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乃藥王孫思邈畢生心血之結晶,成書於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682年),是中國醫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獻。孫思邈有感於「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為書名,強調生命的寶貴與醫學救人的無上功德。又慮及醫書浩博,倉猝難檢,特冠以「備急」二字,意在方便讀者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查找實用方藥,足見其濟世為民的深切關懷。

全書共三十卷,內容龐博,體系完備,涵蓋醫學理論、臨證各科、藥物炮製、養生保健等諸多面向。按照基本介紹與提供的開篇內容,《備急千金要方》可謂對唐以前醫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與提升。書中卷一為總論,奠定了全書的基調與孫思邈的醫學觀與道德觀。後續卷二至卷三十則分科論述各種疾病的診治,包括婦科、兒科、七竅病、諸風、腳氣、傷寒、內科雜病、消渴、淋閉、疔腫癰疽、痔漏、解毒並雜治、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等二十五門,共收載醫方達五千三百首。這不僅是一部包羅萬象的醫方大全,更是一部融合醫理、藥物、針灸、養生於一體的綜合性臨床指南。

從提供的《備急千金要方》序言可見,孫思邈對醫學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了追溯,從上古聖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創製火化、八卦、庖廚、醫藥、針灸,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和、緩、扁鵲,漢代的倉公、仲景,魏代的華佗等名醫輩出,醫術精湛。然而,孫思邈也憂心當時醫道之衰微,認為後世名醫雖多,但治癒率不如前代,原因在於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他痛斥世俗之人輕視醫術,將其視為「詭詐」,恥於研習,反而競逐功名利祿,將子弟送往誦讀短文、營求出身之路,而忽略了事關性命的醫道,深感「吁可怪也」。

孫思邈的醫學之路始於自身的病痛經歷,「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這促使他年少時便立志於醫學,白首之年仍手不釋卷,勤奮好學。他「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實踐中累積經驗。他親身體會到既存醫方書籍的浩繁難檢,一旦遇急,「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這「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是他編撰此書的直接動機。他「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編成了這部《備急千金要方》,希望能幫助學醫者「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書名的深意在於強調生命價值連城,而一個有效的藥方所挽救的生命,其價值更遠超千金。序言中引用張仲景之言,進一步闡述了研習醫藥方術的重要性——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救貧賤之厄,中可保身長全;反之,若只追逐榮華富貴,忽略性命之本,一旦疾病纏身,便手足無措,將生命委付庸醫,最終「咄嗟喑嗚,厥身已斃」。這段引文強烈批判了時人「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的行為,深刻揭示了醫學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的根本意義。

卷一之首三篇尤為核心,體現了孫思邈對「大醫」的界定與要求。「論大醫習業第一」闡述了成為一名「大醫」所需具備的廣博學識。孫思邈認為,大醫不僅要精通傳統醫學經典,如《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孔穴、本草藥對,以及張仲景、王叔和等名家經方,更強調要「涉獵群書」,廣泛閱讀非醫學典籍。他認為,不讀五經則不知仁義之道,不讀三史則不知古今之事,不讀諸子則無法識物,不讀《內經》則無法培養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則不能順應自然、擺脫拘泥。甚至連陰陽祿命、相法、灼龜、易經六壬、五行、天文等也要探究精熟。這種將醫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與哲學背景下學習的要求,遠超一般技藝的範疇,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的境界,否則如同「無目夜遊,動致顛殞」。這反映了孫思邈深邃的學術思想,認為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與天地自然、人文道德相通的大道。

