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中風(類中匯入)

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風病多因熱甚。惟其血熱。故風寒之氣一襲之。則外寒束內熱而為痛。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語。其真中風者。當辨其中臟中腑而治之。眼瞀者中於肝經。舌不能言者中於心經。唇緩便秘者中於脾經。鼻塞者中於肺經。耳聾者中於腎經。此五者病深。

多為難治。然五臟雖中風邪。皆其經絡受病。若傷其真臟。百無一生矣。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肢不能舉。口不能言。中腑者。多兼中臟。如左關脈浮弦。面目青。左脅偏痛。筋脈拘急。目瞤頭眩。手足不收。坐踞不得。此中膽兼中肝也。如左寸脈浮洪。

面赤汗多惡風。心神顛倒。語言謇澀。舌強口乾。忪悸恍惚。此中小腸兼中心也。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面唇黃。汗多惡風。口喎語澀。身重怠惰嗜臥。肌膚不仁。皮肉瞤動。腹脹不食。此中胃兼中脾也。如右寸脈浮澀而短。鼻流清涕。多喘。胸中冒悶短氣。自汗聲嘶。四肢痿弱。

此中大腸兼中肺也。如左尺脈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俯仰。兩耳虛鳴。骨節疼痛。足痿善恐。此中膀胱兼中腎也。議其臟腑經脈之病。可因人隨證而施。不必拘其方藥也。繆仲淳曰。凡言中風。有真假內外之別。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之人。卒為所中。

中臟者死。中腑者。飲食便溺艱澀。中經絡者。重則成廢人。輕可調理而瘳。治之之法。先以解散風邪為急。次則補養氣血。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若大江以南。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所稟亦異。其地絕無剛猛之風。而多濕熱之氣。質多柔脆。往往多熱多痰。真陰既虧。內熱彌甚。

煎熬津液。凝結為痰。壅塞氣道。不得通利。熱甚生風。亦致卒然僵仆。類中風證。或不省人事。或語言謇澀。或口眼喎斜。或半身不遂。其將發也。外必先顯內熱之候。或口乾舌苦。或大便閉澀。小便短赤。此其驗也。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濕熱相火中痰中氣是也。

此即內虛暗風。確係陰陽兩虛。而陰虛者為多。與外來風邪迥別。法當清熱順氣開痰以治標。次當補養氣血以治本。設若誤用真中風風燥之劑。則輕者變重。重則必死。故凡內燥生風。及痰中之證。治痰先清火。清火先養陰。最忌燥劑。

張介賓曰。風之為病最多。誤治者。在不明其表裡耳。蓋外風者。八方之所中也。內風者。五臟之本病也。八風自外而入。必先有發熱惡寒。頭疼身熱等證。顯然可察也。五風由內而病。則絕無外證。而忽病如風。其由內傷可知也。雖既非外感。而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何也。蓋肝主風而藏血。血病則無以養筋。筋病掉眩強直。諸變百出。此皆肝木之化。故云皆屬於風。後世不明此義。不惟類風認為真中。而且以內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誤亦甚矣。夫外感者。邪襲肌表。故多陽實。內傷者。由於七情。故多陰虛。凡臟氣受傷。

白話文:

因為筋骨偏廢而無法使用。風病多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只有體內血熱,當寒氣侵入時,外來的寒冷會束縛體內的熱氣而產生疼痛,所以有「治療風病要先治療血,血運行了風自然會消失」的說法。真正的中風,應該分辨是哪個臟腑受損來治療。眼睛昏花是肝經受損,舌頭無法說話是心經受損,嘴唇鬆弛、便秘是脾經受損,鼻塞是肺經受損,耳聾是腎經受損。這五種情況病況都比較深,多半難以治療。雖然五臟都可能受到風邪侵襲,但都是經絡受病,如果傷到真正的臟器,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

中風影響到血脈的,外表沒有六經的症狀,體內沒有大小便的阻礙,但會出現肢體無法舉動、口不能言的情況。中風影響到腑的,多半會同時影響到臟。像是左關脈浮弦,臉色發青,左邊胸脅疼痛,筋脈拘攣,眼皮跳動,頭暈目眩,手腳不受控制,無法坐立,這是膽受損同時也影響到肝。像是左寸脈浮洪,臉色發紅、多汗怕風,心神錯亂,說話困難,舌頭僵硬口乾,心悸恍惚,這是小腸受損同時也影響到心。像是右關脈浮緩或浮大,臉色和嘴唇發黃,多汗怕風,口歪說話困難,身體沉重疲倦嗜睡,皮膚麻木不仁,肌肉抽動,腹脹不吃東西,這是胃受損同時也影響到脾。像是右寸脈浮澀而短,流鼻涕,多喘,胸悶氣短,自汗聲嘶,四肢無力,這是大腸受損同時也影響到肺。像是左尺脈浮滑,臉色暗黑,腰背痛牽引到小腹,無法彎腰仰身,耳朵經常嗡鳴,骨節疼痛,腳無力且容易恐懼,這是膀胱受損同時也影響到腎。可以根據各人情況和症狀來判斷臟腑經脈的病症,加以治療,不必拘泥於固定的藥方。

繆仲淳說,凡是說到中風,有真假、內外的區別。西北地區地勢高寒,風氣剛猛,真氣虛弱的人,容易突然被風邪侵襲。傷到臟的會死亡,傷到腑的會導致飲食和排便困難,傷到經絡的,嚴重的會變成廢人,輕微的可以調理痊癒。治療的方法,首先要以解除風邪為主,其次要補養氣血。這是真正外來風邪引起的症狀。

至於長江以南地區,天地的風氣不同,人的體質也不同。這裡沒有剛猛的風,而是多濕熱的氣候。人的體質多半柔弱,容易產生熱和痰,體內真陰虧虛,內熱更加嚴重,煎熬津液,凝結成痰,阻塞氣道,導致不通暢,熱極生風,也會突然昏倒,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可能會不省人事,說話困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將要發病時,外表一定會先出現內熱的症狀,例如口乾舌苦,大便乾澀,小便短少赤紅。這是判斷依據。河間所說的這種病是自己保養不當,水無法制約火;丹溪所說的濕熱相火、中痰、中氣也是這個意思。

這其實是內虛生暗風,確實是陰陽兩虛,其中陰虛的比較多,和外來風邪引起的截然不同。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順氣、化痰為主,這是治標的方法;其次應該補養氣血,這是治本的方法。如果誤用治療真正中風的燥熱藥劑,輕的也會變重,重的必定會死亡。因此,凡是內燥生風,以及痰阻的病症,治療痰要先清火,清火要先養陰,最忌諱使用燥熱的藥物。

張介賓說,風引起的疾病很多,治療錯誤的原因在於不了解病症的表裡。外風是四面八方侵入的,內風是五臟本身的疾病。外來的風從外部侵入,一定會先有發熱惡寒、頭痛身熱等症狀,比較容易觀察。內生的風從內部產生,則沒有外在症狀,而突然像風一樣發病,可以判斷是由於內傷所引起的。雖然不是外感,但《黃帝內經》說「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都屬於風」,「各種暈眩都屬於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肝主風並儲藏血液,血液生病就不能滋養筋脈,筋脈生病就會出現暈眩、強直等各種變化,這些都是肝木變化引起的,所以說都屬於風。後人不明此理,不僅把類風當成真中風,而且把內奪暴厥等症狀也都當成風,實在是太錯誤了。外感是邪氣侵襲肌膚表面,所以多半是陽實證;內傷是由於七情所引起,所以多半是陰虛證。凡是臟氣受損,都應該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