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31)
卷四 (31)
1. 噎膈
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審其陰傷火旺者,當以養血為先;脾傷氣虛者,當以溫補為主。此皆虛實陰陽之辨,臨證之權衡也。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藏;外助陽氣,不得發汗;內消陽火,勿令瀉泄。此固閉密之大要也。夏三月,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噎病值此時,天助正氣而銼其邪氣,不治自愈。或不愈者,陰氣熱盛,正氣不升耳。
四君子湯送開關利膈丸。
每飲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雞子白。蓋脾為涎,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人參、白朮、訶子、益智仁不能攝也。
古人指噎膈為津液乾枯,故水液可行,乾物梗塞,為槁在上焦。愚竊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隨上湧乎?故知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惟氣逆,故水液不能居潤下之常,隨氣逆從耳。若以津枯而用潤下之劑,豈不反益其邪乎?
宜六君子加減。挾寒脈遲細者,加肉桂、附子;挾熱脈滑數者,加枳實、黃連。若噎而聲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塊,食物不下者,痰氣也,加海石、訶子。膈間作痛,多是瘀血,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黃微利之。
《千金方》治胸中久寒,嘔逆氣上,飲食不下,結氣不消,用五噎丸。若飲食不得下,手足冷,上氣咳逆,用五膈丸。
血槁者,地黃、麥冬煎膏,入藕汁、人乳、童便、蘆根汁、桃仁泥和勻,細細呷之。
因火逆而噎,梨汁、藕汁等分熬膏蜜收,不時噙熱咽之。有痰,加竹瀝。
因七氣致病,而中挾冷熱食積、胃氣不和而噎膈者,諸七氣湯選用。
食物下咽,屈曲自膈而下,梗塞作微痛,此汙血在胃口也。用四物加韭汁、薑汁、竹瀝、童便、驢尿、牛羊乳、蜂蜜,煎膏潤利之,後以代抵當丸下之。若火盛作嘈痛者忌薑汁;胃虛欲嘔吐者忌韭汁,犯之必轉劇。
有冷積結滯者,用理中加川烏頭、蜀椒、川連、巴豆霜、皂莢末,蜜丸,涼水送下十五丸,暫服五七服。後以四君子加黃耆、橘紅、砂仁調理。如大便燥結,不時進開關利膈丸二三十丸以微導之。
丹方,治噎膈吐逆不食:用啄木鳥,去毛熬膏、和骨搗爛,入麝香一錢,蜜收,瓷罐盛好,晝夜不時嗅之。嗅過即蓋,勿令散氣。以其性善入木,專泄肝鬱。然在初起時,用之輒應。若病久元氣槁竭,雖服峻補,尚難為力,況外治乎?
〔診〕: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然多有至死脈不變者,以胃中痰飲濕熱膠固,脈常和軟;然細察之,必兼弦象也。
易思蘭治一人膈滿。其證:胸脅胃脘飽悶、臍下空虛如飢不可忍、腰腿痠疼、坐立戰搖、大便燥結。每日進清粥一二鍾,食下即嘔酸吐水。服藥二年不效。診之,左右寸關俱沉大有力;兩尺自浮至沉,三候俱緊,按之搖擺之狀。此氣膈病也。須開導其上、滋補其下,兼而行之。遂與越鞠去山梔,加連翹、桔梗、木香。侵晨令服八味丸百粒。服至半月,動履如常。
白話文:
治療噎膈這種疾病,目標在於滋養血液、生成津液。但要顧慮到過於滋潤的藥物可能會妨礙脾胃的運作。因此,要仔細分辨是陰虛火旺,還是脾虛氣虛的情況:若是陰虛火旺,應優先考慮滋養血液;若是脾虛氣虛,則應以溫補為主。這都是虛實陰陽的辨別,也是臨症時需要權衡的地方。
