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5)
卷三 (5)
1. 郁
金匱云。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即四七湯。)
上焦。陽也。衛氣所治。貴通利而惡閉郁。鬱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膽以咽為使。膽主決斷。氣屬相火。遇七情至而不決。則火鬱而不發。火鬱則焰不達。焰不達則氣如焰。與痰涎聚結胸中。故若炙臠。千金作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證雖稍異。然亦以鬱而致也。用半夏等藥。散郁化痰而已。
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夫所謂達者。通暢之也。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發者。升發之也。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奪者。攻下之也。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泄者。開發之也。當以疏散之劑湧而泄之。
白話文:
《金匱要略》記載,婦女咽喉感覺有炙肉卡住,可以用半夏厚朴湯治療。這與四七湯是一樣的藥方。
上焦屬陽,是衛氣運行的部位,最重要的是通暢,忌諱閉塞。如果阻塞,津液無法運行,就會積聚成痰涎。膽經與咽喉相通,膽主決斷,其氣屬相火。如果遇到七情而不能決斷,就會導致火氣鬱結,無法發散。火鬱結則火氣無法到達,氣如火一般,與痰涎聚集於胸中,因此感覺像是炙肉卡住。千金方中也記載了胸滿、心下堅、咽中感覺有炙肉卡住,吐不出也吞不下。症狀略有差異,但都是因為鬱結導致。因此使用半夏等藥物來散結化痰。
經書中說,木鬱則要疏通,火鬱則要發散,土鬱則要攻下,金鬱則要泄瀉,水鬱則要折服。然而,調節氣機,過則折之,因為過度則會使其畏懼。所謂瀉之,就是指疏泄。所謂達之,就是指通暢,應該用輕揚的藥物來提升疏通。所謂發之,就是指升發,應該用升發的藥物來發汗升散。所謂奪之,就是指攻下,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攻下。所謂泄之,就是指開發,應該用疏散的藥物來宣泄。
折者。制御之也。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此皆論六氣之郁也。至於五志之郁。又非上法所宜。經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及婦人情志不遂。悒鬱不舒。而致經閉不調。發熱咳嗽。師尼寡婦。種種諸患。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云。郁者。抑而不通之義。內經五法。為因五氣所乘而致郁。不必作憂鬱之郁。憂乃七情之病。但憂亦在其中。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又製為六郁之論。立越鞠丸以治郁。而以香附、撫芎、蒼朮開鬱利氣為主。謂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
白話文:
所謂「折」,就是控制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用苦寒的药物来压制和控制。以上都是关于六气郁结的论述。至于五志郁结,则不适用上述方法。经书中说,曾经富贵后来贫贱,即使没有受到外邪入侵,也会从内而生疾病,叫做“脱营”。曾经富有后来贫穷,叫做“失精”。还有妇女因情志不遂,郁郁不舒,导致经闭不调,发热咳嗽,以及师尼寡妇等各种疾病,都要追根溯源,对症下药。
赵养葵说,“郁”指的是压抑不通。内经中提到五法,是指因五气所乘而致郁,并不一定是指忧郁的郁。忧是七情之病,但忧也包含在郁结之中。丹溪说,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一旦出现郁结,百病丛生。他又提出了六郁之论,并制定了“越鞠丸”来治疗郁结,以香附、抚芎、苍术开郁利气为主。认为气郁导致湿滞,湿滞则生热。
熱鬱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此說出而內經之理始晦。內經之旨。又因釋注之誤而復晦。所以郁病之不明於世久矣。蓋東方生木。木者生生之氣。即火氣附於木中。木鬱則土鬱。土鬱則金亦郁。金鬱則水亦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惟其相因也。
予以一方治其木鬱。諸郁皆因而愈。逍遙散是也。甚者。方中加佐金丸。以黃連治心火。吳茱萸氣臊。肝之氣亦臊。同氣相求。而佐金以制木。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白話文:
熱氣鬱積就會產生痰,痰阻滯就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血液循環不暢就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這六個因素互相影響,導致疾病的發生。然而,這個道理原本在《內經》中十分清晰,卻因釋注的錯誤而變得模糊不清,所以鬱病的病理一直以來都不為世人所了解。其實,東方屬木,木主生長之氣,也就是火氣附於木中。木氣鬱結就會導致土氣鬱結,土氣鬱結就會導致金氣鬱結,金氣鬱結就會導致水氣鬱結,五行相互影響,這是自然法則。正是因為五行相互影響的關係,我用一個方劑治療木氣鬱結,其他鬱結也因此而痊癒,這就是逍遙散。情況嚴重者,可以在方中加入佐金丸,用黃連來治療心火,吳茱萸性辛辣,肝氣也辛辣,同氣相求,用佐金丸來制約木氣,這就是佐金丸名稱的由來。
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胠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證。以逍遙散出入加減。此對證之方。無不獲效。倘一服即愈。少頃即發。或半日或一日又發。發之愈頻愈甚。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此方不宜復投。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以四君子加溫熱藥。
陰虛。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甚者又須寒因熱用。少以冷藥從之。用熱藥冷探之法。否則拒格不入。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郁證多緣於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郁之既久。火邪耗血。豈蒼朮、香附輩能久服乎。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然郁證多患於婦人。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皆能致病。為證不一。或發熱頭痛者有之。喘嗽氣乏者有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寒熱交替、類似瘧疾卻又不是瘧疾的症狀,伴隨惡寒惡熱、嘔吐吞酸、胃部不適、胸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等,可以用逍遙散加減來治療,效果顯著。如果服藥後馬上痊癒,但過一陣子又發作,或者半天或一天就發作一次,而且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這很有可能是虛寒上熱的假象,不適合繼續服用逍遙散,應該改用溫補的藥物。如果陽虛,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上溫熱藥物;如果陰虛,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溫熱藥物。症狀嚴重者,還需針對寒因熱用,少用冷藥,以熱藥冷探的方式治療,否則藥物難以吸收,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石頑說,郁證多半是因為心志鬱結,氣機先受到影響,所以才有了越鞠丸、四七湯。郁證時間久了,就會耗損氣血,單靠蒼朮、香附等藥物無法長期服用,所以才有了逍遙散和歸脾湯。郁證多發生在女性身上,正如《內經》所說,二陽之病發心脾,過度思考、得不到滿足,都會導致疾病。郁證表現不一,有的會發熱頭痛,有的會喘咳氣短。
經閉不調者有之。狂癲失志者有之。火炎失血者有之。骨蒸勞瘵者有之。䘌疽生蟲者有之。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加減出入可也。
〔診〕郁脈多沉伏。或結或促。或沉或澀。郁在肝腎則見於左。郁在心脾則見於右。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脈必因之而止澀矣。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所謂神者。胃氣也。郁脈雖多沉伏結促。不為患也。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蓋沉伏結促。有氣可散。氣通則和。
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無氣可散。即從事調補。尚難克效。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往往多成虛損也。
白話文:
有些女性會出現經期不調,有些人會出現精神失常,有些人會出現發燒出血,有些人會出現骨瘦如柴,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皮膚潰爛生蟲。治療這些病症的方法主要依靠逍遙散、歸脾湯、佐金丸、降氣湯、烏沉丸等方劑。但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虛實寒熱來選擇不同的方劑,適當增減藥物也是可以的。
