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振寒

經言虛邪之中人也。洒洒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見於色。不知其身。又曰。陽明所謂洒洒振寒。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當瀉陽者也。又云。陽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振振寒慄。當補陽者也。如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

此大寒證。亦傷精氣。當溫補者也。瀉陽。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補陽。黃耆建中湯。若夫真陽虛證。但寒慄耳。不作振也。或兼風寒則振。桂枝加附子湯。

白話文:

經書上說,虛邪侵入人體時,會使人感到瑟瑟發抖,身體微微顫動。正邪侵入人體時,則會在臉色上稍稍顯露出來,但患者自己卻渾然不知

另外,經書又說,陽明經所說的瑟瑟發抖,是指陽氣盛而陰氣入侵的情況。陽明經對應的是午時,也就是五月,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陽氣盛極,陰氣乘虛而入,所以才會出現瑟瑟發抖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瀉去陽氣

還有人說,陽氣客於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所以才會出現微微顫抖的寒慄現象。這種情況應該補益陽氣

例如,如果脈象呈現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這便是大寒證,也是因傷了精氣而引起的。這時就應該溫補

瀉陽的藥方有[白虎加人參湯]和[竹葉石膏湯]。補陽的藥方有[黃耆建中湯]。

若患者是真陽虛證,則僅會出現寒慄,不會發抖。如果同時伴有風寒,則可能會發抖。這時應該服用[桂枝加附子湯]。

2. 戰慄

經云。腎之變動為慄。原病式曰。戰慄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故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為病寒也。慄者寒冷也。或言寒戰為脾寒者。未明變化之道也。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寒慄由火盛似水。實非兼有寒氣也。以大承氣下之。

多有燥屎。下後熱退。則寒慄愈矣。若陽虛則但畏寒。陽鬱則振寒戰慄。有火無火之分也。亦有暴感寒邪。惡寒脈伏而戰慄者。麻黃湯發散之。

白話文:

經書上說:「腎臟的變化表現為戰慄。」

原病式上說:「戰慄動搖,是火的象徵。」

陽氣動而陰氣靜,而水火互為克制。所以出現厥逆、禁固、屈伸不便的症狀,這是寒證。戰慄,就是寒冷的意思。

有些人說寒戰是脾寒,他們還沒有明白變化之道。實際上,這是由於心火過盛,亢極而戰,反過來被水氣所制,所以才出現寒慄。寒慄是由火盛似水引起的,並非真的兼有寒氣。

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多半會有燥屎排出,瀉下後熱退,寒慄就會痊癒。

如果陽虛,則只是畏寒;如果陽氣鬱滯,則會振寒戰慄,這是有火和無火之分。

也有一些人突然感受寒邪,惡寒、脈象沉伏而戰慄,可以用麻黃湯發散治療。

3. 寒熱

經云。因於露風。乃生寒熱。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風氣客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寒熱如瘧。表裡不和者。小柴胡為主藥。至夜轉甚者。加丹皮、山梔。日久虛勞。寒熱不除者。柴胡四物湯、加味逍遙散。脾病則血氣俱不寧。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病如瘧狀也。元氣虛人。遇勞即發寒熱。此元氣下陷之故。或勞力而發寒熱。腿縫中結核作痛。謂之勞發。

白話文:

經書上說,因為沾染了風露,就會生出寒熱。陽氣旺盛則發熱,陰氣旺盛則發冷。寒氣重則發熱,熱氣重則發冷。風氣停留在皮膚之間,內部無法暢通,外部無法排泄。風性善於流動且變化多端。皮膚腠理開張則會感到寒涼,閉塞則會感到悶熱。寒邪入侵會導致食慾不振,熱邪入侵會導致肌肉消瘦。因此,人會感到身體發冷發熱,難以進食,這就是寒熱症。

寒熱症狀如同瘧疾,表裡不協調者,以柴胡為主藥。到了夜晚症狀加重者,還要加入丹皮、山梔子。久病虛勞,寒熱不退者,可以用柴胡四物湯、加味逍遙散治療。脾臟病變,則氣血皆不調和,寒熱交替,無法休息,所以脾病也會像瘧疾一樣。元氣虛弱的人,一勞累就發寒熱,這是元氣下陷所致。或者勞累後出現寒熱,腿縫中結核疼痛,稱為勞發。

俱宜補中益氣湯。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兩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脾胃氣虛而挾微邪。理中湯去人參。加茯苓、煨葛根。鬱怒而發寒熱。逍遙散。內傷瘧疾寒熱。各具本門。傷寒寒熱。不在此例。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仲景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黃耆建中湯汗之。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越婢湯發之。若雜證外熱內寒者。理中湯斂之。外寒內熱者。火鬱湯散之。

白話文:

所有的情況都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手腕後側出現三五個斑點,鼻腔有微量出血,脈象沉澀,胸膈和四肢按壓時沒有明顯的發熱感。這是由於脾胃氣虛,夾雜了輕微的邪氣所導致,可以用理中湯去人參,加入茯苓和煨葛根來治療。由於鬱怒而引發的寒熱症狀,則可以用逍遙散治療。內傷所致的瘧疾寒熱,各有其專門的治療方法。傷寒引起的寒熱,不在此列。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皮膚冰冷乾燥者,屬於陽氣不足;皮膚發熱乾燥者,屬於陰氣不足;皮膚冰冷且寒涼者,屬於陰氣過盛;皮膚發熱且灼熱者,屬於陽氣過盛。仲景說,病人雖然身體發熱,卻反而想靠近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可以用黃耆建中湯發汗治療。病人雖然身體寒冷,卻反而不想靠近衣服,這是寒在皮膚,熱在骨髓;可以用越婢湯發散治療。如果出現外熱內寒的混合症狀,可以用理中湯斂邪;出現外寒內熱的混合症狀,可以用火鬱湯散邪。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熱發於上。陽中之陽邪也。熱發於下。陰中之陽邪也。寒起於上。陽中之陰邪也。寒起於下。陰中之陰邪也。脈經云。陽乘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梔子豉湯吐以升之。陰氣上爭。心腹滿者死。陰乘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桂苓丸利以導之。

陽氣上爭。得汗者生。若雜證上熱下寒。既濟湯。兼大便秘。既濟解毒湯。火不歸源。八味丸。上寒下熱。五苓散送滋腎丸。虛陽下陷者。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上半身熱、下半身寒,或者上半身寒、下半身熱,熱症從上半身開始,屬於陽氣中的陽邪;熱症從下半身開始,屬於陰氣中的陽邪;寒症從上半身開始,屬於陽氣中的陰邪;寒症從下半身開始,屬於陰氣中的陰邪。脈經記載,陽氣乘着陰氣,會導致腰部以下至足部發熱,腰部以上則發寒,可用梔子豉湯來吐出邪氣,使陽氣上升;陰氣向上爭奪,導致心腹脹滿者會死亡。陰氣乘着陽氣,會導致腰部以上至頭部發熱,腰部以下則發寒,可用桂苓丸來利水導邪。

陽氣向上爭奪,能發汗者可活;如果同時出現上熱下寒等雜症,可用既濟湯;若伴有大便秘結,可用既濟解毒湯;若火不歸原,可用八味丸。上寒下熱可用五苓散配合滋腎丸;虛陽下陷者,可用加減八味丸。

4.

