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一 (10)
卷一 (10)
1. 中風(類中匯入)
言語謇澀。無汗氣實。烏藥順氣散。十指並面麻瞀。乃氣虛風襲。補中益氣去白朮、當歸、橘皮加白芍、五味。麻瞀體軟。癢起白屑。乃脾氣不榮。補中益氣加地黃、芍藥。風濕相搏。手足麻痹者。千金排風湯。手足麻瞀。膈塞體痛。寒熱眩暈。風成為寒熱也。千金解風散。
表虛自汗,虛風傷衛而汗出者。黃耆建中湯。陽氣虛者。加附子。若兼寒熱者。小柴胡渴。氣虛。補中益氣湯。每夜發熱自汗。為血虛。當歸補血湯。酒客輩多濕熱人。兼房勞汗出中風。下體多汗。不能勞。衣常濡。口乾善渴。十全大補加熟附、防風、黃柏、澤瀉。凡中風自汗而小便少者。
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應少。若利之。使營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且此證屬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神氣昏冒,虛火妄動。挾痰氣逆沖。心主被障。所以昏不知人。須大劑人參、芎、歸兼柴胡、山梔。審系中在心包。而非中腑。閉證而非脫證。牛黃丸。虛人。六君子加星、香、菖、遠、竹瀝、薑汁。若狂言語亂。精神恍惚。痰涎壅盛。導痰湯加芩、連、竹瀝、薑汁。
遺尿不禁,脾虛下陷而膀胱不約者。補中益氣湯加益智。腎虛不能攝者。地黃飲子。若卒中有此。兼諸惡證者。為腎絕。不治。
不治諸證,髮直吐沫。搖頭上攛。魚口氣粗。直視。眼小目瞪。喉聲如鋸。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語。頭面手足爪甲青黑。大吐大瀉。吐血下血。其脈堅急躁疾短澀者。皆不治。
石頑曰。中風一門。為雜證開卷首義。其分經絡。定腑臟。與傷寒無異。非精達南陽至理。難以語此。如西北為真中風。東南為類中風。又為諸病開一辨別方宜大綱。而傷寒主治。雖無一不具。未嘗昭揭其旨也。夫水土之剛柔。非特指中風而言。當知西北為真中風一語。原是因東南水土孱弱。
雖有卒倒昏迷。皆是元氣疏豁。為虛風所襲。不可峻用祛風猛劑而設。其西北為真中風一語。原是對待東南類中而言。以其風氣剛暴。得以直犯無禁。則有卒然倒僕之患。未嘗言西北之人。絕無真氣之虛而中之者。內經明言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即此一語。可證風從內發。
但以西北資稟剛暴。風火素盛。加以外風猛厲易襲。所以西北中風。較之東南倍劇也。余嘗究心斯道。五十年來。歷診西北之人。中風不少。驗其喑痱遺尿。詎非下元之憊。而從事地黃飲、三生飲等治乎。喎僻不遂。詎非血脈之廢。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治乎。東南類中。豈無六經形證見於外。
便溺阻隔見於內。即從事續命、三化等治乎。若通聖、愈風。即西北真中。曾未一試也。讀古人書。須要究其綱旨。以意逆之。是謂得之。若膠執其語。反成窒礙。豈先哲立言之過歟。諸病各有經脈腑臟之分。而卒然倒僕。猶須審諦。嘗考先哲論中風。首雲中血脈則口眼喎斜。
白話文:
中風(類中匯入)
說話不清楚,沒有汗且身體感覺脹實,可以用烏藥順氣散來治療。若是手指和臉都麻木昏沉,這是因為氣虛導致風邪侵襲,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白朮、當歸和橘皮,加入白芍和五味子。如果麻木昏沉且身體軟弱,皮膚發癢並起白色皮屑,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濡養肌膚,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地黃和芍藥。如果風濕互相搏擊,導致手腳麻痺,可以用千金排風湯。如果手腳麻木昏沉,胸膈堵塞,身體疼痛,又發冷發熱和頭暈,這是因為風邪轉變成寒熱症狀,可以用千金解風散。
