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潮熱

潮熱有作有止。若潮水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若日三五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有虛有實。惟傷寒日晡發熱。乃胃實。別無虛證。其餘有潮熱者。當審其虛實。若大便堅澀。喜冷畏熱。心下愊然。睡臥不著。此皆氣盛。所謂實而潮熱也。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若胃氣消乏。

精神憔悴。飲食減少。日漸尫羸。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此屬虛證。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有每遇夜身發微熱。病人不覺。早起動作無事。飲食如常。既無別證可疑。只是血虛陰不濟陽。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有潮熱似瘧。

白話文:

潮熱的辨證論治

潮熱,指的是發熱時有間歇,如同潮水般漲落。

潮熱的表現

  • 有作有止: 發熱時有時無,有規律地發作和停止。
  • 如潮水之來: 發熱的程度如同潮水般漸漸上升,然後又逐漸下降。
  • 不失其時: 發熱的時機固定,每天都在特定時間發作。
  • 一日一發: 每天只發作一次。
  • 若日三五發者: 如果一天發作三到五次,則屬於發熱,而非潮熱。

潮熱的虛實辨證

潮熱有虛實之分:

  • 實證:

  • 傷寒日晡發熱: 傷寒病人在下午發熱,屬於胃實,沒有其他虛證。

  • 大便堅澀: 大便乾燥難解。

  • 喜冷畏熱: 喜歡冷卻的環境,怕熱。

  • 心下愊然: 心窩處感覺空虛不適。

  • 睡臥不著: 容易失眠。

  • 此皆氣盛: 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氣盛導致。

  • 所謂實而潮熱也: 這種情況屬於實證的潮熱。

  • 涼膈散、大柴胡輩下之: 可以使用涼膈散、大柴胡等藥物治療。

  • 虛證:

  • 胃氣消乏: 胃氣不足,消化功能減弱。

  • 精神憔悴: 精神萎靡,體力衰退。

  • 飲食減少: 食慾不振,吃得少。

  • 日漸尫羸: 日益消瘦。

  • 病雖暫去,而五心常有餘熱: 病症暫時消失,但手掌心、腳心和胸口仍然感到熱。

  • 此屬虛證: 這種情況屬於虛證的潮熱。

  • 宜逍遙散、小柴胡等加減: 可以使用逍遙散、小柴胡等藥物治療,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其他潮熱表現

  • 每遇夜身發微熱: 患者在夜晚會感覺輕微發熱,自己卻沒有察覺。
  • 病人不覺: 患者白天沒有明顯不適。
  • 早起動作無事: 早晨起床後活動自如。
  • 飲食如常: 食慾正常。
  • 既無別證可疑: 除了潮熱,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
  • 只是血虛陰不濟陽: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血虛,陰氣不足,導致陽氣偏盛。
  • 朝用加味逍遙散。暮用六味丸: 可以早上服用加味逍遙散,晚上服用六味丸。
  • 不應。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 如果以上藥物效果不佳,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加減八味丸治療。
  • 有潮熱似瘧: 有些潮熱表現得像瘧疾一樣。

總結

潮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實證潮熱多由氣盛引起,虛證潮熱多由氣虛、血虛、陰虛等因素導致。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選擇適當的藥物和方法進行治療。

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氣弱脈弦。服補藥不效者。此屬飲證。隨氣而潮。故熱亦隨飲而潮。於痰飲門求之。氣口脈滑。內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者。於傷飲食門求之。

白話文:

胸部和膈肌感到堵塞,背部心區疼痛,氣息微弱,脈搏呈弦狀。如果服用補益藥物沒有效果,這可能是飲症的表現。飲症會隨著氣流動而起伏,所以熱感也會隨著飲症的起伏而變化。在痰飲的診斷領域尋找病因。

氣口脈滑表示內部有積存的食物殘渣,常常在傍晚時開始發熱,第二天又恢復正常。這種情況應該從飲食傷害的角度進行診斷。

2. 惡寒(背惡寒)

經云。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而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惡寒者。雖當夏月。若遇風霜。欲得重綿。時覺凜凜戰慄如喪神守。此熱伏於裡。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服熱藥而愈者。何也。曰。病熱之人。

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藥與之。非殺而何。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屎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

白話文:

