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發熱

東垣云。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大禁發汗。若飲食勞倦。雜病發熱。自汗表虛之證。認作有餘。誤用表藥發之。汗大出而表益虛也。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為外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為內傷。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

但左手脈平和。身不疼痛是也。人迎氣口俱緊盛。或舉按皆實大。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內外俱傷也。夏月火乘土位。濕熱相合。病多煩躁悶亂。四肢發熱。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皆濕熱相搏。鬱而不伸。故致熱也。發熱身疼。而身如熏黃者。濕熱也。一身盡痛發熱。

日晡所劇者。風濕也。汗出而身熱者。風熱也。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癉瘧也。中脘有痰。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但熱而煩。頭不痛。腳氣為病。大便堅。腳膝兩脛腫痛。

白話文:

東垣所言:

仲景論述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大忌發汗。

若因飲食勞倦、雜病發熱,導致自汗、表虛之證,卻誤認為有餘,而使用表藥發汗,則會汗出過多,表更加虛弱。

身盡熱者,屬於太陽病。 從外而內者為外傷。

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屬於少陽病。 從內而外者為內傷。

傷食令人頭痛、脈數發熱,但左手脈平和,身不疼痛,就是傷食的表現。

人迎脈和氣口皆緊盛,或舉按皆實大,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液,則屬於內外俱傷。

夏月火氣乘土位,濕熱相合,病多煩躁悶亂,四肢發熱,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皆因濕熱相搏,鬱而不伸,故致熱。

發熱身疼,而身如熏黃者,為濕熱。

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時分症狀加劇者,為風濕。

汗出而身熱者,為風熱。

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為癉瘧。

中脘有痰,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

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但熱而煩,頭不痛。

腳氣為病,大便堅,腳膝兩脛腫痛。

或枯細者。當其發時。亦發熱憎寒嘔惡。有似傷寒也。春夏之交。發熱而渴。或微惡寒。右手脈來數盛者。溫病也。身熱頭疼。自汗多眠。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風溫也。夏月大熱而渴。脈盛躁者。熱病也。夏月脈虛。身熱而喘乏者。傷暑也。四肢發熱。口舌咽乾。煩躁悶亂者。

心與小腸之火。乘脾土之位。脾主四肢。為諸陽之本。脾熱故四肢發熱。每日晡時憎寒壯熱。脈數盛而有痛處者。癰毒之將發也。

李士材治夏彝仲太夫人。年屆八十。因彝仲遠仕閩中。憂思成疾。忽發熱頭疼。醫以傷寒發散禁食。一劑而汗如浴。喘促神昏。其脈大無力。即令進食。而投參、耆、白朮、橘紅、甘草、煨姜。一劑而喘汗差減。倍用參、術至一兩。證愈七八。惟食未強。此火衰不能生土。加熟附、乾薑。服二月而痊。

白話文:

如果體質虛弱,發病時會發熱怕冷、嘔吐惡心,像是傷寒的症狀。春夏交替時,發熱口渴,或稍微怕冷,右手脈搏跳動快而有力,屬於溫病。全身發熱頭痛,自汗出得多,睡眠沉重,陽脈浮滑,陰脈軟弱,是風溫。夏天酷熱口渴,脈搏強勁而躁動,是熱病。夏天脈搏虛弱,全身發熱、呼吸困難、乏力,是傷暑。四肢發熱,口舌咽喉乾燥,煩躁不安,是心和小腸的火氣侵犯了脾胃,脾主四肢,是陽氣的根本,脾胃有熱氣,所以四肢發熱。每天下午憎寒發熱,脈搏跳動快而有力,並且有疼痛的地方,是癰毒即將發作。

李士材醫治夏彝仲的母親,年近八十,因為夏彝仲遠赴福建任官,憂思成疾,突然發熱頭痛,醫生誤認為是傷寒,用發散寒氣的藥物治療,並禁食,服用一劑藥後,汗出如浴,呼吸急促神志昏迷,脈搏有力不足,立刻讓她進食,並用人參、黃芪、白朮、橘紅、甘草和煨姜,服用一劑後,呼吸急促和出汗的狀況減輕,加倍使用人參和白朮,病情好轉七、八成,只是食慾不佳,這是因為火氣衰弱,不能滋養脾胃,因此加了熟地黃和乾薑,服用兩個月後痊癒。

2.