如果身體虛弱,容易出汗,是虛風侵襲體表導致出汗,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如果陽氣虛弱,可以加入附子。如果又發冷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是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每天晚上發熱並自汗,這是因為血虛,可以用當歸補血湯。那些嗜酒的人大多體內濕熱,加上房事過度導致出汗而中風,通常是下半身出汗多,無法勞動,衣服總是濕漉漉的,口乾舌燥,很想喝水,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入熟附子、防風、黃柏和澤瀉。凡是中風自汗而且小便少的人,
不可以用藥物來利尿。既然已經自汗,代表津液外洩,小便自然會少,如果再用藥利尿,會使營衛枯竭,沒有辦法抑制體內之火,反而會使煩躁發熱更加嚴重,應該等到熱退汗止,小便自然恢復。況且這種症狀屬於陽明經的病變,最忌諱利小便。
如果神智不清、意識模糊,這是虛火妄動,又夾雜痰氣上逆衝擊心臟,導致心神被蒙蔽,所以才會昏迷不醒。需要用大劑量的人參、川芎、當歸,再加上柴胡和山梔。仔細判斷,如果是病邪侵入心包,而不是侵入腑臟,是屬於閉證而不是脫證,可以用牛黃丸。如果是體虛的人,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星、香、菖蒲、遠志、竹瀝和薑汁。如果出現狂躁不安、胡言亂語、精神恍惚、痰涎壅盛等症狀,可以用導痰湯,加入黃芩、黃連、竹瀝和薑汁。
如果遺尿不止,是因為脾氣虛弱下陷,導致膀胱約束能力下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益智仁。如果是腎虛不能固攝,可以用地黃飲子。如果突然發生這種情況,又兼有其他嚴重症狀,表示腎氣衰竭,難以治療。
以下這些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癒:頭髮豎直、口吐白沫、搖頭向上竄動、呼吸粗重如魚口、直視、眼睛小而無神、喉嚨發出像鋸子的聲音、臉色紅潤像化妝、汗珠如串珠般冒出、在床上摸索衣服、神智不清不說話、頭面手足指甲呈青黑色、大量嘔吐腹瀉、吐血便血,而且脈象堅硬、急躁、快速、短促且澀滯,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
石頑說,中風這一門疾病,是各種雜病中最重要的,它對於經絡、臟腑的區分,和傷寒沒有差別。如果沒有精通醫理,很難理解。例如,西北地區的叫做真中風,東南地區的叫做類中風,這也為各種疾病確立了辨別治療的大原則。傷寒的治療方法雖然都有,但沒有明確揭示這些道理。水土剛柔的特性,不只是針對中風而言。要知道所謂西北是真中風,是因為東南地區水土柔弱,
即使有突然昏倒的狀況,也是因為元氣虛弱,被虛風侵襲。不能過度使用祛風的猛藥。西北是真中風的說法,主要是針對東南的類中風而言。因為西北地區的風氣剛烈暴躁,可以沒有阻礙地直接侵犯人體,所以才會突然倒地。並不是說西北地區的人,絕對沒有真氣虛弱而中風的。內經中說,陽氣以天地間的疾風來比喻,這句話可以證明,風邪也會從體內發出。
只是因為西北地區的人體質剛強暴躁,體內風火旺盛,加上容易受到外界猛烈風邪的侵襲,所以西北地區的中風,比東南地區嚴重許多。我研究這個道理五十年,診治過許多西北地區的中風病人,發現他們的喑啞、癱瘓、遺尿,難道不是因為下元虛弱嗎?因此採用地黃飲子、三生飲等來治療。他們的口眼歪斜、肢體無力,難道不是因為血脈衰敗嗎?因此採用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來治療。東南地區的類中風,難道沒有六經的症狀表現於外,
以及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表現於內嗎?所以採用續命湯、三化湯等來治療。而那些通聖散、愈風散,這些針對西北真中風的藥方,從來沒試用過。閱讀古人的醫書,必須要探究其中的綱領和要義,以自己的理解來推論,才能真正掌握。如果只是執著於字面意思,反而會產生阻礙。難道是古人立言的過錯嗎?各種疾病都有其經脈和臟腑的區分,對於突然昏倒的狀況,更要仔細辨別。曾經考察古人對於中風的論述,首先提到中血脈,就會出現口眼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