經書上說,陽氣虛弱就會感到外寒。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陽氣從上焦吸取氣息,用來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氣在體外,導致上焦不通,寒氣就獨自在外面,所以才會感到寒冷發抖,怕冷。即使是在夏季,只要遇到風霜,也會感到全身寒冷,時不時地發抖,像是失魂落魄一樣。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鬱積,反而覺得自己很冷,其實並非真正的寒症。有人可能會說,經常看到有人服用溫熱藥物後症狀就減輕了,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患熱病的人,其氣機上炎,鬱積成痰飲,阻礙了清氣上升,陰氣不能上升,熱病就更加嚴重。痰飲積聚遇到熱氣,也會暫時消退。熱氣助長邪氣,病症就會更加嚴重。有人可能會問,寒症這麼嚴重,誰敢用寒涼藥物治療呢?那不是要加重病情嗎?古人遇到戰慄的症狀,有用大承氣湯瀉去燥屎而痊癒的。惡寒戰慄,顯然是熱症,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

有衛氣虛衰。不能實表分肉而惡寒者。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發出表而惡寒者。有酒熱內郁。不得泄而惡寒者。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指迷茯苓丸。身前寒屬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

胃中有寒。理中丸。表虛惡賊風。上焦不通。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升陽益胃湯。開發上焦。以升陽明。出外溫之也。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皆有惡寒。非獨陽虛也。若脈浮緊。頭痛拘急。身疼微惡寒熱起。是外感。審時令輕重發散之。脈緩弱。

白話文:

當身體的衛氣不足,無法有效地分佈到體表時,就會感到寒冷。如果上焦有邪氣阻礙了營氣和衛氣的流通,也無法將陽氣升發到體表,同樣會感到寒冷。還有,如果體內有酒熱鬱積,無法順利排出,也會感到寒冷。背部發冷通常是痰飲的表現,就像仲景所說,如果心下有留飲,人就會背部發冷,像冰一樣冷。手掌心發冷則代表腹部也寒冷,如果魚肉上出現青色的血管,也代表胃中有寒氣。胃寒可以用理中丸治療。

如果體表虛弱,容易受風寒侵襲,上焦不通暢,陽氣被抑制,導致皮膚和肌肉得不到溫暖,就會出現寒慄。升陽益胃湯可以打開上焦,升發陽明之氣,溫暖體表。除了陽虛,外感、內傷、傷食、濕痰、火鬱等因素也可能導致惡寒。如果脈象浮緊,頭痛、身體拘緊,伴隨輕微的寒熱交替,屬於外感,要根據時令輕重選擇發散的藥物。脈象緩弱,則需要進一步觀察。

或氣口虛大。按之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熱。是內傷元氣證。補中益氣湯加桂、附二三分。以行參、耆之力。且益陽氣也。脈弦滑。噁心頭痛。飽悶溢酸。是內傷宿食。從傷食治。或脈來澀伏。腹滿煩熱喘促者。是冷食結滯於內也。當與溫消。枳實理中湯。審系肉食。加炮黑山楂一二錢。

脈滑或沉。周身疼痛而惡寒者。屬濕痰。乃痰在上焦。遏絕陽氣而然。肥人多此。宜二陳加二朮、羌、防。少佐桂枝。甚者先吐之。惡寒非寒。不戰而慄。從火鬱治。火鬱湯。若郁遏陽氣於脾土。令人惡寒者。東垣升陽散火湯。內虛里急。惡寒少氣。手足厥冷。少腹攣急。足脛疼酸。

白話文:

如果患者呼吸急促,按壓脈搏無力,還伴隨疲倦、手心發熱,這是內傷元氣的症狀,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附子,以增強人參、黃芪的藥效,同時補益陽氣。如果患者脈搏滑而弦,噁心頭痛,飽脹、泛酸,這是內傷宿食,需要從傷食的角度治療。如果患者脈搏細澀而沉伏,腹部脹滿,煩躁發熱,呼吸急促,這是由於吃冷食導致的食物積滯在體內,需要溫熱消導,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如果確認是因肉食積滯,可以加炮黑山楂。

如果患者脈搏滑利或沉細,周身疼痛並且畏寒,屬於濕痰症,即痰在上焦阻礙陽氣而導致的。肥胖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二陳湯加二朮、羌活、防風,少量加入桂枝,情況嚴重者先用藥吐出痰液。如果患者畏寒,但並非真正的寒證,而是表現為不寒而慄,則需要從火鬱的角度治療,可以用火鬱湯。如果陽氣鬱結在脾土,導致畏寒,則可以用東垣升陽散火湯。如果患者體虛,腹中絞痛,畏寒氣短,手腳冰冷,小腹攣縮,腿腳疼痛痠麻,則屬於內虛證。