觀察脈象可以發現,郁證的脈搏大多沉伏、結滯、促박、沉澀。如果郁滯在肝腎,脈象就會偏左;如果郁滯在心脾,脈象就會偏右。如果氣血、食積、痰飲等停滯在體內,脈搏就會因此變得遲澀。只要脈象有神,就不必擔心。所謂的神,就是胃氣。郁證的脈搏雖然大多沉伏、結滯、促박,但只要有氣就可以散開,氣通則和,就不會造成大礙。
需要警惕的是牢革、弦強、不和的脈象,因為這表示正氣已經受傷,沒有氣可以散開。如果此時再用耗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郁證伴隨弦強脈的患者,往往容易發展成虛損。
易思蘭治一婦。患渾身倦怠。呵欠口乾。經月不食。強之不過數粒而已。有以血虛治之者。有以氣弱治之者。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用藥雜亂。愈治愈病。至冬微瘥。次年夏間。諸病復作。肌消骨露。三焦脈洪大侵上。脾肺二脈微沉。餘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以梔子仁薑汁浸一宿。
炒黑研極細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進二服。即知飢喜食。旬日肢體充實如常。後因久病不孕。眾皆以為血虛。而用參、耆之品。半月胸膈飽脹。飲食頓減。至三月餘而經始通。下黑穢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內即有孕。
白話文:
易思蘭治療一位婦女,她患有全身倦怠、打呵欠、口乾、月經期間不吃東西,勉強吃也只吃得下幾粒而已。有人用血虛的方法治療,有人用氣虛的方法治療,也有人知道是火症,卻不知道火源,用藥雜亂無章,治好了又復發。到了冬天症狀稍微緩解,到了第二年夏天,所有病症又重新發作,肌肉消瘦,骨頭突出,三焦脈洪大上衝,脾肺兩脈微沉,其他部位脈象都平和。這是肺火病。
用梔子仁浸泡在薑汁中一晚,炒黑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服,連服兩劑,病人馬上就感到飢餓,想吃東西。十天之後,四肢變得充實,恢復正常。
後來因為長期生病導致不孕,大家認為是血虛,就用人參、黃耆等藥材治療,半個月後,胸膈飽脹,食慾驟減。過了三個多月,月經才來,但排出黑濁穢物,時行時止,無法順利排出,痛苦不堪。
易思蘭又用四烏湯換掉生地黃,加入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服用十幾劑藥。
2. 痞滿
丹溪云。痞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有中氣久虛。不能運行精微為痞者。有過服消克。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消導。世人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雖暫時快通。痞若再作。危殆滋甚。天地不交而成痞。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
白話文:
丹溪說,痞的情況無論如何都相同,都是由於氣血不通而導致的。這是因為陰氣隱伏而陽氣積蓄,心下中間的部位出現痞滿或梗塞,是土類的病症,並且與脹滿的情況有輕重之分。痞的情況通常表現為內部感到痞悶,外表卻沒有脈急的現象。這可能是由於中氣長期虛弱,無法運行精微所致,也可能是因為吃了過多消導藥物,不能順利消化飲食,或者是因為濕熱過重,痰氣上逆而造成的痞。
治療痞的古方是使用黃連、黃芩和枳實的苦味來泄散,厚朴、生薑和半夏的辛辣來散開,人參和白朮的甘味來補充,而茯苓和澤瀉的淡味來滲透。針對痞和濕的情況,應該上下分開,消散其氣。如果有內部實證的情況,可以稍微使用消導類的藥物。很多人因為痞塞而喜歡使用利藥想要迅速見效,雖然暫時能夠通暢,但如果痞再次出現,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嚴重。天地之間不相交而造成痞,這是因為脾的清氣無法上升而下滑。
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諸痞塞及噎膈。乃痰為氣激而上。氣為痰膩而滯。痰與氣搏。不得流通。並宜連理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氣滯痞脹。用五膈寬中散。不應。丁沉透膈湯。應諸痞塞脹滿。胸膈不利。或氣上逆。或腹疼痛。並宜指迷七氣湯。胃虛。加參朮。氣滯。加木香。大便秘。加檳榔。面目浮。加蘇葉。四肢腫。加木瓜。虛痞。只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鬱怒暴痞。面目浮腫。心腹脅滿。
白話文:
胃部的浊气不下降反而上逆,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加上猪苓、泽泻。因为升麻、柴胡从地底下向上升提清气,猪苓、泽泻从天上向下下降浊气,这样才能交汇痞塞而恢复正常。各种痞塞、噎膈,都是痰被气激而上,气被痰腻而滞,痰与气相互搏斗,无法流通,需要选择连理汤、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泻心汤等方剂。