經云。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熱而後寒者。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

白話文:

經書中說:

**先發冷後發熱的瘧疾,**是因為夏天過於炎熱,導致大量出汗,毛孔張開。接著遇到夏天的寒冷水氣,藏在毛孔和皮膚之中。到了秋天又受風寒侵襲,病症就形成了。

**寒冷屬於陰氣,風寒屬於陽氣。**先受寒氣侵襲,後受風寒侵襲,所以先發冷後發熱。這種病症會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稱為寒瘧。

**先發熱後發冷的瘧疾,**是因為先受風寒侵襲,後受寒氣侵襲,所以先發熱後發冷。

這種病症也會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稱為溫瘧。

**只有發熱不發冷的瘧疾,**是因為陰氣先衰竭,陽氣獨自發作,導致氣短、心煩、手足發熱,並且想嘔吐。這種病症稱為癉瘧。

**溫瘧的病因是:**在冬天受風寒侵襲,寒氣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陽氣旺盛,寒邪無法自行排出。遇上炎熱的夏天,腦髓被灼熱,肌肉消瘦,毛孔張開。如果遇到勞累,寒邪和汗液一起排出。這種病症藏在腎臟,病氣先從內部向外發散。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

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故命曰癉瘧。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陰虛而陽盛,陽盛就會發熱。身體衰弱時,氣就會反流回內。氣流入內就會陽虛,陽虛就會發冷。所以先熱後寒,叫做溫瘧。癉瘧是因為肺部原本就有熱,氣盛於體內,厥逆向上衝擊,中氣充實而不外泄。如果用力過度,腠理就會開合,風寒就會侵入皮膚內部的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就會生病。由於氣無法到達陰分,所以只熱不寒。氣藏在心臟內部,外露在肌肉之間,導致人消瘦肌肉,因此稱為癉瘧。足太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腰痛頭重,寒氣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發熱時身體燥熱難耐。熱退後會出汗。足少陽經的瘧疾會導致身體倦怠,寒熱都不明顯,厭惡見人,見到人會心驚膽戰,熱多且汗出甚。足陽明經的瘧疾會導致先寒且寒氣持續很久才發熱。

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

腹中悒悒。凡治瘧先發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

金匱云。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瘧之寒熱更作。因陰陽之氣互為爭並。若陰衰離絕其陽。而陽亦不並之陰。故陽獨發。但熱而已。其少氣煩冤者。肺主氣。肺受火抑故也。手足熱者。陽主四肢。陽盛則四肢熱也。欲嘔者。火邪上衝。胃氣逆也。內藏於心者。陽盛則火氣內藏。而外舍分肉之間也。消爍肌肉者。

白話文:

發燒後出汗,喜歡陽光和火,心情舒暢。足太陰經的瘧疾,讓人心情不好,喜歡嘆氣,不愛吃東西,容易發冷發熱、出汗,發病時容易嘔吐,嘔吐完後就虛弱。足少陰經的瘧疾,讓人嘔吐得很厲害,經常發冷發熱,熱的時候多,冷的時候少,想要關起門窗待著,這種病很難治癒。足厥陰經的瘧疾,讓人腰痛,下腹部脹滿,小便不順利,像尿瀦留一樣,但不是尿瀦留,上廁所次數多,心裏恐懼,氣不足,肚子裏悶悶不樂。治療瘧疾,一定要在發病後吃飯過一段時間才開始治療,錯過了這個時機就晚了。

《金匱要略》中說,老師說,陰氣消失殆盡,陽氣獨自發作,就會發燒、氣短、煩躁不安,手腳發熱,想要嘔吐,這種情況叫做癉瘧。如果只發燒不發冷,邪氣藏在心臟裏,蔓延到肌肉之間,就會消瘦肌肉。

瘧疾的發冷發熱反覆發作,是因為陰陽之氣互相爭奪。如果陰氣衰敗,陽氣就沒有依託,陽氣也無法依附陰氣,所以陽氣獨自發作,就只發燒了。氣短、煩躁不安是因為肺主氣,肺受到火氣的壓抑。手腳發熱是因為陽氣主宰四肢,陽氣盛則四肢發熱。想要嘔吐是因為火邪上衝,胃氣逆流。火氣藏在心臟裏是因為陽氣盛,火氣就藏在心臟,蔓延到肌肉之間,就會消瘦肌肉。

火盛則肌肉爍也。此條合後條溫瘧觀之。亦可以白虎湯治癉瘧也。白虎專於退熱。其分肉四肢。內屬脾胃。非切於所舍者乎。又瀉肺火。非救其少氣煩冤者乎。設其別有兼證。豈不可推加桂之例而加別藥乎。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內經言溫瘧先熱後寒。仲景言溫瘧則但熱不寒。有似癉瘧而實不同也。癉瘧兩陽合邪。上熏心肺。所以少氣煩冤。消爍肌肉。溫瘧脈如平人。則邪未合而津未傷。陽受病而陰不病。以其人素有痹氣。營衛不通。故瘧發於陽不入於陰。所以骨節煩疼。時嘔。邪氣插格之狀有如此者。

白話文:

當體內火氣旺盛時,就會導致肌肉消瘦。這點可以結合溫瘧的症狀來理解。白虎湯可以用來治療癉瘧,白虎湯專門用來退熱,而肌肉和四肢都歸屬於脾胃,白虎湯正是針對這個部位。此外,白虎湯也能瀉肺火,緩解少氣煩悶的症狀。如果患者還有其他併發症,也可以參考桂枝的用法,加入其他藥物。

溫瘧的症狀是脈象正常,身體不寒,只感到發熱,骨節酸痛,偶爾會嘔吐。白虎加桂枝湯可以治療此病。

《內經》說溫瘧先發熱後發寒,而仲景則認為溫瘧只發熱不發寒,這跟癉瘧很像,但實際上並不相同。癉瘧是陽氣和邪氣結合,向上熏蒸心肺,所以會出現少氣煩悶、肌肉消瘦的症狀。溫瘧的脈象如同正常人,說明邪氣尚未與正氣結合,津液也未受損傷,陽氣生病但陰氣卻沒有生病。這是因為患者本身就存在痹氣,營衛不通,所以瘧疾發作時只侵犯陽氣,不侵犯陰氣,因此才會出現骨節酸痛、偶爾嘔吐的症狀,這是邪氣入侵的典型表現。

