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二 (9)
卷十二 (9)
1. 部位
痘瘡見點之時。先察部位。即可知吉凶輕重矣。痘為陽。故隨陽而先見於面。凡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年壽之間。出見者吉。若見於天庭司空印堂方廣太陽等處。俱非佳兆。大抵見點於眉以下頤以上。正中陽明部分皆吉。若見點於眉心。上至髮際太陽部分多凶。其見點於腮頰耳傍少陽部分俱險。
朱濟川曰。余初業時。亦據前論。每每不應。究心三十餘年。從正額間兩顴先見者多順。人中口鼻先見者多險。或口唇目胞。預為浮腫者。此脾胃受毒尤險。太陽頤頰腮耳先見者多逆。其不能先見於上而反於下部見者。亦元氣之不振耳。其起漿收靨亦同。凡初見點於正面吉部。
相去一二寸一顆。尖細淡淡桃紅色者。必稀而輕也。若初見點於正面凶部。二三相併。五六成叢。或赤或白。頂平而少神者。必密而重也。張潔古云。一發稠密如針頭者。形勢重也。輕則表而涼其內。連翹升麻湯。然稠密之處。各有經絡部分所屬。額主心。面主胃。腹與四肢主脾。
脅主肝。兩腋主肺。腰足主腎。肩背主膀胱。當隨見證治之。若面色黃。大便黑。煩躁喘渴。或腹脹者。瘀血在內也。犀角地黃湯。或磨生犀汁。但根窠分明肥滿者無妨。其頭面最要稀少勻朗。綻凸紅澤。肢體雖密。治之可生。若頭面稠密平塌。肢體雖稀。未可輕議其吉。故頭額多者為矇頭。
頸項多者為鎖項。胸前多者為瞞胸。兩頰兩頤。多致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瀉不食而為險候。惟四肢雖多不妨。痘出稠密。雖為險候。若面痘易起易灌。目封能食者可治。若身痘雖好。面痘漿清平塌者難治。若諸處痘不起。惟面部及臀上痘有漿起綻者可治。
有面痘好。惟鼻上無痘。或有痘不起綻行漿者。皆不治。四肢有痘。身面無者難治。一身有痘漿足。惟面上不行漿者死。一身痘色紅活。惟面部焦枯者死。遍身痘好。惟兩足膝下全無者凶。冬寒不出。胡荽酒熱洗多次。內服溫解透肌之藥加木瓜、薏苡以引之。延至五日。治無及矣。
若面部漿足收靨。肢體尚不行漿。神清能食。可治。有面上左有右無。右有左無。此氣血乖離。必難漿難綻。多不可治。痘出而面半以下稠密灰白。面半以上勻朗紅潤者。補中益氣湯。若面半以上稠密灰滯。而面半以下勻朗綻澤者。名云掩天庭。不治。痘出左半身稠密紅潤。
右半身間有數點者。此毒發於陽為順。補中益氣湯。若右半身稠密。灰滯平塌。左半身間有數點者。此毒發於陰為逆。漿雖行不能收斂。九日死。痘出齊而諸處俱勻朗紅潤。而腰圍稠密灰滯作痛者。名纏腰。此毒滯於陰。不能成漿。九日死。遲則不過十一朝也。痘出齊而遍身稠密。
頭面全無者。此陰毒不能升於陽位。不治。以上諸證。除不治外。俱要疏通營衛。健脾生津。使無干枯焦黑之患。紫草消毒之味。似不可少。若熱甚者。芩、連、地骨皮。渴者。花粉、煨葛根。氣虛者。參、耆、木香。大便秘者。枳殼。小便澀者。木通。食少者。山楂、枳、術。
癢者。白芷、蟬蛻。脹者。木香、厚朴。腹痛者。芍藥、丁香。然亦看人之大小虛實。大而實者。猶或可治。小而虛者。多不可救。諺云。樹小花多難結果。小船重載定傾危。可為善喻者矣。
2. 形色
形乃氣之充。色乃血之華。氣旺則頂尖圓。血旺則根盤緊。形貴尖圓起發。瘡皮堅厚。若見平塌皮薄為凶。色貴光明潤澤。根窠紅活。若見慘淡昏黑為危。然形有起發而致變者。由色不明潤。根不紅活故耳。若痘色光澤。根窠紅活。雖塌可治。但以紅活為貴。而又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別。
圈紅者。一線淡紅。緊附根下而不散。吉兆也。噀紅者。血雖似附。根腳隱隱出部。險兆也。鋪紅者。痘色與肉不分。平鋪散漫。凶兆也。根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故六日以前。專看根窠。六日以後。專看膿色。若無根窠。必不灌漿。若無膿色。必難收靨。此必然之勢也。
然間有色不明潤而根腳好者。仍得收功。以根為痘之本也。若根腳不圓。顏色雖好。須防七朝有變。不可以色好而轉許無事也。有初出色白不紅活。若尖圓易起。分顆潤澤者。此氣血未會。至三四日色轉紅活。不宜妄補。反生變端。若色白枯燥。稠密腳散。目微紅。唇腫燥。
熱劇無神。二便秘澀。或作吐瀉。此火盛無血。多致內攻。死在五六日間矣。王肯堂曰。痘疹之中。惟黑者最難識。若初出時。隱隱有黑點見於頭面。自三四朝至六七朝。黑色如故。不見紅色。形如圓珠而有光澤。行漿充滿。漸漸黃赤者。名曰黑痘。今人皆以變黑歸腎者。指為腎經之痘。
不知血熱毒盛之痘。初必乾紅青紫。至六七日後倒黶變黑。與初出便見黑潤不同。與一熱腰下便見黑點如蚤咬者迥異。此腎氣充實之黑。豈可與尋常痘疹同例而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