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二 (1)
卷二 (1)
1. 傷寒
傷寒雜病。世分兩途。傷寒以攻邪為務。雜病以調養為先。則知工傷寒者。胸中執一汗下和解之法。別無顧慮正氣之念矣。雜病家寧不有攻邪之證耶。只緣膠執己見。不能圓通。以致傷寒一切虛證壞證。不敢用補。雜病一切表證實證。不敢用攻。舉俗所見皆然。病家亦寧死無怨。
良由聖教久湮。邪說橫行之故。是不得不以傷寒入門見證定名真訣。一句喝破。令雜病家粗知分經辨腑。不致妄為舉措。寧無小補於世哉。姑以陰陽傳中冬溫溫熱時行大綱。辨述如下。
陰陽傳中,如交霜降節後。有病發熱頭痛。自汗。脈浮緩者。風傷衛證也。以風為陽邪。故只傷於衛分。衛傷。所以腠理疏。汗自出。身不疼。氣不喘。脈亦不緊。如見惡寒發熱頭疼。骨節痛。無汗而喘。脈浮緊者。寒傷營證也。以寒為陰邪。故直傷於營分。營傷。所以腠理固閉。
白話文:
傷寒和雜病是兩種不同的病症,治療方法也不同。治療傷寒以攻邪為主,而治療雜病則以調養為先。一些專治傷寒的醫生,只執著於汗下和解之法,不顧慮正氣的恢復。而專治雜病的醫生,也會遇到需要攻邪的病症,但因為固執己見,無法通融,導致對傷寒的虛證和壞證不敢用補法,對雜病的表證和實證不敢用攻法,這種情況很普遍,病人也因此無怨無悔地死去。
這一切都是因為聖賢的醫術傳承斷絕,錯誤的醫學理論盛行所致。因此,必須以傷寒醫學為入門,用證據和命名來確立真正的醫術精髓,讓專治雜病的醫生了解經絡和臟腑的辨證,不再胡亂治療,多少也能對世人有所幫助。
以下用陰陽傳中的理論,來解釋冬溫、溫熱等流行病的綱要:
陰陽傳中,比如霜降節氣過後,出現發熱頭痛、自汗、脈搏浮緩的症狀,這是風傷衛分造成的。因為風屬陽邪,所以只傷害到衛分。衛分受損,腠理疏鬆,汗液自出,身體不疼痛,呼吸不喘,脈搏也不緊。如果出現惡寒發熱、頭疼、骨節痛、無汗而喘、脈搏浮緊的症狀,這是寒傷營分造成的。因為寒屬陰邪,所以直接傷害到營分。營分受損,腠理閉塞,汗液不能排出。
無汗而喘。身疼骨節痛。而脈不柔和。如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疼。汗不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風寒並傷營衛也。以風為陽邪。無竅不入。風性善動。法常有汗。寒為陰邪。萬類固閉。寒氣斂束。郁遏腠理。所以不得外泄。熱勢反蒸於裡而發煩躁也。上皆太陽經初病見證。有桂枝、麻黃、青龍鼎峙三法。
若交陽明之經。則惡寒皆除。但壯熱自汗而脈浮數。以陽明內達於胃。多氣多血。邪入其經。蒸動水穀之氣。故皆有汗但以能食為陽邪屬風。不能食為陰邪屬寒辨之。若交少陽之經。則往來寒熱。口苦脅痛。以其經居表裡之半。邪欲入則寒。正與爭則熱。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白話文:
沒有流汗卻喘息,身體疼痛,骨骼疼痛,脈搏卻不柔軟,好像見到發熱畏寒,頭痛身體疼痛,無法出汗而煩躁。脈搏浮起緊繃,這表示風寒同時傷害了營養和衛護系統。風是陽邪,沒有孔隙它不會進入,風性好動,通常會有汗液;寒是陰邪,萬物都封閉起來,寒氣收斂束縛,困擾著皮膚和肉理,因此無法往外散發。熱力反而在內部蒸發,引發煩躁。以上都是太陽經最初病徵的表現,可以使用桂枝、麻黃、青龍三種方法進行治療。
如果病情轉移到陽明經,那麼畏寒的情況都會消失,但會出現強烈的熱感和多汗,因為陽明經深入胃部,氣血豐富,邪氣進入這條經絡,會蒸發和動搖食物和飲料的氣味,因此都會出汗。但能吃飯的表示是陽邪屬於風,不能吃飯的則是陰邪屬於寒,要區分清楚。如果病情轉移到少陽經,就會出現來回交替的寒熱,口苦和脹痛,因為少陽經處於表和裡的中間位置,邪氣想要進入時會感到寒意,當正氣與邪氣抗爭時會感到熱,因此只適合調和解決問題,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種禁忌應避免。
至其傳變。雖有次第。本無定矩。有循經而傳者。有越經而傳者。有傳遍六經者。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有犯本者。有入府者。有邪在太陽不傳陽明之經即入陽明之府者。有陽明經府相傳者。有從少陽經傳入陽明府者。所以仲景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異。或云。
少陽無逆傳陽明之理。殊不知胃為十二經之總司。經經交貫。且少陽之經在外。而陽明之府在內。何逆之有。至若傳入陰經。亦有轉入胃府而成下證者。太陰臟腑相連。移寒移熱最易。少陰亦有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痛。口乾燥者。厥陰亦有下利譫語者。此皆陰經入腑之證。
少陰更有移熱膀胱之府一身手足盡熱小便血者。厥陰亦有轉出少陽嘔而發熱者。二經接壤故也。又有轉出太陽表證者。如下利後。清便自調。身疼痛。此陰盡復陽也。夫所謂犯本者。太陽經邪入膀胱之本。如煩渴引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者。風傷衛之犯本也。如熱結膀胱。
白話文:
至於疾病的傳變,雖然有順序,但並沒有固定的規律。有些疾病會沿著經脈傳播,有些會跨越經脈傳播,有些會傳遍六條經脈,有些只傳到兩三條經脈就停止。有些疾病會侵犯本經,有些會進入府經。有些邪氣在太陽經不傳到陽明經,就直接進入陽明府;有些則是在陽明經和陽明府之間傳播;有些是從少陽經傳入陽明府。因此,張仲景才區分出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等不同的病症。
有人說,少陽經不能逆傳到陽明經,這是不對的。因為胃是十二經的總司,各個經脈在胃部交匯。而且少陽經在體表,而陽明府在體內,怎麼會說不能逆傳呢?至於傳入陰經,也可能轉入胃府而出現下焦的病症。太陰經的臟腑相互連通,寒熱移轉最容易。少陰經也可能出現下利清水、色澤純青、心下痛、口乾燥等症狀。厥陰經也可能出現下利神志不清等症狀。這些都是陰經入腑的證候。
少陰經也有可能移熱到膀胱府,導致全身手足發熱、小便出血。厥陰經也有可能轉出到少陽經,出現嘔吐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兩經相接壤的緣故。還有一些疾病會轉出到太陽經,出現表證,例如下利後,大便自行恢復正常,身體疼痛,這就是陰氣消退,陽氣恢復的表現。所謂犯本,就是指太陽經的邪氣入侵膀胱的本經,例如煩渴引飲,喝水就吐,小便不利等症狀,這就是風邪傷了衛氣,犯了本經。還比如熱邪結聚在膀胱,就會出現......
