬膽治便祕不通大便配方:

豬膽1顆,用筒灌入(患者)肛門內約3兩,深入後將筒拔出。若未將大便全部排出,稍後繼續灌入。

另一種方法:

在豬膽中加入冬葵子汁液,攪拌均勻使用,效果也很顯著。

再一種方法:

椒豉湯5升,加熱後加入豬油3兩,灌入肛門。如果短時間內仍然無法排便,繼續使用此方法。

另一種方法:

將蜂蜜煎煮至手指大小的濃稠度,深插入肛門。或者使用沒有灰燼的濃酒半升,加入鹽3錢匕,按照上述方法煉製。

7. 三黃湯

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治療下焦熱結導致無法大便的方劑。

大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一兩),梔子(二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閉,加芒硝二兩。

白話文:

大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一兩 梔子:二十顆

把這四味藥材磨成粉,用五升水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服用。如果大便不通,再加二兩芒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