惟用白虎湯以治陽邪。而加桂枝以通營衛。斯陰陽和。血脈通。得汗而愈矣。至於傷寒前熱未除而復感風寒。脈陰陽俱盛之溫瘧。與其脈如平者。迥乎不同也。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邪氣內藏於心。則但熱而不寒。是為癉瘧。邪氣伏藏於腎。故多寒而少熱。則為牝瘧。以邪氣伏結。則陽氣不行於外。故外寒。積聚津液以成痰。是以多寒。與素問少陰經證之多熱少寒不同。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龍骨以固斂陰津。雲母從至下而舉其陽。取山川雲霧開霽之意。

白話文:

使用白虎湯治療陽邪,加入桂枝以疏通營衛,陰陽調和,血脈暢通,出汗後就能痊癒。至於傷寒初期熱症未消又再次感受風寒,或脈象陰陽俱盛的溫瘧,與脈象平穩的狀況截然不同。

瘧疾以寒症居多的,稱為牝瘧,蜀漆散可以治療。

邪氣藏於心,則只熱不寒,稱為癉瘧。邪氣潛伏於腎,則多寒少熱,稱為牝瘧。由於邪氣積聚凝結,陽氣無法外出,因此外寒。津液積聚形成痰,所以多寒。這與素問少陰經證的多熱少寒有所不同。方劑使用蜀漆和漿水以吐瀉發散陽氣,龍骨固斂陰津,雲母從下往上提振陽氣,取山川雲霧開朗之意。

蓋雲母即陽起石之根。性溫而升。最能祛濕運痰。稍加蜀漆。則可以治太陰之濕瘧。方後有云。濕瘧。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誤作溫瘧。大謬。此條本以邪伏髓海。謂之牝瘧。趙以德不辨亥豕。注為邪在心而為牡。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非智者之一失歟。

瘧病發渴者。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亦治勞瘧。

渴者陽明津竭。而所以致陽明津竭者。本少陽木火之勢。劫奪胃津而然。故瘧邪進退於少陽。則以小柴胡進退而施治也。至於勞瘧之由。亦木火盛而津衰致渴。故亦不外是方也。

白話文:

雲母是陽起石的根,性溫而上升,最能祛除濕氣,運化痰液。稍微添加蜀漆,就能治療太陰濕瘧。古方中記載,濕瘧要加蜀漆半錢,但坊間版本誤寫成溫瘧,實在是錯誤。這條方子本意是針對邪氣伏於髓海,稱為牝瘧,趙以德不分「亥」和「豕」,註解為邪氣在心而為牡瘧,喻嘉言也沿用這個錯誤,真是不明智之舉。

瘧疾發病時口渴,可以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治療,也能治勞瘧。

口渴是因為陽明津液枯竭,而陽明津液枯竭的原因,是少陽木火之勢劫奪胃津所致。因此瘧邪在少陽進退,就用小柴胡湯來進退治療。至於勞瘧的病因,也是木火盛而津液衰竭導致口渴,所以治療方法也和濕瘧相同。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柴胡桂薑湯。服一劑如神。

是證雖與牝瘧相類。以方藥論之則殊。牝瘧邪伏少陰氣分。而此邪伏少陽營血之分。夫邪氣入營。既無外出之勢。而營中之邪。亦不出與陽爭。所以多寒少熱。或但寒無熱也。小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可隨瘧之進退。加桂枝、乾薑則進而從陽。若加栝蔞、石膏則退而從陰。可類推矣。

丹溪治六經瘧。悉以二陳為主。各加引經藥。可見無痰不成瘧也。大法。先熱後寒者。柴胡桂枝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湯。多熱但熱者。白虎加桂枝。多寒但寒者。柴胡桂薑湯。雖多寒但寒。脈洪實者。當作實治。不得便用桂、姜。雖多熱但熱。脈虛軟者。當作虛治。不得便用白虎。

白話文:

瘧疾發作時,常常伴隨輕微的熱感,有時只有發冷,沒有發熱。服用柴胡桂薑湯一劑,效果如同神效。

這種症狀雖然和婦女瘧疾類似,但從藥物治療的角度來看,卻有所不同。婦女瘧疾的邪氣潛伏在少陰經的氣分,而這種瘧疾的邪氣潛伏在少陽經的營血分。邪氣侵入營分,既沒有外出的趨勢,營分中的邪氣也無法與陽氣抗衡,因此多半是發冷少熱,或者只有發冷沒有發熱。小柴胡湯是治療陰陽兩停的藥方,可以根據瘧疾的發作情況加減藥物。加入桂枝、乾薑可以進而從陽,加入栝蔞、石膏可以退而從陰,可以類推。

丹溪先生治療六經瘧疾,都以二陳湯為主,並根據不同的情況加入引經藥,可見痰濕是發病的關鍵。治療方法如下:先發熱後發冷的,用柴胡桂枝湯;先發冷後發熱的,用小柴胡湯;以發熱為主,只有發熱的,用白虎加桂枝湯;以發冷為主,只有發冷的,用柴胡桂薑湯。雖然以發冷為主,但脈搏洪大有力,就要實證治療,不可輕易使用桂枝、乾薑。雖然以發熱為主,但脈搏虛弱無力,就要虛證治療,不可輕易使用白虎湯。

寒多熱少。或少食易飢。噁心吐痰。人參養胃湯。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或傷食成瘧。清脾飲。勞役所傷。飲食失節成瘧。則虛弱自汗。補中益氣加半夏。瘧疾自汗日甚。不能止。此表虛不能衛護也。人參實衛加桂枝。風瘧。自感風而得。惡風自汗。煩躁頭痛。風。

陽邪也。故先熱後寒。宜半夏、柴胡、羌活、紫蘇、細辛、生薑。寒瘧。暑月乘涼沐浴。自感寒而得。無汗惡寒。攣痛面慘。寒。陰邪也。故先寒後熱。宜羌活、紫蘇、桂枝、柴胡、草果、厚朴。暑瘧亦名癉瘧。但熱不寒。裡實不泄。煩渴而嘔。肌肉消爍。小柴胡加香薷、黃連、竹葉。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寒氣多,熱氣少,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容易飢餓、噁心、吐痰等症狀,可以用人參養胃湯來調理。

如果體內熱氣多,寒氣少,可能會出現口苦、咽乾、小便顏色深紅、尿量少、或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瘧疾等症狀,可以用清脾飲來調理。

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制而導致瘧疾,患者可能會虛弱、自汗,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來治療。如果瘧疾發作時,自汗越來越嚴重,無法止住,表示患者體表虛弱,無法抵禦外邪,可以用人參來補益正氣,並加入桂枝來加強體表防禦功能。

如果患的是風瘧,患者會因為感受風寒而發病,出現惡風、自汗、煩躁、頭痛等症狀,因為風屬於陽邪,所以發病時會先出現熱症,之後才出現寒症,可以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蘇、細辛、生薑來治療。

如果患的是寒瘧,患者會因為在夏季乘涼、沐浴時感受寒氣而發病,出現無汗、惡寒、肌肉痙攣、面色蒼白等症狀,因為寒屬於陰邪,所以發病時會先出現寒症,之後才出現熱症,可以用羌活、紫蘇、桂枝、柴胡、草果、厚朴來治療。