其人如狂。或下血者。此寒傷營之犯本也。所以仲景有五苓、桃核承氣之分。邪熱入胃。則當詳三陽明之原。而與三承氣緩急分治。蓋陽明居中。萬物所歸。無所復傳。至此悉宜攻下。但須俟結定。則熱邪盡歸於胃。然後下之。若結未定而下早。則有結胸痞硬挾熱利等證。以邪熱歸併中土未盡。
乘機內入而為變矣。故傷寒家有汗不厭早。下不厭遲。發表不開。不可攻裡之戒。邪在少陽。入犯膽府。則胸滿驚煩。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或入血室。則晝日明瞭。夜則譫語如見鬼狀。皆宜按證求治。但此經之要。全重在於胃氣。所以小柴胡中必用人參。仲景云。
白話文:
患者像發狂一樣,或有出血的情況,這是寒邪傷及營氣,侵犯本源所致。因此,仲景有五苓散、桃核承氣湯的區分。若邪熱進入胃部,就要詳察三陽明經的病機,並用三承氣湯根據病情緩急分別治療。因為陽明經居於中焦,萬物歸之,沒有其他傳變的可能,到這個階段就應該攻下邪氣。但必須等到邪熱結聚確定,熱邪完全歸於胃部,才能下之。如果邪熱未完全結聚就匆忙下瀉,就會出現胸部結塊、痞硬、挾熱利等症狀,因為邪熱歸於中焦尚未盡,趁機內入而發生變化。所以傷寒家有“汗不厭早,下不厭遲”的說法,以及“發表不開,不可攻裡”的禁忌。邪氣在少陽經,入侵膽腑,就會出現胸滿、驚煩、小便不利、全身沉重無法轉側等症狀。若入侵血室,則白天清醒,晚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像見到鬼一樣。這些都需要根據證狀來治療。但這個經絡的要點,全在於胃氣,因此小柴胡湯中一定要用人參。仲景說:
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之語。乃一經之要旨也。至傳三陰。太陰則腹滿時痛。少陰則腹痛自利下重。小便不利。甚則口燥心下痛。厥陰則寒熱交錯。寒多熱少則病進。熱多寒少則病退。大抵少陰傳經熱邪。必從太陰而入。厥陰必從少陰而入。非若陰證有一入太陽不作鬱熱便入少陰之理。
當知傷寒傳經之證。皆是熱邪。經中邪盛而溢入奇經。故其傳皆從陽維而傳布三陽。陰維而傳布三陰。與十二經臟腑相貫之次第無預也。其邪必從太陽經始。以冬時寒水司令。故無先犯他經之理。但有他經本虛。或為合病。或為越經或陷此經不復他傳。非若感冒非時寒疫之三陽混雜也。
白話文:
胃氣調和則身體康復,胃氣不和則心煩心悸,這是一條重要的醫理。傳經病症中,太陰證會出現腹脹腹痛,少陰證則會有腹痛、腹瀉、下墜感,小便不利,嚴重時口乾舌燥、心下疼痛,厥陰證則寒熱交替,寒勝則病情加重,熱勝則病情減輕。總之,少陰證的熱邪,通常會先從太陰經傳入,厥陰證則會從少陰經傳入。這與陰證中有一種情況,熱邪直接從太陽經進入而不停留,直接傳入少陰經的原理不同。
要了解傷寒傳經的症狀,都屬於熱邪。熱邪在經絡中盛行,溢出而侵入奇經,因此傳經的方式都是沿著陽維經傳布三陽經,沿著陰維經傳布三陰經,與十二經臟腑的相互影響順序無關。熱邪一定從太陽經開始,因為冬天寒水主令,所以不會一開始就犯其他經絡。只有當其他經絡本來就虛弱,或者有合病,或者熱邪越過其他經絡直接侵入,或是在某個經絡停留不傳入其他經絡的情況才會出現。這和感冒、非時寒疫等三陽經混雜的病症不同。
大抵寒疫多發於春時。春則少陽司令。風木之邪。必先少陽。而太陽陽明在外。病則三經俱受。以是治感冒之方。若香蘇、芎蘇、參蘇、正氣、十神之類。皆三經雜用不分耳。試觀夏暑必傷心包。秋燥必傷肺絡。總不離於司運之主令也。其有誤治而成壞證者。證類多端。未能悉舉。
即如結胸痞滿。良由誤下表邪內陷。故脈必有一部見浮。蓋寒傷營。營屬血。而硬痛者為結胸。風傷衛。衛屬氣。而不痛者為痞滿。然痞滿之基。多由其人痰濕內蘊。非若結胸之必因下早而陽邪內陷。此大小陷胸、五種瀉心分司結胸痞滿諸治也。至於懊憹諸證。無結可攻。無痞可散。
白話文:
一般來說,寒邪大多在春季發作。春季少陽主令,風木之邪必然先侵犯少陽,而太陽、陽明在外,生病時三經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治療感冒的方劑,像是香蘇、芎蘇、參蘇、正氣、十神之類,都是三經雜用不分。試想,夏季暑熱必定傷及心包,秋季燥氣必定傷及肺絡,總不離於主宰季節運行的氣候變化。如果誤治而導致病情惡化,症狀繁多,無法一一列舉。
例如結胸痞滿,是因為誤用下法將表邪逼入內部,所以脈象必定有一部浮,這是因為寒邪傷及營氣,營氣屬血,硬痛就是結胸;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屬氣,不痛就是痞滿。然而痞滿的根本,大多是因為痰濕內積,不像結胸一定要因為下法過早,導致陽邪內陷。這就是大小陷胸、五種瀉心、分司結胸痞滿等治療方法的區別。至於懊憹等症狀,沒有結胸可以攻,也沒有痞滿可以散。
惟梔子豉湯可以開發虛人內陷之表邪。一湧而迅掃無餘。即勞復食復。但於方中加枳實一味。其溫熱時行。亦可取法乎此也。至於陰證。即無熱邪氣蒸。萬無傳經之理。即有陰邪。陰主靜。斷不能傳。原其受病。必先少陰。或形寒飲冷傷脾。則入太陰有之。其厥陰之證。無不由少陰而病。
所以少陰溫經之藥。峻用薑、附、四逆。厥陰風木之臟。內伏真火。雖有陰寒。不過萸、桂之屬。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換肉桂足矣。不必薑、附也。然仲景厥陰例中。非無四逆等治也。當知厥陰之寒。皆是由少陰虛寒而來。故用薑、附合少陰而溫之。所謂腎肝同治也。即太陰未嘗不用四逆也。
白話文:
梔子豉湯可以治虛弱的人體內隱藏的表邪,藥效迅速且徹底,病患可以很快恢復勞動和進食。不過,方子中可以加枳實,溫熱之力可以使藥效更加顯著。至於陰證,由於沒有熱邪氣蒸騰,就不會傳經絡,就算有陰邪,陰氣主靜,也不可能傳播。人體生病的根源,必定先從少陰開始,或是因為形寒飲冷傷脾,則會導致太陰受損。而厥陰的病症,一定是由少陰的病變引發。
因此,治療少陰溫經的藥物,需要重用薑、附、四逆等藥物。厥陰屬風木,其臟腑內伏真火,即使有陰寒,也只需要用萸、桂等藥物即可。若用當歸四逆湯,將吳茱萸換成肉桂便已足夠,不必再用薑、附。不過,仲景的厥陰病例中,也曾用過四逆等藥物治療,說明厥陰的寒症,都是由於少陰虛寒所致,所以用薑、附來溫補少陰,也就是腎肝同治的道理。同樣地,太陰也並非不能用四逆湯。
亦是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致病。故必兼溫少陰。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夫治傷寒之法。全在得其綱領。邪在三陽。則當辨其經腑。病入三陰。則當分其傳中。蓋經屬表。宜從外解。腑屬裡。必須攻下而除。傳屬熱。雖有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證。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
皆陽邪亢極。厥深熱深之證。急當清理其內。誤與溫藥必死。但清之有方。須知陽極似陰之證。其人根氣必虛。即與救熱存陰。須防熱去寒起。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亦有攻下太過而陰陽俱脫者。不妨稍用溫補。然脫止陽回。即當易轍。不可過劑以耗其津。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
白話文:
命門火衰,無法滋生脾土,就會導致疾病。因此,必須同時溫補少陰,因為治病要找根本。治療傷寒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綱領。邪氣在三陽,就要辨別經脈和臟腑;疾病進入三陰,就要區分傳變過程。經脈屬於表,應該從外解表;臟腑屬於裡,必須攻下邪氣去除。傳變屬熱,雖然有陽極似陰、厥逆自利等症狀,但要審視之前是否曾出現發熱頭痛,持續四五天或數日後才出現厥逆自利,這都是陽邪亢盛,厥深熱深的表現,必須急救清理內部。誤用溫熱藥物必死無疑。但清熱也有方法,要了解陽極似陰的狀態,患者的根氣必然虛弱,因此救熱存陰的同時,要防止熱去寒起。有些人發汗過度導致亡陽,有些人攻下過度導致陰陽俱脫,可以適當溫補。然而,一旦脫證止住陽氣回歸,就要改變方向,不可過度用藥耗損津液。況且這種情況與真陰受病不同。
