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3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0)

1. 諸嘔逆門

2. 噎膈

靈樞云: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晬時乃出。 食飲入而還出,氣壅膈上,謂之上膈。然有虛實之分。若實而氣壅,則食無所容;虛而氣塞,則食不得化,皆令人食入即出也。至若食晬時乃出,蟲寒積聚而謂下膈,不過言膈證中有此一證耳。然有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虛寒,多致食晬時乃出者,豈非下膈之證乎?讀者不可專以蟲為下膈而膠執也。

素問云:三陽結謂之膈。 三陽結者,大腸、小腸、膀胱結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圊;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此所以噎食不下,從下而逆於上也。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不通者,濁氣在上;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也。病在於胃,故飲食不下。 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 此言噎膈皆起於鬱結不舒,胃氣不能敷布所致。張雞峰所謂神思間病是也。

薛立齋曰:內膈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久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若脾胃氣虛而胸膈不利者,六君子加丁、沉二香,壯脾土以生元氣。若用辛熱之劑而嘔吐噎膈者,異功散加當歸、川斛,益土以抑陰火。胃火內膈而飲食不入者,四君子加酒炒芩、連,清火養胃。若脾胃虛寒,飲食不入,或食入反出者,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溫中補脾。如過服潤劑養血有傷於中州者,治法亦無越此。若內有實積,指迷七氣湯;汙血在胃者,局方七氣湯加桃仁,與乾漆同炒,去漆用之。若誤服耗氣之藥,血無所生,噎膈而大便燥結者,四君子加當歸、芍藥,補脾生血。 若火逆衝上,食不得入者,四君子加山梔、川連,清火養血。若痰飲阻滯而食不得入者,六君子加木香、山梔,補脾化痰。若不慎房勞,不節厚味,不戒氣怒者,不治。年高無血,亦不治。噎而白沫大出,糞如羊矢,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期迫矣。

李士材云:噎膈、反胃,總是血液枯槁。二證皆名為膈。內經總有「三陽結謂之膈」一語。潔古分吐證為三端:上焦吐者,皆從於氣,食則暴吐;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下焦吐者,皆從於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如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皆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噎塞之吐,即潔古之上焦吐;反胃之吐,即下焦吐也。王太僕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噎膈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亦不可拘也。脈大有力,嘔吐酸臭,當作熱治;脈小無力,嘔吐清水,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紅赤而澤者,為實熱。能合色脈,庶乎無誤。此證之所以疑難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氣堵塞在上膈的狀況,是食物吃進去又立刻吐出來;蟲堵塞在下膈的狀況,是食物吃下去後要經過一整天才會排出。

食物吃下去又吐出來,是氣積在膈的上部,稱為上膈。但這又分虛實兩種情況。若是實證,氣積塞嚴重,食物就沒有地方可以容納;若是虛證,氣雖然阻滯,但食物無法消化,兩者都會導致食物吃進去就立刻吐出來。至於食物要過一天才排出來,是因為體內寒氣積聚,形成蟲積在下膈,但這只是噎膈這種病症中的一種情況。然而,也有可能是因為命門火衰,無法生養脾土,或是脾胃虛寒,導致食物要過一天才排出來,難道這就不是下膈的情況嗎?所以讀者不能只把蟲積當作下膈的唯一原因,而過於執著。

《素問》中說,三陽經絡的氣結在一起就叫做膈。

三陽經絡氣結,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的氣都鬱結而有熱。小腸結熱,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結熱,會導致大便不通;膀胱結熱,會導致津液枯竭。三陽經絡的氣都結在一起,會導致大小便都秘結不順。下半身不通暢,氣就一定會向上逆行,這就是為什麼會噎住吃不下東西,氣從下往上衝的原因。

吃不下東西,感到胸膈被堵住不通,是邪氣停留在胃脘的緣故。

之所以不通,是因為濁氣在上,腎和肝吸收的陰氣無法下行而反而在上。病根在胃,所以才會吃不下東西。

胸膈堵塞不通,上下都無法通暢,這是因為突然憂慮而引起的病。

這說明了噎膈這種病都是因為鬱悶不舒,導致胃氣無法正常運行而引起的。就像張雞峰說的,這是因為思慮過度而引起的疾病。

薛立齋說,內膈阻礙,想吐但又吐不出來,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體內有火。如果病久了才吐,而且是吃下去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胸膈不順暢,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丁香、沉香,來加強脾土功能以產生元氣。如果因為吃了辛辣燥熱的藥而導致嘔吐噎膈,可以用異功散加上當歸、川斛,來滋養脾土以抑制虛火。如果是胃火引起的內膈阻礙,導致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酒炒黃芩、黃連來清熱養胃。如果是脾胃虛寒,導致吃不下東西,或是吃下去又吐出來,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炮姜來溫中補脾。如果過度服用潤燥的藥物,導致損傷中焦脾胃,治療方法也不能超出這些範圍。如果體內有實質性的積滯,可以用指迷七氣湯。如果胃中有瘀血,可以用局方七氣湯加上桃仁,和乾漆一起炒過,去掉乾漆後再使用。如果誤服了耗氣的藥,導致氣血不足,出現噎膈和大便乾燥的情況,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芍藥來補脾生血。

如果是因為火氣上逆,導致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山梔子、黃連來清熱養血。如果是因為痰飲阻礙而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山梔子,來補脾化痰。如果因為不謹慎房事、不節制濃重口味的飲食、不戒除生氣發怒,這些情況是不容易治好的。年紀大、氣血不足的病人也不容易治好。噎住後吐出大量白沫、大便像羊屎一樣,這種情況也不容易治好。如果胸腹疼痛難忍,像刀割一樣,那代表快要死了。

李士材說,噎膈和反胃,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體內血液枯竭。這兩種病都稱之為膈。內經中有提到三陽經氣結在一起就叫做膈。潔古把嘔吐分為三種情況:上焦嘔吐,多與氣有關,吃東西就立刻吐出來;中焦嘔吐,多與積滯有關,可能是先吐後痛,也可能是先痛後吐;下焦嘔吐,多與寒有關,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東西早上吐出來。總的來說,是因為氣血虧損,又因為憂愁思慮悲傷憤怒,導致脾胃受傷,氣血逐漸耗竭,鬱積的氣產生痰,痰會堵塞不通,氣會向上逆行而無法下降,就像道路被阻礙一樣,導致食物難以下嚥,這就是噎膈形成的原因。脾胃虛弱受損,無法正常運轉,不能消化吸收五穀,轉化為精微物質,即使食物可以吃進去,過一會兒又吐出來,這就是反胃形成的原因。這兩種病都是因為胸膈之間生病,所以統稱為膈。噎塞的嘔吐,就是潔古說的上焦嘔吐;反胃的嘔吐,就是下焦嘔吐。王太僕說,吃不下東西是因為有火;吃下去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噎膈這種病大多屬於熱證,反胃大多屬於寒證,但也不能過於拘泥。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嘔吐物酸臭,應該按照熱證來治療。如果脈象細小無力,嘔吐物清稀,應該按照寒證來治療。面色枯黃或蒼白的,屬於虛寒;面色紅潤有光澤的,屬於實熱。能夠結合面色和脈象來判斷,才能減少誤診的機率。這個病之所以難以診斷,是因為在想要健脾理氣化痰的時候,又擔心使用燥熱的藥物會損傷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