暑瘧又稱為癉瘧,患者只會出現熱症,不會出現寒症,並且體內積熱不散,導致煩渴、嘔吐、肌肉消瘦等症狀,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香薷、黃連、竹葉來治療。

盛暑發者。白虎湯。虛者。加人參。秋涼後發者。小柴胡湯。此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故但熱不寒也。溫瘧。由冬受非時之邪。伏藏骨髓之中。至春夏濕熱氣蒸而發。發則先熱後寒。或但熱不寒。春用小柴胡。夏用白虎加桂枝。以邪熱勢盛。故不惡寒而便發熱。熱發於表之後。

正氣內虛。反微似是寒之狀。非惡寒也。牝瘧。邪伏於腎。濕瘧。則久受陰濕而邪伏太陰。皆但寒不熱。並宜蜀漆散。邪伏血分而多寒少熱。慘慘振振。柴胡桂薑湯。勞瘧大渴。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汗出澡浴。身體重痛。肢節煩疼。寒熱而嘔逆者。亦屬濕瘧。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白話文:

盛夏發病的,要用白虎湯。體虛的,要加人參。秋天涼爽後發病的,要用小柴胡湯。這是因為肺部本來就有熱,陰氣先消失,陽氣獨自發作,所以只熱不寒。

溫瘧是由冬天受到不該有的邪氣,潛伏在骨髓中,等到春夏濕熱之氣蒸發而發病。發病時先熱後寒,或者只熱不寒。春天用小柴胡湯,夏天用白虎湯加桂枝,因為邪熱勢頭很盛,所以不惡寒就發熱。熱發於表之後,正氣內虛,反而稍微有點像寒症的樣子,但不是惡寒。

牝瘧是邪氣潛伏在腎臟。濕瘧是長期受到陰濕之氣,邪氣潛伏在太陰經。這兩種都只寒不熱,都應該用蜀漆散。邪氣潛伏在血分,寒多熱少,身體瑟瑟發抖,應該用柴胡桂薑湯。勞瘧伴隨口渴,應該用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汗出後洗澡,身體沉重疼痛,四肢關節酸痛,寒熱交替還嘔吐的,也屬於濕瘧,應該用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食瘧。因飲食不節。中脘生痰。加以風氣乘之。故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善嘔。實者二陳加枳殼、草果。因飢飽勞役而發。日久不止。脈虛者理中湯加枳實、青皮。素有陰虛勞嗽。或因瘧成勞。但於調理本藥中。稍加桂枝、薑、棗可也。不可純用祛風豁痰藥。若表邪勢盛。

可用小建中、黃耆建中為主。後與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鱉甲。凡瘧發於午前。是陽分受病。易愈。發於午後。陰分受病。難愈。瘧發日宴。為邪氣下陷於陰分。必用升、柴升發其邪。仍從陽分而發。補中益氣加桂枝。瘧發日早。為邪氣上越於陽分。宜因勢利導之。小柴胡加枳、桔。

白話文:

食瘧的病因與治療

食瘧,指的是因飲食不節,導致中脘積痰,再加上風邪侵襲,而引發的一種疾病。患者常有以下症狀:食慾亢進卻吃不下,吃了就肚子脹,腹部膨大,容易嘔吐

治療

  • 實證:可用二陳湯加枳殼、草果。
  • 虛證:可用理中湯加枳實、青皮。

對於素有陰虛勞嗽或因瘧疾轉為勞損的患者,在調理過程中,可於本方(指前述二陳湯、理中湯)中加入少許桂枝、生薑、大棗,但不可單純使用祛風豁痰的藥物。

若表邪勢盛,可用小建中湯、黃耆建中湯為主,之後再配合生料六味丸加桂枝、鱉甲。

瘧疾發病時間與預後

  • 瘧疾發作於午前,屬於陽分受病,比較容易治癒。
  • 瘧疾發作於午後,屬於陰分受病,較難治癒。
  • 瘧疾發作於日暮,說明邪氣下陷於陰分,需用升麻、柴胡等升發藥物,將邪氣引導至陽分發散,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桂枝。
  • 瘧疾發作於日早,說明邪氣上越於陽分,可根據此情況利導邪氣,可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

夜瘧俗名鬼瘧。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脈之邪。千金內補建中加升、柴、生首烏。脾胃素虛人。補中益氣加首烏、桂枝、芍藥。瘴瘧。山嵐溪澗之毒。須用祛瘴滌痰之藥為主。疫瘧。夏秋之間。沿門闔境皆是也。其證壯熱多汗而渴。宜達原飲。煩熱大渴。有表證。桂枝白虎湯。

譫妄狂悶。涼膈散加草果。寒熱便秘。大柴胡湯。虛人發散後熱不止。人參敗毒散。有郁證似瘧者。寒熱與瘧無異。但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脅痛。耳鳴脈澀。逍遙散倍柴胡加吳茱萸、川連。痢後發瘧。邪從少陽循經外泄也。小柴胡去黃芩加桂枝。或補中益氣倍升、柴。

白話文:

夜間發作的瘧疾,俗稱鬼瘧。這種疾病的邪氣侵入血液,需要升散血脈中的邪氣。千金方內補建中湯加升麻、柴胡、生首烏。脾胃虛弱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首烏、桂枝、芍藥。瘴瘧是由山嵐溪澗的毒氣引起的,需要用祛除瘴氣、化痰的藥物為主。疫瘧發生在夏秋季節,整條街、整個村子都可能感染,症狀是發高燒、出汗多、口渴,可以用達原飲治療。如果出現煩熱、口渴、還有表證,可以用桂枝白虎湯治療。

神志不清、昏迷、狂躁,可以用涼膈散加草果治療。寒熱交替、便秘,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體虛的人在發散邪氣後,熱度一直退不下去,可以用人參敗毒散治療。有些病人出現類似瘧疾的郁證,寒熱與瘧疾無異,但伴有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部青色、脅肋疼痛、耳鳴、脈象沉澀,可以用逍遙散加倍柴胡、吳茱萸、川連治療。痢疾後發作瘧疾,是邪氣從少陽經循行至體表外泄,可以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桂枝治療。也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升麻、柴胡治療。

升散則愈。

大抵瘧初起。宜散邪消導。日久宜養正調中。所謂氣虛則惡寒。血虛則發熱也。日數雖多。飲食未節者。未可便斷為虛。須禁食消導。憑脈下手可也。形盛氣虛人多濕痰。發則多惡寒。日久不已。脈軟而沉帶滑。用補中益氣加苓、半。兼用熟附子二三分。瘧後不喜食。四肢倦怠。

面色痿黃。六君子加山楂、黃連、枳實。久瘧不止。元氣虛盛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銼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參煎湯。未發前服。屢驗。瘧發四五遍後。曾經發散者。何首烏散。壯實者。可用七寶飲。至夜熱不止而脈實邪盛者。此邪乾血分也。常山飲截之。瘧發已久。

