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一 (4)
卷一 (4)
1. 中風(類中匯入)
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兩許煎服。夫三生飲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奪旗之將,必多用人參駕馭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足取敗。觀先哲用參、附,其義可見矣。若遺尿手撒口開眼合鼻鼾,為不治證;然用前藥,多有得生者。
丹溪云:人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半身不遂者,四物加薑汁、竹瀝;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四君子佐薑汁、竹瀝;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二陳加星、半、竹瀝、薑汁之類。觀丹溪之論,平正通達,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多不效,或少延而久必斃者。
何也?蓋半身風廢,須察脈辨證,兼痰兼熱為是;乃指左為血病,右為氣病,教人如此認證,內經則無此說也。左半雖血為主,非氣以統之則不流;右半雖氣為主,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故肝膽居左,其氣常行於右;脾臟居右,其氣常行於左;往來灌注,周流不息,豈可執著哉?
凡治一偏之病,法宜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盍觀樹木之偏枯者,將溉枯者乎?抑灌其未枯者使之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至若一味攻擊其風痰死血,是相引喪亡而已。
喻嘉言曰:河間指火為訓,是火召風入,火為本,風為標矣;東垣指氣為訓,是氣召風入,氣為本,風為標矣;丹溪指痰為訓,是痰召風入,痰為本,風為標矣。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而有之;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而風從外入者,必挾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
治法:風邪從外入者,必驅之使外出;然挾虛者,非補虛則風不出;挾火者,非清熱則風不出;挾氣者,非開鬱則風不出;挾濕者,非導濕則風不出;挾痰者,非豁痰則風不出。王安道謂:審其為風,則從內經;審其為火、為氣、為痰,則從三子;徒較量於彼此之間,得非拘泥而執一耶?
王節齋曰: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痠痛不舉諸證,以血虛亡血痰飲為言,是論其致病之根源;至於得病,則必有所感觸,或因六淫七情,遂成此病。此血與痰為本,而外邪為標;其病中於皮膚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而未入臟腑。故邪在皮膚肌肉,則不知痛癢、麻木不仁,如有物一重貼於其上;或如蟲蟻遊行,或洒洒振寒,或腫脹,或自汗;遇熱則或癢,遇陰寒則沉重痠痛。邪入血脈筋絡,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難於屈伸舉動,或走注疼痛。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凡脈所經所絡,筋所會所結,血氣津液所行之處,皆凝滯郁遏,不得流通而致然也。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某病屬某臟而雜治之哉?
薛立齋云: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經云: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故諸方多言:皆由氣虛體弱、營衛失調、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然左半體者,肝腎所居之地;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槁,不能滋養。
白話文:
當這個時候,一般的藥物怎麼可能打通上下的氣血呢?必須趕快服用三生飲一兩,再加上人參二兩左右一起煎煮服用。三生飲是疏通經絡、化解痰液的藥方,就像衝鋒陷陣的將軍,一定要多用人參來駕馭邪氣,並補足正氣,否則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招致失敗。看看前賢使用人參、附子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如果出現大小便失禁、手腳撒開、嘴巴張開、眼睛閉合、打鼾等症狀,就是不治之症。但是使用之前的藥方,也有很多人因此而活下來。
朱丹溪說,人有氣虛、血虛、濕痰等不同情況。左手脈搏微弱,以及左半邊身體癱瘓的,用四物湯加上薑汁、竹瀝。右手脈搏微弱,以及右半邊身體癱瘓的,用四君子湯佐以薑汁、竹瀝。如果氣血兩虛而且痰多的,用二陳湯加上星、半夏、竹瀝、薑汁之類的藥材。朱丹溪的理論平和通達,很多人都遵從他。但是如果只用他的理論來治療,大多沒有效果,或者只是稍微延長一點時間,最終還是會死亡。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半身不遂,必須仔細觀察脈象,辨別證型。兼有痰和熱才是正確的。把左邊認為是血病,右邊認為是氣病,這樣教人辨證,在《內經》中是沒有這種說法的。左半邊雖然以血為主,但沒有氣的統帥就不能運行;右半邊雖然以氣為主,但沒有血的依附就容易散失。所以肝膽在左邊,它的氣常常運行於右邊;脾臟在右邊,它的氣常常運行於左邊。這樣往來灌注,周流不息,怎麼可以執著於一方呢?
凡是治療身體一邊的疾病,方法應該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看看那些樹木,偏枯的一邊,是應該灌溉枯萎的那一邊呢?還是應該灌溉沒有枯萎的那一邊,讓它生長茂盛,進而使枯萎的那一邊也條暢起來呢?至於一味地攻擊風邪、痰液、死血,只會加速死亡而已。
喻嘉言說,河間學派認為火是病因,是火招來了風,火是根本,風是標;東垣學派認為氣是病因,是氣招來了風,氣是根本,風是標;丹溪學派認為痰是病因,是痰招來了風,痰是根本,風是標。然而一個人的身體,常常兼有這三種情況。為什麼不說是因為陽虛,邪氣侵犯空竅為根本,而風邪從外進入,一定會挾帶體內原有的邪氣,可能是火、氣、痰,而成為標呢?
治療方法,風邪從外進入的,一定要驅除使它外出。然而挾帶虛弱的,不補虛就無法驅逐風邪;挾帶火的,不清熱就無法驅逐風邪;挾帶氣的,不疏解鬱悶就無法驅逐風邪;挾帶濕的,不排除濕氣就無法驅逐風邪;挾帶痰的,不化痰就無法驅逐風邪。王安道說,診斷是風,就要遵循《內經》的理論;診斷是火、氣、痰,就要遵循三子學派的理論。只是在彼此之間比較衡量,難道不是拘泥而執著於一方嗎?
王節齋說,古人論述中風、偏枯、麻木、痠痛、無力等症狀,都以血虛、亡血、痰飲來說明,這是論述它們致病的根源。至於發病,一定有所感觸,或是因為六淫邪氣、七情所致。所以血和痰是根本,外邪是標。疾病侵襲皮膚、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還沒有進入臟腑。所以邪氣在皮膚肌肉,就感覺不到疼痛,麻木不仁,好像有東西貼在上面,或是像蟲蟻在遊走,或是發冷顫抖,或是腫脹,或是自汗。遇到熱會發癢,遇到陰冷則會感到沉重痠痛。邪氣進入血脈筋絡,則會出現手腳、手指、手掌、肩膀、背部、腰部、膝蓋僵硬,無法伸屈活動,或是遊走性疼痛。這些都是從皮毛到筋骨的疾病。凡是脈絡所經過的地方,筋所會聚的地方,血氣津液所運行的地方,都會凝滯鬱塞,不能流通,因此導致疾病。又何必一定要強行將某病歸於某經,某病歸於某臟,而雜亂治療呢?
薛立齋說,邪氣在氣,氣就會發動;邪氣在血,就會產生血的疾病。《內經》說,陽氣的運行就像天地間的疾風一樣,這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的病變。所以很多醫方都認為這是由於氣虛體弱,營衛失調,腠理不密,邪氣乘虛而入。然而左半邊身體,是肝腎所在的地方,肝主筋,腎主骨,肝藏血,腎藏精,精血枯竭,不能滋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