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1)
卷十三 心臟方 (1)
1. 茯神煮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茯神,麥門冬(各三十六銖),通草,升麻(各三十銖),紫菀,桂心(各十八銖),知母(一兩),赤石脂(四十二銖),大棗(二十枚),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因心臟火氣過旺導致的口乾舌燥、煩躁口渴,以及影響睡眠品質,使人無法安穩入眠的症狀。
所需藥材如下:茯神與麥門冬各約18克,通草、升麻各約15克,紫菀和肉桂粉各約9克,知母約30克,赤石脂約21克,大棗20顆,淡竹茹約一個雞蛋大小的量。
將上述十種藥材研磨成粗散,然後取適量用布包裹,將其放入約625毫升的冷開水中,煮至剩下約450毫升。在煮的過程中要不時地攪動包裹的藥材,煮好後一次服完。每天需服用兩次。
2. 安心煮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芍藥,遠志,宿姜(各二兩),茯苓,知母,赤石脂,麥門冬,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桂心,麻黃,黃芩(各三十銖),葳蕤(三十六銖),甘草(十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白話文:
【安心煮散】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因心臟過熱導致情緒煩悶、驚慌恐懼的處方。
所需藥材包括:白芍藥、遠志、老薑(各約60克)、茯苓、知母、赤石脂、麥門冬、紫菀、石膏(各約14克)、人參(約7克)、桂心、麻黃、黃芩(各約9克)、葳蕤(約11克)、甘草(約3克)。
將上述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粗散,然後取五公升的水和一公升的淡竹葉一同煮沸,煮至剩三公升後,去掉殘渣。再取一立方寸的藥散,用紗布包好,在煮藥過程中要不斷攪拌,最後煮至剩240毫升,作為一次服用量。每日服用兩次。
這是治療無法進食,胸口感到飽脹,胸膈上方有逆氣,感到悶熱的處方:
在心俞穴施灸,每次灸七次,小孩則減半。
當心臟虛弱且寒冷時,
如果左手寸口到人迎之間的脈象顯示陰虛,代表手少陰經出了問題。病人會感到心悸、恐懼、心情不佳,心腹疼痛難以表達,心臟有冰冷感且精神恍惚,這種情況被稱為心虛寒。
3.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茯苓(四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紫石英,人參(各一兩),麥門冬(三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一十四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茯苓補心湯】
用於治療心臟功能不足的情況,症狀包含容易感到悲傷、憂鬱、易怒,甚至有鼻出血現象,面色偏黃且常感煩躁悶悶不樂,手腳心及胸口部位感覺特別熱,可能出現自言自語的行為而不自知,伴有喉嚨疼痛,舌頭活動不靈活,以及口水過多等症狀。
藥方成分如下:茯苓(四兩)、肉桂粉(二兩)、甘草(二兩)、紫石英(一兩)、人參(一兩)、麥門冬(三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十四枚)。
以上八種材料,需先進行切碎處理,然後加入七升的水進行熬煮,直至水分剩下二升半時,即可分為三次服用。
4.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半夏(六兩),宿姜(五兩),茯苓,桂心,枳實,橘皮(各三兩),白朮(四兩),防風,遠志(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心臟虛弱且有寒氣,導致心裡感覺脹滿,情緒悲傷憂鬱,或者在夢境中常見山丘平地湖泊等情景的處方。
藥材包含:半夏六兩,老薑五兩,茯苓、肉桂皮、枳實、陳皮各三兩,白朮四兩,防風、遠志各二兩。
以上九種藥材切碎,用十公升的水煎煮,煮至剩三公升後,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