白話文:

如果身體裡的氣機能夠上升、散發,病就會好。

一般來說,瘧疾剛開始的時候,應該要散邪消導,時間久了就應該要養正調和脾胃。所謂氣虛就容易怕冷,血虛就容易發熱。就算病了好幾天,但飲食沒有節制的人,還不能馬上斷定是虛證,需要禁食消導,根據脈象來治療。體質強壯但氣虛的人,容易有濕痰,發病時多半怕冷,時間久了也不好,脈象軟弱而沉,還帶有滑動的感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再配合熟附子二三分。瘧疾好了之後,不喜歡吃東西,四肢疲倦無力,

臉色萎黃,可以服用六君子湯加上山楂、黃連、枳實。長期瘧疾反覆發作,元氣虛弱但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人參、常山各五錢,切碎,用微火一起炒,去掉常山,只用人參煎湯,在瘧疾發作之前服用,效果很好。瘧疾發作四五次之後,曾經用過發散藥的人,可以服用何首烏散。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七寶飲。如果到了晚上熱得不停,而且脈象實證,邪氣旺盛,這表示邪氣侵犯了血分,可以用常山飲來截斷它。瘧疾發作很久,

遍治無功。度無外邪。亦無內滯。惟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加桂枝少許。冬月無汗。稍加麻黃。發前五更時服。溫覆取微汗必止。甚者連進三日。無不愈者。愈後亦易康復。如在貧家。人參減半。合白朮五錢代之。此方不特虛人久瘧。治三日瘧更宜。夜發則加當歸、首烏。無不應手取效。

然發於嚴冬之時。有屢用此方。及補中益氣不效者。必待仲春。仍用前藥加桂枝汗之即愈。

丹溪云。痎瘧者。三陰瘧也。三日一發。發於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發於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發於辰戌丑未日者。太陰瘧也。更須以脈證參之。然後決其經而與法治。按內經云。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而發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白話文:

治療瘧疾一直沒有效果,檢查後發現既沒有外邪入侵,也沒有內在阻滯。只需用人參一兩、生薑一兩,加少許桂枝,冬月無汗者可再加少許麻黃,於發病前五更時服用,溫覆取微汗,必能止住。情況嚴重者連續服用三日,無不痊癒。痊癒後也容易恢復健康。若家境貧寒,可用五錢白朮代替半兩人參。此方不僅適用於虛弱之人久患瘧疾,對於三日瘧更為有效。夜間發作的患者可加當歸、首烏,無不藥到病除。

然而,如果是在嚴冬發病,屢次使用此方及補中益氣湯都無效,就必須等到仲春,再用之前的藥方加桂枝發汗,就能痊癒。

丹溪先生說,瘧疾屬於三陰瘧,三日發作一次的,發作時間在子、午、卯、酉日的,屬於少陰瘧;發作時間在寅、申、巳、亥日的,屬於厥陰瘧;發作時間在辰、戌、丑、未日的,屬於太陰瘧。還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綜合判斷,然後確定病在何經,再用相應的藥方治療。根據《內經》記載,有的時候瘧疾隔兩天或隔幾天發作,是因為邪氣和衛氣停留在六腑,時間上無法交匯,所以隔一段時間才會發作。

李士材釋云。客。猶會也。邪在六腑。則氣遠會稀。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觀此。則丹溪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非矣。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中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三日發者。猶可以此為言。數日發者。又將何以辨之。

大抵三日瘧。初起發於夏秋者。宜用二陳去橘皮。加生朮、檳榔、常山。逐去痰癖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至於暑結營分。又當以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薑、大棗祛暑為要。而前藥為無益也。若元氣大虛。只用補正。宜六君加草果、烏梅。名四獸飲。

白話文:

李士材釋云。客。猶會也。邪在六腑。則氣遠會稀。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觀此。則丹溪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非矣。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中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三日發者。猶可以此為言。數日發者。又將何以辨之。

李士材解釋說:「客」的意思就是「會合」。邪氣停留在六腑,則氣機遠隔而會合稀疏,所以會間隔兩天或休息幾天發作。以此看來,丹溪先生認為辰戌丑未日為太陰瘧,是不對的。子午雖說是少陰,但卯酉卻是陽明;巳亥雖說是厥陰,但寅卯卻是少陽;丑未雖說是太陰,但辰戌卻是太陽。三日發作的瘧疾,尚且可以用此來判斷,那數日發作的瘧疾,又將如何辨別呢?

大抵三日瘧。初起發於夏秋者。宜用二陳去橘皮。加生朮、檳榔、常山。逐去痰癖為先。稍加穿山甲以透經絡。至於暑結營分。又當以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薑、大棗祛暑為要。而前藥為無益也。若元氣大虛。只用補正。宜六君加草果、烏梅。名四獸飲。

總之,三日發作的瘧疾,初起發生在夏秋季節的,應該用二陳湯去除橘皮,再加生薑、檳榔、常山,先將痰濕驅除。再稍微加點穿山甲來疏通經絡。如果暑氣結聚在營分,就應該用香薷、鱉甲、茯苓、半夏、甘草、當歸、生薑、大棗來祛暑,之前的藥物就沒有用處了。如果元氣非常虛弱,只能用補益的藥物,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草果、烏梅,叫做四獸飲。

兼本經引使藥。若元氣下陷。日發漸晏者。補中益氣湯大劑參、朮、薑、棗為治。如常山、檳榔、山甲、草果。皆為戈戟矣。

瘧母者。頑痰挾血食而結為癥瘕。鱉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鱉甲、蓬朮、桃仁俱用醋製。其鱉甲用慄灰湯煮糜爛入藥。尤效。此金匱法也。病氣俱實者。瘧母丸。虛人久瘧。時止時發。芎歸鱉甲飲。不應。脾虛也。急用補中益氣加鱉甲。少食痞悶。胃虛也。四獸飲加鱉甲、當歸、蓬朮、肉桂。

白話文:

依照本經記載,可以用一些引使藥物來治療疾病。若元氣下陷,每天發病的時間越來越晚,可以服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其中人参、白术、生姜、大枣是主要的藥材。一些像常山、檳榔、穿山甲、草果,這些藥物都像戈戟一樣,具有較強的攻伐作用。

瘧母是指頑固的痰饮夹杂血食凝结而成的癥瘕。可以用鱉甲煎丸來治療,也可以在小柴胡湯中加入鱉甲、蓬朮、桃仁,所有藥材都用醋製,鱉甲則用栗灰湯煮至糜爛后加入藥物,效果更佳,这是金匮要略中的方法。如果病氣都屬於實證,可以用瘧母丸來治療。虛寒體質的人久患瘧疾,時好時壞,可以用芎歸鱉甲飲来治疗,如果无效,则可能是脾虛,應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鱉甲。如果患者少食、痞悶,则可能是胃虛,可以用四獸飲加上鱉甲、當歸、蓬朮、肉桂來治療。