「論大醫精誠第二」是孫思邈醫德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備急千金要方》乃至中國醫學史上最為光輝的篇章之一。他引用張湛之語說明醫道精微難學,需要「用心精微」才能辨察病情。他警示初學者不可淺嘗輒止,「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強調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更重要的是,他為大醫確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準:「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對於求醫者,必須「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可瞻前顧後,愛惜自身,而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嶮,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達到如此境界,方可稱為「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巨賊」。孫思邈還特別提出了珍愛生命的原則,主張非到萬不得已,不應使用動物生命入藥,即使是虻蟲、水蛭這類藥材,也應選擇已死的,而雞卵之類,雖混沌未分,亦應慎用。對於那些瘡痍下痢、臭穢難聞的病人,醫者必須發自內心產生「慚愧、悽憐、憂恤」之情,絕不能有絲毫厭惡之心。他還規範了醫者的言行舉止,要求醫者「澄神內視,望之儼然」,臨證時應「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理病情必須審慎,不可率爾逞能邀名。強調到病家時應專注於病情,不為周遭的聲色享樂所動,因為「一人向隅,滿堂不樂」,醫者豈可安然歡娛?他告誡醫者不得誇耀炫耀、誹謗同行、自以為是,應行「陰德」,救苦濟世,而非專心圖謀財物。這篇「大醫精誠」是醫學倫理的千古範本,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論治病略例第三」則從醫學本體論出發,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強調人體的經絡臟腑與五行陰陽相通,變化精微。繼而,他再次批判了當時一些醫者不思究研經典,只憑經驗,診察馬虎,草率處方,如同「窺管」一樣片面。這部分再次強調了醫者深入理解醫理和仔細診察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備急千金要方》不僅是一部集大成的醫方巨著,集結了唐代以前豐富的醫學知識與實踐經驗,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資源;它更是一部醫學教育與倫理的典範。孫思邈在書中明確提出對醫者學養與品德的極高要求,將醫學提升到關乎性命、融匯人文、承載道德的高度。他提倡的「大醫精誠」精神,超越了單純的醫術,成為歷代醫者景仰和遵循的行為準則。書中對各科疾病的系統論述,對藥物、針灸、養生的詳細闡述,以及對應急情況的重視,使其成為一部實用價值極高的臨床著作。明代李時珍和清代張景岳「千金之書,不讀非醫」的評價,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基礎性地位和深遠影響。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了解唐代社會生活、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的珍貴資料,誠如書中介紹所言,是一部集醫學、哲學、文學、史學於一身的著作。孫思邈以其醫學成就和崇高醫德,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備急千金要方》因此不僅是醫學經典,更是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倫理精神的寶藏,其醫德思想尤其可貴,足為萬世之法。


《備急千金要方》序

卷一 諸論 (1)

卷一 諸論 (2)

卷一 諸論 (3)

卷一 諸論 (4)

卷一 諸論 (5)

卷一 諸論 (6)

卷一 諸論 (7)

卷一 諸論 (8)

卷一 諸論 (9)

卷一 諸論 (10)

卷一 諸論 (11)

卷一 諸論 (12)

卷一 諸論 (13)

卷一 諸論 (14)

卷一 諸論 (15)

卷一 諸論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

卷二 婦人方上 (2)

卷二 婦人方上 (3)

卷二 婦人方上 (4)

卷二 婦人方上 (5)

卷二 婦人方上 (6)

卷二 婦人方上 (7)

卷二 婦人方上 (8)

卷二 婦人方上 (9)

卷二 婦人方上 (10)

卷二 婦人方上 (11)

卷二 婦人方上 (12)

卷二 婦人方上 (13)

卷二 婦人方上 (14)

卷二 婦人方上 (15)

卷二 婦人方上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7)

卷二 婦人方上 (18)

卷二 婦人方上 (19)

卷二 婦人方上 (20)

卷二 婦人方上 (21)

卷二 婦人方上 (22)

卷二 婦人方上 (23)

卷三 婦人方中 (1)

卷三 婦人方中 (2)

卷三 婦人方中 (3)

卷三 婦人方中 (4)

卷三 婦人方中 (5)

卷三 婦人方中 (6)

卷三 婦人方中 (7)

卷三 婦人方中 (8)

卷三 婦人方中 (9)

卷三 婦人方中 (10)

卷四 婦人方下 (1)

卷四 婦人方下 (2)

卷四 婦人方下 (3)

卷四 婦人方下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1)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2)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6)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1)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2)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3)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2)

卷七 風毒腳氣方 (3)

卷七 風毒腳氣方 (4)

卷七 風毒腳氣方 (5)

卷七 風毒腳氣方 (6)

卷七 風毒腳氣方 (7)

卷七 風毒腳氣方 (8)

卷七 風毒腳氣方 (9)

卷八 治諸風方 (1)

卷八 治諸風方 (2)

卷八 治諸風方 (3)

卷八 治諸風方 (4)

卷八 治諸風方 (5)

卷八 治諸風方 (6)

卷九 傷寒方上 (1)

卷九 傷寒方上 (2)

卷九 傷寒方上 (3)

卷九 傷寒方上 (4)

卷九 傷寒方上 (5)

卷十 傷寒方下 (1)

卷十 傷寒方下 (2)

卷十 傷寒方下 (3)

卷十一 肝臟 (1)

卷十一 肝臟 (2)

卷十一 肝臟 (3)

卷十一 肝臟 (4)

