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醫學巨著《備急千金要方》,乃藥王孫思邈畢生心血之結晶,成書於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682年),是中國醫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文獻。孫思邈有感於「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為書名,強調生命的寶貴與醫學救人的無上功德。又慮及醫書浩博,倉猝難檢,特冠以「備急」二字,意在方便讀者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查找實用方藥,足見其濟世為民的深切關懷。
全書共三十卷,內容龐博,體系完備,涵蓋醫學理論、臨證各科、藥物炮製、養生保健等諸多面向。按照基本介紹與提供的開篇內容,《備急千金要方》可謂對唐以前醫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與提升。書中卷一為總論,奠定了全書的基調與孫思邈的醫學觀與道德觀。後續卷二至卷三十則分科論述各種疾病的診治,包括婦科、兒科、七竅病、諸風、腳氣、傷寒、內科雜病、消渴、淋閉、疔腫癰疽、痔漏、解毒並雜治、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等二十五門,共收載醫方達五千三百首。這不僅是一部包羅萬象的醫方大全,更是一部融合醫理、藥物、針灸、養生於一體的綜合性臨床指南。
從提供的《備急千金要方》序言可見,孫思邈對醫學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了追溯,從上古聖人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創製火化、八卦、庖廚、醫藥、針灸,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和、緩、扁鵲,漢代的倉公、仲景,魏代的華佗等名醫輩出,醫術精湛。然而,孫思邈也憂心當時醫道之衰微,認為後世名醫雖多,但治癒率不如前代,原因在於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他痛斥世俗之人輕視醫術,將其視為「詭詐」,恥於研習,反而競逐功名利祿,將子弟送往誦讀短文、營求出身之路,而忽略了事關性命的醫道,深感「吁可怪也」。
孫思邈的醫學之路始於自身的病痛經歷,「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這促使他年少時便立志於醫學,白首之年仍手不釋卷,勤奮好學。他「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在實踐中累積經驗。他親身體會到既存醫方書籍的浩繁難檢,一旦遇急,「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這「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是他編撰此書的直接動機。他「博採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編成了這部《備急千金要方》,希望能幫助學醫者「留意於斯者,亦思過半矣」。書名的深意在於強調生命價值連城,而一個有效的藥方所挽救的生命,其價值更遠超千金。序言中引用張仲景之言,進一步闡述了研習醫藥方術的重要性——上可療君親之疾,下可救貧賤之厄,中可保身長全;反之,若只追逐榮華富貴,忽略性命之本,一旦疾病纏身,便手足無措,將生命委付庸醫,最終「咄嗟喑嗚,厥身已斃」。這段引文強烈批判了時人「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的行為,深刻揭示了醫學對於個人乃至社會的根本意義。