中屬寒。雖有陰極似陽。發熱躁悶等證。但須審初病不發熱無頭痛。便嘔吐清水。蜷臥足冷。自利腹痛。脈來小弱。至四五日或六七日。反見大熱躁亂。欲坐臥泥水中。渴欲飲水而不能下喉。脈虛大不能鼓激者。此陰盛格陽之假熱。陽欲脫亡之兆。峻用參、附無疑。有卒暴中寒。
厥冷不省者。此真陽大虛。寒邪斬關直入之候。丹溪所謂一身受邪。難分經絡是也。非頻進白通、通脈不能挽回。更有少陰中風。雖不發熱。亦無自汗厥冷嘔吐下利等證。但覺胸中痞滿不安。不時心懸若飢。自言腹滿。他人按之不滿。手足自溫。六脈小弱而微浮者。此為陰經陽邪。
白話文:
中氣屬寒。雖然有陰氣極盛時看似陽氣旺盛,出現發熱、躁悶等症狀。但要仔细判断,疾病初期是否没有发热、没有头痛,而是呕吐清水、蜷缩卧床、足部冰冷、腹泻腹痛、脉象细弱。若持续四五天甚至六七天,反倒出现高热、躁乱,想要坐在泥水中,口渴想喝水却咽不下去,脉象虚大无力,无法鼓起。这便是阴气盛极而阻遏阳气,导致虚假发热,阳气将要离散的征兆。此时应该毫不犹豫地使用人参、附子。
也有一些情况是突然暴受寒邪,导致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这是真阳气严重虚弱,寒邪突破关隘直入体内的情况。正如丹溪先生所说,全身受到寒邪侵袭,难以分辨经络。此时必须频频服用白通、通脉等药物才能挽回性命。
还有一种少阴中风,虽然不发热,也没有自汗、厥冷、呕吐、腹泻等症状,但感觉胸中痞满不安,时而心悬若饥,自己说腹部胀满,但他人按压却并不胀满,手脚自觉温暖,六脉细弱而微浮。这是阴经被阳邪所侵的症状。
人罕能識。惟宜黃耆建中稍加人參、熟附溫散其邪。若挾飲食。則氣口澀滯。亦有模糊不清者。當與枳實理中。手足微冷。加附子。若誤與發散。必死。破氣寬中。亦死。消克攻下。亦死。若峻用四逆。傷犯真陰。多有咳逆血溢之虞。此證初時不以為意。每每委之庸師。所以犯之百無一生也。
冬溫,冬時天氣大暖。而見發熱咳嗽者。此為冬溫。以伏藏之令而反陽氣大泄。少陰不藏。非時不正之氣。得以入傷少陰之經。陽氣發外。所以發熱。熱邪傷氣。所以咳嗽。其經上循喉嚨。所以喉腫。下循腹裡。所以感之深者。則自利也。冬溫本秋燥之餘氣。故咽乾痰結。甚則見血。
白話文:
很少人能辨識這種病症。應該以黃芪健脾補中,稍微加些人參、熟附子溫散寒邪。如果伴隨飲食不當,則氣口會澀滯,甚至出現言語模糊不清的狀況,應當用枳實理氣健脾。如果手足微冷,可以加附子。如果誤用發散藥物,病人必死無疑。如果使用破氣寬中的藥物,也會致死。如果使用消食攻下的藥物,也會致死。如果過於峻猛地使用四逆湯,會傷及真陰,容易導致咳嗽、嘔逆、咳血等症狀。這種病症初期不以為意,常常交給庸醫治療,因此十個病人中沒有一個能活下來。
冬溫是指冬天時天氣異常溫暖,出現發熱咳嗽的病症。這是因為陽氣本該伏藏於內,卻反常地大量外泄,導致少陰之氣無法收斂,非時不正之氣趁機入侵,損傷了少陰經脈。陽氣外泄,所以發熱;熱邪傷氣,所以咳嗽。少陰經向上循行到喉嚨,所以出現喉嚨腫痛;向下循行到腹部,所以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腹瀉。冬溫是秋燥的餘氣,因此會出現咽喉乾澀、痰液粘稠,嚴重者還會咳血。
與傷風之一咳其痰即應不同。咳則顱脹者。火氣上逆也。咳甚則臟腑引痛者。火氣內郁也。其脈或虛緩。或虛大無力。亦有小弱者。熱邪傷氣故也。若腎氣本虛。則尺中微弦。暮則微寒發熱。素常氣虛。則氣口虛大。身熱手足微冷。或有先傷冬溫。更加暴寒。寒鬱熱邪。則壯熱頭痛。
自汗喘咳。脈來浮。舉則微弦。中候則軟滑。重按則少力。雖有風寒。切不可妄用風藥升舉其邪。輕則熱愈甚而咳愈劇。重則變風溫灼熱而死。亦不可用辛散。多致咽喉不利。唾膿血。痰中見血。甚則血溢血泄。發斑狐惑。往往不救。又不可用耗氣藥。多至咳劇痛引周身。面熱足冷而致危候。
白話文:
這種咳嗽跟普通的傷風咳嗽不一樣,痰一咳就出來。這種咳嗽會讓人頭脹,是火氣上逆引起的;如果咳嗽得很厲害,還會導致臟腑疼痛,這是火氣鬱結在體內造成的。脈象可能是虛弱無力,也可能是虛大無力,甚至很微弱,這是熱邪傷氣的表現。如果原本腎氣虛弱,則尺脈會微弱細小,晚上會稍微發冷發熱;如果平常就氣虛,則氣口會虛弱且大,身體發熱但手腳微冷。也有可能原本就受了冬天的溫邪,後來又遇到嚴寒,寒氣鬱結著熱邪,就會出現發燒頭痛。
這種咳嗽會伴隨出汗、喘咳,脈象浮而略帶弦,輕按時感覺柔軟滑利,重按時則無力。雖然有風寒,但絕對不能用風藥升舉寒邪,輕則會加重熱症和咳嗽,重則會變成風溫灼熱而死。也不能用辛散的藥物,容易造成咽喉不適、吐膿血、痰中帶血,嚴重的話還會血溢血泄,出現斑疹和狐惑病,往往難以救治。更不能使用耗氣的藥物,會導致咳嗽劇烈、疼痛蔓延全身,臉紅腳冷,危及生命。
惟宜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兼有風寒外襲。則加羌活、紫蘇。寒邪盛極而發煩躁者。但於前藥中稍加麻黃五七分、石膏錢許。或葳蕤湯本方主之。緣此證見於冬時。舉世醫流。莫不以傷寒目之。而與發散致夭枉者不可枚舉。曷知西北二方。患真中風傷寒者最多。患冬溫者絕少。
間有傷於火炕者。亦有傷於火而復傷於寒者。可與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以其地厚質實。可勝攻伐。非若東南之稟氣孱弱也。至如大嶺以南。陽氣常泄之地。但有瘴癘之毒。絕無傷寒之患。即使客遊他處。感冒風寒。僅可藿香正氣之類。若麻黃、青龍。絕不可犯。誤用而發動身中素蘊之瘴濕。
白話文:
患者宜服用加減蔥白香豉湯來調理。若兼有風寒外襲,則需加入羌活、紫蘇。若寒邪過盛而出現煩躁,則在原方中加入少量麻黃、石膏,或使用葳蕤湯。由於此病症多見於冬季,許多醫生都將其歸類為傷寒,並使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導致不少患者因此喪命。然而,西北地區真正中風傷寒的患者很多,患冬溫者卻很少。
有些患者是因火炕受傷,也有些患者是先受火傷再受寒傷,可使用越婢湯或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西北地區的人民體質強健,可以承受較強的攻伐之藥,不像東南地區的人民體質虛弱。至於大嶺以南,陽氣常泄之地,只有瘴癘之毒,絕無傷寒之患。即使是外地人到當地感染風寒,也只需服用藿香正氣之類的藥物即可,絕不可使用麻黃、青龍,以免誤用而引發體內原本存在的瘴濕之毒。
則壯熱不止。每致殞命。不可不慎。
溫病,有冬時觸犯邪氣。伏於經中。至春分前後。乘陽氣發動而為溫病。素問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也。其證不惡寒。但惡熱而大渴。其脈多數盛而渾渾不清。越人所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絕不似傷寒浮緊之狀。且右尺與氣口。必倍於人迎。信非人迎緊盛之比。
此證大忌發汗。若誤與表散。必躁熱無汗。悶亂不寧而死。以其邪伏經中。日久皆從火化而發。其熱自內達外。必用辛涼以化在表之熱。苦寒以泄在裡之熱。內氣一通。自能作汗。有服承氣。大汗淋漓而愈者。有大渴飲水。通身汗出而熱頓除者。有渾身壯熱。服黃芩湯、蔥白香豉湯得汗而解者。
白話文:
如果出現壯熱不止的情況,很容易導致死亡,不可不慎。溫病的病因是在冬天受寒,寒邪潛伏在經脈中,等到春分前後,陽氣發動,寒邪便轉化為溫病。這就像《素問》中所說的「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病的症狀不畏寒,只怕熱,而且非常口渴。脈象多數為數盛而渾濁不清,這是古代醫家所說的溫病的脈象。溫病的病邪遊走於各個經脈,無法確定是哪條經脈受影響,與傷寒的浮緊脈象截然不同。而且右尺脈與氣口脈的脈力必定比人迎脈強很多,明顯不是人迎脈緊盛的狀態。