此陽不足也。大建中湯。背惡寒。脈浮大而無力者。為氣虛。脈弦緊。寒熱兼作。乃瘡腫之候。須問身中有無腫處。大抵惡寒證。除陽虛外。屬表證者多。乃表中陽氣不得發越而然。須辛散之。惡寒家不可過覆近火。寒熱相搏。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營之藥。

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不能治矣。

祝仲寧治一貴婦病惡寒。日夜以重裘覆其首。起躍入沸湯中不覺。醫以為寒。祝持之曰。此痰火上騰。所謂陽極似陰也。非大下之則火不殺。下經宿而撤裘。呼水飲之。旬日氣平乃愈。

白話文:

這是陽氣不足。要服用大建中湯。背部畏寒,脈象浮大无力,这是气虚。脉象弦紧,寒热交替,则是疮肿的征兆,要询问病人身上是否有肿块。一般来说,畏寒的症状,除了阳虚以外,大多属于表证,是因为表面的阳气无法散发导致的,需要用辛散的药物来治疗。畏寒的人不要过度盖被子,靠近火源。寒热交战,脉道沉伏,会导致病人寒气更难遏制。只要去掉被子,远离火源,再配合一些滋养营气的药物,自然就不畏寒了。

妇女畏寒,尤其不能靠近火源,寒气进入腹中,血液凝结,针药都无法治疗。

祝仲宁曾经治疗一位贵妇,她患病畏寒,日夜用厚重的毛皮衣物覆盖头部,甚至跳进沸水中也不觉得烫。医生认为她是因为寒气入侵导致的。祝仲宁却认为这是痰火上涌,所谓阳极似阴,必须用泻下药物才能消除火气。于是,他让她服用泻药,一夜过后,便撤掉毛皮衣物,让她喝水。十天后,她的气血平稳,病就好了。

李士材治吳文邃眩暈三載。雖戰慄惡寒而不喜飲熱湯。五月向火。數妾擁居帷幔。屢服薑、桂不效。脈浮之細小。沉之搏堅。是鬱火內伏。不得宣越也。用金花湯加柴胡、甘草、生薑。乘熱飲之。移時而惡寒減。再劑而撤火爐。逾月而起。更以人參湯進六味丸。兩月全安。

石頑曰。凡病但惡寒而不發熱者。多屬火鬱之證。舉世一以陽虛為治。誤人多矣。如墅關謝君宣之病。七月間寒熱如瘧。因服芩、知、石膏輩。稍間數日。後因小便。精大泄。遂腦痛如破。惡寒振振欲擗地。醫用八味、六君。三倍參、附而寒不除。繼用大建中。每服人參五錢。

白話文:

李士材医治吳文邃头晕三年,病人虽然战栗怕冷,却不爱喝热汤。五月时还喜欢靠近火炉,身边有许多妾侍拥簇着,住在帐幔之中。他服用过姜、桂,但都没有效果。脉象浮细而小,沉则搏动坚实,这是郁火内伏,无法宣泄所致。于是李士材用金花汤加柴胡、甘草、生姜,趁热服用。不久,病人怕冷的症状减轻了,再服两剂药便可以撤掉火炉。一个月后,吴文邃便能起床活动了。之后李士材又给他服用人参汤,并配合六味丸,两个月后痊愈。

石顽说,凡是病人只怕冷而不发热,大多是火郁之证。现在许多人一概用阳虚的方法治疗,这是误人子弟。就像谢君宣的病,七月的时候,他寒热交替,如同疟疾。当时有人给他服用了黄芩、黄连、石膏等药,症状稍有好转,几天后,却出现了小便失禁,精液大量流失。结果头痛欲裂,怕冷发抖,想要在地板上打滚。医生给他用了八味丸、六君丸,人参、附子都用三倍量,但寒症仍未消除。后来又用大建中汤,每次服用人参五钱,依然无效。

熟附二錢。其寒益甚。春旺人日。始延治於余。診之脈僅三至。弦小而兩寸俱伏。但舉指忽覺流利。審其證。雖五襲重裘。大畏隙風如箭而不喜近火。惡寒雖劇而忽重忽輕。口鼻氣息全冷而胸中時覺上衝。小腹堅滿而塊壘如石。大便堅硬而欲了不了。小便短數而時白時黃。陽道雖痿而緩縱不收。