卷一之首三篇尤為核心,體現了孫思邈對「大醫」的界定與要求。「論大醫習業第一」闡述了成為一名「大醫」所需具備的廣博學識。孫思邈認為,大醫不僅要精通傳統醫學經典,如《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孔穴、本草藥對,以及張仲景、王叔和等名家經方,更強調要「涉獵群書」,廣泛閱讀非醫學典籍。他認為,不讀五經則不知仁義之道,不讀三史則不知古今之事,不讀諸子則無法識物,不讀《內經》則無法培養慈悲喜捨之德,不讀《莊》《老》則不能順應自然、擺脫拘泥。甚至連陰陽祿命、相法、灼龜、易經六壬、五行、天文等也要探究精熟。這種將醫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與哲學背景下學習的要求,遠超一般技藝的範疇,認為唯有如此,才能達到「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的境界,否則如同「無目夜遊,動致顛殞」。這反映了孫思邈深邃的學術思想,認為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與天地自然、人文道德相通的大道。
「論大醫精誠第二」是孫思邈醫德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備急千金要方》乃至中國醫學史上最為光輝的篇章之一。他引用張湛之語說明醫道精微難學,需要「用心精微」才能辨察病情。他警示初學者不可淺嘗輒止,「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強調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更重要的是,他為大醫確立了崇高的道德標準:「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對於求醫者,必須「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可瞻前顧後,愛惜自身,而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嶮,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達到如此境界,方可稱為「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巨賊」。孫思邈還特別提出了珍愛生命的原則,主張非到萬不得已,不應使用動物生命入藥,即使是虻蟲、水蛭這類藥材,也應選擇已死的,而雞卵之類,雖混沌未分,亦應慎用。對於那些瘡痍下痢、臭穢難聞的病人,醫者必須發自內心產生「慚愧、悽憐、憂恤」之情,絕不能有絲毫厭惡之心。他還規範了醫者的言行舉止,要求醫者「澄神內視,望之儼然」,臨證時應「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理病情必須審慎,不可率爾逞能邀名。強調到病家時應專注於病情,不為周遭的聲色享樂所動,因為「一人向隅,滿堂不樂」,醫者豈可安然歡娛?他告誡醫者不得誇耀炫耀、誹謗同行、自以為是,應行「陰德」,救苦濟世,而非專心圖謀財物。這篇「大醫精誠」是醫學倫理的千古範本,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論治病略例第三」則從醫學本體論出發,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強調人體的經絡臟腑與五行陰陽相通,變化精微。繼而,他再次批判了當時一些醫者不思究研經典,只憑經驗,診察馬虎,草率處方,如同「窺管」一樣片面。這部分再次強調了醫者深入理解醫理和仔細診察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備急千金要方》不僅是一部集大成的醫方巨著,集結了唐代以前豐富的醫學知識與實踐經驗,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資源;它更是一部醫學教育與倫理的典範。孫思邈在書中明確提出對醫者學養與品德的極高要求,將醫學提升到關乎性命、融匯人文、承載道德的高度。他提倡的「大醫精誠」精神,超越了單純的醫術,成為歷代醫者景仰和遵循的行為準則。書中對各科疾病的系統論述,對藥物、針灸、養生的詳細闡述,以及對應急情況的重視,使其成為一部實用價值極高的臨床著作。