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暑(參緒論暑證)

素問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暑氣內擾於營則汗。上迫於肺則煩喘。內干於心則多言。總不離乎熱傷心胞。而蒸肺經之證也。

金匱云。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標證也。太陽小腸屬火。上應心胞。二經皆能制金爍肺。肺受火刑。所以發熱惡寒。似乎足太陽證。其脈或見弦細。或見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此熱傷肺胃之氣。陽明本證也。發汗則惡寒甚者。氣虛重奪其津也。

白話文:

素問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素問》說:因為暑氣,汗出煩躁就喘不過氣,靜下來就說話很多。

暑氣內擾於營則汗。上迫於肺則煩喘。內干於心則多言。總不離乎熱傷心胞。而蒸肺經之證也。

暑氣內擾亂營氣就會出汗,向上逼迫肺部就會煩躁喘不過氣,內傷心臟就會說話很多。總歸都是熱氣傷了心包,蒸灼肺經所導致的症狀。

金匱云。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金匱》說: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虛弱而遲緩,小便短少,毛髮豎立,手腳冰冷。稍有勞累,身體就發熱,嘴巴張開,前牙板齒乾燥。如果發汗,惡寒會加重;加溫針,發熱會加重;多次針灸,小便會更加稀少。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手太陽標證也。太陽小腸屬火。上應心胞。二經皆能制金爍肺。肺受火刑。所以發熱惡寒。似乎足太陽證。其脈或見弦細。或見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此熱傷肺胃之氣。陽明本證也。發汗則惡寒甚者。氣虛重奪其津也。

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這是因為暑氣傷了風寒濕邪,是手太陽經的典型症狀。太陽小腸屬火,上應心包。這兩條經脈都能制約金氣(肺),灼傷肺。所以會發熱惡寒,就像足太陽經的症狀。脈象可能是弦細,也可能是虛弱而遲緩,小便短少,毛髮豎立。這是熱氣傷了肺胃的氣,是陽明經的本證。發汗後惡寒加重的人,是氣虛,陽氣被奪走了津液。

溫針則發熱甚者。重傷經中之液。轉助時火肆虐於外也。數下之則淋甚者。劫其在裡之陰。熱勢乘機內陷也。此段經文。本無方治。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足補仲景之未逮。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無形之熱。傷肺胃之氣。所以多汗惡寒而渴。故用白虎以化熱。人參以益氣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白話文:

溫針療法如果用得太頻繁,容易導致體內熱氣過盛,傷及經絡中的津液,造成熱氣外泄,進而加重病情。如果多次使用溫針,還會造成小便過多,耗損體內陰氣,導致熱氣趁機入侵內部。這些情況在古代醫書中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直到東垣創立了清暑益氣湯,才彌補了仲景醫學的不足。

太陽中熱症,也就是中暑,症狀包括出汗怕冷、發熱口渴,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中暑屬於無形的熱氣,損傷肺胃之氣,因此會出現多汗怕冷、口渴的症狀。白虎湯可以清熱,人參可以益氣。

如果中暑後,身體發熱疼痛,脈象微弱,這可能是夏季飲用冰冷水所導致的,可以用一物瓜蒂湯治療。

此因冷水灌汗。有形之水。郁遏皮毛。閉其汗濕。所以身熱疼重。故用一物瓜蒂湯湧吐。則陽氣發越。汗大泄而熱愈矣。後人不敢效用。每以五苓散加蔥豉。或梔子豉湯並用。探吐皆效。王節齋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多虛。

或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證身熱汗出而喘。煩渴多言。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爍金。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以去濕熱清心利小便為主。氣傷宜補真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霍亂吐利。

白話文:

這是因為冷水灌汗,導致有形的水分停留在體表,堵塞毛孔,阻礙汗液排出,因此身體發熱疼痛。所以用瓜蒂湯催吐,讓陽氣發散,大量出汗,熱症就消除了。後人不敢使用此法,往往用五苓散加蔥豉,或梔子豉湯,探吐都有效。王節齋說,暑氣是相火行令,夏季人們感受暑氣,從口齒進入,傷及心胞絡的經脈,所以脈象多虛弱,或浮大散漫,或弦細芤遲。這是因為熱傷氣,導致氣消而脈虛弱,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出汗且喘息,口渴多言,倦怠乏力,或下血發黃生斑,嚴重者火熱灼傷心臟,導致心氣不能平定肝氣,出現抽搐昏迷。治療暑熱的方法,以去除濕熱、清心利尿為主,氣虛則應補益真氣。此外,還可能出現畏寒、四肢冰冷,嚴重者昏迷不省人事,出現霍亂症狀,嘔吐腹瀉。

痰滯嘔逆。腹滿瀉利。此非暑傷。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此熱傷陽證也。必苦頭痛發熱汗泄。肌膚大熱而渴。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益元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選用。若避暑熱於涼亭水閣得之。此暑傷陰證也。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

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消暑十全散。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局方香薷飲。噁心者。胃中有痰飲也。香薷飲下消暑丸。伏暑大熱水瀉脈數。可用黃連香薷飲。若外既受寒。內復傷冰水生冷。腹痛泄瀉。霍亂吐逆。藿香正氣散、養胃湯選用。

白話文:

如果出現痰滯嘔逆、腹滿瀉利,這不是暑熱直接造成的傷害,而是因為暑熱導致的疾病。如果是在烈日下勞作的旅人或農夫出現這種情況,就是陽氣受熱傷的症狀,會出現頭痛、發熱、汗出、皮膚發熱口渴等現象,這是因為天熱導致元氣受損。應該選擇益元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治療。

如果是在涼亭、水閣等涼爽的地方避暑時出現這種情況,則是陰氣受暑熱傷害的症狀,會出現頭痛怕冷、身體拘緊、肢體疼痛、心煩等現象,而且皮膚發熱卻沒有汗,這是因為陰寒阻礙了陽氣的流通,導致全身陽氣無法舒展。應該選擇消暑十全散治療。

如果出現腹痛水瀉,就是胃和大腸受到暑熱的影響,可以服用香薷飲。如果出現噁心,就是胃裡有痰飲,可以服用香薷飲和消暑丸。如果出現伏暑大熱、水瀉、脈象快速,可以服用黃連香薷飲。

如果既受外寒,又因為食用冰水等生冷食物而導致腹痛泄瀉、霍亂嘔逆,應該選擇藿香正氣散、養胃湯等方劑治療。

若飲食過多。吐瀉腹痛。脈沉微者。大順散。若真陽虛人。房室不慎。復傷生冷。腹痛極瀉利。脈沉弦者。冷香飲子。甚則霍亂吐利。通身冷汗不止。脈伏或脫者。急用漿水散救之。庶可十全一二。暑氣攻裡。腹內刺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小便血者。導赤散加辰砂。

伏暑霍亂。腹痛泄瀉如水。身熱足冷者。五苓散下來復丹。傷氣困倦。身有微熱。頭重吐利。小便赤澀。十味香薷飲。傷暑咳嗽發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清暑益氣湯。冷水澡浴。致暑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發熱。五苓加羌活。吐瀉者。五苓與正氣和服。冒暑縱飲。

白話文:

如果吃太多東西,導致嘔吐腹瀉、腹痛,脈象沉而微弱,可以用大順散。如果陽氣不足的人,房事不節,又吃生冷食物,導致腹痛、嚴重腹瀉,脈象沉而弦,可以用冷香飲子。情況嚴重,出現霍亂嘔吐腹瀉,全身冷汗不止,脈象沉伏或微弱,要緊急用漿水散救治,希望能挽回性命。暑氣入侵,腹內刺痛,小便不通,可以用五苓散加木香;如果小便帶血,可以用導赤散加辰砂。

