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之興廢,靡不由風俗之變通;非達道人,不能達權通變,以挽風俗之隤弊也。今夫醫道之變至再至三,豈特一而已哉!

餘生萬曆丁巳,於時風俗雖漓,古道未泯。業是道者,各擅專科,未嘗混廁而治也。甲申世變,黎庶奔亡,流離困苦,中病不擇醫。

醫隨應請,道之一變,自此而始。當是時也,𦞂𦞂火孑遺,托跡靈威丈人之故墟,賴有醫藥種樹之書消磨歲月,因循十有餘載,身同匏繫,聊以著書自娛。歲己亥賦歸故園,篋中輯得方書一通,因名《醫歸》,大都吻合準繩。其間彙集往古傳習諸篇,多有不能暢發其義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

草創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行問世,頗蒙宇內頷之。壬寅已來,儒林上達,每多降志於醫;醫林好尚之士,日漸聲氣交通,便得名噪一時,於是醫風大振,比戶皆醫,此道之再變也。嗟予固陋,不能與世推移,應機接物而外,時與先聖晤對一堂,無異手提面命。

遞年已來,穎禿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數奇不偶!曩因趨赴孝伯耿公之招,攜至霅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門;先是內侄顧惠吉,持去痘疹一冊,久假不歸,竟成烏有。知機不偶,已將殘編置之高閣,無復行世之心矣。近聞懸壺之士,與垂簾之侶,互參恆德之術,聖門之教無違,炎黃之德不顯,道之三變,匪特自今。

吾於志學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歷世頗多。每思物壯則老,時盛必衰,欲挽風俗之隤弊,寧辭筆削之罪?知因是,仍將宿昔所述之言,從頭檢點,爰命倬兒補輯目科治例,柔兒參入痘疹心傳,足成全編,易以通名,標諸簽額。

書未竟,適逢客至,隨手開函而語予曰:「在昔韓氏《醫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無名實相混之慮乎?」

予謂不然:「吾聞元氏集名長慶,白氏之集亦名長慶,二集並驅,後世未嘗因名混實,奚必拘拘於是耶?」客莞爾而退。遂以《醫通》定名,迨夫三變之術,法外之法,非可言語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有九。

白話文:

[自序]

齊地的文化經過轉變到魯地的影響,再到遵循正道,這些轉變,無不受到風俗的影響。除非是真正理解道的人,纔能夠通曉各種變通的方式,來挽回社會風氣的衰退。如今醫學的轉變已經屢次發生,豈止一次而已。

我出生於萬曆丁巳年,當時雖然風俗開始淪喪,但古道精神尚未完全消失。從事醫學的人各自專精於自己的領域,未曾混亂一起治療。然而甲申世變之後,百姓流離失所,疾病頻發,人們在病痛中不再挑選醫生。

從此,醫學開始了第一次轉變。在那段時間,我身處戰火遺址,依賴醫藥種樹之書度過歲月,過了十多年,身如匏瓜般被束縛,只能以寫作自娛。己亥年我回到故鄉,從箱子裡整理出一本方書,因此命名為《醫歸》。內容大致符合標準,其中匯集了過去傳承的許多篇章,但有些地方未能充分發揮其意涵,因此我陸續用近代名人的言論來取代它們。

初稿完成後,同行催促我出版。但我自知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不敢輕易公開。所以我先將《傷寒纘緒》二論出版,得到了國內廣泛的認可。自壬寅年以來,許多儒學大家開始關注醫學,醫學界的好學人士逐漸增多,交流日益密切,一時間名聲大噪。因此醫學風氣大大振奮,家家戶戶都有醫生,這是醫學的第二次轉變。

我自認孤陋寡聞,無法隨波逐流。除了應付日常事務之外,我常常與先聖在心中交談,如同親耳聆聽他們的教誨。這些年來,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稿件修改了十次以上。可惜的是,由於一些不幸的原因,我失去了眼科的一部分內容。之前我的侄子顧惠吉拿走了痘疹的一冊,久久沒有歸還,最後竟不見蹤影。我深知機緣不合,於是將殘缺的書稿放置在一旁,不再有意願出版。

最近,我聽到一些醫生和女性醫生互相學習,共同研究恆德之術,但這些學問與聖門的教導有所偏差,炎黃的美德未能彰顯,這是醫學的第三次轉變。我在年輕時就開始關注醫學,直到現在年華已逝,經歷了許多時代。我常常想到,任何事物壯大後都會衰老,繁盛之後必然衰敗。為了挽回社會風氣的衰退,我寧願承擔編輯的罪責,因此我重新整理過去所寫的內容,讓兒子倬兒補充眼科的治療案例,讓柔兒加入痘疹的經驗分享,最終完成了整本書。我更改了書名,標注在封面。

書還未完成,客人突然到訪。他打開信封,告訴我:「從前韓氏的《醫通》早已聞名於世,你現在也用這個名字,難道不怕混淆名實嗎?」我回答說:「我不認為這樣。我聽說元氏的詩集叫《長慶》,白氏的詩集也叫《長慶》,兩本詩集並駕齊驅,後世從未因為名字相同而混淆事實。何必如此拘泥於名字呢?」客人微笑著離開,我決定將這本書定名為《醫通》。

對於第三次轉變中的醫術,那些法外之法,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於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