明代李時珍和清代張景岳「千金之書,不讀非醫」的評價,恰如其分地說明了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基礎性地位和深遠影響。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了解唐代社會生活、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的珍貴資料,誠如書中介紹所言,是一部集醫學、哲學、文學、史學於一身的著作。孫思邈以其醫學成就和崇高醫德,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備急千金要方》因此不僅是醫學經典,更是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倫理精神的寶藏,其醫德思想尤其可貴,足為萬世之法。
《備急千金要方》序
卷一 諸論 (1)
卷一 諸論 (2)
卷一 諸論 (3)
卷一 諸論 (4)
卷一 諸論 (5)
卷一 諸論 (6)
卷一 諸論 (7)
卷一 諸論 (8)
卷一 諸論 (9)
卷一 諸論 (10)
卷一 諸論 (11)
卷一 諸論 (12)
卷一 諸論 (13)
卷一 諸論 (14)
卷一 諸論 (15)
卷一 諸論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
卷二 婦人方上 (2)
卷二 婦人方上 (3)
卷二 婦人方上 (4)
卷二 婦人方上 (5)
卷二 婦人方上 (6)
卷二 婦人方上 (7)
卷二 婦人方上 (8)
卷二 婦人方上 (9)
卷二 婦人方上 (10)
卷二 婦人方上 (11)
卷二 婦人方上 (12)
卷二 婦人方上 (13)
卷二 婦人方上 (14)
卷二 婦人方上 (15)
卷二 婦人方上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7)
卷二 婦人方上 (18)
卷二 婦人方上 (19)
卷二 婦人方上 (20)
卷二 婦人方上 (21)
卷二 婦人方上 (22)
卷二 婦人方上 (23)
卷三 婦人方中 (1)
- 卷三 婦人方中
- 虛損第十
- 四順理中丸
- 桃仁煎
- 石斛地黃煎
- 地黃羊脂煎
- 乳蜜湯
- 五石湯
- 桂枝加附子湯
- 虛煩第十一
- 薤白湯
- 竹根湯
- 人參當歸湯
- 甘竹茹湯
- 中風第十二
- 大豆紫湯
- 獨活紫湯
- 小獨活湯
- 甘草湯
- 遠志湯
- 當歸湯
- 桃仁芍藥湯
- 羊肉湯
- 羊肉當歸湯
- 羊肉杜仲湯
- 羊肉地黃湯
- 內補當歸建中湯
- 蒲黃湯
- 銅鏡鼻湯
- 小銅鏡鼻湯
- 梔子湯
- 桃仁湯
- 桂心酒
- 赤石脂丸
- 龍骨散
- 生地黃湯
- 芎藭湯
- 黑散
- 大黃湯
- 升麻湯
- 蜀漆湯
- 竹葉湯
- 澤蘭湯
- 防風湯
- 獨活湯
- 大岩蜜湯
- 麻子酒
- 赤散
- 厚朴湯
- 茯苓湯
- 栝蔞湯
- 五加酒
- 竹茹湯
- 赤小豆散
- 人參丸
- 龍骨丸
- 吳茱萸湯
- 藍青丸
- 當歸散
- 蒲黃散
卷三 婦人方中 (2)
- 地黃酒
- 羊肉湯
- 三石湯
- 內補黃耆湯
- 吳茱萸湯
- 豬膏煎
- 知母湯
- 竹葉湯
- 淡竹茹湯
- 赤小豆散
- 蒲黃散
- 蜀漆湯
- 獨活湯
- 雞糞酒
- 防風湯
- 鹿肉湯
- 大豆湯
- 五石湯
- 四石湯
- 茯苓湯
- 安心湯
- 甘草丸
- 人參丸
- 大遠志丸
- 心腹痛第十三
- 蜀椒湯
- 內補芎藭湯
- 大補中當歸湯
- 桂心酒
- 生牛膝酒
- 蒲黃湯
- 敗醬湯
- 芎藭湯
- 芍藥黃耆湯
- 生地黃湯
- 大黃乾漆湯
- 麻子酒
- 升麻湯
- 葛根湯
- 白頭翁湯
卷三 婦人方中 (3)
卷三 婦人方中 (4)
卷三 婦人方中 (5)
卷三 婦人方中 (6)
卷三 婦人方中 (7)
卷三 婦人方中 (8)
卷三 婦人方中 (9)
卷三 婦人方中 (10)
卷四 婦人方下 (1)
- 卷四 婦人方下
- 補益第十八
- 柏子仁丸
- 大五石澤蘭丸
- 小五石澤蘭丸
- 芒硝湯
- 硝石湯
- 乾漆湯
- 虎杖煎
- 五京丸
- 雞鳴紫丸
- 遼東都尉所上丸
- 白石脂丸
- 白馬蹄丸
- 白馬䭷散
- 伏龍肝湯
- 大牛角中仁散
- 丹參酒
- 牡丹皮湯
- 白堊丸
- 鹿茸散
- 馬蹄屑湯
- 馬蹄丸
- 慎火草散
- 月經不調第二十一