暑熱伏藏後引起的霍亂,腹痛腹瀉如水樣,身體發熱但腳冰冷,可以用五苓散加來復丹。如果體力虛弱、疲倦,身體微熱,頭重、嘔吐腹瀉,小便赤澀,可以用十味香薷飲。如果因為暑熱而咳嗽、發寒發熱,盜汗不止,脈象數,表示熱在肺經,可以用清暑益氣湯。如果用冷水洗澡,導致暑濕相搏,全身疼痛,自汗發熱,可以用五苓散加羌活。如果同時嘔吐腹瀉,可以用五苓散和正氣丸一起服用。如果因為冒暑貪涼喝太多冷飲,可以用五苓散。

及飲冷酒。引暑入腹。大熱而小便如血。五苓減桂加黃連。日間冒暑經營。夜間露臥門窗。此先感暑而後感寒。去衣則凜。著衣則煩。或鼻流清涕。或寒熱如瘧。六和湯加羌活。無汗。加紫蘇。嘔吐。加藿香。兼食。加草豆蔻、砂仁。冒暑作勞。乘汗冷浴。身痹如針刺。間有赤腫處。

或發水泡者。六和湯加蒼朮、荊、防。甚則加桂。若身熱頭痛。躁亂不寧。或身如針刺。此熱傷肉分也。白虎湯加蒼朮。虛。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清燥湯。秋暑瀉利。消暑丸。疰夏病。屬陽虛元氣不足。宜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其人傷濕。

白話文:

喝了冰涼的酒,暑氣入侵腹部,導致身體極度燥熱,小便帶血。可以服用五苓散減去桂枝,加入黃連。白天在烈日下勞作,晚上露宿門窗,先受暑氣後又受寒氣,脫掉衣服就感到寒冷,穿上衣服就覺得煩躁,可能流鼻涕,或是反覆發寒發熱,像瘧疾一樣。可以服用六和湯加羌活,如果沒有汗,可以加紫蘇,如果嘔吐,可以加藿香,如果兼有飲食不適,可以加草豆蔻、砂仁。在烈日下勞作後,出汗時冷水洗澡,導致身體麻木,像針刺一樣,甚至出現紅腫或起水泡。可以服用六和湯加入蒼朮、荊芥、防風,嚴重的話還可以加桂枝。如果身體發熱、頭疼、躁動不安,或是身體像針刺一樣,這是暑氣傷了肌肉。可以服用白虎湯加蒼朮,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如果咳嗽、發寒發熱、盜汗不止,脈搏跳得快,說明熱在肺經,可以服用清燥湯。秋天暑氣導致腹瀉,可以服用消暑丸。夏季久病,屬於陽虛元氣不足,需要補中益氣,可以加半夏、茯苓。如果患者受了濕氣,則需針對濕氣進行治療。

因而中暑。名曰濕溫。兩脛逆冷。胸滿頭目疼重。妄言多汗。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及煩渴引飲者。切不可汗。汗之必死。蒼朮白虎湯。

喻嘉言曰。體中多濕之人。外暑蒸動內濕。二氣交通。最易中暑。所以肥人濕多。夏月百計避暑。反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濕。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夏月服之解暑。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癯無濕之人。津液為時火所耗。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

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故凡汗多之人。即不可利其小便也。小半夏茯苓湯。治暑專治其濕也。少加甘草。即名消暑丸。是消暑在消其濕。理明辭正矣。又如益元散加辰砂。則並去其熱。五苓散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加蒼朮則勝濕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

白話文:

因此會中暑,稱為濕溫。兩條腿逆向發冷,胸部飽脹,頭部和眼睛感到沉重,胡言亂語,出汗很多,脈象陽氣濡濕而虛弱,陰氣微弱而急促,以及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的人,切不可出汗,出汗就會致命。可以用蒼朮白虎湯治療。

喻嘉言說,體內濕氣多的人,外界的暑熱蒸發體內的濕氣,兩種氣息互相流通,最容易中暑。所以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夏季要盡力避暑,反而被暑熱所侵的人,是因為不能避開體內的濕氣,也就不能避開天上的暑熱了。益元散可以驅除濕氣,從小便排出。夏季服用可以解暑。體質強壯、濕氣多的人適合服用。身體清瘦、沒有濕氣的人,津液會被暑熱消耗,應該服用生脈散來補充津液。如果服用益元散,反而妄自利尿,