气滞痞胀,用五膈宽中散。无效的话,就用透膈汤。各种痞塞、胀满、胸膈不利、气上逆或腹痛,都应该用指迷七气汤。胃虚加人参、白术;气滞加木香;大便秘加槟榔;面目浮肿加苏叶;四肢肿加木瓜。虚痞只用局方七气汤和局方乌沉汤最有效。郁怒暴痞、面目浮肿、心腹胁满,也可用指迷七气汤。
二便秘澀。四肢脹大。增損流氣飲。膈上諸般冷氣。嘔逆不食。不問痞塞疼痛。且與薑汁探吐。然後用藥。痰飲尤宜。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逆上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不可過用香劑。古人治瀉後膈痞。用理中丸。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大便不通。脈數實者。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甚則寶鑑木香檳榔丸通利之。若肥人痰痞風閟。大便不通者。御藥院木香檳榔丸疏解之。肥人心下痞悶。內有濕痰也。大棗加枳實、芩、連。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瘦人心下痞悶。乃鬱熱在中焦。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白話文:
如果便秘、四肢腫脹,可以使用增損流氣飲。如果胸口有寒氣、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不論是否有腹脹疼痛,先用薑汁催吐,再服用藥物,痰飲尤其適合此法。如果邪氣導致腹脹,應該使用疏散的藥方。如果氣機不順,逆流上衝導致腹脹,這屬於虛痞,越疏散反而越嚴重,應該選擇同時收補和疏通的藥方,不要過度使用香燥的藥物。古人治療腹瀉後引起的腹脹,使用理中丸,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各種治療腹脹的藥物都不有效,大便不通暢,脈象快速有力,可以选择小陷胸湯或三黃湯。情况严重的话,可以使用木香檳榔丸通利。如果肥胖的人有痰濕積聚導致的腹脹、大便不通,可以使用御藥院木香檳榔丸疏解。肥胖的人腹脹悶痛,通常是体内有湿痰,可以用大枣、枳实、黄芩、黄连。但是小陷胸湯更有效。瘦人腹脹悶痛,则是由于中焦郁热,可以服用三黃湯加枳实来引导热气下行。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小柴胡加枳、桔。如飲食後感冒風寒。飲食不消。或食冷物而作痞悶。宜溫中化滯。二陳加縮砂、紫蘇、藿香。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類。虛人停滯不散。心下痞。或寬或急。常喜熱物者。枳實理中湯。老人虛人。脾胃虛弱。轉運不及。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飽悶常嚼一丸。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糵之類。胸中氣塞短氣。橘皮枳實生薑湯。有酒積雜病。過下傷脾。脾虛不運作痞。養胃兼和血。參、朮、歸、芍兼升、柴。稍佐陳皮、枳殼之類。大怒之後成痞。或痰中見血。或口中作血腥氣。是瘀血。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
白話文:
如果胸口悶脹且寒熱不退,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枳實和橘皮。如果是在吃飯後受了風寒,或是食物消化不良,或是吃冷東西導致胸口悶脹,需要溫中化滯,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縮砂、紫蘇、藿香,或是用平胃散加入藿香、草豆蔻等藥物。如果體虛的人有食物停滯不消,胸口悶脹,時而舒緩時而緊縮,且經常喜歡吃熱的東西,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如果是老年人或體虛的人,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不好,食物無法消化而導致胸口悶脹,可以用九味資生丸。如果經常感到飽脹,可以隨時嚼一粒九味資生丸。也可以用六君子湯加入香附、縮砂、山楂、麥芽、神曲等藥物。如果胸悶氣短,可以用橘皮枳實生薑湯。如果因飲酒過度而導致各種疾病,或是過度服用瀉藥傷了脾胃,導致脾虛運化不良,胸口悶脹,可以用補氣養胃、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加入柴胡,再佐以陳皮、枳殼等藥物。如果因大怒而導致胸口悶脹,或是痰中有血,或是口中發出腥味,這是瘀血所致,可以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等藥物。