- 大黃朴硝湯
- 茱萸虻蟲湯
- 抵當湯
- 七熬丸
- 桃仁散
- 牡丹大黃湯
- 陽起石湯
- 鱉甲丸
- 當歸丸
卷四 婦人方下 (2)
- 增損澤蘭丸
- 大補益當歸丸
- 白芷丸
- 紫石英柏子仁丸
- 鍾乳澤蘭丸
- 大澤蘭丸
- 前胡牡丹湯
- 黃芩牡丹湯
- 牡丹丸
- 乾地黃當歸丸
- 乾漆丸
- 浸酒方
- 當歸丸
- 牡蠣丸
-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白堊丸
- 小牛角䚡散
- 雲母芎藭散
- 慎火草散
- 禹餘糧丸
- 增損禹餘糧丸
- 牛膝丸
卷四 婦人方下 (3)
卷四 婦人方下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1)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2)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6)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1)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2)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3)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2)
卷七 風毒腳氣方 (3)
卷七 風毒腳氣方 (4)
卷七 風毒腳氣方 (5)
卷七 風毒腳氣方 (6)
卷七 風毒腳氣方 (7)
卷七 風毒腳氣方 (8)
卷七 風毒腳氣方 (9)
卷八 治諸風方 (1)
- 卷八 治諸風方
- 論雜風狀第一
- 小八風散
- 蒼耳散
- 地黃煎
- 賊風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湯
- 乾薑附子湯
- 荊瀝湯
- 白朮酒
- 依源麻黃湯
- 依源麻黃續命湯
- 八風防風散
- 溫中生薑湯
- 腎瀝湯
- 乾地黃丸
- 小岩蜜湯
- 排風湯
- 羌活湯
- 防己湯
- 大棗湯
- 松膏
- 松節酒
- 松膏酒
- 偏風第四
- 麻子湯
- 仲景三黃湯
- 白蘞薏苡湯
- 獨活寄生湯
- 菊花酒
- 杜仲酒
- 煮散
- 獨活煮散
- 石南湯
- 針灸法
- 枳茹酒
- 角弓反張第七
- 吳秦艽散
- 風痹第八
- 防己黃耆湯
- 黃耆湯
- 犀角湯
- 西州續命湯
- 五補丸
卷八 治諸風方 (2)
卷八 治諸風方 (3)
卷八 治諸風方 (4)
卷八 治諸風方 (5)
卷八 治諸風方 (6)
卷九 傷寒方上 (1)
- 卷九 傷寒方上
- 傷寒例第一
- 粉身散
- 預備一物柏枝散
- 烏頭赤散
- 水解散
- 發汗湯第五
- 大青龍湯
- 陽毒升麻湯
- 陰毒甘草湯
- 陰旦湯
- 陽旦湯
- 六物解肌湯
- 解肌湯
- 承氣湯方
-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 駃豉丸
- 發汗吐下後第九
- 桂枝麻黃湯
- 小青龍湯
- 四物甘草湯
- 玄武湯
- 葛根黃連湯
- 大陷胸丸
- 大陷胸湯
- 生薑瀉心湯
- 甘草瀉心湯
- 白虎湯
- 五苓散
卷九 傷寒方上 (2)
卷九 傷寒方上 (3)
卷九 傷寒方上 (4)
卷九 傷寒方上 (5)
卷十 傷寒方下 (1)
- 卷十 傷寒方下
- 傷寒雜治第十
- 凝雪湯
- 蘆根飲子
- 漏蘆連翹湯
- 豬膽湯
- 百合第十二
- 百合知母湯
- 百合滑石代赭湯
- 百合雞子湯
- 百合地黃湯
- 茵陳湯
- 三黃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湯
- 牛膽丸
- 茵陳丸
- 硝石礬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針灸黃疸法
- 恆山丸
- 蜀漆丸
- 烏梅丸
- 藜蘆丸
- 刺灸法
- 瀉心湯
卷十 傷寒方下 (2)
- 木香湯
- 赤石脂禹餘糧湯
- 麻黃升麻湯
-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 赤小豆當歸散
- 瀉心湯