冬季三個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藏,此時要幫助陽氣,不能發汗,也要注意不要過度瀉泄體內的陽火,務必將陽氣固守於內。夏季三個月,陽氣在外,陰氣在內,如果噎膈病在這個時候發作,有機會藉助天時的幫助,讓正氣強盛而邪氣衰退,不治療也有可能自癒。如果無法自癒,多半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熱,導致正氣無法上升。
若服用四君子湯後,再配上開關利膈丸,每次進食後就吐出像雞蛋清一樣的唾液,這是因為脾主管涎液,脾虛無法約束津液,所以唾液會自行溢出。必須使用人參、白朮、訶子、益智仁才能夠收攝。古人認為噎膈是由於津液乾枯所致,所以水狀的液體可以通行,但乾燥的食物則會堵塞,像是枯槁的植物阻塞在上焦。
我對此有些懷疑。如果真的是津液枯竭,為什麼食物才剛下嚥,唾液就跟著湧上來呢?因此,我認為是膈和咽之間的氣機無法下降,是衝脈之氣向上逆行所導致的。正是因為氣逆,所以水液無法保持潤下的常態,而是跟著逆行的氣往上走。如果把它當作津液枯竭來使用潤下的藥物,豈不是反而助長了邪氣?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減。如果脈象呈現寒象、遲緩細小,就加上肉桂、附子;如果脈象呈現熱象、滑數,就加上枳實、黃連。
如果噎住而發不出聲音,就加上五味子、竹茹。如果喉嚨裡感覺有一塊東西,食物吞不下去,這是痰氣,就加上海石、訶子。如果膈間疼痛,多半是瘀血,可以用當歸尾、桃仁、韭菜汁、童便,嚴重的話再加上大黃來稍微通利。古籍記載,治療胸中久寒、嘔吐、氣逆、飲食難下、結氣不消的五噎丸;以及治療飲食難下、手足冰冷、氣逆咳嗽的五膈丸。對於血液枯竭的人,可以使用地黃、麥冬煎成膏,加入藕汁、人乳、童便、蘆根汁、桃仁泥攪拌均勻,慢慢吞嚥。若因火逆而導致噎膈,可以使用梨汁、藕汁等量熬成膏,加入蜂蜜收膏,隨時溫熱含服,如果痰多,可以加入竹瀝。如果是由於情志不暢,加上飲食不當,導致胃氣不和而產生噎膈,可以選用各種七氣湯來治療。食物吞下後,在經過膈部時,會感到梗塞並有輕微疼痛,這是胃口有瘀血的緣故。
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韭菜汁、薑汁、竹瀝、童便、驢尿、牛羊乳、蜂蜜熬成膏來潤利。之後再使用代抵當丸來攻下。如果是火氣旺盛而感到嘈雜疼痛,就忌用薑汁;如果胃虛想嘔吐,就忌用韭菜汁,否則病情會加重。如果體內有寒積結滯,可以用理中湯加上川烏頭、蜀椒、川連、巴豆霜、皂莢末做成蜜丸,用涼水送服十五丸,暫服五到七次,之後再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橘紅、砂仁來調理。
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可以隨時服用二三十顆開關利膈丸來稍微導泄。還有一個丹方,治療噎膈、吐逆、食慾不振,可以用啄木鳥,去除羽毛後熬成膏,連同骨頭搗爛,加入麝香一錢,用蜂蜜收膏,裝在瓷罐中,白天夜晚不時嗅聞,嗅完立即蓋好,以免氣味散失。啄木鳥的特性是善於鑽入木頭,能專門疏泄肝氣的鬱結,因此在疾病初期使用,往往有效。如果病情拖延太久,元氣已經枯竭,即使服用強力的補藥,也很難奏效,更何況是外治的方法。
診斷方面,脈象如果呈現緊而芤,緊代表寒,芤代表虛,虛寒相搏,脈象就會呈現陰結而遲緩,病人就會出現噎膈。但很多人直到死亡,脈象都沒有變化,這是因為胃中痰飲、濕熱膠著,脈象反而呈現平和柔軟。但仔細觀察,一定會兼有弦象。
有一個案例是易思蘭醫生治療一位病人,他感到胸脅、胃脘脹悶,臍下卻空虛,餓得難以忍受,腰腿酸痛,坐立不安,大便乾燥難解,每天只能喝一兩碗稀粥,吃下就吐酸水。服藥兩年都沒效果。易思蘭診斷後發現,他的左右寸關脈象都沉大有力,而兩尺脈象從浮到沉,三部脈象都呈現緊的狀態,按下去有搖擺的感覺,這是氣機受阻的疾病,需要疏通上焦,滋補下焦,兩者同時進行。於是,他開立越鞠丸去除山梔子,加上連翹、桔梗、木香,清晨讓病人服用八味丸一百粒,服用到半個月,身體就能像平常一樣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