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自序
自序
1. 自序
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道之興廢。靡不由風俗之變通。非達道人。不能達權通變。以挽風俗之隤弊也。今夫醫道之變至再至三。豈特一而已哉。餘生萬曆丁巳。於時風俗雖漓。古道未泯。業是道者。各擅專科。未嘗混廁而治也。甲申世變。黎庶奔亡。流離困苦中病不擇醫。
醫隨應請。道之一變。自此而始。當是時也。𦞂𦞂火孑遺。托跡靈威丈人之故墟。賴有醫藥種樹之書消磨歲月。因循、十有餘載。身同匏繫。聊以著書自娛。歲己亥賦歸故園。篋中輯得方書一通。因名醫歸。大都吻合準繩。其間彙集往古傳習諸篇。多有不能暢發其義者。次第以近代名言易之。
白話文:
齊國的變化傳到了魯國,魯國的變化又傳到了大道。大道的興衰,無不源於風俗的變化。只有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才能掌握權衡、通曉變通,以挽救風俗的敗壞。如今醫道也經歷了多次變化,豈止一次而已?我出生於萬曆丁巳年,當時雖然風俗敗壞,但古道尚未消失,從事醫術的人,各有所長,尚未混淆而治。甲申年間天下大亂,百姓四處逃亡,流離失所,生病了也無從選擇醫生。醫生們隨叫隨到,醫道第一次發生了變化。那時,我身處亂世之中,依附在靈威丈人故居的殘垣斷壁中,靠著醫藥書籍打發時光。十多年來,如同囚禁般,只能靠寫書來娛樂自己。到了己亥年,我終於回到故鄉,箱子裡收集了一本醫書,取名為《醫歸》,基本上符合準則。其中收集了古代傳習的醫術,很多地方都無法完全闡明其意思,便用近代的名言來替代。
草創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愜。難以示人。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行問世。頗蒙宇內頷之。壬寅已來。儒林上達。每多降志於醫。醫林好尚之士。日漸聲氣交通。便得名噪一時。於是醫風大振。比戶皆醫。此道之再變也。嗟予固陋。不能與世推移。應機接物而外。時與先聖晤對一堂。
無異手提面命。遞年已來。穎禿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數奇不偶。曩因趨赴孝伯耿公之招。攜至霅川公署。失去目科一門。先是內侄顧惠吉。持去痘疹一冊。久假不歸。竟成烏有。知機不偶。已將殘編置之高閣。無復行世之心矣。近聞懸壺之士。與垂簾之侶。互參恆德之術。
白話文:
這本書剛完成,就立刻出版了。我自己覺得有很多地方不滿意,實在不好意思拿出來給大家看。只先把傷寒纘緒二論拿出來跟大家見面,沒想到得到許多人的肯定。從壬寅年開始,許多讀書人開始對醫學感興趣,醫學界也越來越熱鬧,一時之間醫學風氣大盛,家家戶戶都有人學醫,醫學界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我學識淺薄,跟不上時代潮流,只能跟先賢們虛心學習。
這些年,我頭髮都白了,書稿改了十幾遍,卻總是命運不濟,事情不如意。之前受孝伯耿公邀請,到了霅川公署,結果把眼科這一部分資料給弄丟了。更早之前,內侄顧惠吉拿走了痘疹一冊,一直沒還回來,最後就徹底消失了。看來我與這些書真是無緣,就將剩下的稿子收起來,再也沒有想要出版的心思了。最近聽說一些醫生和朝廷官員互相交流醫學知識,希望他們也能關注恆德的醫術。
聖門之教無違。炎黃之德不顯。道之三變。匪特自今。吾於志學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入望。歷世頗多。每思物壯則老。時盛必衰。欲挽風俗之隤弊。寧辭筆削之罪知。因是仍將宿昔所述之言。從頭檢點。爰命倬兒補輯目科治例。柔兒參入痘疹心傳。足成全編。易以通名。
標諸簽額。書未竟。適逢客至。隨手開函而語予曰。在昔韓氏醫通名世已久。今子亦以是名。得無名實相混之慮乎。予謂不然。吾聞元氏集名長慶。白氏之集亦名長慶。二集並驅。後世未嘗因名混實。奚必拘拘於是耶。客莞爾而退。遂以醫通定名。迨夫三變之術。法外之法。
非可言語形容也。
康熙乙亥季夏石頑張璐時年七十有九
白話文:
聖賢的教誨,我從未違背。炎黃時代的德行,如今已不顯著。道術的三個變化,並非始於今日。我從求學開始,就專心研習此道,至今已到暮年。經歷世事頗多,每每思及事物興盛必將衰敗,時勢昌盛必將衰落,因此想要挽回世風的頹廢之風,寧願承擔筆墨之罪。
基於此,我將過去所撰寫的醫術書籍,從頭整理檢點。並命倬兒補輯目次、條目、治病方案,柔兒參入痘疹的心得傳承,最終完成全部編纂。為了便於識別,我將其命名為「醫通」,並標註在封面上。
書稿尚未完成,恰逢客人到訪。他隨手打開書信,對我說道:「以前韓氏的醫學著作也名為『醫通』,流傳已久,如今你也用這個名字,難道不會混淆名實嗎?」我回答道:「並非如此。我聽說元氏的文集名為『長慶集』,白氏的文集也名為『長慶集』,兩者並駕齊驅,後世也沒有因為名字相同而混淆內容。為何一定要拘泥於此呢?」客人莞爾一笑,便離開了。我便將「醫通」作為書名。
至於道術的三個變化,以及超越法則的醫術,並非言語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