- 大茵陳湯
- 苦參散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茵陳湯
-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 茵陳丸
- 溫瘧第十五
- 鱉甲煎丸
- 柴胡栝蔞根湯
- 大五補湯
- 鯪鯉湯
- 烏梅丸
- 恆山丸
- 禳瘧法
- 治瘧符
- 診溪毒證第十六
卷十 傷寒方下 (3)
卷十一 肝臟 (1)
卷十一 肝臟 (2)
卷十一 肝臟 (3)
卷十一 肝臟 (4)
卷十一 肝臟 (5)
卷十一 肝臟 (6)
卷十二 膽腑方 (1)
卷十二 膽腑方 (2)
卷十二 膽腑方 (3)
卷十二 膽腑方 (4)
卷十二 膽腑方 (5)
卷十二 膽腑方 (6)
卷十二 膽腑方 (7)
卷十二 膽腑方 (8)
卷十二 膽腑方 (9)
卷十二 膽腑方 (10)
卷十三 心臟方 (1)
- 卷十三 心臟方
- 心臟脈論第一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茯神煮散
- 安心煮散
- 茯苓補心湯
- 半夏補心湯
- 脈虛實第五
- 防風丸
- 麻黃調心泄熱湯
- 心腹痛第六
- 九痛丸
- 桂心三物湯
- 溫中當歸湯
- 溫脾湯
- 生薑湯
- 熨蒸法
- 胸痹第七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治中湯
- 通氣湯
- 細辛散
- 蜀椒散
- 前胡湯
- 熨背散
- 下氣湯
- 檳榔湯
- 頭面風第八
- 芎藭酒
- 茵芋湯
- 鴟頭酒
- 大三五七散
- 小三五七散
- 防風散
- 沐頭湯
- 摩膏
- 人參湯
- 薯蕷散
- 松脂膏
- 犀角丸
卷十三 心臟方 (2)
卷十三 心臟方 (3)
卷十三 心臟方 (4)
卷十三 心臟方 (5)
卷十三 心臟方 (6)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卷十四 小腸腑方 (2)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卷十四 小腸腑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1)
- 卷十五 脾臟方
- 脾臟脈論第一
- 消食膏酒
- 肉極第四
- 解風痹湯
- 石南散
- 秘澀第六
- 麻子仁丸
- 三黃湯
- 熱痢第七
- 松皮散
- 苦參橘皮丸
- 三黃白頭翁湯
- 女萎丸
- 聖湯
- 冷痢第八
- 建脾丸
- 增損建脾丸
- 駐車丸
- 大桃花湯
- 馬藺子丸
- 四續丸
- 椒艾丸
- 下痢丸
- 麥糵丸
- 七味散
- 豬肝丸
- 羊脂煎
- 斷痢湯
- 香蘇湯
- 四物粱米湯
- 龍骨湯
- 生金牛黃湯
- 澤漆茱萸湯
- 枳實散
- 白朮散
- 大黃瀉熱湯
- 八物茜根湯
卷十五 脾臟方 (2)
卷十五 脾臟方 (3)
卷十五 脾臟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5)
卷十五 脾臟方 (6)
卷十五 脾臟方 (7)
卷十五 脾臟方 (8)
卷十五 脾臟方 (9)
卷十六 胃腑方 (1)
- 卷十六 胃腑方
- 胃腑脈論第一
- 治中散
- 嘔吐噦逆第五
- 小半夏加茯苓湯
- 小麥湯
- 豬苓散
- 犀角人參飲子
- 半夏乾薑散
- 大黃甘草湯
- 噎塞第六
- 五噎丸
- 竹皮湯
- 乾薑湯
- 羚羊角湯
- 脹滿第七
- 大桂湯
- 痼冷積熱第八
- 露宿丸
- 大露宿丸
- 茱萸硝石湯
- 大建中湯
- 大黃附子湯
- 大烏頭湯
- 烏頭桂枝湯
- 朴硝煎方
- 承氣湯
- 細丸
- 大半夏湯
- 附子粳米湯
卷十六 胃腑方 (2)
卷十六 胃腑方 (3)
卷十六 胃腑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1)
- 卷十七 肺臟方
- 肺臟脈論第一
- 瀉肺散
- 餳煎
- 氣極第四
- 鍾乳散
- 硫黃丸
- 大前胡湯
- 積氣第五
- 七氣丸
- 貝母湯
- 奔氣湯
- 枳實湯
- 黎勒丸
- 海藻橘皮丸
- 肺痿第六
- 甘草乾薑湯
- 生薑甘草湯
- 肺癰第七
- 桔梗湯
- 瀉肺湯
- 皂莢丸
- 黃昏湯
- 葦莖湯方
- 太乙備急散