就會耗盡體內的津液,枯槁衰弱很快就會出現。所以,凡是出汗多的人,就不能利尿。小半夏茯苓湯可以治療暑熱,專門針對濕氣。稍微加一點甘草,就叫做消暑丸。這是因為消暑就是消滅濕氣,道理明晰,言辭正確。又比如,益元散加入辰砂,就可以同時去除暑熱。五苓散加入人參就可以益氣補虛,加入辰砂,減少桂枝就可以去除暑熱。白虎湯加入人參就可以益氣補虛,加入蒼朮就可以勝過濕氣。中暑的人一定會表現出煩躁、口渴、熱悶等症狀。

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古方治暑風。用蘇合香丸。大非。今人治暑。概用香薷飲。大謬。按香薷辛淡。辛能發散。淡能滲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果身熱煩躁嘔吐。

小便不利者。合黃連以解暑。靡不應手獲效。若氣虛胃弱之人。食少體倦。自當多服參、耆。豈能堪此發泄。苟誤用之。是虛其虛也。至於奔走勞役而中熱者。用此溫散之劑復傷其氣。如火益熱矣。今人不分虛實當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謂習俗成訛也。

白話文:

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

東垣先生仿效仲景的竹葉石膏湯方劑,創製了清燥湯,依然以去除濕氣為首要任務。燥與濕是互相矛盾的,而清燥也要務必去除濕氣,這顯示了東垣先生獨到的見識,無人能及。

古方治暑風,用蘇合香丸,大非。今人治暑,概用香薷飲,大謬。

古時候治療暑風,使用蘇合香丸,這是不對的。現今人們治療暑熱,一律使用香薷飲,也是大錯特錯。

按香薷辛淡,辛能發散,淡能滲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

香薷性辛而淡,辛味能發散,淡味能滲泄,是夏季解表利水的藥物。

果身熱煩躁嘔吐,小便不利者,合黃連以解暑,靡不應手獲效。

若病人出現身體發熱、煩躁、嘔吐、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黃連使用,即可解暑,效果顯著。

若氣虛胃弱之人,食少體倦,自當多服參、耆,豈能堪此發泄。苟誤用之,是虛其虛也。

但若是氣虛胃弱、食慾不振、體力疲倦的人,應該多服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怎麼能使用這種發散性的藥物呢?若誤用,就會使虛弱更虛弱。

至於奔走勞役而中熱者,用此溫散之劑復傷其氣,如火益熱矣。今人不分虛實當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謂習俗成訛也。

至於在奔波勞碌中出現中暑的人,使用這種溫散的藥物,反而會損傷其氣,如同火上加油。現今人們不分虛實、不辨症狀,夏季稍微感到不適,就一律使用香薷飲,這就是所謂的習俗成訛,錯誤的傳統觀念。

夏月無故卒例。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搐搦。或吐瀉。或喘渴。此君相二火內外相煽。兼之素有痰鬱。因火鼓動窒礙心竅故也。宜先以熱土熨臍中。或研蒜水灌鼻中。皆取其通竅也。石頑曰。按中寒卒然倒僕如中風者。乃盛寒之氣卒犯少陰。而厥逆無脈。此陽氣大虛。

不勝陰寒厲氣也。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雖盛暑中亦有之。以其人真陽素虛之故。不可拘於時月也。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胞。此腎水素虧。不勝時火燔灼也。必喘乏而無痰聲。若中風卒倒。則必手足搐引。痰聲湧塞於喉中。甚則聲如拽鋸。為中風之真候。

白話文:

夏月無故猝死案例:

案例一: 患者昏迷不醒,臉色灰暗,冷汗直冒,手腳微冷抽搐,或嘔吐腹瀉,或呼吸急促口渴。這是因為心火和脾火內外相互激發,再加上平時痰濕積聚,火氣鼓動痰濕阻礙心竅所致。治療應先以熱土熨臍,或研蒜水灌鼻,以通暢心竅。

