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中風(類中匯入)

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近效白朮附子湯。

腎氣虛乏之人。外風直入無禁。而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其頭間重眩之苦。至極難耐。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故處方全不用風藥。但用附子暖其水臟。白朮、甘草暖其土臟。水土一暖。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而頭苦重眩食不知味之證除矣。

千金云。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輸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偏枯者。身半不隨。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甲乙經云。溫臥取汗。則巨針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言微知。則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氏。作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入陰。後入陽。治之先補於陰。後瀉於陽。發其汗。身轉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氏。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風痹者。風寒濕諸痹類風狀。風勝則周身走注疼痛。寒勝則骨節掣痛。濕勝則麻木不仁。(此言賊風諸痹痛風之大綱也。)

石頑曰。千金述岐伯中風大法有四。方治頗繁。今每例採一專方。為逐證之綱旨。如偏枯用八風續命湯。風痱用竹瀝飲子。風懿用獨活湯。風痹用附子散。此大略宗兆。余方不能具載。千金所謂變動枝葉。各依端緒以取之。端緒愈紛。則探求愈惑。圓機之士。諒不能固守成則也。

趙養葵云。河間所謂中風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平日飲食起居動靜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

觀河間之論。則以風為末。而以火為本。世之尊劉氏者。專守主火之說。殊不知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黃飲子之方可見矣。故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專以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又當以六味丸為主。

果是水虛。辛熱之藥。與夫參、耆之品。俱不可加。

東垣云。有中風者。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六脈沉伏。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亦間有之。形盛氣衰故也。觀東垣之論。當以氣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

白話文:

中風(類似中風症狀的歸納)

因為身體虛弱導致頭重、頭暈,痛苦到極點,甚至不知道食物的味道。這時候應該溫暖肌肉,補養脾胃,增強精氣。近期有效的方劑是白朮附子湯。

腎氣虛弱的人,外來的風邪會直接侵入,不受阻擋,並且挾帶腎中的濁陰之氣,向上逆行攻擊,導致頭部極度沉重暈眩,難以忍受。加上胃氣也虛弱,所以不知道食物的味道。因此,處方不使用任何祛風的藥物,而是用附子來溫暖腎臟(水臟),用白朮、甘草來溫暖脾胃(土臟)。當水土溫暖起來,濁陰之氣就會向下走,頭重頭暈、食不知味的症狀自然就會消除。

《千金方》中說,岐伯認為中風的主要類型有四種:一是半身不遂(偏枯),二是手腳不聽使喚(風痱),三是突然昏倒(風懿),四是肢體麻木疼痛(風痹)。一般來說,許多急發的疾病都與風有關,剛開始症狀輕微,人們往往不會察覺。應該盡快服用續命湯,並在相關穴位進行艾灸治療。風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岐伯所說的這四種是最嚴重的類型。

半身不遂是指身體一半不能動彈,肌肉偏一側不用而疼痛,說話不清楚,但神智清醒。病變位置在皮膚肌肉之間,應該溫暖臥床發汗,補足虛弱的部分,減去過多的部分,這樣才能恢復健康。(《甲乙經》說,溫暖臥床發汗,可以用粗大的針來治療。)

手腳不聽使喚是指身體不疼痛,四肢不能控制,神智略有混亂,說話稍微能聽懂,這種情況可以治療;如果說不出話,就無法治療。

突然昏倒是指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喉嚨像被東西堵住一樣(有書說是像打嗝有聲音),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病變位置在內臟,先侵犯陰經,再侵犯陽經。治療時先補養陰虛,再瀉陽熱,使身體發汗,如果身體變得柔軟就能活,如果不能發汗,身體僵硬,七天就會死亡。(有書說,眼下和鼻人中左右發白可以治療,如果出現一黑一紅且吐沫,就無法治療。)

肢體麻木疼痛是指風、寒、濕等各種痹症,類似風的症狀。風邪勝盛則全身遊走疼痛,寒邪勝盛則骨節牽拉疼痛,濕邪勝盛則麻木不仁。(這裡說的是外感風邪引起的各種痹症和痛風的大致情況。)

石頑說,《千金方》引用岐伯關於中風的四種主要類型,治療方法非常複雜。現在每種情況都選用一個專門的方劑,作為每種症狀的主要治療方向。比如半身不遂用八風續命湯,手腳不聽使喚用竹瀝飲子,突然昏倒用獨活湯,肢體麻木疼痛用附子散。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治療方向,其他的方劑無法全部列出。《千金方》所說的“變動枝葉”,是讓醫生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治療方法。如果細節太多,反而會讓人迷惑。靈活變通的醫生,應該不會固守固定的方法。

趙養葵認為,河間學派所說的“中風癱瘓”,並不是指肝木的風邪過盛而突然發病,也不是外感風邪所致。而是因為平時飲食起居、動靜失調,心火過盛,腎水虛弱,不能制約心火,導致陰虛陽盛,熱氣鬱積,心神昏亂,筋骨不能活動而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也有因為情緒過度激動而突然發病的。情緒過度激動都會導致熱盛,世俗所說的“風”,只是看到表面現象而忘記了根本原因。

從河間學派的觀點來看,風只是表面現象,火才是根本原因。世上推崇劉完素的人,只堅持火熱的觀點,卻不知道火的過剩是因為水的不足。劉完素原本是以補腎為根本,從他的地黃飲子這個方劑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中風也應該以真陰虛為根本。但是陰虛分為兩種,一種是陰中的水虛,一種是陰中的火虛。如果是火虛,就應該以地黃飲子為主;如果是水虛,就應該以六味丸為主。

如果是水虛,辛辣溫熱的藥物,以及人參、黃耆等補氣的藥物都不能使用。

東垣認為,有些人中風時會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痰液很多,說話不清楚,脈象沉伏。這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虛導致的疾病。一般來說,人到中年,氣血衰弱,或者因為憂愁、喜悅、憤怒等情緒傷到氣,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年輕力壯的時候不會有這種情況。如果身體肥胖的人,有時也會有這種情況,這是因為形體強壯而氣血衰弱導致的。從東垣的觀點來看,應該以氣虛為主,即使有風邪,也是乘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