虛人瘧母。必用補益。蓋緣治之失宜。邪伏肝經。而脅下有塊。仍寒熱時作。不可以癖積治之。每見急於攻塊者。多致不救。久瘧不愈。必有留滯。須加鱉甲消之。如無留滯。只宜補益。凡寒熱有常期者。瘧也。無常期者。雜證也。瘧證諸經有邪。總不離乎肝膽也。

石頑曰。經言夏暑汗不出者。秋成痎瘧。此論固是。然其輕重之殊。今昔迥異。良由天運使然。以北方風氣運行於南故也。夫瘧疾一證。向來淮泗以北最劇。大江以南甚輕。康熙壬子。吾吳患此者。比戶皆然。自夏徂秋。日盛一日。其勢不減淮北。證皆痞滿嘔逆。甚則昏熱譫語。

脈多渾渾。不顯弦象。亦有關尺微弦者。但其熱至晨必減。不似熱病之晝夜不分也。時醫不察。混以傷寒目之。因而誤藥致斃者。日以繼踵。原其寒熱之機。又與往歲不同。有一日連發二三次者。有晨昏寒熱再見者。有連發數日。中間二三日復發如前者。有先熱後寒者。有獨寒無熱者。

白話文:

虛弱的人患瘧疾,一定要用補益的藥物治療。這是因為治療不當,導致邪氣滯留在肝經,使得脅肋下出現腫塊,並且持續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種情況不能用治療癖積的方法,經常看到急於攻破腫塊的人,往往導致無法挽救。久患瘧疾而不癒,一定有留滯的邪氣,必須用鱉甲來消除它。如果沒有留滯,只需補益即可。凡是寒熱發作有固定週期的,就是瘧疾;沒有固定週期的,就是其他雜症。瘧疾的邪氣雖然會侵犯各個經絡,但最終都與肝膽有關。

石頑說:經書上說夏天酷熱出不了汗,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這種說法確實正確。然而,瘧疾的輕重程度各有不同,今昔兩代的病況也相差甚遠,這是由於天運使然,北方風氣運行到南方造成的。瘧疾這種疾病,以前淮河、泗水以北最為嚴重,長江以南就輕得多。康熙壬子年,我們吳地患這種病的人家家戶戶都有,從夏天到秋天,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其勢頭不亞於淮河以北。症狀都是胸悶腹脹、嘔吐反胃,嚴重者甚至昏迷發熱、神志不清。

脈象大多沉伏不明顯,沒有弦脈的徵象,但也有一些脈象關尺部位略有弦脈。只是熱症在早晨必定減輕,不像熱病那樣晝夜不分。一些醫生不加仔細觀察,混淆成傷寒,誤用藥物導致病人死亡的,每天都有。仔細探究寒熱交替的機理,又與往年不同。有的病人一天內連續發作兩三次,有的病人早晨和晚上都有寒熱交替,有的病人連續發作幾天,中間隔兩三天又會像以前一樣發作,有的病人先發熱後發冷,有的病人只發冷不發熱。

有獨熱無寒者。有今日但寒明日但熱者。證雖變易無常。總不越和營散邪等法。但須分虛實寒熱輕重治之。歷觀用劫劑及祝由之法者十無一驗。間有寒熱止而昏熱不休者。又須隨所稟形氣之偏勝。病氣之盛衰而為調適。全在機用靈活。不可專守成則。而舉世治瘧。必先禁止飲食。

概用疏風發散。兼消克痰食寬膈破氣之劑。消克不已。繼進硝黃。胃氣愈傷。濁邪愈逆。正氣何由得行。而振祛邪之力乎。余治久瘧壞證。每令續進稠飲。繼與稀糜。使胃氣輸運。可行藥力。然後施治。如此挽回者。未遑枚舉。更有愈而復發。發而復愈。愈而又發者。又須推原所發之由而為清理。

白話文:

有些病人只發熱不發寒,有些病人今天發寒明天發熱,病情變化無常,但總脫離不了和解、營衛、散邪等治療原則。需要根據虛實寒熱、輕重程度來治療。過去那些使用劫劑和祝由方法的,十個裡頭沒有一個有效的。有些病人寒熱雖然止住了,卻出現昏迷發熱的情況,還得根據患者體質的偏盛和病情的盛衰來調整治療方案。治療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不能墨守成规。

很多醫生治療瘧疾,都先禁止病人飲食,然後使用疏風發散、消痰、寬膈、破氣的藥物。如果長期使用這些藥物,會損傷胃氣,導致邪氣逆行,正氣就無法運作,更何況要驅除邪氣呢?我治療久患瘧疾、病情嚴重的患者,常常讓他們持續喝稠粥,再吃稀飯,讓胃氣恢復運作,才能幫助藥物發揮作用。這樣治療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還有一些病人,剛治好又復發,復發後又治好,反復發作,這就要追根溯源,找出病因,徹底清除病邪。

若常山、草果、檳榔、厚朴、枳殼、青皮、石膏、知母等傷犯中州之藥。咸非所宜。逮至仲秋以後。不特白虎當禁。縱不犯石膏、知母。邪氣駸駸內陷而變腸澼者甚多。有先瘧後痢者。有瘧痢齊發者。嚐遍考昔人治例。惟補中益氣一方。雖未能盡合肯綮。然一隅之舉。余可類推。

庸師不審。但守通因通用之法。致成夭扎者多矣。

〔診〕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丹溪治一少年。冬月患瘧。自卯足寒。至酉方熱。寅初乃休。因思必為接內感寒所致。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以取汗。數日不得汗。以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頃。以前藥服之。汗出通身而愈。

白話文:

常山、草果、檳榔、厚朴、枳殼、青皮、石膏、知母等藥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並不適合常服。尤其在仲秋以後,不僅白虎湯要忌用,即使不犯石膏、知母,寒邪也會慢慢侵入體內,導致腸胃不適,甚至出現腹瀉。有些人先患瘧疾,後出現腹瀉;有些人則同時患瘧疾和腹瀉。我參考了古人的治療方法,發現補中益氣的方法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可以作為參考。

一些庸醫不善辨證,只會按常規用藥,導致很多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瘧疾的脈象一般是弦脈,弦數脈多為熱證,弦遲脈多為寒證。弦脈細緊者可以用瀉藥治療,弦脈遲緩者可以用溫補藥物治療,弦脈緊實者可以用發汗、針灸等方法治療。如果脈象浮大,可以考慮用吐法治療。弦數脈多為風邪發作,可以通過飲食調節來緩解。

丹溪先生曾經治療一位少年,冬天患瘧疾,從卯時開始腳寒,到酉時發熱,寅時才退燒。丹溪先生認為這是因為寒邪入侵導致的,所以用人參大補加附子行經散寒,並用汗法驅寒。但服用數日後,少年仍然沒有出汗,因為腳部距離心臟較遠,藥力難以到達。於是丹溪先生又用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入高桶,讓少年坐在桶中浸泡雙腳到膝蓋,過一會兒再服用之前的人參大補湯。結果少年全身出汗,病症痊癒。