案例二: 石頑說:患中寒猝然倒地,像中風一樣,這是由於寒氣突然襲擊少陰,導致厥逆無脈,陽氣虛弱,無法抵抗寒氣侵襲。患者口鼻氣息冰冷,沒有痰聲,即使是在盛夏也可能發生,因為患者本身陽氣虛弱,不能拘泥於時節。

案例三: 中暑猝然昏倒,像中風一樣,這是由於酷暑天氣導致痰濕積聚,阻塞心包。這是由於腎水不足,無法抵禦暑熱的灼傷。患者會呼吸急促,無痰聲。若為中風猝倒,則手腳抽搐,痰聲湧塞喉嚨,嚴重時甚至會發出像鋸子摩擦的聲音,這是中風的典型症狀。

以此辨之。萬無差誤也。

或問。暍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何以為辨。石頑曰。中暍用白虎湯。熱傷形之治也。用人參白虎湯。兼傷無形之氣也。中暑用生脈散。暑傷無形之氣也。用清暑益氣。暑傷於氣兼挾風熱乘虛而傷其經也。傷暑用十味香藿。風熱濕雜合而傷形氣也。偏於表。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

偏於里。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濕氾濫而為痞滿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熱阻滯而為溺澀也。用大順散者。冰果內傷於脾也。用冷香飲者。冷食內傷於腎也。用來復丹者。陰氣固結於下也。用五苓散者。陽氣遏絕於內也。近世醫人。

白話文:

以此來區分,就不會有任何錯誤了。

有人可能會問,中暑時使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方法,要怎麼區分呢?石頑說:中暑用白虎湯,是治療暑熱傷及形體的。用人參白虎湯,則是兼顧傷及無形之氣的。中暑用生脈散,是治療暑熱傷及無形之氣的。用清暑益氣,是治療暑熱傷及氣血,同時夾雜風熱乘虛而傷及經脈的。傷暑用十味香藿,是治療風熱濕氣混合而傷及形體和氣血的。如果偏於表症,則將香薷飲改為消暑十全。

如果偏於裡症,則將香薷飲改為六和湯。這三種方法是夏季應對中暑的鼎立之法。至於使用消暑丸的,是上焦濕氣盛而泛濫導致痞滿。使用益元散的,是下焦熱氣盛而阻滯導致小便澀滯。使用大順散的,是冰果內傷於脾胃。使用冷香飲的,是冷食內傷於腎臟。使用來復丹的,是陰氣固結於下焦。使用五苓散的,是陽氣阻塞於內。近世的醫者...

治夏月諸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香薷飲。既開汗孔。複利水道。且克中氣。況於方中必除去人參。增入枳殼、檳榔輩重耗其氣。而痞滿發熱煩躁愈劇。此際補之不可。瀉之不可。惟梔子豉湯隨證加入甘草、生薑等味以和之。夜甚者。導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調之。次以生料六味調之。

虛甚躁渴者。合生脈以滋金水之源。此前賢未之及也。當知治暑暍諸證。汗液大泄。中氣先傷。雖有膈滿潮熱。最忌攻下。以無形之熱不能隨藥下散也。即有頭額重痛。最忌發汗。凡表藥皆能升舉痰食濁氣支撐膈上也。而肥人濕熱素盛。加以暑氣相搏。則為濕溫。證必自汗足冷漉漉如從水中出。

白話文:

治夏月諸病

夏季各種疾病的治療,不論患者是虛弱還是強壯,寒性體質還是熱性體質,都可以服用香薷飲。香薷飲可以開泄汗孔,利尿排水道,同時又能增強中氣。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必須去除人參。因為加入枳殼、檳榔等藥物會重耗氣力,而導致痞滿發熱煩躁的症狀更加嚴重。這種情況下,既不能補氣,也不能瀉下,只能根據症狀加用梔子豉湯,配合甘草、生薑等藥物以調和。夜間症狀嚴重者,可服用赤散,加入丹皮、白芍以調節。之後再用生料六味湯調治。