甚則加大黃、桃仁泥。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脈沉澀。日久不愈。多郁人大棗過度有之。宜從血鬱治。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舉世治中滿痞脹。不問虛實。咸禁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指實滿而言也。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當以甘治之。
〔診〕脈弦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脈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此日久脾胃受傷。或過服克伐藥所致。為虛。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者。為有停滯。
白話文:
嚴重的話,可以加入大黃、桃仁泥。有痰和瘀血聚集成囊狀,造成痞症,脈象沉澀,久治不癒,多見於鬱悶的人過度食用大棗。宜從血瘀的角度治療,使用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等藥物。世人治療胸腹滿脹,不分虛實,都禁止使用甘草,殊不知古人所說的「中滿勿食甘」,指的是實滿的情況。如果自覺腹滿,但外觀並無腹脹,則應該用甘草治療。
脈象弦急而滑,突然胸悶,是肝氣與食積造成,屬於實證。脈象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氣口急促,這是長期脾胃受損,或過度服用攻伐性藥物所致,屬於虛證。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則是有停滯。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六月間乘涼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坐臥不安。宿於寺中。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下十餘行。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貲。心動。遂躁熱而渴。飲酒一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躁熱身不寧。喜冷水。米穀不化。
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小腹不任其痛。診之。脈浮數七八至。按之空虛。曰。予溯流尋源。蓋暑熱已傷正氣。以熱毒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無餘。遺巴豆之氣。留毒於腸胃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
白話文:
羅謙甫治療真定府的趙姓客人。六月天氣炎熱,此人乘涼時受了風寒,臉上起了濕疹。心下痞滿,煩躁發熱時而發作,坐立不安。他住在寺廟裡,僧人給了他十幾顆丸藥服用,瀉下十餘行,痞滿稍減。第二天,他昏昏欲睡,被人偷走了錢財,心裡著急,於是煩躁發熱,口渴難耐,便喝了一碗酒。當晚,肚臍和腹部脹痛。僧人再次用先前的藥物,又讓他瀉下十餘行,病況更加嚴重,虛弱無力,煩躁發熱,身體不安,喜歡喝冷水,米飯難以消化。
瀉下的糞便如同爛魚腸和腦髓,混雜著紅色水樣物,完全沒有食慾,勉強吃一點就會嘔吐。痞滿比之前更嚴重,不停地打嗝,腳踝冰冷,小腹疼痛難忍。我診斷了他的脈象,脈浮數,每分鐘七八次,按下去空虛無力。我說:「我追溯病因,發現他是因為暑熱傷了正氣,又服用熱毒的藥物,瀉下之後,原本受寒的病邪已經完全排出,但藥物中巴豆的毒性仍然殘留在腸胃之間,導致嘔吐反胃,無法進食。胃氣受損,才出現這種情況。」
及下膿血無度。大肉脫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矣。舌上赤澀。口燥咽乾。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火獨旺。故心胸躁熱。煩亂不寧。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夭之由也。遂辭去。易一醫。不審脈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云。
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正此謂也。
石頑治內兄顧九玉。頒詔假道歸吳。大暑中患胸痞顱脹。脈得虛大而濡。氣口獨顯滑象。此濕熱氾濫於膈上也。與清暑益氣二劑。顱脹止而胸痞不除。與半夏瀉心湯減炮姜。去大棗加枳實。一服而愈。
白話文:
病人不停地排出膿血,肉體消瘦,皮毛乾枯,脾氣衰弱,舌頭又紅又澀,口乾舌燥,這是由於大量陰氣流失導致。陰氣已失,陽氣獨盛,因此心胸燥熱煩躁不安。古書記載:「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不能生存,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不能生長,這是夭折的原因。」病人因此換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沒有仔細診斷脈象和病因,只看到病人胸腹痞滿,就用枳殼丸瀉下,結果病情加重,喘不過氣,腹脹難忍,最終因瀉下不止而亡。金匱要略中記載:「不應該瀉下而強行瀉下,會導致腸子破裂,瀉洩不止而死。」這正是這個病例的寫照。
