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5)

1. 大黃耆酒

治肉極虛寒為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虛極所致方。

黃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柏子仁,澤瀉,茯苓,乾薑,蜀椒(各三兩),防風,獨活,人參(各二兩),天雄,芍藥,附子,烏頭,茵芋,半夏,細辛,栝蔞根,白朮,黃芩,山茱萸(各一兩)

上二十三味㕮咀,絹袋貯,以清酒三斗漬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漸漸加,微微醉為度,日再。

治肉極虛寒猝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緩縱,偏攣急痛注,五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腳不隨方:

獨活,茵芋,黃芩(各三兩),甘草,防風,芍藥,芎藭,麻黃,葛根(各二兩),人參(一兩),烏頭(三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竹瀝四升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大黃耆酒】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因極度虛寒導致的脾風陰動,進而引起感冒的情況。症狀包括身體沉重、精神疲倦、四肢乏力、關節疼痛,以及食慾不振等,都是由嚴重虛弱所導致的。

所需藥材如下:黃耆、桂心、巴戟天、石斛、柏子仁、澤瀉、茯苓、乾薑、蜀椒(每種皆為三兩)、防風、獨活、人參(每種皆為二兩)、天雄、芍藥、附子、烏頭、茵芋、半夏、細辛、栝蔞根、白朮、黃芩、山茱萸(每種皆為一兩)。

將上述二十三種藥材切碎,用絹袋包裝,然後浸泡在三鬥清酒中。浸泡時間在秋冬為七天,在春夏則為三天。初次服用時,應從三合開始,逐漸增加份量,直到微醺即可,一天服用兩次。

另一帖藥方則是用於治療因極度虛寒突發中風的情況,症狀包括嘴巴閉合不緊、無法說話、四肢軟弱無力、局部肌肉緊繃疼痛,以及五臟功能失調、情緒起伏不定,甚至出現手腳不聽使喚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獨活、茵芋、黃芩(每種皆為三兩)、甘草、防風、芍藥、芎藭、麻黃、葛根(每種皆為二兩)、人參(一兩)、烏頭(三枚)。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和四升竹瀝,一起煎煮至剩下四升,分成四次服用,白天三次,夜晚一次。

2. 肉虛實第五

(論一首,方二首)

論曰: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氣。肉虛實之應主於脾。若其臟腑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白話文:

(一段論述,兩則處方)

論述如下:肉虛的人,坐在椅子上會感到不安穩,身體容易疲憊而變動不停。肉實的人,坐著很安定不會輕易移動,但可能會有喘息的現象。肉虛與肉實的反應主要和脾臟有關。如果臟腑出現疾病而從肉質反映出來,那麼熱性的病症通常和臟器相關,而寒性的病症則多和腑器相連。

3. 五加酒

治肉虛坐不安席好動,主脾病寒氣所傷方。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乾地黃,丹參(各八兩),石膏(一作石床),杜仲(各一斤),乾薑(四兩),附子(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清酒三斗漬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白話文:

[五加酒]的製備與用法,適用於肌肉虛弱,無法安坐、喜歡移動的人,主要針對脾臟疾病或因寒冷氣候導致的身體損傷。

所需藥材包括:五加皮和枸杞皮(各約750毫升),乾地黃和丹參(各約256克),石膏(在某些版本中寫為石牀),杜仲(各約454克),乾薑(約128克),以及附子(約64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後,浸泡在九公升的清酒內,需浸泡三天三夜。服用時,每次喝約350毫升,一天兩次。

4. 半夏湯

治肉實坐安席,不能動作喘氣,主脾病熱氣所加關格除喘方。

半夏,宿姜(各八兩),杏仁(五兩),細辛,橘皮(各四兩),麻黃(一兩),石膏(七兩),射干(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須利下加芒硝三兩。

白話文:

這份古文描述的是「半夏湯」的製備與用途,主要用於治療因為脾臟疾病導致的身體腫脹,無法輕易移動,呼吸困難的症狀,此方能幫助去除由熱氣引起的阻塞和喘息。

所需藥材包括:半夏、老薑各32克,杏仁20克,細辛、陳皮各16克,麻黃8克,石膏49克,射干14克。

以上八種藥材需先切碎,然後用9公升的水熬煮至剩3公升,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促進排便,可以再加入芒硝約15克。

5. 秘澀第六

(論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十五首)

論曰:有人因時疾,瘥後得閉澀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輕之,所以備述,雖非死病,凡人不明藥餌者,拱手待斃,深可痛哉,單復諸方以虞倉猝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以通之也。凡候面黃者,即知大便難。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在「祕澀第六」章節中,有論述一篇,包含四十四個治療方劑和十五種針灸方法。

論述提到:有些人因為感染了流行性疾病,在病情好轉後卻出現排泄困難的情況,這最終導致他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種情況。因此,本書詳細地描述了各種應對方法。雖然這種疾病並不會直接致命,但對於不懂如何使用藥物的人來說,只能無助地等待死亡,這實在令人痛心。因此,我們在此提供各種單方和複方的藥物,以應付突發情況。一般而言,若遇到大便不通暢的情況,都可以使用具有潤滑效果的物質或冷水來幫助排便。而當一個人面色呈現黃色,這通常就是大便困難的徵兆。

6. 麻子仁丸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枳實,芍藥(各八兩),杏仁(一升),大黃(一斤),厚朴(一尺)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五丸,日三,漸加至十丸,(《肘後》、《外臺》無杏仁)。

治關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烏梅,桑白皮(各五兩),芍藥,杏仁(各四兩),麻仁(三兩),大黃(八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無烏梅加枳實,乾地黃各二兩。)

治大便閉澀不通神方:

豬羊膽不拘,以筒灌三合許,令深入即出矣。不盡須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椒豉湯五升,加豬膏三合灌之佳。臨時不下即用之。

又方,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納穀道佳。又無灰濃酒半升,鹽三錢匕,煉如上法。

白話文:

[麻子仁丸]

在診斷上,如果趺陽脈呈現浮而澀的狀態,浮象顯示胃氣旺盛,澀象則表示小便頻繁。當浮澀兩種脈象交錯作用,會導致大便變得堅硬,這就是所謂的脾約症狀。脾約的患者,主要特徵是大便堅硬,小便順暢但不會感到口渴。

藥物組成如下:麻子仁二升,枳實、芍藥各八兩,杏仁一升,大黃一斤,厚朴一尺。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日服用五丸,分三次服用,漸漸可以增加到十丸。

《肘後》和《外臺》版本的處方中未提及杏仁。

治療關格大便不通的處方:

芒硝、烏梅、桑白皮各五兩,芍藥、杏仁各四兩,麻仁三兩,大黃八兩。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煮取三升的藥汁,分三次服用。

另一版本的處方中沒有烏梅,而是加入了枳實和乾地黃各二兩。

治療大便閉塞不通的神奇處方:

不限制使用豬膽或羊膽,將膽汁通過管子灌入約三合,確保深入後再抽出。若一次無法完全疏通,可於短時間內再次灌注。

另一個處方是加入冬葵子汁混合使用,效果也很出色。

另一處方,將五升的椒豉湯加上三合豬油灌注,效果良好。如果臨時無法排便,可以立即使用。

另一處方,將白蜜煎煮成如手指大小的條狀,深插入肛門。另外,也可以用無灰的濃酒半升,加入三錢的鹽,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

7. 三黃湯

治下焦熱結不得大便方。

大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一兩),梔子(二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閉,加芒硝二兩。

白話文:

藥材包含:大黃(90克),黃芩(90克),甘草(30克),梔子(20顆)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用五大碗的水煎煮至剩下一大碗又八小勺的量,然後分三次服用。如果大便非常困難,可再添加芒硝兩兩(約6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