對於虛弱且燥熱口渴的患者,需要配合生脈飲以滋養金水之源。這一點是前人未曾提及的。

治暑暍諸證

治療暑熱中暑導致的各種病症時,要明白汗液大量流失會首先損傷中氣。即使患者出現膈滿潮熱的症狀,也要忌諱攻下藥物,因為無形之熱無法隨著藥物向下散發。即使有頭額重痛的症狀,也要忌諱發汗藥物。所有的表藥都會上行,將痰食濁氣推升至膈上,加重病情。

肥胖者體內濕熱本來就盛,加上暑氣侵襲,就會形成濕溫。這種情況下,患者必然會出現汗出足冷,全身濕漉漉如同從水中出來的感覺。

脈雖沉細。而小便必赤澀。不可誤認陰寒而與溫藥。亦不可因其頭重身疼而與發汗。誤汗身青面色變者。大劑竹葉石膏湯可救之。亦有因其痞滿喘脹誤與下藥者。大劑桂苓丸可療之。惟誤用附子者。雖有合劑。不能起矣。至於觸熱勞形。卒然倒僕。方書用道途中熱土置當臍。

更使聚溺其腹。並搗生蒜汁注鼻孔。其立法最精。惜乎未經闡發。世都不解。殊不知此雖酷烈為患。良由其人真元素虧。加以時火亢極。鼓激命門之虛陽。歘然離根。非藉道途中之熱土。往來人之熱溺。不能護衛其陽使之歸源。用蒜汁注鼻孔者。取蒜以開竅。溫散其鬱閉之熱。

白話文:

脈象雖然沉細,但小便卻赤澀,不可誤認為陰寒而給予溫熱藥物,也不能因為頭重身疼而使用發汗藥物,若誤用發汗藥導致身體發青,面色改變,可以用大劑竹葉石膏湯來救治。也可能因胸悶腹脹、喘不過氣而誤用下瀉藥物,可以用大劑桂苓丸來治療。但若誤用附子,即使有其他藥物搭配,也無濟於事。至於因過度勞累導致突然昏倒,古方書記載可用路途上的熱土放置在肚臍處,並用熱尿浸泡腹部,再用生蒜汁滴入鼻孔。這種治療方法非常精妙,可惜沒有詳細闡述,世人都不了解。殊不知,這種病症雖然嚴重,卻是由於患者精氣虧損,加上陽氣過盛,導致命門虛陽外泄,突然昏厥,需要用路途上的熱土和熱尿來護衛陽氣,使其歸位。用蒜汁滴入鼻孔,是為了開通鼻竅,溫散郁熱。

所謂熱因熱用。溫能除大熱也。若與冷水灌之潠之漬之。則氣隨焰息。而暴絕不返矣。間有元氣不大虛人。真火原未離根。不勝亢暵而倒者。用水灌漬。亦有得蘇者。因是愚夫一見熱倒。便以水灌。既灌不蘇。雖盧扁不能復圖矣。

〔診〕經去。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此暑傷元氣也。仲景以弦細芤遲為傷暑。以暑傷氣而不傷形。所以氣消而脈虛弱也。大抵脈來虛大無力。或小弱。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不足之證也。若得洪盛數疾之脈。皆熱氣燔灼而為時氣所傷。為有餘之邪。至若內傷寒冷。及中寒脈沉緊之類。雖當夏月。卻與暑證無預。

羅謙甫治一人。夏月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關前濡。關後急。當作濕溫治。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蓋先傷濕而後傷暑。暑濕相搏。是名濕溫。先與白虎加參。次換蒼朮。三日而愈。

白話文:

所謂熱因熱用,就是說遇到熱症就要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溫熱可以去除嚴重的熱症。如果用冷水灌溉、沖洗、浸泡,那麼氣就會隨著火焰熄滅而突然消失,再也回不來了。有些人元氣並不虛弱,真火也沒有完全離開根源,只是因為抵抗不了酷熱而昏倒,用冷水灌溉、浸泡,也可能恢復意識。因此,有些人看到病人昏倒就用冷水灌溉,結果灌溉之後病人沒有醒過來,就算像扁鵲這樣的名醫也無法救治了。

