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凡例(六則) (1)
凡例(六則) (1)
1. 凡例(六則)
一醫學自軒岐仲景,一脈相承;而近世名家,視素問為迂遠不切,傷寒論為古法不可以治今病;至於靈樞金匱,並其書而未聞也。是編首列靈素病機,次則金匱治例,以冠諸論。第文辭質奧,非膚淺輩可知;故詳加釋義,以明其旨。獨不及傷寒論者,以傷寒纘緒二論,先梓行世故也。
一藝術之學,惟醫林最繁,汗牛充棟,莫可名喻。然靈素金匱而外,求其理明辭暢,如王安道、趙嗣真、趙養葵、張景岳、喻嘉言者,指不多屈。即歷代名醫,造藝各有所長,文理不能兼善;故選擇方論,如披沙揀金。況多支辭復義,彼此互引,不得不稍為筆削。
其文氣有不續處,略加片語以貫之;辭義有不達處,聊易數字以暢之。一切晦滯難明者,雖出名賢,概置不錄。
一各證治例,類次系諸論之後,皆從古相承,未能逐一辨其出自某某。有例雖明確,而治未允當者,或經治驗,或加體會,易以對證方藥;非故為舉措,變亂成則也。然亦不過如匠氏之繩墨,又必臨病審察,隨其所稟之偏勝,形志之苦樂而為處方;所以一例後有主二三方者。
如金匱例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並主之。所謂醫不執方,合宜而用者,其斯之謂歟?
一古今治按,如儒者之歷科程文;而諸家所輯方書,都未之及。且從古立言,止就一端而論;人之所患,都兼併不一。非詳究古人治驗,不能識治法之奧;故於諸按中,擇其可以為法者,附列論例之末。非若類按之泛引稗官野史,以混耳目。
一論中所用諸方,祖方各歸其源,專方各隸本門。更有不專一門,不歸一源之方,曾採用於前者,以後但著見於某門,不復疊載。祖方則循序貫列,令知某湯中加某藥,即為某方治某病。究其出入增減之意,便獲古人用藥心法。蓋臨病制方,原非作意師古;即如善於奕者,下手輒成譜勢,與醫者之投劑不殊。然古方中,有極峻厲,極迅烈,難於輕試者;有順逆反正配合,寒熱補瀉互用,深奧難明其理者;有故用相反之性,激其成功者;有奇兵暫用,隨手轉關者。各於方後發明其義,則極峻厲、極奇奧諸方,皆為常勝之師;庶學者胸中不膠執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斯不愧乎大方,洵非專守藥性用藥者,可同日而語也。間有古方因病雜合,而制難於取法者,稍為更易,以合本條治例;方下標名改定,不敢混廁以浼先哲也。
一是編證類次第,悉如準繩;而所輯方論,更迭出入。肇是甲申,迄今癸酉;歲逾五甲,稿凡十易;勒成一十六卷。而所選不欲太繁,繁則郢書燕說,讀者愈滋其惑;又不能太簡,簡則井蛙鼴鼠,臨證罔知所措。務在廣搜歷覽,由博反約;千古名賢至論,統敘一堂;八方風氣之疾。
白話文:
[凡例(六則)]
一、中醫學源自黃帝內經,一脈相承。然而近代的一些名家,認為《黃帝內經》過於迂腐,不符合實際,認為《傷寒論》的古法無法應對現代疾病。甚至對於《靈樞》和《金匱要略》這兩部重要著作,他們連聽都未曾聽過。本書開篇列出了《靈樞》和《素問》中的疾病機理,接著是《金匱要略》中的治療範例,以此作為全書的開頭。但是,這些文獻的語言質樸深奧,不是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因此,我們詳細地加以解釋,以闡明其含義。唯一沒有涉及到的是《傷寒論》,因為《傷寒論》和《纘緒》兩書已先行出版。