汪石山治一少年。六月因勞病瘧。取涼夢遺。遂覺惡寒。連日慘慘不爽。三日後頭痛躁悶。家人診之。驚曰。脈絕矣。議作陰證。欲進附子湯未決。汪曰。陰證無頭痛。今病如是。恐風暑乘虛入於陰分。故脈伏耳。非絕也。若進附子湯。是以火濟火。安能復生。姑待以觀其變。

次晚果寒熱頭痛。躁渴痞悶。嘔食自汗。脈皆濡小而數。脾部兼弦。遂用清暑益氣湯減蒼朮、升麻。二十餘劑而愈。

李士材治陳眉公三日瘧。浹歲未瘥。素畏藥餌。尤不喜人參。其脈浮之則濡。沉之則弱。營衛俱衰。故延不已。因固請曰。素不服參者。天畀之豐也。今不可缺者。病魔之久也。先服人參錢許。口有津生。腹無煩滿。遂以人參一兩。何首烏一兩煎成。入薑汁鍾許。一劑勢減七八。再劑而瘧遂截。

白話文:

汪石山醫治一位少年,六月因為勞累生病發瘧疾。他用涼藥治療,結果少年感到惡寒,連日身體不適。三天後,少年頭痛煩躁,呼吸不暢。家人診治後,驚恐地說脈搏微弱,像是陰證,想要給他服用附子湯,但還沒決定。汪石山說,陰證不會頭痛,現在這個病症,可能是風暑趁虛而入,侵襲了陰分,所以脈象才微弱,並非脈搏停止。如果服用附子湯,等於是用火去救火,怎麼可能恢復呢?先觀察一下病情的變化。

第二天晚上,少年果然寒熱交替、頭痛、口渴、胸悶,還嘔吐、出汗,脈搏細弱而快,脾臟部位還有弦狀脈。於是汪石山給他服用清暑益氣湯,並減少了蒼朮和升麻的用量。二十多劑後,少年就痊癒了。

李士材醫治陳眉公,他患有瘧疾已經三天了,一年還沒好。陳眉公平時很怕吃藥,特別不喜歡人參。他的脈象浮診時是濡脈,沉診時是弱脈,營氣和衛氣都很衰弱,所以病症一直沒好。李士材懇切地說,您平時不吃人參,是上天賜予您的福氣。現在不能缺少人參,是因為病魔纏身太久了。先服用少量人參,如果口中有津液產生,肚子也不脹滿,就可以服用人參一兩、何首烏一兩煎成湯,再加入薑汁。服用一劑後病情減輕七八成,兩劑之後瘧疾就停止了。

石頑治廣文張安期夫人。先是其女及婿與婢。數日連斃三人。其僕尚傳染垂危。安期夫人因送女殮。歸亦病瘧。雜治罔效。遂成壞病。勉與生薑瀉心湯救之。

故友李懷茲乃郎幼韓。觸鄧氏疫瘧之氣。染患月餘不止。且左右乏人。失於調理。以致愈而復發。加以五液注下。瘧痢兼併。水穀不入者半月有餘。當此雖有合劑。亦難克應。乃攜歸齋中。日與補中益氣。兼理中、六君、萸、桂之屬。將養半月而康。

貳守金令友之室。春榜蔣曠生之妹也。曠生喬梓。見其亢熱昏亂。意謂傷寒。同舟邀往。及診視之。是瘧非寒。與柴胡桂枝湯四劑而安。

白話文:

石頑醫生治療廣文張安期夫人的病。先前她的女兒、女婿和婢女,在短短几天内连续死了三個人,她的僕人也被傳染,情況危急。安期夫人送女儿下葬回來後,也染上了瘧疾,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效,病情越来越严重。石頑醫生勉强用生薑瀉心湯救治她。

石頑醫生的好友李懷茲,他的兒子韓幼,感染了邓氏疫瘧的病氣,病了将近一个月,身边又没人照顾,没有得到很好的调理,导致病情反反复复。再加上五液下降,疟疾和痢疾一起发作,半个月都吃不下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合适的药方,也很难奏效。李懷茲就把儿子带回家,每天用补中益气汤,以及理中汤、六君汤、吴茱萸汤、桂枝汤等药物调理,养了半个月就康复了。

石頑醫生另一个朋友金令友的妻子,是春榜蒋旷生的妹妹。旷生看到她发高烧神志不清,以为是伤寒,就邀石頑醫生一起去看诊。结果诊断后发现是瘧疾,不是伤寒,于是石頑醫生开了四剂柴胡桂枝汤,就治好了。

貳尹吳丹生。濕盛體肥。嘔逆痞脹。寒熱昏眩。與涼膈散加黃連下之。五日而止。越半月復發。亦五日而止。

貳守湯子端。惡寒發熱。面赤足冷。六脈弦細而數。自言不謹後受寒。以為傷寒陰證。余曰。陰證無寒熱例。與柴胡桂薑湯二服而痊。

文學顧若雨之女與甥女。先後並瘧。皆先熱後寒。並與桂枝白虎湯而瘥。

太學鄭墨林夫人。懷孕七月。先瘧後痢。而多鮮血。與補中益氣加吳茱萸制川連而愈。每見孕婦病瘧。胎隕而致不救者多矣。

鄉飲張怡泉。恆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浣病瘧。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遂致人事不省。六脈止歇。按之則二至一止。舉指則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熱退則止歇如前。此真氣衰微。不能貫通於脈。所以止歇不前。在寒熱之時。

白話文:

吳丹生體質濕盛肥胖,經常嘔吐、胸悶腹脹,伴隨寒熱、頭昏眼花。醫生給他服用涼膈散加黃連,五天後症狀消退。半個月後又復發,再次服用五天後痊癒。

湯子端感到惡寒發熱、面紅腳冷,脈搏弦細而數。他自述因為不注意保暖受寒,以為是傷寒陰證。醫生告訴他,陰證不會出現寒熱交替,於是給他服用柴胡桂薑湯,兩劑後痊癒。

文學家顧若雨的女兒和外甥女先後患上瘧疾,都是先發熱後發冷,醫生給她們服用桂枝白虎湯,病症都痊癒了。

太學鄭墨林的夫人懷孕七月,先患上瘧疾,之後又出現腹瀉,並且帶有鮮血。醫生給她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和制川連,病情痊癒。醫生經常遇到孕婦患瘧疾,導致胎兒流產而無法挽救的案例。

