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中風(類中匯入)

脾病者,病在肢體,或多痰飲;腎病者,或在骨髓,或在二陰;心病者,或在血脈,或在神志;肺病者,或在營衛,或在聲音;肝病者,或在筋爪,或在血脈。此五臟之類風,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惟東垣獨得其義,曰:「有中風者,卒然昏憒,不省人事,此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

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故多犯之,豈非陰虛之病乎?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則人必病;根本敗,則人必危。所謂根本者,真陰也。人知陰虛惟一,而不知陰虛有二。如陰中之水虛,則病在精血;陰中之火虛,則病在神氣。蓋陽衰則氣去,故神志為之昏亂,非火虛乎?陰虧則形壞,故肢體為之廢弛,非水虛乎?今以神離形壞之證,乃不求水火之源,而猶以風治,鮮不危矣。試以天道言之,其象亦然。凡旱則多燥,燥則生風;是風木之化從乎燥,燥則陰虛之候也。故凡治類風者,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則風燥自除矣。然外感者,非曰絕無虛證,氣虛則虛也;內傷者,非曰必無實證,有滯則實也。治虛者,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治實者,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此於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是當審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甚至有元氣素虧,卒然仆倒,上無痰,下失禁,瞑目昏沉,此厥竭之證,尤與風邪無涉。設非大劑參、附,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倘不能察其表裡,又不能辨其虛實,但以風之為名,多用風藥,不知風藥皆燥,燥復傷陰;風藥皆散,散復招風;以內傷作外感,以不足為有餘,是促人之死也。景岳全書曰:「凡類中風之多痰者,悉由中虛而然。」

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在腎者,以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而不知實脾堤水,非其治也。余嘗聞之俗傳云:「痰在周身,為病莫測。凡癱瘓瘛瘲、半身不遂等證,皆伏痰留滯而然。」若此,痰飲豈非邪類?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經絡之痰,蓋即津血之所化也。使果營衛和調,則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唯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敗,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為痰耳。此果痰也,果津血也,豈以津血之外,而別有所謂痰者耶?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必並津血而盡去之,庶乎可也。否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自可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隨去隨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而所盡者惟元氣也。矧復有本無痰氣,而妄指為痰,以誤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故凡治痰之藥,在元氣無傷而有壅滯者,乃可暫用分消,豈云無效?若病及元氣,而但知治標,則未有日用而不日敗者矣。李士材曰:「凡中風須辨血脈腑臟。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者之治各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加減;中腑,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通利之。若表裡證俱見,先與解表,而後攻裡。若外邪已解,

白話文:

中風(類中風的歸納)

脾臟生病,病症會出現在肢體,或是產生很多痰液。腎臟生病,病症可能在骨髓,或是生殖泌尿系統。心臟生病,病症可能在血管,或是精神意識方面。肺臟生病,病症可能在身體的防禦系統,或是聲音方面。肝臟生病,病症可能在筋和指甲,或是血管。這些五臟導致的類中風,沒有不是因為陰虛引起的。只有東垣先生特別了解這個道理,他說:有中風的人,會突然昏迷,失去知覺,這不是外來的風邪引起的,而是自身元氣虛弱導致的。

人到四十歲,陰氣自然會減少一半,身體機能也開始衰退,所以容易發生這種情況,這難道不是陰虛引起的疾病嗎?人從陽氣而生,但根本在陰氣。根本衰弱,人就一定會生病。根本敗壞,人就一定會危險。所謂的根本,就是真陰。人們只知道陰虛只有一種,卻不知道陰虛有兩種:如果陰中的水液虛少,病症就會出現在精血方面;如果陰中的火氣虛少,病症就會出現在精神方面。陽氣衰弱,氣就會散失,所以精神意識就會變得昏亂,這不是火氣虛弱嗎?陰液虧損,形體就會敗壞,所以肢體就會癱軟無力,這不是水液虛少嗎?現在看到精神意識不清,形體敗壞的症狀,卻不去尋找水火虛少的根源,仍然用治療風邪的方法來治療,很少有不危險的。試著用自然界的道理來解釋,道理也是一樣的。凡是乾旱的地方就會比較乾燥,乾燥就會產生風,這說明風木的變化是從乾燥而來的,而乾燥正是陰虛的表現。所以凡是治療類中風的,應該專注於培養補養真陰來挽救根本,這樣風和乾燥自然就會消除。然而,外感疾病,也不是完全沒有虛弱的症狀,氣虛就會導致虛弱;內傷疾病,也不是完全沒有實證,如果有積滯就會導致實證。治療虛症,應該觀察病症是在陰還是陽,然後直接補養。治療實證,只要觀察是因痰還是因氣引起的,然後暫時疏通。對於內傷和外感,以及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應該詳細審查是否有輕微或嚴重的區別,然後斟酌用藥。甚至有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突然倒地不起,上面沒有痰,下面大小便失禁,閉眼昏沉,這是元氣衰竭的症狀,尤其和風邪沒有關係。如果不用大量的參和附子,怎麼能希望在元氣將要耗盡的時候恢復呢?如果不能觀察病症的表裡,又不能辨別虛實,只是以中風的名義,大量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卻不知道治療風邪的藥物大多燥熱,燥熱反而會損傷陰液;治療風邪的藥物大多發散,發散反而會招來風邪。把內傷當作外感來治療,把不足當作有餘來治療,這是在加速人的死亡啊!景岳全書說,凡是類中風症狀中痰多的,都是因為中氣虛弱造成的。

痰就是水液,它的根本在腎,它的表現在脾。在腎方面,是因為水液不能歸於本源,水液泛濫就成為痰液。在脾方面,是因為飲食不能消化,脾土不能控制水液。所以治療痰液卻不知道健脾來控制水液,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我曾經聽說民間流傳說,痰液在全身,病情就難以預測。凡是癱瘓、抽搐、半身不遂等症狀,都是因為痰液積聚造成的。如果這樣說,痰液難道不是邪氣嗎?不去除痰邪,病怎麼會好呢?我說,你知道痰是怎麼產生的嗎?凡是經絡中的痰,其實就是津液和血液所變化而成的。如果身體的營氣和衛氣調和,那麼津液自然是津液,血液自然是血液,哪裡會有痰液呢?只是因為元陽虧損,身體機能衰敗,導致水中沒有氣,所以津液凝結,血液敗壞,都變成痰液。這到底是痰液呢?還是津液和血液呢?難道在津液和血液之外,還存在所謂的痰嗎?如果說痰液在經絡中,不用攻伐的方法就不能去除,那麼肯定會連津液和血液一起去除。這樣或許可以,否則怎麼可能單獨攻伐痰液,而津液和血液卻不受影響呢?津液和血液再次受到損傷,元氣更加衰竭,痰液隨去除隨產生,一定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為什麼治療痰液不能徹底,而消耗的卻是元氣。何況還有本來沒有痰氣,卻被錯誤地認為是痰液,而胡亂攻伐的人,真是太糊塗了。所以凡是治療痰液的藥物,在元氣沒有受到損傷,只是有積滯的情況下,才可以暫時使用分消的方法。難道說就沒有效果嗎?如果病症影響到了元氣,卻只知道治標,那麼每天用藥,病情就會每天惡化。李士材說,凡是中風,必須辨別是血脈、腑臟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如果病在血脈,就會出現口眼歪斜;如果病在腑臟,就會出現肢體功能廢退;如果病在臟器,就會有生命危險。三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如果病在血脈,並且有六經的症狀表現,就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如果病在腑臟,並且有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就用三化湯來通利;如果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就先用解表的藥物,然後再攻裡;如果外邪已經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