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一 (2)
卷一 (2)
1. 中風(類中匯入)
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喎僻。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
舌即難言。口吐涎。
寒邪之脈緊束。故浮緊並見於寸口。絡脈從經脈左右雙行。當邪入之時。不治。至邪隨絡脈流行。緩急牽引。故口眼喎斜不遂。邪在於絡。則不營於肌膚。故不仁。邪在於經。則外不滋於肉。故身重而不勝。所謂入腑入臟者。以胃為六腑之總司。心為五臟之君主。諸腑經絡受邪。
變極則歸於胃。胃得之則熱甚。津液壅溢為痰涎。閉塞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也。諸臟受邪。極而變者。亦必歸於心。心得邪。則神散而樞機息。舌者心之竅。機息則舌縱廉泉開。舌縱則難以言。廉泉開則口流涎也。主以侯氏黑散。祛之從外而散。取菊花之甘寒杜風。兼牡蠣、礬石之澀。
使藥積腹中。以助祛風之力也。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寸口脈遲。知營氣不及而為亡血。寸口脈緩。知衛虛邪入而為中風。衛不外布於經。則為癮疹身癢。營不內榮於心。則客邪混鬱於胸中。害其宗氣之布息。故胸滿而短氣。治以風引湯。引之從內而泄。故用大黃引領甘寒諸藥鎮攝虛風。即以石脂、牡蠣填塞復入之路。靈樞所謂久塞其空。謂之良工是也。
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古今錄驗續命湯。痱病者。營衛氣血不養於內外。故身體不用。機關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證有虛有實。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得之。內經所謂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是也。實者是風寒暑濕感之。虛者不可以實治。
治則愈散其氣血。此方明言治中風痱。乃營衛之實邪。故用續命。即麻黃湯之變方。加乾薑開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風痹。當歸和血。人參益氣。芎藭行血散風。其並治咳逆上氣面浮者。亦為風寒而致也。
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千金三黃湯。
此六氣斂束筋經。陽氣不布。內搏於心。則神亂而煩熱。以熱鬱於內。不得達表。所以惡寒。經日而不發熱。以邪氣內賊。故不欲飲食耳。方以千金取名。寶之至也。觀千金方引用。明注仲景三黃湯。其為金匱原名可知。用麻黃為君者。以其能通陽氣而開痹也。痹非得汗不開。
然內虛當慮。故以大劑黃耆佐之。而虛復有寒熱不同。虛熱則用黃芩。虛寒則加附子。不易之定法也。
白話文:
治療中風導致手臂麻木、口眼歪斜的狀況,重點在於疏通經絡、放鬆筋骨。把脈時,如果寸口脈浮而且緊,緊代表體內有寒氣,浮則代表氣血虛弱。寒氣和虛弱互相搏擊,邪氣就會停留在皮膚表面。脈浮代表血虛,導致絡脈空虛,外邪趁虛而入卻無法排出。邪氣可能侵犯左邊或右邊,邪氣侵入後反而會逐漸減緩,而身體的正氣則會變得急迫。正氣牽引邪氣,導致口眼歪斜、肢體活動不順。如果邪氣在絡脈,會使肌膚麻木;如果邪氣在經脈,身體會感到沉重無力;如果邪氣進入腑,就會神志不清,不認得人;如果邪氣進入臟,就會難以說話、口吐唾液。
寒邪導致脈象緊縮,所以寸口脈會同時出現浮和緊。絡脈從經脈兩側平行分布,當邪氣侵入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邪氣就會隨著絡脈流動,牽引身體導致口眼歪斜。如果邪氣在絡脈,就不能滋養肌膚,所以會麻木。如果邪氣在經脈,就不能滋養肌肉,所以身體會感到沉重無力。所謂邪氣入腑入臟,是以胃為六腑的總樞紐,心為五臟的主宰。各個腑的經絡受到邪氣侵擾,最終都會歸於胃。胃受到邪氣影響會產生熱,導致津液堆積形成痰涎,阻塞神氣的出入通道,所以會神志不清。各個臟器受到邪氣侵擾,最終也會歸於心。心受到邪氣影響,神氣就會渙散、機能停止。舌頭是心臟的開竅,機能停止就會導致舌頭鬆弛、廉泉穴打開,舌頭鬆弛就難以說話,廉泉穴打開就會流口水。治療上使用侯氏黑散,從外部驅散邪氣。使用菊花的甘寒之性來驅散風邪,同時搭配牡蠣、礬石的收澀之性,讓藥物積聚在腹中,加強驅風的力量。
如果寸口脈呈現遲緩的狀態,遲代表體內有寒氣,緩則代表氣血虛弱。如果營氣運行緩慢,代表氣血耗損;如果衛氣運行緩慢,代表中風。邪氣侵入經脈,就會導致身體發癢、出現風疹。如果心氣不足,邪氣就會侵入體內,導致胸悶、氣短。
寸口脈遲,代表營氣不足,氣血耗損。寸口脈緩,代表衛氣虛弱,邪氣侵入導致中風。衛氣無法在體表正常運行,就會出現風疹、身體發癢。營氣無法滋養心臟,就會讓邪氣在胸中鬱結,阻礙宗氣的運行,所以會胸悶氣短。治療上使用風引湯,引導邪氣從體內排出。使用大黃引導甘寒的藥物,鎮攝虛弱的風邪,並用石脂、牡蠣來填補邪氣入侵的通道。正如《靈樞經》所說的「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中風導致手腳癱瘓,身體無法自主控制,不能說話,神志不清、不知道疼痛的地方,或者身體僵硬無法轉動。古今錄驗續命湯可以用於治療這種情況。手腳癱瘓是因為營衛氣血無法滋養身體內外,導致肢體不能正常活動,關節功能失常,精神萎靡。但這種病症有虛實之分,虛證是由於飲食、房事過度、情緒波動等原因導致,就像《內經》所說的「內奪而厥」,就會出現失語癱瘓。實證是由於感受風寒暑濕等外邪所致。虛證不能用治療實證的方法來治療,那樣會更加耗損氣血。這個藥方說明治療中風癱瘓,是屬於營衛氣血受邪的實證,所以使用續命湯,這是麻黃湯的變方。加入乾薑來疏通受寒而導致的血痹,加入石膏來解除肌膚受到風邪侵襲的狀況,當歸調和氣血,人參補益氣血,芎藭活血散風。同時治療咳嗽、氣喘、面部浮腫的症狀,也是因為風寒引起的。
中風導致手腳拘攣、全身關節疼痛、煩躁發熱、心神不寧、怕冷、整天不想吃飯,使用千金三黃湯。
這是因為六種外感邪氣束縛筋脈經絡,陽氣無法正常運行,內擾心臟,就會導致心神不寧、煩躁發熱。熱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到體表,所以會怕冷,整天不發熱是因為邪氣侵犯內臟,所以不想吃飯。這個藥方使用「千金」命名,表示其珍貴。參考千金方的引用,明確指出仲景的三黃湯,說明這個方子就是金匱要略裡的原方。使用麻黃作為主藥,是因為它能夠疏通陽氣,解除痹阻。痹症如果不出汗就無法解除,但是如果體內虛弱就要考慮這個問題。所以使用大劑量的黃耆來輔助,而虛弱又有寒熱的不同,虛熱就用黃芩,虛寒就加附子,這是不可改變的治療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