這種病症最忌諱發汗。如果誤用發散藥物,就會導致燥熱無汗,神志昏亂而死。這是因為病邪潛伏在經脈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火熱,內熱自內而外,必須使用辛涼藥物來化解表面的熱,用苦寒藥物來泄掉內裡的熱。內氣通暢後,自然就會出汗。有些患者服用承氣湯,大量出汗後痊癒;有些患者大量喝水,全身出汗,熱症立刻消失;有些患者全身壯熱,服用黃芩湯、蔥白香豉湯,出汗後病症解除。
有發熱自利。服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愈者。有舌乾便秘。服涼膈散而安者。故古諺有溫熱病誤下不為大害。誤汗為害。
有非時寒疫。間雜其間。不可不審諦明白而為治療。蓋暴感風寒之說。初時畏寒不渴。至二三日。熱邪傷耗津液方渴。與溫病熱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熱煩渴不同。其脈多浮盛而見於左手。與溫病之右脈數盛亦異。若兼右脈滑盛。或澀滯模糊者。必停飲食之故。故治寒疫。當先發散為主。
即有宿滯。兼與橘、半、枳、樸。不得濫用里藥。倘邪未入里而誤與攻下。不無引賊破家之虞。故其治與伏氣迥乎不類也。
白話文:
有些病人發燒腹瀉,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後痊癒;有些病人舌頭乾燥便秘,服用涼膈散後症狀緩解。因此古諺語說,溫熱病誤用瀉下藥,並不會造成很大傷害,誤用發汗藥才是真正的禍害。
有些非時節的寒邪,會混雜在溫熱病中,治療時必須仔細辨別。因為暴感風寒,初期會怕冷不渴,到了第二、三天,熱邪傷耗津液才會口渴,這與溫病、熱病的昏昏沉沉、大熱煩渴不同。寒邪的脈象多半浮盛,且多見於左手,這也與溫病的右脈數盛有所區別。如果同時出現右脈滑盛,或澀滯模糊,則一定是飲食停滯的緣故。因此治療寒邪,應該以發散為主。
即使有積滯,也不要濫用瀉下藥,例如橘皮、半夏、枳實、厚朴等。如果邪氣尚未深入內里,就誤用攻下藥,有可能會造成「引賊破家」的後果。因此,寒邪的治療方法與伏氣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熱病,伏氣之發於夏至後者。熱病也。其邪乘夏火鬱發。從少陰蒸遍三陽。與傷寒之逐經傳變不同。亦有兼中暍而發者。其治與中暍無異。暍雖熱毒暴中。皆緣熱耗腎水。汗傷胃汁。火迫心包。故用白虎之知母以淨少陰之源。石膏以化胃府之熱。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胃之氣。
與熱病之邪伏少陰。熱傷胃汁。火迫心包不殊。故可異病同治而熱邪皆得渙散也。若熱毒亢極不解。腹滿氣盛者。涼膈、雙解、承氣、解毒。兼苦燥而攻之。或三黃、石膏、梔子豉湯汗之。用法不峻。投劑不猛。必不應手。非如傷寒。待陽明胃實而後可攻下也。
白話文:
熱病,指的是夏至後因伏氣發作而引起的疾病。這種病症的邪氣乘著夏季的炎熱而發作,從少陰經蔓延至三陽經,與傷寒循經傳變不同。也有一些熱病是與中暑同時發作,治療方式與中暑相同。中暑雖然是熱毒突然侵襲,但都是因為熱氣耗損腎水、汗液損傷胃液、火氣逼迫心包所致,因此需使用白虎湯中的知母清淨少陰經的源頭,石膏化解胃部的熱氣,甘草、粳米保護心包,並保住肺胃之氣。
熱病的邪氣與中暑一樣,都伏於少陰,熱氣傷了胃液,火氣逼迫心包,所以可以採取異病同治的方式,使熱邪散去。如果熱毒過於強烈,久久不退,並且腹滿氣盛,可以服用涼膈散、雙解湯、承氣湯、解毒湯等藥物,同時加入苦燥之品進行攻治,也可以用三黃湯、石膏、梔子豉湯等藥物促進排汗。但用藥要謹慎,投藥不能過猛,否则治疗效果不会理想。不像伤寒,需要等到阳明胃实之后才能攻下。
時行,時行疫癘。非常有之病。或數年一發。或數十年一發。多發於饑饉兵荒之後。發則一方之內。沿門闔境。老幼皆然。此大疫也。亦有一隅偶見數家。或一家止一二人或三五人。病證皆同者。此常疫也。即如痘疹麻斑之類。或越一二年。或三五年一見。非若大疫之盛行。
所以人不加察耳。即如軟腳瘟證。醫者皆以腳氣目之。捻頸瘟證。醫者皆以喉痹目之。絞腸瘟證。醫者皆以臭毒目之。楊梅瘟證。醫者皆以丹腫目之。黑骨瘟證。醫者皆以中毒目之。瓜瓤瘟證。醫者皆以蓄血傷寒目之。惟疙瘩瘟之闔門暴發暴死。大頭瘟之驟脹熱蒸。穢氣遍充。
不敢妄加名目也。其常疫之氣。皆是濕土之邪郁發。治宜表裡分解。隨邪氣所在而攻之。孫真人云。疫氣傷寒。三日以前不解。蔥白香豉湯加童便熱服汗之。不汗。少頃更服。以汗出熱除為度。三服不解而脈浮。尚屬表證。則用白虎。見里證則宜承氣、解毒。表裡不分。則宜涼膈、雙解。
白話文:
流行病,也就是瘟疫,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可能數年或數十年才出現一次。通常發生在饑荒戰亂之後,一旦爆發,就會在一個地區內蔓延,家家戶戶都受影響,不分老幼。這就是大疫。但也有些時候,只在某個角落出現,只有幾戶人家,或一戶人家只有幾個病人,病症都一樣,這就是常疫,例如麻疹、天花之類的疾病,可能一兩年,或三五年才會出現一次,不像大疫那麼普遍,所以人們不太注意。例如軟腳瘟,醫生都認為是腳氣;捻頸瘟,醫生都認為是喉痹;絞腸瘟,醫生都認為是臭毒;楊梅瘟,醫生都認為是丹腫;黑骨瘟,醫生都認為是中毒;瓜瓤瘟,醫生都認為是蓄血傷寒。只有疙瘩瘟會突然爆發,迅速致死,以及大頭瘟會突然腫脹發熱,穢氣瀰漫,醫生才不敢亂下診斷。這些常疫都是濕土之邪鬱積而發,治療方法應該要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進行表裡分解。孫真人說:疫氣傷寒,如果三天內沒有解開,可以用蔥白香豉湯加童便,熱服使病人出汗。如果不出汗,過一會兒再喝一次,以出汗退燒為標準。如果喝了三次還不退燒,脈象浮緩,仍然屬於表證,就應該用白虎湯。如果出現裡證,就應該用承氣湯解毒。如果表裡證狀不明顯,就應該用涼膈散或雙解湯。
汗下後復見表證。再與白虎。復見里證。更與承氣。表裡勢熱。則宜三黃石膏、三黃梔子豉湯汗之。有汗下三四次而熱除者。有熱除後忽復壯熱。不妨再汗再下。若見脈證皆虛。法無更攻之理。惟與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人中黃散之屬調之。非如傷寒有下早變證之慮。亦非溫熱不可頻下之比。
大率以熱除邪盡為度。不當牽制其虛也。惟下元虛人。非生料六味補其真陰。則不能化其餘熱。又不可拘於上說也。至於大疫。則一時詳一時之證。一方用一方之法。難可預為擬議也。以上所述。不過為雜病家開一辨證法門。其間肯綮。不遑繁述。
白話文:
出汗後若再出現表證,就如同白虎湯證,再次出現裡證,就如同承氣湯證。如果表裡都呈現熱證,則應使用三黃石膏湯、三黃梔子豉湯來發汗。有些人可能需要出汗三、四次才能退熱,也有些人退熱後又突然發高燒,這時可以再次發汗和瀉下。但如果脈象和症狀都虛弱,就不適合再攻伐,應以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人中黃散等方劑來調治。這與傷寒不同,傷寒有下早變證的風險,也不像溫熱病不能頻繁瀉下的情況。
總之,治病應以退熱祛邪為準則,不要過度牽制身體的虛弱。但如果是下元虛弱的人,必須用生料六味地黃丸來補益真陰,才能化解餘熱。至於大疫流行時,就需要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和症狀,使用相應的藥物和方法,很難預先制定方案。以上只是為雜病治療提供了一個辨證施治的思路,其中很多細節無法一一細述。
湖廣禮部主事範求先諱克誠。寓金閶之石窩庵。患寒傷營證。惡寒三日不止。先曾用過發散藥二劑。第七日躁擾不寧。六脈不至。手足厥逆。其同寓目科方耀珍。邀石頑診之。獨左寸厥厥動搖。知是欲作戰汗之候。令勿服藥。但與熱薑湯助其作汗。若誤服藥。必熱不止。後數日枉駕謝別。詢之。果如所言。不藥而愈。
一童姓者。伏氣發於盛暑。其子跪請求治。診時大發躁擾。脈皆洪盛而躁。其婦云大渴索水二日。不敢與飲。故發狂亂。因令速與。連進二盞。稍寧。少頃復索。又與一大盞。放盞。通身大汗。安睡熱除。不煩湯藥而愈。同時有西客二人寓毛家。亦患此證。皆與水而安。文學範鉉甫孫振麟。
白話文:
湖廣禮部主事範克誠,住在金閶的石窩庵,患了寒傷營證,發寒三日不停。之前已服用過兩劑發散藥,第七日開始躁擾不安,六脈摸不到,手腳冰冷。同住的目科方耀珍邀請石頑診治,石頑發現左寸脈微弱顫動,知道這是要發汗的徵兆,便不讓他服用藥物,只給他喝熱薑湯幫助發汗。如果誤服藥物,必定會發熱不止。數日後範克誠前來道謝,果然如石頑所言,不藥而愈。
有一名叫姓的童子,在盛暑時伏氣發作,他的兒子跪求石頑治療。診斷時童子躁擾不安,脈象洪盛而躁動。他妻子說童子口渴要喝水已經兩天了,但不敢給他喝,所以才發狂亂。石頑便命令馬上給他喝水,連續喝了兩杯,稍稍平靜了些。過了一會兒又想要喝,再給他喝了一大杯,放下杯子後,全身大汗淋漓,安然入睡,熱症也消退了,無需湯藥就痊癒了。同時,有兩位西來的客人住在毛家,也患上了同樣的病症,石頑也都是讓他們喝水,便都痊癒了。文學範鉉甫的孫子孫振麟也患病,石頑也是用喝水的方法治療。
於大暑中患厥冷自利。六脈弦細芤遲。而按之欲絕。舌色淡白。中心黑潤無苔。口鼻氣息微冷。陽縮入腹。而精滑如冰。問其所起之由。因臥地晝寢受寒。是夜連走精二度。忽覺顱脹如山。坐起暈倒。便四肢厥逆。腹痛自利。胸中兀兀欲吐。口中喃喃妄言。與濕溫之證不殊。
醫者誤為停食感冒。而與發散消導藥一劑。服後胸前頭項汗出如漉。背上愈加畏寒。而下體如冰。一日昏憒數次。此陰寒挾暑。入中手足少陰之候。緣腎中真陽虛極。所以不能發熱。遂擬四逆加人參湯。方用人參一兩。熟附三錢。炮姜二錢。炙甘草二錢。晝夜兼進。三日中進六劑。
白話文:
大暑天,患者突然感到四肢冰冷,腹泻,脉象细弱无力,舌头淡白,舌苔少,口鼻呼吸微凉,腹部发紧,精液如同冰块般滑腻。患者说自己是因为白天睡在地板上受凉,晚上连续两次遗精,之后感觉头胀如山,坐起后晕倒,接着就四肢冰冷,腹痛腹泻,胸闷想吐,还说胡话。症状与湿温病相似。
医生误以为是食物积滞引起的感冒,便开了发散解表药,患者服药后胸前和头颈部汗流不止,背部更加怕冷,下肢冰冷,一天昏迷数次。这是阴寒挟暑,入侵手足少阴经的症状,因为肾中真阳虚弱,所以无法发热。于是医生决定使用四逆加人参汤,方剂包括人参一两,熟附子三钱,炮姜二钱,炙甘草二钱,一天两次,三天服用六剂。
厥定。第四日寅刻陽回。是日悉屏姜附。改用保元。方用人參五錢。黃耆三錢。炙甘草二錢。加麥門冬二錢。瘛瘲一錢。清肅膈上之虛陽。四劑食進。改用生料六味加麥冬、五味。每服用熟地八錢。以救下焦將竭之水。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徐君育素稟陰虛多火。且有脾約便血證。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里醫用麻黃、杏仁、半夏、枳、橘之屬。遂喘逆倚息不得臥。聲颯如啞。頭面赤熱。手足逆冷。右手寸關虛大微數。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與葳蕤、甘草等藥不應。為制豬膚湯一甌。令隔湯燉熱。不時挑服。三日聲清。終劑而痛如失。
白話文:
病人情況穩定。第四天寅時陽氣回升。這天就停止使用生薑和附子,改用保元湯。方劑用人參五錢,黃芪三錢,炙甘草二錢,再加入麥門冬二錢,瘛瘲一錢,清肅膈上虛陽。連續服用四劑,飯後服用。之後改用生料六味湯加麥門冬、五味子,每次服用熟地八錢,以救治下焦快要枯竭的津液,使陰平陽秘,精神才能恢復正常。
徐君育天生體質陰虛火旺,而且有脾胃虛弱、便血的症狀。十月間患了冬溫病,發熱咽痛,當地醫生用麻黃、杏仁、半夏、枳實、橘皮等藥物治療。結果病人喘不過氣,呼吸急促,無法平躺,聲音嘶啞,頭面發紅發熱,手腳冰冷,右手寸關脈虛大而跳動微弱。這是因為熱邪傷了手太陰經氣分。而葳蕤、甘草等藥物與他目前的病情不符。所以就用豬膚湯一碗,隔水燉熱,隨時服用。三天後聲音就變清了,服完藥後疼痛也消失了。
國學鄭墨林夫人。素有便紅。懷妊七月。正肺氣養胎時。而患冬溫咳嗽。咽痛如刺。下血如崩。脈較平時反覺小弱而數。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與黃連阿膠湯二劑。血止。後去黃連加葳蕤、桔梗、人中黃。四劑而安。
太倉州尊陳鹿屏夫人。素患虛羸骨蒸。經閉少食。偶感風熱咳嗽。向來調治之醫。誤進滋陰清肺藥二劑。遂昏熱痞悶異常。邀石頑診之。脈見人迎虛數而氣口濡細。寸口瞥瞥而兩尺搏指。此肝血與胃氣皆虛。復感風熱之象。與加減蔥白香豉湯。一服熱除痞止。但咳則頭面微汗。更與小劑保元湯調之而安。
白話文:
國學鄭墨林的夫人,平常就有便血的毛病。懷孕七個月,正是肺氣養胎的時候,卻染上了冬溫咳嗽,咽喉疼痛如針刺般,下血像崩潰一樣。脈象比平常反而覺得小弱而快。這是熱傷手太陰血分所致。給她服用黃連阿膠湯兩劑,血止。之後去掉黃連,加了葳蕤、桔梗、人中黃,四劑後病就好了。
太倉州尊陳鹿屏的夫人,平常就患有虛弱消瘦、骨蒸潮熱、經期閉止、食慾不振的毛病。偶然感染了風熱咳嗽。以前給她治療的醫生誤用了滋陰清肺的藥物兩劑,結果就昏熱胸悶,狀況十分異常。邀請石頑診斷,脈象見人迎脈虛弱而細數,寸口脈跳動細微,兩尺脈搏指輕浮。這是肝血和胃氣都虛弱,又感風熱的症狀。給她服用加減蔥白香豉湯一劑,熱退胸悶止。但是咳嗽時頭面部微微出汗,就再用小劑保元湯調理,最後就痊癒了。
同道王公峻子。於四月間患感冒。昏熱喘脹。便秘。腹中雷鳴。服硝、黃不應。始圖治於石頑。其脈氣口弦滑而按之則芤。其腹脹滿而按之則濡。此痰濕挾瘀。濁陰固閉之候。與黃龍湯去芒硝易桂、苓、半夏、木香。下瘀垢甚多。因宿有五更咳嗽。更以小劑異功加細辛調之。
大抵腹中奔響之證。雖有內實當下。必無燥結。所以不用芒硝。而用木香、苓、半也。用人參者。藉以資助胃氣。行其藥力。則大黃輩得以振破敵之功。非謂虛而兼補也。當知黃龍湯中用參。則硝、黃之力愈銳。用者不可不慎。
白話文:
同道王公峻子,在四月間染上感冒,出現昏沉發熱、呼吸急促、腹脹、便秘,腹部還有雷鳴般的響聲,服用硝石和黃芩都沒有效果。於是開始向石頑求醫。
診脈發現脈象弦滑,按之則空虛;腹部脹滿,按之則濡潤。這是痰濕夾雜瘀血,濁陰阻滯的徵兆。因此,我以黃龍湯去芒硝,改用桂枝、茯苓、半夏、木香。患者排出很多瘀垢。由於他原本就患有五更咳嗽,我還用小劑量異功散加細辛調整治療。
總之,腹部奔響的症狀,雖然內實應該要瀉下,但一定不會有燥結,所以不用芒硝,而用木香、茯苓、半夏。用人參,是為了補充胃氣,幫助藥力運行,讓大黃等藥物能發揮破敵的效果,並不是因為虛弱而補虛。應該明白,黃龍湯中用人參,會使硝石、黃芩的功效更加強勁,用藥者不可不慎。
貳尹閔介眉甥媳。素稟氣虛多痰。懷妊三月。因臘月舉喪受寒。遂惡寒不食。嘔逆清血。腹痛下墜。脈得弦細如絲。按之欲絕。與生料乾薑人參半夏丸二服。不應。更與附子理中。加苓、半、肉桂調理而康。門人問曰。嘗聞桂、附、半夏。孕婦禁服。而此並行無礙。何也。曰。
舉世皆以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桂、附為隕胎峻劑。孰知反有安胎妙用哉。蓋子氣之安危。系乎母氣之偏勝。若母氣多火。得芩、連則安。得桂、附則危。母氣多痰。得苓、半則安。得歸、地則危。母氣多寒。得桂、附則安。得芩、連則危。務在調其偏勝。適其寒溫。世未有母氣逆而胎得安者。
白話文:
尹閔的妻子懷孕三月時,因為在臘月舉辦喪事而受寒,之後便出現惡寒、不食、嘔吐、血清、腹痛下墜等症狀,脈象弦細如絲,按之欲絕。醫生先給她服用乾薑人參半夏丸,但無效。之後又給她服用附子理中湯,並加入茯苓、半夏、肉桂調理,最終病情好轉。弟子問道,常聽說桂枝、附子、半夏是孕婦忌服的藥物,為何在此卻能同時使用且無礙?醫生回答道:
世人皆以黃芩、白朮為安胎聖藥,認為桂枝、附子會導致流產。卻不知這兩種藥物也具有安胎的妙用。胎兒的安危,取決於母體氣血的偏勝情況。若母體氣血偏燥熱,服用黃芩、黃連可以安胎,但服用桂枝、附子則可能導致流產。若母體氣血偏痰濕,服用茯苓、半夏可以安胎,但服用當歸、生地則可能導致流產。若母體氣血偏寒,服用桂枝、附子可以安胎,但服用黃芩、黃連則可能導致流產。关键在于要调理母體氣血的偏胜,使其寒溫适宜,才能安胎。母體气血逆乱,胎兒自然难安。
亦未有母氣安而胎反墮者。所以金匱有懷妊六七月。胎脹腹痛惡寒。少腹如扇。用附子湯溫其臟者。然認證不果。不得妄行是法。一有差誤。禍不旋踵。非比芩、術之誤。猶可延引時日也。