氣色雖憔悴而不晦暗。此證起先本屬陽虛。因加用參、附陽藥過多。壯火不能化陰。遂鬱伏土中。反致真陰耗竭。是以二便艱澀。所謂陰虛自致泉竭也。法當升發其陽。先與火鬱湯六服。繼進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而惡寒微除。重裘漸解。肢體微汗。口鼻氣溫。脈復五至。二便調適。

白話文:

患者服用熟附子兩錢,寒性過重,病情加重。春天陽氣旺盛之際,患者才開始尋求我的診治。診脈時,脈象微弱,只有三至,弦細且兩寸皆沉伏,但觸診時卻感覺脈流順暢。觀察患者的症狀,雖然穿著五層厚厚的棉襖,卻非常怕風,像是被箭射中一樣,也不喜歡靠近火。雖然怕冷,但寒氣卻忽輕忽重,口鼻呼吸全冷,胸中時而感到上衝,小腹堅硬飽滿,好像有石頭塊壘一樣,大便乾燥難解,小便量少,顏色時白時黃。陽道雖痿弱,但卻鬆弛不收。

氣色雖然憔悴,但並非晦暗無光。這個病症起初是陽虛所致,但因過度使用人參、附子等溫陽藥物,陽氣過盛無法化解陰氣,反而鬱積在脾土之中,導致真陰耗竭,因此出現二便艱澀的症狀,這就如同陰虛自致泉水枯竭一樣。治療方法應當升發陽氣,先服用火鬱湯六劑,然後再服用升陽散,溫補脾胃、益氣升陽。經過治療,惡寒症狀略微減輕,厚厚的棉襖也漸漸脫去,四肢微微出汗,口鼻呼吸變暖,脈象恢復到五至,二便也得以調節。

小便微和。陽亦漸舉。嗣後令服六味丸、生脈散。異功散。調理而康。

背惡寒,背為陽位。背上惡寒。陽受病而陰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陰寒。四肢厥冷而背惡寒。脈必沉細。附子湯溫散之。一者素稟陽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脈來微弱。八味丸溫補之。一者熱邪內伏。煩渴引飲而背惡寒。脈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鬱於內也。熱病初發多此。

白虎湯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熱。亦多有背惡寒。人參白虎、清暑益氣。按證清解之。一者濕痰內郁。肢體疼重而痞悶頭汗。其人必肥盛。其脈或緩滑。或澀滯。滑則指迷茯苓加膽星。澀則苓桂術甘加半夏、廣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內滯而頭汗目黃。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左脅中脘有疼處。

白話文:

小便正常,陽氣也逐漸恢復。接下來服用六味丸、生脈散、異功散調理身體,就能康復。

背部怕冷,背部是陽氣所在的位置。背部怕冷,說明陽氣受病,陰邪上升。這種情況有七種原因:一是暴受寒邪,四肢冰冷,背部也怕冷,脈象沉細,服用附子湯溫散寒邪;二是天生陽氣不足,背部經常微微怕冷,脈象微弱,服用八味丸溫補陽氣;三是熱邪內伏,口渴想喝水,但背部怕冷,脈象沉滑或伏隱,這是火氣鬱積在內,熱病初期常見此症,服用白虎湯解散熱邪;四是中暑,也常有背部怕冷,服用人參白虎湯清暑益氣,根據症狀辨證施治;五是濕痰內鬱,肢體沉重,胸悶,頭部出汗,患者多體胖,脈象緩滑或澀滯,滑則用茯苓加膽星,澀則用苓桂術甘加半夏、廣皮分解痰濕;六是瘀血內阻,頭部出汗,眼睛發黃,小便清澈,大便稀軟發黑,小腹左側或左側脅肋中脘部位疼痛。

脈必關尺弦緊。或帶芤狀。桃核承氣、犀角地黃。隨上下虛實清理之。一者無故脈數。而背惡寒疼重寒熱者。為發癰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遲延難療也。

白話文:

脈象必定關、尺、弦、緊,也可能呈現芤狀。使用桃核承氣湯、犀角地黃湯,根據病情的虛實進行治療。若無故脈數,卻出現背寒、疼痛、寒熱等症狀,可能是癰疽的前兆。膏粱類的食物容易引發這種病症,不可因疑慮而拖延治療,以免錯過最佳療效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