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一 (1)
卷一 (1)
1. 中風(類中匯入)
靈樞云。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邪之中於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府。中於陽則溜於經。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足陽明之筋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摩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口頰喎僻。乃風中血脈也。手足陽明之經絡於口。會太陽之經絡於目。寒則筋急而僻。熱則筋弛而縱。故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寒者急而熱者緩也。急者皮膚頑痹。營衛凝滯。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以摩其急。以潤其痹。以通其血脈。用桂酒之辛熱急束。
以塗其緩。以和其營衛。以通其經絡。桑能治風痹。通節竅也。病在上者。酒以行之。甘以助之。故飲美酒。啖炙肉。若不飲者。自免強飲之。為之三拊者。再三拊其急處。使氣血流動。其病自已也。素問云。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枯痿厥。肥貴人膏粱之疾也。脛有大小。髀䯒大疲。易偏枯。內奪而厥。則為喑痱。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內留。發為偏枯。胃脈沉鼓澀。
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趙以德曰。胃與脾為表裡。胃之陽虛。則內從於脾。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沉鼓澀。澀者。少血多氣之診也。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部分。而鼓大於臂之外。大者。多氣少血之候也。心者。元陽君主之宅。生血生脈。今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
故心脈小堅急。小者陽不足。堅急者陰寒之象也。夫心胃之三等脈。見一即為偏枯。心乃天真神機開發之本。胃乃穀氣充天真之原。一有相失。則不能制其氣而宗氣散。故分布不周。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五臟則喑。喑者腎與包絡內絕也。張景岳曰。胃脈沉鼓澀。陽不足也。
胃外鼓大。陰受傷也。心脈小堅急。陰邪勝也。胃氣既傷。血脈又病。故心下痞鬲。半身偏枯也。
金匱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半身不遂者。偏風所中也。但臂不遂者。風遂上受也。風之所客。凝澀營衛。經脈不行。分肉筋骨俱不利。故曰此為痹。今因風著為痹。營遂改微。衛遂改數。故脈見微數。蓋微者陽之微。數者風之熾也。此即內經風論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也。千金補金匱之不逮。立附子散。
白話文:
《靈樞》說,身體上半部中風,是受到邪氣侵襲;身體下半部中風,是受到濕氣侵襲。邪氣侵犯人體沒有固定位置,侵入陰經就會流竄到六腑,侵入陽經就會流竄到經絡。侵入面部就會影響陽明經,侵入頸部就會影響太陽經,侵入臉頰就會影響少陽經。侵入胸前背後和兩脅,也會影響到相關經絡。侵入陰經,通常從手臂和小腿開始,因為這些部位皮膚薄,肌肉鬆軟,容易受風邪侵襲,但只會傷害到陰經。
足陽明經的筋脈生病,會突然口眼歪斜,嚴重時眼睛無法閉合。如果發熱,筋脈會鬆弛,眼睛睜不開。如果臉頰的筋脈受寒,會收縮拉緊,導致臉頰歪斜,嘴巴也跟著歪。如果發熱,筋脈會鬆弛無力,無法收縮,因此會歪斜。治療方法是:用馬膏塗抹在收縮拉緊的部位,用白酒調和桂枝塗抹在鬆弛無力的部位,並用桑枝做成的鉤子鉤住(鬆弛的部位),然後把生的桑樹灰放在坑中,高度與坐姿時的臉頰高度相同。用馬膏熱敷收縮拉緊的臉頰,並喝點美酒,吃烤肉。不喝酒的人可以勉強喝一點,做三次拍打即可。
口眼歪斜,是風邪侵入血脈的表現。手足陽明經的經絡匯集於口部,太陽經的經絡匯集於眼部。受寒則筋脈收縮拉緊,導致歪斜;發熱則筋脈鬆弛無力,導致歪斜。所以,左邊中寒,就會迫使熱邪往右邊跑;右邊中寒,就會迫使熱邪往左邊跑。受寒的部位會收縮拉緊,發熱的部位會鬆弛無力。收縮拉緊的部位皮膚會麻木,營衛之氣凝滯,所以用甘平柔緩的馬膏塗抹,來潤滑麻木的部位,疏通血脈。用辛熱急促的桂枝酒塗抹鬆弛無力的部位,來調和營衛之氣,疏通經絡。桑枝可以治療風痹,通暢關節孔竅。疾病在上半身,用酒來引導藥力,用甘味藥來輔助藥效,所以要喝美酒,吃烤肉。如果不喝酒的人,也需要勉強喝一點。做三次拍打,是指反覆拍打收縮拉緊的部位,使氣血流通,疾病自然痊癒。《素問》說,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俞穴,也會形成臟腑的風邪,它們各自進入其所屬的門戶,就會形成偏癱。
所以,風邪是百病之首,它的變化會導致其他疾病。三陽三陰經發病,會導致偏癱、痿軟無力,四肢不能舉起,汗出偏在一側,導致偏癱。偏癱、痿軟無力,是富貴之人飲食過於肥膩的疾病。小腿粗細不均,大腿和骨盆感到疲勞,容易偏癱。體內氣機衰敗而厥逆,就會導致失語、半身不遂。虛邪侵入半邊身體,且侵入很深,如果營衛之氣衰弱,正氣就會離開,邪氣就會留在體內,導致偏癱。胃脈沉而鼓動、艱澀,胃的外部膨大,心脈細小而堅硬急促,這些都是隔膜偏癱的表現。男子發病多在左側,女子發病多在右側。如果沒有失語,舌頭還能轉動,就可以治癒。三十天后能起身,如果伴隨失語,三年後能起身,如果年齡不到二十歲,三年內就會死亡。
趙以德說,胃與脾互為表裡,胃的陽氣虛弱,就會內從於脾,從於脾就會導致脾的陰氣盛,所以胃脈沉而鼓動、艱澀。澀是少血多氣的表現。胃的陽氣旺盛,脾的陰氣就會虛弱,虛弱就不能與陽氣一同主導體內,反而會跟隨胃氣越出體外,導致手臂外側膨大,膨大是多氣少血的表現。心是元陽君主的居所,產生血脈。如果因為元陽不足,陰寒之邪就會乘虛而入,所以心脈細小而堅硬急促。細小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堅硬急促是陰寒的象徵。如果出現心、胃的三種脈象之一,就代表偏癱。心是天真神機發動的根本,胃是水穀精氣滋養天真的源泉。如果兩者出現失調,就不能控制氣機,導致宗氣渙散,不能均勻地分佈到經脈,就會偏癱,不能均勻地分佈到五臟,就會失語。失語是腎與心包絡的氣機內絕的表現。張景岳說,胃脈沉而鼓動、艱澀,是陽氣不足的表現;胃的外部膨大,是陰氣受損的表現;心脈細小而堅硬急促,是陰邪旺盛的表現。胃氣受損,血脈也生病,所以會胸膈痞塞,半身偏癱。
《金匱要略》說,風邪導致的疾病,會出現半身不遂,或者只是手臂不能活動,這屬於痹症。脈搏細微而頻數,是中風導致的。
半身不遂,是風邪侵襲偏側導致的。只是手臂不能活動,是風邪向上侵犯導致的。風邪侵入人體,會使營衛之氣凝滯,經脈不通暢,肌肉、筋骨都不能活動,所以說這屬於痹症。現在因為風邪導致痹症,營氣就變微弱,衛氣就變頻數,所以脈象表現為微而數。微是陽氣微弱的表現,數是風邪旺盛的表現,這就是《內經》風論所說的“各入其門戶所中”的一種表現。《千金方》為了彌補《金匱要略》的不足,提出了附子散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