館師吳百川子。年二十餘。素有夢交之疾。十月間患傷寒。頭疼足冷。醫用發散消導。屢汗而昏熱不除。反加喘逆。更一醫。用麻黃重劑。頭面大汗。喘促愈甚。或者以為邪熱入里。主用芩、連。或者以為元氣大虛。議用冬、地。爭持未決。始求治於石頑。診之六脈瞥瞥。按之欲絕。
正陽欲脫亡之兆。急須參、附。庶可望其回陽。遂疏回陽返本湯。加童便以斂陽。一劑稍寧。三啜安臥。改用大劑獨參湯加童便。調理數日。頻與稀糜而安。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學中,並沒有母親身體平靜,然而胎兒反而墜落的情況。因此,《金匱要略》中有記載,在懷孕六七個月時,如果出現腹部脹痛、畏寒,下腹部感覺像被風扇吹拂的情況,可以使用「附子湯」來溫暖內臟。但必須確認症狀是否符合,不可隨意使用此方法,一旦有錯誤,後果會馬上發生,這不像使用黃芩、白術等藥物錯誤時,還能拖延一些時間。
我的學生吳百川,年約二十多歲,一直有夢見交合的毛病。十月份時感染了傷寒,頭疼腳冷,醫治時用了發散和消導的方法,多次發汗,但熱病仍無法消除,反而加重了呼吸困難。後來又找了一位醫生,使用了大量的麻黃,頭部和臉部大量出汗,呼吸困難更為嚴重。有人認為這是邪熱進入內部,主張使用黃芩、黃連;有人認為是元氣嚴重衰弱,建議使用冬蟲夏草、熟地等藥物,意見無法統一。他開始尋求石頑的治療。石頑診察後發現他的脈象快速且微弱,似乎有陽氣瀕臨脫離的跡象,緊急需要使用人參和附子,纔有可能輓救陽氣。於是開出了「回陽返本湯」,並加上童尿來收斂陽氣。服用一劑後,病情稍微緩解,經過三次飲服後得以安眠。之後改用大量的人參湯,加上童尿,經過幾天的調理,飲食漸漸變得正常,病情逐漸穩定。
洪德敷女。於壬子初冬。發熱頭痛。胸滿不食。已服過發散消導藥四劑。至第六日。周身痛楚。腹中疼痛。不時奔響。屢欲圊而不可得。口鼻上唇。忽起黑色成片。光亮如漆。與玳瑁無異。醫者大駭辭去。邀石頑診之。喘汗脈促。而神氣昏憒。雖證脈俱危。喜其黑色四圍有紅暈鮮澤。
若痘瘡之根腳。緊附如線。他處肉色不變。許以可治。先與葛根黃芩黃連湯。加犀角、連翹、荊、防、紫荊、人中黃。解其肌表毒邪。俟其黑色發透。乃以涼膈散加人中黃、紫荊、烏犀。微下二次。又與犀角地黃湯加人中黃之類。調理半月而安。此證書所不載。惟龐安常有玳瑁瘟之名。
白話文:
洪德敷的女兒,在壬子年的初冬,發燒頭痛,胸悶不思飲食。已經服用過發散消導藥四劑。到第六天,全身疼痛,腹部疼痛,時不時發出奔響聲,多次想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出。口鼻上唇突然出現一片黑色,光亮如漆,與玳瑁無異。醫生十分害怕,就辭去了。邀請石頑前來診斷。病人喘息出汗,脈搏急促,神氣昏沉。雖然證脈都十分危急,但石頑欣喜於黑色四圍有紅色光暈,鮮豔潤澤。
如同痘瘡的根基,緊密地附著如線,其他地方的肉色沒有變化。石頑認為可以治療。先給她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入犀角、連翹、荊芥、防風、紫荊、人中黃,解開她肌表毒邪。等到黑色發透,就用涼膈散,加入人中黃、紫荊、烏犀,輕微瀉下兩次。再給她服用犀角地黃湯,加入人中黃等藥物。調養半個月後,病人就痊癒了。這個病症書上沒有記載,只有龐安常有「玳瑁瘟」的名稱。
而治法未備。人罕能識。先是牙行徐順溪患此。誤用發散消克藥過多。胃氣告匱。辭以不治。又綢鋪王允吉侄。患此瀕危。始邀予往。其口目鼻孔皆流鮮血。亦不能救。一月間。親歷此證十餘人。大抵黑色枯焦不澤。四圍無紅暈。而灰白色黯者。皆不可救。其黑必先從口鼻至顴頰目胞兩耳及手臂足脛。
甚則胸腹俱黑。從未見於額上肩背陽位也。有武員隨任家丁黃姓者。患傷寒半月。道經吳門。泊舟求治。詢其同伴云。自渡淮露臥受寒。恣飲燒酒發熱。在京口服藥。行過兩次。熱勢略減。而神昏不語。不時煩擾。見其唇舌赤腫燥裂。以開水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察其兩寸瞥瞥虛大。
白話文:
當時醫治這種病的方法還不完善,很少有人懂。之前牙行的徐順溪得了這種病,誤用了過多的發散消克藥,導致胃氣衰竭,最後不治身亡。後來綢鋪王允吉的侄子也得了這種病,病危了,才請我去看。他的口、眼、鼻孔都流鮮血,我也無能為力。一個月內,我親眼見過十幾個患這種病的人,他們大多面色黑枯焦,沒有光澤,周圍沒有紅暈,而且呈現灰白色黯淡的顏色,這些人都是不可救治的。黑色通常先從口鼻蔓延到顴頰、眼胞、兩耳、手臂和足脛。嚴重者甚至胸腹都變黑,但從未見過額頭、肩背陽位變黑。有一個姓黃的武員,是任家的家丁,得了傷寒半個月,路過吳門時,靠岸求醫。他同伴說,他渡淮河時露宿受寒,又大量飲用燒酒發熱。在京口服藥後,病熱稍微減退,但神志昏迷不語,經常煩躁不安。我看到他的嘴唇和舌頭又紅又腫,乾燥開裂,給他喝開水他就咽,不給就不想喝。檢查他兩寸脈象,發現脈象虛大跳動。
關寸小弱。按久六脈皆虛。曰。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與導赤瀉心湯。一啜神識稍寧。泊舟一日夜。又進二帖。便溺自知。次早解維。復延往診。而脈靜神安。但與小劑五苓去桂易門冬二帖。囑其頻與稀糜。可許收功也。錢順所素有內傷。因勞力感寒。發熱頭痛。醫用表散藥數服。
胸膈痞悶不安。以大黃下之。痞悶益甚。更一醫。用消克破氣藥過傷胃氣。遂厥逆昏憒。勢漸瀕危。邀石頑診之。六脈縈縈如蜘蛛絲。視其舌上。焦黑燥涸異常。此熱傷陰血。不急下之。真陰立槁。救無及矣。因以生地黃黃連湯。去黃芩、防風。加人中黃、麥門冬、酒大黃。
白話文:
病人脈象微弱,按壓很久,六脈都虛弱。這是熱氣傳到手少陰心經的表現。於是給他服用瀉心湯,喝了一碗後神志稍微清醒,停船休息了一天一夜。又喝了兩帖,大小便恢復正常。第二天早上解開船纜,再次請石頑前來診治,脈象平穩,神志安寧。只給他開了一點五苓散,去掉了桂枝,換成了麥冬,囑咐他多喝稀飯,應該可以痊癒。錢順原本就有內傷,因為勞累受寒,發熱頭痛,醫生用解表藥治療,吃了幾劑後,胸膈痞悶難受,於是用大黃瀉下,結果痞悶更嚴重。又找了一個醫生,使用消積破氣的藥,傷了胃氣,導致昏迷厥逆,情況越來越危險。於是請石頑診治,六脈細弱如蜘蛛絲,舌頭焦黑乾燥異常。這是熱傷陰血,不能急著瀉下,真陰耗竭就會無救了。因此用生地黃黃連湯,去掉了黃芩、防風,加了人中黃、麥冬、酒大黃。
另以生地黃一兩酒浸搗汁和服。夜半下燥矢六七枚。天明覆下一次。乃與生脈散二帖。以後竟不服藥。日進糜粥調養。而大便數日不行。魄門迸迫如火。令用導法通之。更與異功散調理而安。
陳瑞之七月間患時疫似瘧。初發獨熱無寒。或連熱二三日。或暫可一日半日。發熱時煩渴無汗。熱止後則汗出如漉。自言房勞後乘涼所致。服過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桔等十餘劑。煩渴壯熱愈甚。因邀石頑診之。六脈皆洪盛搏指。舌胎焦枯。唇口剝裂。大便五六日不通。
白話文:
使用以下的生地黃(一兩)浸泡在酒裡,然後搗碎取汁飲用。在半夜時分,排出六到七個乾燥的排泄物。第二天早晨再進行一次排便。接著給予生脈散(二帖)。從此之後,不再服用任何藥物。每日進食稀粥來調養身體。然而,幾天後沒有排便,肛門有如火焰般炙熱。應使用導引法來通便。之後,再用異功散來調理身體,使病情穩定。
陳瑞之在七月期間感染了一種類似瘧疾的疾病。發病初期只有熱症,沒有寒症。熱症可能持續兩到三天,或者暫時好轉一天半天。發熱時會感到口渴,但不出汗。熱症結束後,會出汗如淋浴。他自己認為是房事過度後又乘涼所導致的。他服用過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桔等十多種藥物。但他的口渴和高熱情況反而更加嚴重。因此,他請石頑來診治。脈象顯示都洪大且有力,舌頭表面乾枯,嘴脣乾裂,大約五到六天沒有排便。
病家雖言病起於陰。而實熱邪亢極。胃府剝腐之象。急與涼膈加黃連、石膏、人中黃。得下三次。熱勢頓減。明晚復發熱煩渴。與白虎加人中黃、黃連。熱渴俱止。兩日後左頰發頤。一晬時即平。而氣急神昏。此元氣下陷之故。仍與白虎加人參、犀角、連翹。頤復焮發。與犀角、連翹、升柴、甘、桔、鼠黏、馬勃二服。