鄉飲張怡泉長期服用人參、附子、鹿角膠等溫陽藥物,導致真陰虧損。他七十五歲時在七月下旬患上瘧疾,當時的醫生錯誤地給他服用常山止截藥,導致他神志不清,脈搏微弱,按之則二至一止,舉指則三五至一止,只有在寒熱交替的時候脈搏才會出現。這是因為他真氣衰微,無法暢通於脈絡,所以脈搏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邪氣衝激經脈。所以反得開通。此虛中伏邪之象。為制一方。用常山一錢酒拌。同人參五錢焙乾。去常山但用人參。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故仍用常山為嚮導耳。晝夜連進二服。遂得安寢。但寒熱不止。脈止如前。乃令日進人參一兩。分二次進。

並與稀糜助其胃氣。數日寒熱漸止。脈微續而安。

玉峰春榜顧玉書。瘧發即昏熱譫語。痞脹嘔逆。切其氣口。獨見短滑。乃有宿滯之象。與涼膈散易人中黃。加草果仁。一劑霍然。

督學汪緘庵之女。患前證。以桂枝白虎湯易人中黃。加蔥、豉。四服而安。

中翰金淳還乃郎。八月間患瘧。發於辰戌丑未。至春。子午卯酉每增小寒熱。直至初夏。始延治於石頑。診其六脈如絲。面青唇白。乃與六君子加桂、附。四服不應。每服加用人參至一兩。桂、附各三錢。又四服。而辰戌丑未之寒熱頓止。子午卯酉之寒熱更甚。此中土有權而邪並至陰也。仍與前藥四服。而色榮食進。寒熱悉除。後與獨參湯送八味丸調理而安。

白話文:

邪氣侵襲經脈,反而使其暢通,這是虛弱之體內隱藏邪氣的表現。因此,需要制定一個治療方案。使用常山一錢,用酒拌和,與人參五錢一起烘乾,去除常山,只用人參,以幫助胸中元氣,驅逐邪氣。應該知道,因為常山會損傷中氣,導致病情加重,所以仍然使用常山作為嚮導。一天服用兩次,連續服用,就得以安然入睡。但是寒熱不退,脈象仍然像之前一樣,就讓患者每天服用人參一兩,分兩次服用。

並用稀粥來幫助胃氣。經過幾天,寒熱逐漸消退,脈象微弱而平穩。

玉峰春榜顧玉書,瘧疾發作時,就昏迷發熱,神志不清,腹部脹滿,嘔吐反胃。診脈時,發現脈象短而滑,這是有積滯的表現。給他服用涼膈散,加入人中黃,再添加草果仁,一劑藥就立即見效。

督學汪緘庵的女兒患有同樣的病症,用桂枝白虎湯,加入人中黃、蔥、豉,服用四劑後就痊癒了。

中翰金淳還的郎君,八月間患上瘧疾,在辰戌丑未時發病。到了春天,子午卯酉時,每次都會出現輕微的寒熱。直到初夏,才延請石頑治療。診脈時,發現六脈如同細絲,面色青白,嘴唇蒼白。於是給他服用六君子湯,加入桂枝、附子,服用四劑沒有效果。每劑都增加人參的用量,直到一兩,桂枝、附子各三錢,又服用四劑後,辰戌丑未時的寒熱就停止了,而子午卯酉時的寒熱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脾土有力量,但邪氣卻同時侵犯了陰氣。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四劑,面色紅潤,胃口大開,寒熱完全消失。之後,服用獨參湯和八味丸調養身體,就恢復了健康。

文學顧大來。年逾八旬。初秋患癉瘧。昏熱譫語。喘乏遺尿。或者以為傷寒譫語。或者以為中風遺尿。危疑莫定。予曰無慮。此三陽合病。譫語遺尿。口不仁而面垢。仲景暑證中原有是例。遂以白虎加人參。三啜而安。同時文學願次占夫人。朔客祁連山。皆患是證。一者兼風。

用白虎加桂枝。一者兼濕。用白虎加蒼朮。俱隨手而痊。若以中風遺尿例治。則失之矣。是日坐間有同道問及今歲瘧脈不弦之故。予謂之曰。瘧屬少陽經證。其脈當弦。而反不弦如平人者。以邪氣與正氣混合不分。故絕不顯弦象。金匱有云。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

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曷知脈即不弦。便非風木之邪。即不當用柴胡等少陽經藥。豈可以常法施治乎。飛疇治沈子嘉。平昔每至夏間。臍一著扇風則腹痛。且不時作瀉。六脈但微數。無他異。此腎臟本寒。閉藏不密。易於招風也。下寒則虛火上僭。故脈數耳。

白話文:

文學家顧大來,年紀已過八十歲。初秋時節,染上癉瘧,昏沉發熱,胡言亂語,呼吸急促,尿失禁。有些人誤以為是傷寒引起的譫語,有些人誤以為是中風導致的尿失禁,眾說紛紜,難以斷定。我告訴他不用擔心,這是三陽經合病,譫語、尿失禁,口麻木,臉色晦暗,仲景《傷寒論》中暑證的記載就有此例。於是,我用白虎加人參湯,他喝了三碗就恢復正常。同時期,文學家顧大來的妻子也患上了同樣的病症,她的朋友在祁連山也出現了相同的症狀,其中一人伴有風邪,我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另一人伴有濕邪,我用白虎加蒼朮湯治療,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按照中風遺尿的症狀來治療,就會錯失良機。

當天,有同行前來詢問,今年的瘧疾脈象為何不弦。我告訴他,瘧疾屬於少陽經證,脈象應該弦緊,但現在卻像常人一樣不弦,這是因為邪氣與正氣混合在一起,無法分開,因此脈象中沒有明顯的弦象。金匱要略中記載:「溫瘧者,其脈如平人,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可見,脈象不弦並不一定是風木之邪,就不應該使用柴胡等少陽經藥,不能用常規的方法治療。

飛疇醫治沈子嘉,他平時每到夏天,只要腹部受到風吹,就會腹痛,而且經常腹瀉。六脈僅僅微微數,沒有其他異常。這是因為他的腎臟本就虛寒,閉藏不嚴,容易招風。下焦寒涼,虛火上炎,所以脈象才數。

曾與六味去澤瀉。加肉桂、肉果、五味、白蒺作丸服。因是臍不畏風。脾胃亦實。明秋患瘧。醫用白虎、竹葉石膏等。瘧寒甚而不甚熱。面青足冷。六脈弦細而數。用八味地黃三倍桂、附作湯。更以四君合保元早暮間進。二日瘧止。調理而愈。

白話文:

曾經用過六味地黃丸去除水腫,並且加入肉桂、肉果、五味子、白蒺藜製成丸藥服用。因為這樣做,臍部就不怕風寒,脾胃也變得強壯。到了明秋,患上了瘧疾。醫生使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治療。瘧疾的寒氣很重,熱氣卻不顯著,面容蒼白、腳底冰冷,六脈弦細而脈搏跳動頻快。於是使用八味地黃丸,將桂枝、附子加量三倍,製成湯藥服用。同時,再以四君湯配合保元湯,早晚各服用一次。兩天後瘧疾就停止了,經過調養後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