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清代醫學家張璐所著的《張氏醫通》,是一部集大成的醫學巨著,亦是張氏的代表作。此書於康熙年間(1699年)刊刻,內容涵蓋內、外、婦、兒、五官各科,體系龐大,理論與臨床並重,自問世以來,廣泛流傳,影響深遠。它不僅是張璐個人學術思想的結晶,也是對前代醫學成就的系統整理與創新。
張璐,字子容,號玉泉,生於明萬曆年間(1616年),卒於清康熙初年(1695年),享年七十九歲。他博學多才,尤其精研醫學,曾任無錫縣醫學館館長。其所處時代,醫學面臨著繼承與發展的挑戰,如自序所述,醫道歷經變遷,從古時各擅專科,到甲申之變(1644年)後的流離困苦中病不擇醫、醫隨應請的混治,再到康熙年間醫風大振、家家言醫的局面。張璐有感於此,立志「挽風俗之隤弊」,透過筆墨,將醫道精粹匯集整理。他認為醫學是關於人體生理、病理及治療的科學,強調醫生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療效。更提出了「治病必求其本」的重要原則,認為只有找到疾病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治癒的目的。這些思想體現了他務實而深刻的臨床導向。
《張氏醫通》全書共十六卷,後世常將之與張璐其他六種醫書(包括《本經逢源》、《診宗三昧》、《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傷寒舌鑒》、《傷寒兼證析義》)合稱為《張氏醫書七種》,但《張氏醫通》本身即是一部獨立且體系完整的綜合性著作。其結構清晰,以病證為綱,分門別類介紹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及治法方藥。書中收載方劑多達1400餘首,並設有獨特的體例:專方三卷,詳列常用方劑、方解及主治;另有祖方一卷,專門論述方劑的本源、沿革,分析其配伍原理、功能及主病,幫助讀者理解方劑的變化與靈活應用。這種編排方式,既便於臨床檢索,亦有助於深入理解方藥精髓,掌握「古人用藥心法」。全書內容豐富,敘述系統,極具臨床實用價值。
從凡例與自序可見,《張氏醫通》的寫作歷程漫長而嚴謹。張璐自甲申年(1644年)發端,歷經近五十年,至癸酉年(1693年)方臻大成,期間「稿凡十易」,足見其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他對醫學傳承抱持敬畏之心,凡例開宗明義便強調軒岐、仲景之學乃醫道之源,批評時人忽視經典。因此,書中大量引述《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原文與思想,並詳加註釋義,力求闡明古旨。同時,他也廣泛汲取後世名家如王安道、趙嗣真、趙養葵、張景岳、喻嘉言等人的學說經驗,去蕪存菁,「如披沙揀金」。對於晦澀難明或有待完善的古方古論,他或加以筆削、闡釋,或根據臨床驗證和自身體會加以修改訂正,並明確標示「改定」,這種不泥古、務求實用的態度貫穿全書。凡例中多次強調「臨病審察,隨其所稟之偏勝,形志之苦樂而為處方」的重要性,以及「醫不執方,合宜而用」的靈活性,並引用《金匱要略》中一證多方的例子來說明,這都體現了他重視個體差異和變通應用的醫學思想。書中收錄的治按,亦是精選可為法者,旨在提供可靠的臨床借鑑,避免空泛引證稗官野史。對於古方中峻厲、迅烈或奧妙難明者,他亦在方後加以發明其義,使學者能夠理解其應用機理,不至膠執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
張璐的醫學思想核心在於「辨證論治」與「治病求本」,這也在《張氏醫通》的具體內容中得到充分體現。他認為疾病是人體在內外因素作用下失衡的表現,必須通過精確的診斷,找出病因、病機、病位,才能確立有效的治療方法。這與他強調深入理解古代經典、分析病機的思路一脈相承。例如書中關於「中風」的論述,即從《靈樞》、《素問》、《金匱要略》等經典中引證關於風邪中人、偏枯痿易、臟腑經絡病變的原文,並結合後世醫家(如趙以德、張景岳)的闡釋,層層深入分析其病理機制,如陽虛陰盛、氣血不周等,這正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具體體現。通過對經典理論的梳理和對複雜病機的分析,為後續的辨證施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中詳細的方藥介紹,包括祖方和專方,都是圍繞具體病證展開,並結合病機分析,為臨床應用提供了豐富而有理論依據的選擇和指導。
《張氏醫通》因其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在清代醫學界佔有重要地位,是清代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對前代醫學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並融入了張璐畢生的臨床經驗和學術見解,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書中所闡述的辨證論治原則、治病求本思想以及對經典的繼承與發展態度,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參考書之一。清刻本、石印本乃至近代的排印本的廣泛流傳,證明了其經久不衰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
總而言之,《張氏醫通》是清代醫學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它不僅繼承了古代醫學的精髓,更結合了張璐畢生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考,構築了一個全面而實用的醫學體系。其嚴謹的編撰態度,對經典的獨到闡釋,對病機的精微分析,以及靈活變通的臨床思維,使其成為後世醫者學習和借鑒的重要範本,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為中醫臨床實踐提供寶貴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