石頑醫生治療他的內兄顧九玉,顧九玉在頒詔假道回吳的路上,大暑天患了胸悶頭脹,脈象虛大而濡,氣口獨顯滑利,這是濕熱氾濫於膈上的表現。石頑醫生給他開了清暑益氣湯兩劑,頭脹止住了,但胸悶沒有消除。於是石頑醫生又開了半夏瀉心湯,減去炮姜,去掉大棗,加了枳實,一劑藥就治好了。
家弟曾余。雖列賢書。最留心於醫理。弟婦鄭氏。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為時醫。戊申夏患嘔逆。不食者月餘。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幾至絕粒。而痞脹異常。邀余診之。脈得虛大而數。按仲景脈法云。大則為虛。數則為虛。此胃中陽氣大虛。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因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之。四劑而痞止食進。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別駕吳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肘麻瞀。久服八味、參、附不徹。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一服豁然。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白話文:
我弟弟曾余,雖然被列入賢才名冊,但他最用心鑽研醫術。他的妻子鄭氏,是世傳婦科名醫中山的女儿。他們兄弟倆都是當時有名的醫師。戊申年夏天,弟弟患了嘔吐反胃的病,一個多月不吃東西,服用開胃理氣的藥方二十多劑,幾乎到了絕食的地步,而且胸悶脹痛得厲害。他邀請我診治,脈象虚大而數,根據仲景脈法所說,脈象大則虛,數則虛,這是胃中陽氣虛弱,濁陰堵塞在膈膜上的症狀。於是,我用連理湯的方子,加入人參三錢,服下四劑,胸悶止住,食慾也恢復了。之後,再用異功散調理了幾天,就康復了。
別駕吳蛟水公的祖母,患有胸悶頭暈、嘔吐反胃的病,以前因為下肢畏寒、手肘麻木,長期服用八味、人參、附子,卻不見效。六脉弦滑,按壓卻感覺濡滑,這是中焦積聚了痰濕,陽氣不能周流到四肢的表現。雖然用桂枝、附子辛熱的力量,可以暫時緩解症状,但這不是真正的陽氣虛弱,而且還有地黃的滯留,所以胸悶頭暈一直沒有好轉。因此,我開了七氣湯的方子,加了沉香,一劑藥下去就豁然開朗,服下第二劑後就精神爽朗,食慾恢復,身體也安穩了。
內翰繆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青年罷職。樂志林泉。偶因小憤。遂眩暈痞悶。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反覺疲倦。飲食日減。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頑診之。六脈似覺有餘。指下略無沖和之氣。氣口獨滯不調。時大時小。兩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濕。漸漬於水土二經。
復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疲倦少食。迨所必至。法當先調中氣。輸運水穀之精微。然後徐圖溫補下元。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庶無陽無以化之虞。其如夫人久患崩淋。遍服諸血藥罔效。以補中益氣加制香附、烏梅。升舉其陽兼調其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端不出古聖之成則耳。
白話文:
內翰繆鈞敬上尊大人子長老先生:
您的公子青年時辭去官職,喜愛隱居山林。偶爾因小事生氣,便感到頭昏眼花,胸悶氣短。三個月來服用化痰利氣的藥物,卻不見效,反而覺得疲倦,食慾減退,下元虛弱無力。直到七月下旬,才邀請石頑醫生診治。六脈把脈時感覺略有餘力,但指下卻缺乏平和之氣,氣息阻塞不暢,時而強勁時而微弱,兩尺脈象皆濡滑無力。這顯示他體內本來就積聚了許多痰濕,逐漸浸潤了脾經和腎經。
再加上之前服用過多寒涼的藥物,屢次損傷中氣,導致他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如今已經到了必須調養中氣的階段,需要先調補脾胃,使之運化水穀精微,才能慢慢溫補下元。建議您服用六君子湯加當歸,兼顧調補營血,以免陽氣不足而無法化痰。
至於夫人久患崩漏,服用過各種止血藥物卻不見效,建議您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制香附、烏梅,以升舉陽氣,兼顧調和氣血。這正如古人所說,「病在下取之上」,治療方法都是符合古聖先賢的醫學理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