右頤又發一毒。高腫赤亮。另延瘍醫治其外。調理四十日而痊。同時患此者頗多。良由時師不明此為濕土之邪。初起失於攻下。概用發散和解。引邪氾濫而發頤毒。多有腫發綿延。以及膺脅肘臂數處如流注潰腐者。縱用攻下解毒。皆不可救。不可以為發頤小證而忽諸。
白話文:
病人雖然說病是從陰寒開始的,但實際上是熱邪過盛,胃部腐敗的症狀。馬上用清熱瀉火藥加入黃連、石膏、人中黃,瀉下三次後,熱勢減輕。晚上又發熱口渴,就用白虎湯加入人中黃、黃連,熱渴都止住了。兩天后左臉頰腫痛,一會兒就平息了,但氣喘神昏,這是元氣下陷造成的。就又用白虎湯加入人參、犀角、連翹。臉頰又腫起來,就用犀角、連翹、升柴、甘草、桔梗、鼠黏、馬勃,服用了兩劑。
右臉頰又長了一個毒瘡,又紅又腫又亮。就另外找了外科醫生治療,治療了四十天才痊癒。當時很多人都得了這種病,都是因為醫生不了解這是濕土之邪引起的,初期沒有用瀉下藥,只用發散和解藥,結果導致邪氣蔓延,長出毒瘡。很多人腫痛持續不斷,蔓延到胸脅肘臂等處,像流水一樣潰爛。即使後來用瀉下解毒藥,也無濟於事。不可因為臉頰腫痛是小症狀就忽略它。
山陰令景昭侯弟介侯。遼東人。患時疫寒熱不止。舌苔黃潤。用大柴胡下之。煩悶神昏。雜進人參白虎、補中益氣。熱勢轉劇。頻與芩、連、知母不應。因遣使兼程過吳。相邀石頑到署。診之左脈弦數而勁。右脈再倍於左。而周身俱發紅斑。惟中脘斑色皎白。時湖紹諸醫群集。
莫審胸前斑子獨白之由。因論之曰。良由過服苦寒之劑。中焦陽氣失職。所以色白。法當透達其斑。兼通氣化。無慮斑色不轉也。遂用犀角、連翹、山梔、人中黃。晝夜兼進二服。二便齊行。而斑化熱退。神清食進。起坐徐行矣。昭侯曦侯。同時俱染其氣。並進蔥白、香豉、人中黃、連翹、薄荷之類。
白話文:
山陰令景昭侯的弟弟介侯,是遼東人。他患了時疫,寒熱不停,舌苔黃潤。醫生用大柴胡湯來治療他。然而,介侯卻出現了煩悶神昏的症狀,於是醫生又加入人參白虎湯和補中益氣湯。但熱勢反而加劇,即使使用芩、連、知母等藥物也無效。
於是,景昭侯派人快馬加鞭前往吳地,邀請名醫石頑到府診治。石頑診脈後發現,介侯左脈弦數而勁,右脈是左脈的兩倍,而且全身都出現了紅斑,唯獨中脘部位的斑色皎白。當時,湖州的許多醫生都聚集在一起,卻無法解釋胸前斑點為何獨白。
石頑分析道:「這是因為介侯過度服用苦寒的藥物,導致中焦陽氣失職,所以斑色才會發白。現在應該要透達其斑,同時促進氣化,斑色自然就會轉變。」於是,他開了犀角、連翹、山梔、人中黃的藥方,晝夜服藥兩劑。服藥後,介侯二便通暢,斑點化熱退去,精神清明,食慾恢復,能夠起身走動。
景昭侯和曦侯也同時染上了時疫,他們都服用了蔥白、香豉、人中黃、連翹、薄荷等藥物。
皆隨手而安。
吳介臣傷寒。餘熱未盡。曲池雍腫。不潰不消。日發寒熱。瘍醫禁止飲食。兩月餘。日服清火消毒藥。上氣形脫。倚息不得臥。渴飲開水一二口。則腹脹滿急。大便燥結不通。兩月中用蜜導四五次。所去甚難。勢大瀕危。邀石頑診之。其脈初按繃急。按之絕無。此中氣逮盡之兆。
豈能復勝藥力耶。乃令續進稀糜。榻前以鴨煮之。香氣透達。徐以汁啜之。是夕大便。去結糞甚多。喘脹頓止。飲食漸進。數日後腫亦漸消。此際雖可進保元、獨參之類。然力不能支。僅惟穀肉調理而安。近松陵一人過餌消導。胃氣告匱。聞穀氣則欲嘔。亦用上法。不藥而痊。
白話文:
一切都順其自然。吳介臣患傷寒,餘熱未消,曲池腫脹,既不潰爛也不消退,每天發寒發熱。庸醫禁止他飲食,兩個多月以來,每天服用清熱解毒藥,結果導致氣虛形脫,只能倚靠著坐著喘氣,無法平躺。喝兩口水就會腹脹滿,大便乾燥不通,兩個月裡用蜂蜜導泄四五次,排泄都很困難,病情危重。邀請石頑診治,石頑把脈發現脈象初按繃緊,用力按下去則消失,這是中氣將要耗盡的徵兆。
怎麼可能再經受得住藥力的摧殘呢?於是石頑便指示他繼續食用稀粥,在床邊用鴨子燉粥,香味四溢。慢慢地用湯汁來喝,當天晚上就排泄出許多結糞,喘脹也立即停止,飲食漸漸恢復,幾天后腫脹也逐漸消退。雖然此時可以服用保元、獨參等藥物,但身體虛弱,無法承受,只能用穀物肉類調養身體,慢慢恢復。最近松陵有一個人因為服用消導藥物,胃氣耗竭,聞到穀物味道就想嘔吐,也用同樣的方法,不藥而癒。
徽商黃以寬。風溫十餘日。壯熱神昏。語言難出。自利溏黑。舌苔黑燥。唇焦鼻煤。先前誤用發散消導藥數劑。煩渴彌甚。恣飲不徹。乃求治於石頑。因諭之曰。此本伏氣鬱發。更遇於風。遂成風溫。風溫脈氣本浮。以熱邪久伏少陰。從火化發出太陽。即是兩感。變患最速。
今幸年壯質強。已逾三日六日之期。證雖危殆。良由風藥性升。鼓激周身元氣。皆化為火。傷耗真陰。少陰之脈不能內藏。所以反浮。考諸南陽先師。原無治法。而少陰例中則有救熱存陰承氣下之一證。可藉此以迅埽久伏之邪。審其鼻息不鼾。知腎水之上源未絕。無慮其直視失溲也。
白話文:
徽州商人黃以寬,患風溫病已十多日,身體發熱、神智昏迷,言語困難,大便稀溏且呈黑色,舌苔黑而乾燥,嘴唇焦裂,鼻樑上沾滿黑色污垢。先前誤服了散寒消導藥物數劑,反而導致口渴更加嚴重,大量飲水也無法解渴。於是,他向石頑醫生求治。
石頑醫生告訴黃以寬,這病症是體內伏氣鬱積而發,又遇上風邪,才導致風溫。風溫的脈象本應浮現,但由於熱邪在少陰經久久潛伏,從火化之氣發散到太陽經,形成兩種病邪交感,病情變化極快。
如今黃以寬年富力強,身體健壯,病程已超過了三日六日,雖然症狀危重,卻也說明先前誤服的風藥性升,鼓動周身元氣,皆化為火,損傷了真陰,少陰經的脈氣無法內藏,所以反倒浮現。參考南陽先師的醫術,本無治療此症的辦法,但少陰經例中卻有救熱存陰承氣湯下之一證,可以借此快速清除久伏的邪氣。觀察黃以寬的鼻息並不鼾聲如雷,說明腎水的上源尚未斷絕,無需擔心會出現直視失溲的症狀。
時歙醫胡晨敷在坐。相與酌用涼膈散加人中黃、生地黃。急救垂絕之陰。服後下溏黑三次。舌苔未潤。煩渴不減。此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更與大劑涼膈。大黃加至二兩。兼黃連、犀角。三下方得熱除。於是專用生津止渴。大劑投之。舌苔方去。而津回渴止。此證之得愈者。
全在同人契合。無分彼此。得以挽回。設異論紛紜。徒滋眩惑。安保其有今日哉。上仁淵祖道臺時疫大義。謹按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土為受盛之區。平時汙穢之物。無所不受。適當歲氣並臨。則從分野疏豁之隅。蒸騰郁發。不異瘴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
白話文:
當時一位名叫胡晨的醫生正在坐診,他和病人一起喝了涼膈散,並加入人中黃和生地黃,急救快要斷氣的病人。病人服藥後三次拉肚子,排出了黑色便,但舌苔依然沒有潤濕,煩渴也未減輕,說明這杯水不足以熄滅火勢。胡晨又給病人開了大劑量的涼膈散,其中大黃加到了二兩,並加入黃連和犀角。三次服藥後,病人身上的熱症才消退。於是胡晨專門用生津止渴的藥方,加大劑量給病人服用,舌苔終於消失,津液恢復,口渴也止住了。病人能痊癒,全靠大家同心協力,不分彼此,才能挽回性命。如果意見紛紜,只會徒增困惑,又怎麼可能會有今天的結果呢?上仁淵祖道臺曾經對時疫大義有過闡述,他說時疫之邪氣都源於濕土鬱蒸而發,土是消化吸收的地方,平時污穢之物,無所不受。適逢歲氣並臨,就會從地脈疏通的地方蒸騰發散,就像瘴霧一樣毒害人體。這種病邪可能發於山川原野,也可能發於河流溝渠。
人觸之者。皆從口鼻流入募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於左。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而犯於胃。所以右手脈盛也。陽明居太陽之裡。少陽之外。為三陽經之中道。故初感一二日間。邪犯募原。但覺背微畏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痠麻。此為時疫之報使。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