卷十一 肝臟 (5)

卷十一 肝臟 (6)

卷十二 膽腑方 (1)

卷十二 膽腑方 (2)

卷十二 膽腑方 (3)

卷十二 膽腑方 (4)

卷十二 膽腑方 (5)

卷十二 膽腑方 (6)

卷十二 膽腑方 (7)

卷十二 膽腑方 (8)

卷十二 膽腑方 (9)

卷十二 膽腑方 (10)

卷十三 心臟方 (1)

卷十三 心臟方 (2)

卷十三 心臟方 (3)

卷十三 心臟方 (4)

卷十三 心臟方 (5)

卷十三 心臟方 (6)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卷十四 小腸腑方 (2)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卷十四 小腸腑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1)

卷十五 脾臟方 (2)

卷十五 脾臟方 (3)

卷十五 脾臟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5)

卷十五 脾臟方 (6)

卷十五 脾臟方 (7)

卷十五 脾臟方 (8)

卷十五 脾臟方 (9)

卷十六 胃腑方 (1)

卷十六 胃腑方 (2)

卷十六 胃腑方 (3)

卷十六 胃腑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1)

卷十七 肺臟方 (2)

卷十七 肺臟方 (3)

卷十七 肺臟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5)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卷十八 大腸腑方 (2)

卷十八 大腸腑方 (3)

卷十八 大腸腑方 (4)

卷十八 大腸腑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1)

卷十九 腎臟方 (2)

卷十九 腎臟方 (3)

卷十九 腎臟方 (4)

卷十九 腎臟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6)

卷十九 腎臟方 (7)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卷二十 膀胱腑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1)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3)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2)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3)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4)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5)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6)

卷二十三 痔漏方 (1)

卷二十三 痔漏方 (2)

卷二十三 痔漏方 (3)

卷二十三 痔漏方 (4)

卷二十三 痔漏方 (5)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1)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2)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3)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4)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5)

卷二十四 解毒雜治方 (6)

卷二十五 備急方 (1)

卷二十五 備急方 (2)

卷二十五 備急方 (3)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

卷二十六 食治方 (2)

卷二十六 食治方 (3)

卷二十六 食治方 (4)

卷二十六 食治方 (5)

卷二十六 食治方 (6)

卷二十六 食治方 (7)

卷二十六 食治方 (8)

卷二十六 食治方 (9)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0)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1)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2)

卷二十七 養性 (1)

卷二十七 養性 (2)

卷二十七 養性 (3)

卷二十七 養性 (4)

卷二十七 養性 (5)

卷二十七 養性 (6)

卷二十七 養性 (7)

卷二十七 養性 (8)

卷二十七 養性 (9)

卷二十七 養性 (10)

卷二十七 養性 (11)

卷二十七 養性 (12)

卷二十七 養性 (13)

卷二十七 養性 (14)

卷二十七 養性 (15)

卷二十八 脈法 (1)

卷二十八 脈法 (2)

卷二十八 脈法 (3)

卷二十八 脈法 (4)

卷二十八 脈法 (5)

卷二十八 脈法 (6)

卷二十八 脈法 (7)

卷二十八 脈法 (8)

卷二十八 脈法 (9)

卷二十八 脈法 (10)

卷二十八 脈法 (11)

卷二十八 脈法 (12)

卷二十八 脈法 (13)

卷二十八 脈法 (14)

卷二十八 脈法 (15)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

卷二十九 針灸上 (2)

卷二十九 針灸上 (3)

卷二十九 針灸上 (4)

卷二十九 針灸上 (5)

卷二十九 針灸上 (6)

卷二十九 針灸上 (7)

卷二十九 針灸上 (8)

卷二十九 針灸上 (9)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0)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1)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2)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3)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4)

卷二十九 針灸上 (15)

卷三十 針灸下 (1)

卷三十 針灸下 (2)

卷三十 針灸下 (3)

卷三十 針灸下 (4)

卷三十 針灸下 (5)

卷三十 針灸下 (6)

卷三十 針灸下 (7)

卷三十 針灸下 (8)

卷三十 針灸下 (9)

卷三十 針灸下 (10)

卷三十 針灸下 (11)

卷三十 針灸下 (12)

卷三十 針灸下 (13)

卷三十 針灸下 (14)

卷三十 針灸下 (15)

卷三十 針灸下 (16)

卷三十 針灸下 (17)

卷三十 針灸下 (18)

卷三十 針灸下 (19)

卷三十 針灸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