二、在所有的技藝中,醫學是最繁複的一門。相關的書籍浩如煙海,無以名狀。然而,在《靈樞》、《素問》和《金匱要略》之外,想要找到像王安道、趙嗣真、趙養葵、張景嶽、喻嘉言等人的作品,其中理論清晰,文筆流暢的,卻屈指可數。即使歷代名醫,他們的技藝各有長處,但在文理上未必都能兼顧。因此,選擇方論就像淘金一樣,必須精心挑選。況且,許多文獻中充斥著冗餘的辭藻和重複的義理,相互引用,使得文氣斷裂。不得不進行一些修改,以使文氣連貫,辭義暢達。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內容,即便是出自名家之手,也一律不予錄用。
三、各種病症的治療原則,被編排在各論的後面,這些原則都是從古至今相傳下來的,無法一一追溯其來源。有些原則雖然明確,但其治療方法未必恰當。有些經過臨牀實踐,有些則經過深入思考,根據具體症狀調整了藥方,這並非刻意改變傳統,也不是為了破壞既有的規則。然而,這就如同木工的墨斗和尺子一樣,必須根據具體病情,考慮到病人的體質和精神狀態,才能開出適當的處方。因此,在一個原則後面,可能有兩個或三個主要的治療方案。
四、古今的治療案例,就像儒生的科舉文章,而各家編輯的方書都未曾提及。此外,古人寫作時,往往只從一個角度出發,而實際上,病人所患的疾病往往複雜多變,不只是一種。如果不詳細研究古人的治療經驗,就無法真正理解治療方法的奧妙。因此,本書在各個案例中,選擇了那些值得借鑑的,放在各論的最後。這些案例不會像某些書籍那樣,隨意引用稗官野史,混淆視聽。
五、本書中使用的各種藥方,祖傳的藥方各自歸屬於其起源,專門的藥方則歸屬於各自的門類。還有一些藥方,既不專屬於某一門類,也不歸屬於某一源頭,如果以前曾經使用過,以後只會標注出在哪個門類中出現過,不再重複列出。對於祖傳的藥方,我們遵循一定的順序,使其連貫,以便讀者瞭解在某湯中加入某種藥物,就會成為另一種藥方,用於治療某種疾病。通過研究藥方之間的變化和增減,可以領悟古人使用藥物的方法。實際上,面對疾病製定藥方,並非刻意模仿古人。就像一個擅長下棋的人,每下一子就能形成一種棋局,這和醫生開處方是相同的道理。然而,古方中有些藥方極為猛烈,難以輕易嘗試;有些藥方則巧妙地搭配了寒熱、補瀉,令人難以理解;有些藥方故意使用相反的藥性,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藥方則是奇兵突擊,隨手即可轉換策略。我們在每個藥方後面解釋其含義,這樣,即使是極為猛烈或奇異的藥方,也能成為治病的良方,讓學習者不再固守「古方無法應對現代疾病」的觀念。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大師級的人物,遠遠超過那些只懂得藥物性質和使用方法的人。有時候,古方因為病情複雜而混合使用,很難找到適用的範例,我們會稍作修改,使其符合該條目的治療原則,並將修改後的藥方命名,不敢混雜,以免玷污先賢的智慧。
六、本書中病症的分類和排列,都遵循一定的標準。而所編輯的藥方和理論,經歷了多次修改,從甲申年開始,直到癸酉年,跨越了五十年,共修改了十次,最終編成了十六卷。我們在選擇內容時,不希望過於繁瑣,否則就像郢書燕說一樣,讓讀者更加困惑。同時,也不能過於簡略,否則就像井底之蛙和鼴鼠一樣,面對具體病例時無從下手。我們的目標是廣泛蒐集資料,由博返約,將歷代名醫的精華理論匯總在一起。各地的風氣和疾病,也能在這裡得到全面的介紹。這樣,後世修煉身心的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該如何前行,而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則會在岔路口迷失方向,請他們不要涉足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