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自序
自序
1. 自序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之興廢。靡不由風俗之變通。非達道人。不能達權通變。以挽風俗之隤弊也。今夫醫道之變至再至三。豈特一而已哉。餘生萬曆丁巳。於時風俗雖漓。古道未泯。業是道者。各擅專科。未嘗混廁而治也。甲申世變。黎庶奔亡。流離困苦中病不擇醫。
醫隨應請。道之一變。自此而始。當是時也。𦞂𦞂火孑遺。托跡靈威丈人之故墟。賴有醫藥種樹之書消磨歲月。因循、十有餘載。身同匏繫。聊以著書自娛。歲己亥賦歸故園。篋中輯得方書一通。因名醫歸。大都吻合準繩。其間彙集往古傳習諸篇。多有不能暢發其義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
草創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行問世。頗蒙宇內頷之。壬寅已來。儒林上達。每多降志於醫。醫林好尚之士。日漸聲氣交通。便得名噪一時。於是醫風大振。比戶皆醫。此道之再變也。嗟予固陋。不能與世推移。應機接物而外。時與先聖晤對一堂。
無異手提面命。遞年已來。穎禿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數奇不偶。曩因趨赴孝伯耿公之招。攜至霅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門。先是內侄顧惠吉。持去痘疹一冊。久假不歸。竟成烏有。知機不偶。已將殘編置之高閣。無復行世之心矣。近聞懸壺之士。與垂簾之侶。互參恆德之術。
聖門之教無違。炎黃之德不顯。道之三變。匪特自今。吾於志學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歷世頗多。每思物壯則老。時盛必衰。欲挽風俗之隤弊。寧辭筆削之罪知。因是仍將宿昔所述之言。從頭檢點。爰命倬兒補輯目科治例。柔兒參入痘疹心傳。足成全編。易以通名。
標諸簽額。書未竟。適逢客至。隨手開函而語予曰。在昔韓氏醫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無名實相混之慮乎。予謂不然。吾聞元氏集名長慶。白氏之集亦名長慶。二集並驅。後世未嘗因名混實。奚必拘拘於是耶。客莞爾而退。遂以醫通定名。迨夫三變之術。法外之法。
非可言語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有九
白話文:
[自序]
齊地的文化經過轉變到魯地的影響,再到遵循正道,這些轉變,無不受到風俗的影響。除非是真正理解道的人,纔能夠通曉各種變通的方式,來挽回社會風氣的衰退。如今醫學的轉變已經屢次發生,豈止一次而已。
我出生於萬曆丁巳年,當時雖然風俗開始淪喪,但古道精神尚未完全消失。從事醫學的人各自專精於自己的領域,未曾混亂一起治療。然而甲申世變之後,百姓流離失所,疾病頻發,人們在病痛中不再挑選醫生。
從此,醫學開始了第一次轉變。在那段時間,我身處戰火遺址,依賴醫藥種樹之書度過歲月,過了十多年,身如匏瓜般被束縛,只能以寫作自娛。己亥年我回到故鄉,從箱子裡整理出一本方書,因此命名為《醫歸》。內容大致符合標準,其中匯集了過去傳承的許多篇章,但有些地方未能充分發揮其意涵,因此我陸續用近代名人的言論來取代它們。
初稿完成後,同行催促我出版。但我自知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不敢輕易公開。所以我先將《傷寒纘緒》二論出版,得到了國內廣泛的認可。自壬寅年以來,許多儒學大家開始關注醫學,醫學界的好學人士逐漸增多,交流日益密切,一時間名聲大噪。因此醫學風氣大大振奮,家家戶戶都有醫生,這是醫學的第二次轉變。
我自認孤陋寡聞,無法隨波逐流。除了應付日常事務之外,我常常與先聖在心中交談,如同親耳聆聽他們的教誨。這些年來,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稿件修改了十次以上。可惜的是,由於一些不幸的原因,我失去了眼科的一部分內容。之前我的侄子顧惠吉拿走了痘疹的一冊,久久沒有歸還,最後竟不見蹤影。我深知機緣不合,於是將殘缺的書稿放置在一旁,不再有意願出版。
最近,我聽到一些醫生和女性醫生互相學習,共同研究恆德之術,但這些學問與聖門的教導有所偏差,炎黃的美德未能彰顯,這是醫學的第三次轉變。我在年輕時就開始關注醫學,直到現在年華已逝,經歷了許多時代。我常常想到,任何事物壯大後都會衰老,繁盛之後必然衰敗。為了挽回社會風氣的衰退,我寧願承擔編輯的罪責,因此我重新整理過去所寫的內容,讓兒子倬兒補充眼科的治療案例,讓柔兒加入痘疹的經驗分享,最終完成了整本書。我更改了書名,標注在封面。
書還未完成,客人突然到訪。他打開信封,告訴我:「從前韓氏的《醫通》早已聞名於世,你現在也用這個名字,難道不怕混淆名實嗎?」我回答說:「我不認為這樣。我聽說元氏的詩集叫《長慶》,白氏的詩集也叫《長慶》,兩本詩集並駕齊驅,後世從未因為名字相同而混淆事實。何必如此拘泥於名字呢?」客人微笑著離開,我決定將這本書定名為《醫通》。
對於第三次轉變中的醫術,那些法外之法,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於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