經脈虛弱,身體發熱,是因為中暑所致。這是暑氣傷了元氣。張仲景認為脈象弦細、芤遲是中暑的表現,因為暑氣傷了氣而不傷形,所以氣消散,脈象虛弱。總之,脈象虛弱無力,或者微弱,都是本氣虛弱,被暑氣所傷,屬於不足之證。如果脈象洪盛、數疾,都是熱氣燔灼,被時氣所傷,屬於有餘之邪。至於內傷寒冷,以及中寒脈沉緊之類的病症,即使在夏季,也與暑證無關。

羅謙甫曾治療一位病人,夏季時胸項多汗,雙腳冰冷,神志不清,寸關脈濡弱,尺關脈緊。應該用濕溫的方法治療。經書記載,濕溫的脈象,陽部濡弱,陰部小而緊。濡弱出現在陽部,是濕氣與暑氣相搏;小而緊出現在陰部,是暑氣蒸騰濕氣。這是先傷了濕氣,後又傷了暑氣,暑濕相搏,稱為濕溫。先用白虎湯加參,然後換用蒼朮,三天後病就好了。

又治一蒙古百戶。因食酒肉湩乳。得霍亂吐瀉。從朝至午。精神憒乏。脈皆浮數無力。知所傷之物已出。即於牆陰掘地約二尺。貯新汲水。攪動一時澄定。用清者一杯。調桂苓白朮散。徐徐服之。吐瀉遂止。翌日微煩渴。遂與錢氏白朮散。時時服之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病自汗如雨。目赤身熱。口燥心煩。盛暑中帷幕周密。以至亡陽。服朮附數劑。脈虛而洪數。舌上苔黃。曰。前藥誤矣。令撤幔開窗。以黃連解毒、人參白虎。三進而汗止。渴。用冰水調益元散。七日而愈。

石頑治禮部員外申菽斾。觸熱過梁溪。歸而眩暈麻瞀。發熱便閉。服黃連、香薷不應。用涼膈散。便通。或時昏眩不省。或時四肢清冷。而晡時為甚。邀石頑診之。脈得弦細而芤。此暑傷心包。陽氣鬱伏。所以有似陰寒也。與生脈合保元。清理肺胃。則包絡自寧矣。

白話文:

一位蒙古百戶因為吃了酒肉和牛乳,得了霍亂,從早上到中午一直吐瀉,精神疲憊,脈象浮數無力。醫生知道他已經吐出造成疾病的飲食,便在牆陰處挖了一個約兩尺深的坑,裝滿新汲取的水,攪拌一會兒後讓水沉澱,用清澈的部分一杯,調配桂苓白朮散,慢慢服用,吐瀉就止住了。第二天稍微感到口渴,便服用白朮散,時常服用就痊癒了。

滑伯仁治療一位病人,病症是自汗如雨,眼睛發紅,身體發熱,口乾心煩。因為盛夏時節,病人住在密不透风的帳篷中,導致陽氣虛衰。服用白朮附子幾劑後,脈象虛弱而洪數,舌苔發黃。醫生判斷之前的藥物治療有誤,就叫人撤去帳篷,打開窗戶,用黃連解毒、人參白虎湯,連續服用三劑後,汗止。口渴就用冰水調配益元散,七天后病就好了。

石頑治療禮部員外申菽斾。他因為在炎熱的天氣裡經過梁溪,回家後出現頭昏眼花,麻痺不清醒,發熱便秘。服用黃連、香薷無效。醫生用涼膈散,便秘就通了。病人時而昏眩不省人事,時而四肢冰冷,傍晚時分症狀尤為嚴重。石頑診脈後發現,脈象弦細而虛,這是暑氣傷了心包,陽氣鬱結,所以表現出類似陰寒的症狀。醫生給他服用生脈散合保元湯,清理肺胃,心包自然就恢復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