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或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內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滯。則有譫語發狂。舌苔黃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陰虛。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至夜發熱之患。至於發呃發噦。
白話文:
人體接觸到疫病時,病邪會從口鼻進入,到達募原,並沿著陽明經脈傳播,因此右手脈搏會比左手強勁。這是因為濕邪侵犯脾胃,脾胃屬土,濕邪屬濕,同類相吸,所以右手的陽明經脈才會脈象強盛。陽明經脈位於太陽經的內側,少陽經的外側,是三陽經的中間通道。因此,在感染初期的一兩天,病邪侵犯募原,會出現背部輕微畏寒、頭部昏沉脹痛、胸膈部悶脹、手指酸麻等症狀,這就是時疫的先兆,與傷寒一感染就發熱頭痛不同。
到了第三天之後,病邪趁機從體表入侵,就會出現昏沉發熱、頭部出汗,甚至咽喉腫脹、發斑等症狀。如果病邪趁機從體內入侵,或與飲食結合,就會出現嘔吐、腹脹、胃部嘈雜、失血、腹瀉、吐蛔蟲等症狀。如果患者平時津液不足,又有食物積滯,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發狂、舌苔黃黑、便秘等症狀。如果患者平時陰虛體質,就會出現頭面部發紅發熱、足膝部發涼、夜間發熱等症狀。此外,還會出現打嗝、呃逆等症狀。
冷汗喘乏。煩擾瘛瘲等證。皆因誤治所致也。大抵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溫熱之邪。自里達表。疫癘之邪。自陽明中道。隨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也。以邪既伏於中道。不能一發便盡。故有得汗熱除。二三日復熱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得見表熱者。有表和復見里證者。
總由邪氣內伏。故屢奪屢發。不可歸咎於調理失宜。復傷風寒飲食也。外解無如香豉、蔥白、連翹、薄荷之屬。內清無如滑石、芩、連、山梔、人中黃之屬。下奪無如硝、黃之屬。如見發熱自利。則宜葛根、芩、連。胸膈痞滿。則宜枳、桔、香附。嘔吐呃逆。則宜藿香、芩、連。
白話文:
患者出現冷汗、喘乏、煩躁、痙攣等症狀,都是因為誤治造成的。一般來說,傷寒的邪氣由表傳入裡,溫熱的邪氣由裡達表,疫癘的邪氣則從陽明經絡的中間傳播,會根據表裡虛實的情況而發病,並非循着經絡的順序傳播。由於邪氣已經潛伏在身體的中間,無法一次性完全發散,因此可能出現汗出熱退後,兩三天又復熱如前的情況;也有可能出現瀉下裡頭和緩後,兩三天又出現表熱的症狀;還有可能出現表證和緩後,又出現裡證的症狀。
這些反复發作的現象,都是因為邪氣內伏所致,不應該歸咎於調理失宜、再次受風寒或飲食不當。針對外感,可以使用香豉、蔥白、連翹、薄荷等藥物;針對內熱,可以使用滑石、黃芩、黃連、山梔、人中黃等藥物;針對下焦濕熱,可以使用硝石、黃連等藥物。如果患者出現發熱且腹瀉,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如果患者出現胸膈痞滿,可以用枳實、橘皮、香附;如果患者出現嘔吐呃逆,可以用藿香、黃芩、黃連。
衄血下血。則宜犀角、丹皮。發斑咽痛。則宜犀角、牛蒡。煩渴多汗。則宜知母、石膏。愈後食復勞復。則宜枳實梔豉。隨證加葳蕤、茯苓、丹皮、芍藥之類。皆為合劑。而香豉、人中黃又為時疫之專藥。豉乃黑豆所盦。得濕熱之氣。釀成敗穢之質。故能引領內邪。從巨陽蒸汗而解。
人中黃本甘草所制。漬以滓穢。專解臟腑惡毒。從下而泄。同氣相求之妙。莫過於此。以其總解溫熱時行。外內熱毒也。當知其證雖有內外之殊。一皆火毒為患。絕無辛溫發散之例。每見窮鄉無醫無藥之處。熱極恣飲涼水。多有浹然汗出而解者。此非宜寒涼不宜辛熱之明驗乎。
白話文:
鼻子流血、便血,就應該用犀角、丹皮。身上發斑點、喉嚨痛,就應該用犀角、牛蒡。煩躁口渴、出汗多,就應該用知母、石膏。病好了之後又吃多了、又勞累,就應該用枳實、梔子、豉。根據不同的症狀,還可以加上葳蕤、茯苓、丹皮、芍藥等等,都是要一起使用的。香豉、人中黃是專門針對時疫的藥物。豉是用黑豆發酵製成的,它可以吸附濕熱之氣,變成敗壞的物質,因此能夠引導體內的邪氣,從太陽穴部位發汗而解。
人中黃是用甘草製成的,浸泡在糞便中,專門用來解毒臟腑的惡毒,從下部排出。這就是同氣相求的奇妙之處。因為它可以總體解除溫熱時行的疾病,包括內外熱毒。要知道,雖然症狀有內外之分,但都是火毒引起的,絕不能用辛溫發散的藥物。很多時候,在窮鄉僻壤沒有醫生和藥物的地方,病患熱極了就狂喝涼水,很多都能很快出汗而解,這就是寒涼比辛熱更適合的明證。
況當庚申金運。北政少陽相火司天之歲。目今又在三氣之中。主令客氣。俱屬相火。一切風燥辛熱。皆不可犯。每見時師用羌、獨、柴、前、蒼、芷、芎、防之類引邪上逆亢熱彌甚者。以風燥之藥。性皆上升橫散。如爐冶得鼓鑄之力也。用樸、半、檳榔、青皮、木香等耗氣之藥胸膈愈加痞滿者。
揠苗助長之道也。有下證已具。而遲疑不敢攻下。屢用芩、連不應者。此與揚湯止沸不殊也。至於發狂譫語。舌苔焦黑。而大便自利。證實脈虛。不可攻者。及煩熱痞悶。冷汗喘乏。四肢逆冷。六脈虛微不受補者。皆難圖治也。時疫變證多端。未能一一曲盡。謹陳大略數則。
白話文:
如今正值庚申金運,北方少陽相火主宰天運之年。現今又處於三氣之中,主令客氣都屬相火。一切風燥辛熱之物都不可犯。常看到一些醫生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蒼朮、芷草、芎藭、防風等引邪上逆,反倒加重亢熱。這些風燥之藥,性皆上升橫散,就像冶煉時用鼓風機助火一樣。而用樸硝、半夏、檳榔、青皮、木香等耗氣之藥,胸膈反而更加痞滿,這就如同揠苗助長一樣。有些病人已經有了下證,卻遲疑不敢攻下,反覆使用黃芩、黃連卻無效,這就如同用熱水止沸一樣無濟於事。至於發狂譫語、舌苔焦黑、大便自利,證實脈虛,不可攻下者,以及煩熱痞悶、冷汗喘乏、四肢逆冷、六脈虛微不受補者,這些病症都難以治療。時疫變證多端,無法一一詳盡,僅在此概述幾點。
庶不負憲恩之澤及黎庶。垂問芻蕘也。
飛疇治鄭月山女。寡居二十載。五月間忽壯熱多汗。煩渴。耳聾脅痛。月山為女科名宿。謂證屬傷寒。委之他醫。用柴、葛、桂枝等劑。其熱彌甚。汗出不止。胸滿昏沉。時時噫氣。邀予診之。右脈數大。左脈少神。舌苔微黑。此伏氣自內少陽發出。故耳聾脅痛。法當用白虎清解。
反行發表。升越其邪。是以熱渴轉甚。汗出多。故左脈無神。胃液耗。故昏沉胸滿。其噫氣者。平素多郁之故。今元氣已虛。伏邪未解。與涼膈去硝黃易栝蔞根、丹皮、竹葉。一服熱減得睡。但汗不止。倦難轉側。或時欲嘔。此虛也。以生脈加棗仁、茯神、白芍。扶元斂陰。
白話文:
希望能不負朝廷恩澤和百姓期望,因此向草根百姓請教。
飛疇治療鄭月山的女儿,她寡居二十年。五月间突然发高烧,出很多汗,口渴,耳聋,肋骨疼痛。月山是妇科名医,认为女儿的病症是伤寒,就将她转交给其他医生。其他医生用柴胡、葛根、桂枝等药剂治疗,但她的热症更加严重,汗出不止,胸闷昏沉,不时打嗝。于是邀请我诊治。她的右手脉搏跳动快而有力,左手脉搏微弱无力,舌苔微黑。这是体内积聚的寒气从少阳经发出来,所以导致耳聋、肋骨疼痛。应该用白虎汤来清热解毒。
错误地使用了发表解表的药物,导致寒邪上行,病情反而加重,所以出现了热渴加剧、出汗过多。因此左手脉搏无力,胃液耗损,所以出现昏沉、胸闷。打嗝是因为她平时郁结较多,现在元气虚弱,寒邪未解。因此将凉膈散中的硝黄换成栝楼根、丹皮、竹叶。服药一剂后,热症减轻,能睡着了,但汗出不止,疲倦难于翻身,有时想呕吐。这是元气虚弱的表现。因此用生脉散加上枣仁、茯神、白芍,以扶助元气、敛阴止汗。
兼進粥飲以扶胃氣。渴止汗斂。而脈轉虛微欲絕。此正氣得補。而虛火潛息之真脈也。復與四君、歸、地。調補而痊。
白話文:
同時提供粥類飲食來扶助胃氣,直到口渴停止和汗液收斂。但脈象轉為虛弱微細,接近消失。這表示正氣得到了補充,虛火已經潛伏並平息,呈現出真正脈象的狀態。接著再給予四君子、當歸、地黃等藥物,進行調補直至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