經云。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瘛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閉之病生矣。病機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五條分屬五臟證。)諸厥固泄。

皆屬於下。(謂下焦肝腎之病。)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謂上焦心肺之病。)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手少陽三焦經。)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手少陰心經。)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足太陽膀胱經。)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手厥陰心胞絡經。)諸脹腹大。

皆屬於熱。(足太陰脾經。)諸躁狂越。皆屬於心。(足陽明胃經。)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足厥陰肝經。)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手太陰肺經。)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手陽明大腸經。)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手太陽小腸經。)諸病水液。

白話文:

經書說,熱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出現霍亂、癰疽瘡瘍、神志不清、抽搐腫脹、嘔吐、流鼻血頭痛、骨骼變形、肌肉疼痛、出血、尿液異常、月經不調等病症。疾病機理說明:風邪導致的眩暈、抽搐等症狀都屬於肝臟病變;寒邪導致的收縮、牽引等症狀都屬於腎臟病變;氣機鬱結導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都屬於肺臟病變;濕邪導致的腫脹、滿悶等症狀都屬於脾臟病變;疼痛、瘙癢、瘡瘍等症狀都屬於心臟病變。(以上五種症狀分別屬於五臟病變。)下焦(肝腎)部位的虛寒、泄瀉等症狀屬於下焦病變;上焦(心肺)部位的痿症、喘息、嘔吐等症狀屬於上焦病變;熱邪導致的昏迷、抽搐等症狀屬於火邪入侵(手少陽三焦經);禁不住顫抖、神志不清等症狀屬於火邪入侵(手少陰心經);痙攣、脖子僵硬等症狀屬於濕邪入侵(足太陽膀胱經);逆氣上衝等症狀屬於火邪入侵(手厥陰心胞絡經);腹脹、腹大等症狀屬於熱邪入侵(足太陰脾經);躁狂、失控等症狀屬於心臟病變(足陽明胃經);暴躁、強直等症狀屬於風邪入侵(足厥陰肝經);伴有聲音的病症,敲擊時聲音如鼓聲,屬於熱邪入侵(手太陰肺經);肌肉腫脹、疼痛、酸麻、驚恐等症狀屬於火邪入侵(手陽明大腸經);反覆發作、水液混濁等症狀屬於熱邪入侵(手太陽小腸經);水液代謝異常的病症……

澄澈清冷。皆屬於寒。(足少陰腎經。)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足少陽膽經。)

按病機十九條。邵元偉分屬經臟。前五條各屬五臟之病。次二條兼該上下之病。後十二條分隸十二經證。而河間原病式從未論及。皆偏言盛氣實邪。立言若此。虛者何堪。故樓氏指其治法之偏。誠非過也。觀十九條中。除五臟上下外。其間屬火者五。屬熱者四。其外惟風寒濕三氣而已。

況五臟中之心臟。豈非亦屬火乎。今以全節類諸熱門。使學者比例而觀。庶寒熱熱盛之機。可瞭然無惑矣。

盛啟東云。治熱須辨真假。夫真熱則發熱惡寒。脈數有力。按之更實。煩躁口渴。大便燥。小便赤澀。或利臭積。發言壯厲。不欲近衣者是也。親乎表者宜發散。親乎里者宜通泄。假熱亦發熱惡寒。而足必不熱。脈大而虛。按之微弱。身雖熾熱而不躁不渴。或見虛狂躁渴而不能引飲。

白話文:

澄澈清冷的現象屬於寒性,這屬於足少陰腎經的範疇。各種嘔吐、胃酸、突然腹瀉、下墜感等症狀則屬於熱性,這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範疇。

按病機十九條,邵元偉將其分屬經絡臟腑。前五條分別屬於五臟的病症,接下來兩條兼顧上下部位的病症,後十二條則分別屬於十二經的證候。而河間的原病式從未討論過這些問題,只偏重於論述盛氣實邪,論述方式如此,虛症患者又如何應對?因此,樓氏指責其治療方法偏頗,實在不無道理。觀察十九條,除了五臟和上下部位之外,其中屬於火性的有五條,屬於熱性的有四條,其餘只有風寒濕三種氣而已。

何況五臟中的心臟,難道不也屬於火性嗎?現在將整篇文章歸類到熱門疾病,讓學習者以此作為類比,希望寒熱、熱盛的機理能夠一目了然,不再困惑。

盛啟東說,治療熱症必須辨別真假。真熱症表現為發熱惡寒、脈搏數而有力、按之更實、煩躁口渴、大便乾燥、小便赤澀、或利臭積聚、說話聲音洪亮、不願意靠近衣物等症狀。如果熱症屬於表症,應該採取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屬於里症,應該採取通泄的方法治療。假熱症也表現為發熱惡寒,但是足部一定不熱,脈搏雖然大但虛弱,按之微弱,身體雖然熾熱卻不煩躁不口渴,或者出現虛狂躁渴但無法飲水等症狀。

發過頃之即止。終不及聲高詈罵者也。經曰。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逆從。此之謂也。

雜病發熱。陰虛於下也。經云。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間而發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丹溪論晝夜發熱。晝重夜輕。口中無味為陽虛。午後發熱。夜半則止。口中知味為陰虛。陽全陰半。陽得以兼陰。陰不得以兼陽也。至於或晝或夜。或作或止。不時而發者。此脾胃氣血俱虛。火氣不寧之證。不可拘於晝夜之候也。陽虛責在胃。陰虛責在腎。蓋飢飽傷胃。勞役則兼傷脾。陽氣虛矣。房勞傷腎。竭力則傷肝。陰血虧矣。