- 桔梗丸
- 十疰丸
- 桃皮湯
- 小建中湯
卷十七 肺臟方 (2)
- 肺臟脈論第一
- 酥蜜膏酒
- 補肺湯
- 小建中湯
- 肺勞第三
- 麻黃引氣湯
- 七氣湯
- 五膈丸
- 大蒜煎
- 桔梗破氣丸
- 竹葉飲子
- 白石英散
- 白石英丸
- 補傷散
- 理氣丸
-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飛屍鬼疰第八
- 五疰湯
- 蜈蚣湯
- 桃皮湯
- 桃奴湯
- 龍牙散
- 備急丸
- 墨奴散
- 鸛骨丸
- 太乙神明陷冰丸
- 江南度世丸
- 大度世丸
- 雷氏千金丸
卷十七 肺臟方 (3)
卷十七 肺臟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5)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 卷十八 大腸腑方
- 大腸腑脈論第一
- 大腸虛實第二
- 生薑泄腸湯
- 射干麻黃湯
- 厚朴麻黃湯
- 澤漆湯
- 麻黃石膏湯
- 十棗湯
- 百部根湯
- 海藻湯
- 百部丸
- 痰飲第六
- 木防己湯
- 厚朴大黃湯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湯
- 大茯苓湯
- 干棗湯
- 姜椒湯
- 姜附湯
- 撩膈散
- 斷膈湯
- 松蘿湯
- 杜蘅湯
- 蜜煎
- 大五飲丸
- 豬膽苦酒湯
- 雄黃兌散
- 中軍候黑丸
卷十八 大腸腑方 (2)
卷十八 大腸腑方 (3)
卷十八 大腸腑方 (4)
卷十八 大腸腑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1)
- 卷十九 腎臟方
- 腎臟脈論第一
- 麻黃根粉
- 骨極第五
- 骨虛實第六
- 腰痛第七
- 腎著湯
- 腰䐴痛導引法
- 補腎第八
- 建中湯
- 黃耆建中湯
- 前胡建中湯
- 樂令建中湯
- 增損腎瀝湯
- 內補散
- 石斛散
- 腎瀝散
- 寒食鍾乳散
- 地黃散
- 三石散
- 石葦丸
- 無比薯蕷丸
- 大薯蕷丸
- 神化丸
- 鹿角丸
- 覆盆子丸
- 補益方
- 曲囊丸
- 棘刺丸
卷十九 腎臟方 (2)
卷十九 腎臟方 (3)
卷十九 腎臟方 (4)
卷十九 腎臟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6)
卷十九 腎臟方 (7)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 卷二十 膀胱腑方
- 膀胱腑脈論第一
- 胞囊論第三
- 榆皮通滑泄熱煎
- 滑石湯
- 三焦脈論第四
- 黃連煎
- 柴胡通塞湯
- 赤石脂湯
- 止嘔人參湯
- 黃柏止泄湯
- 人參續氣湯
- 霍亂第六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四逆湯
- 通脈四逆湯
- 四順湯
- 理中散
- 杜若丸
- 雜補第七
- 琥珀散
- 蓯蓉散
- 禿雞散
- 石硫黃散
- 杜仲散
- 白馬莖丸
- 黃連丸
卷二十 膀胱腑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1)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3)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
-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 疔腫第一
- 黃耆竹葉湯
- 八味黃耆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排膿內塞散
- 麝香膏
- 食惡肉膏方
- 漆頭䕡茹散
- 白䕡茹散
- 生肉膏
- 蛇銜生肉膏
- 丹參膏方
- 小竹瀝湯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瞿麥散
- 五利湯
- 灸方
- 烏麻膏
- 青龍五生膏
- 滅瘢膏
- 練石散
- 李根皮散
- 癮疹第五
- 青羊脂膏
- 苦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