白話文:

發燒一陣子就停止了,終究比不上那些大聲罵人的人。經書上說,寒熱有真假,治法有順逆,這就是這個道理。

各種疾病引起的發熱,都是因為陰虛造成的。經書上說,陰虛就會發熱。陽氣在外,是陰氣的衛護,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精神外散,貪慾無度,陰氣耗散,陽氣無處依附,就導致陽氣浮散到肌膚表層而發熱。實際上並不是有熱,應該用補養陰虛的方法治療。

丹溪先生論述晝夜發熱的情況,白天熱重晚上輕,口裡無味,這是陽虛;下午發熱,半夜就停止,口裡有味,這是陰虛。陽氣充足,陰氣不足,陽氣可以兼顧陰氣,陰氣卻不能兼顧陽氣。至於有時白天有時晚上發熱,有時發作有時停止,不按時發作的,這是脾胃氣血都虛,火氣不穩定的症狀,不能拘泥於晝夜的時辰。陽虛歸咎於胃,陰虛歸咎於腎。因為飢飽傷胃,勞役則兼傷脾,陽氣就虛了。房事過度傷腎,竭盡全力則傷肝,陰血就虧損了。

腎虛火不歸源。遊行於外而發熱者。煩渴引飲。面目俱赤。遍舌生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煙火上衝。兩足心似烙。痰涎壅盛。喘急氣促。脈洪大而數疾無倫。按之微弱者是也。法當導火歸源。誤用寒涼必殆。即或知其本虛而用補益。不辨陰虛陽虛。漫投參、術。則陽愈盛。而陰愈虛。

壯熱轉增。八味、桂、附之屬愈不敢施。不得已用知、枯、芩、連折之。必至燥渴咽痛腹痛泄瀉而死。凡暴熱不止。脈滑數。或洪盛。皆為實熱。宜隨表裡孰輕孰重而清理之。或脈雖沉而按之實堅者。為裡實。必用苦寒下奪之。若熱久不止。脈來虛數無力。服調補藥不應。飲食無味。

白話文:

腎臟虛弱,導致火氣上浮,無法歸於腎臟,外散發熱。病人會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臉色通紅,舌頭上佈滿刺痛感,嘴唇發黑乾裂,喉嚨感覺像有煙火往上衝,腳心灼熱,痰多呼吸急促,脈搏有力快速且不規律,但按下去卻微弱。治療方法應以引導火氣回歸腎臟為主,如果誤用寒涼藥物,病情會加重。即使知道是腎虛,但若不分陰虛陽虛,胡亂使用人參、黃芪等補益藥物,會導致陽氣更盛,陰氣更虛,熱症加重。八味、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更不敢使用。只能用知母、黃柏、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卻容易造成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腹痛腹瀉而死亡。凡是高燒不退,脈搏滑數或有力快速,都是實熱,應該根據表裡症狀的輕重,清理熱邪。如果脈象雖然沉,但按下去卻堅實,屬於裡實,必須用苦寒藥物瀉火。若熱症持續不退,脈搏虛弱无力,服用補益藥物沒有效果,飲食無味,則可能是虛熱。

或至夜煩渴。或反加乾咳者。此必陰血受傷。當以血藥調補其陰。則陽熱自化。陰陽虛盛之機。不可不審而急為轉關也。

〔診〕脈數為熱。浮數表熱。沉數里熱。無力虛熱。有力實熱。滑數心下結熱。緩而滑為熱中。牢為脾胃盛熱。若發熱而脈反沉細。或數疾無力者。病脈相反也死。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熱不止者死。脈弱四肢厥。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白話文:

有些人夜晚煩躁口渴,有些人反而出現乾咳,這都是陰血受傷的表現。應該用補血的藥物來調補陰血,這樣陽熱就會自然消退。陰陽虛實的變化機制不可不仔細觀察,要及時轉換治療方向。

診脈時,脈搏跳動快的是熱證,浮而快是表熱,沉而快是裡熱,無力而快是虛熱,有力而快是實熱,滑而快是心下有結熱,緩而滑是熱在內,脈搏有力而滑是脾胃有盛熱。如果發熱但脈搏反而沉細,或是脈搏快速而無力,這是病脈相反,預後不佳。如果病熱有火,則能活下來,脈搏洪大就是這種情況。如果脈搏浮而澀,或澀而伴有發熱,則預後不佳。如果發熱但脈搏平靜,則難以治療。如果脈搏盛而汗出不止,則預後不佳。如果脈搏虛弱而發熱不止,則預後不佳。如果脈搏微弱,四肢厥冷,不願見人,食慾不振,腹瀉不止,則預後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