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二 (6)
卷十二 (6)
1. 實證似虛論
身發壯熱。毛直皮燥。睡臥不寧。腮紅睛赤。煩渴腹脹。便秘喘急。皆實熱證。而復見嘔吐者。此熱毒在內。不得伸越。或為寒冷所搏。乳食不節。冷熱相拒。則上逆而為嘔吐。病機所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者是也。治當升提發散。兼辛以散之。如升麻湯加生薑、橘皮之類。
吐逆勢甚者。更加豬苓、澤瀉引之下行可也。又有泄瀉兼見。似乎虛證。然因熱毒郁盛。熏炙脾胃。不得外達。則毒從下陷。尋竅而出。亦當升提發散。熱毒外解。內泄自止。有食則兼消導。如枳殼、山楂之類。又復有不思飲食。似乎內虛。不知鬱熱在內。不得伸越。二便秘結。
腠理阻塞。熱毒壅遏。腹脹滿急。不思飲食。必然之勢。亦當升提發散。引毒達表。有熱則兼清熱。如山梔、黃連之類。則熱氣有所升越。而臟腑和平。飲食自進矣。若誤用丁、桂、半夏等熱藥於嘔吐泄瀉之證。用參、耆、白朮等補藥於腹脹不思飲食之證。立能殺人。他如龍骨、豆蔻、曲、糵、縮砂。
皆熱瀉之戈戟也。
2. 熱證變虛論
血熱痘疹。只宜清涼發散。不宜峻用苦寒。過投芩、連之屬。必致內傷脾胃。外閉肌肉。脾胃傷。則飲食減而泄瀉。重則洞泄無度。遂致虛寒。肌肉閉則熱蒸之氣不行。腠理澀滯。則痘不起發。不行漿。遂成伏陷。此熱證變虛之驗。虛證既形。便從虛治。不可膠執而畏參、耆、丁、桂也。
六七日後見之。則木香、異功皆可應用。但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以招竭澤之禍也。
3. 毒盛變虛論
毒盛壅遏。固宜升提發散。而佐以清涼。使熱毒得平而止。若發散太過。必致肌表空虛。元氣耗散。內灌清漿。或虛腫空殼。或癢塌外剝。或潰爛不收。百變皆至。而內氣亦不能自守。略傷飲食。則成泄瀉。泄瀉不止。遂變虛寒。而氣脫煩渴悶亂。寒戰咬牙。無所不至矣。夫始出之時。
雖為血熱壅遏。至三四日後。身反不熱。痘瘡不長。焉得不進溫和之劑。如觀桂、川芎、乾薑之類。使內氣一暖。則外氣自和。泄瀉之後。其內必虛。雖有腹脹煩渴喘急。焉得復為實熱。不過內虛伏陷毒氣內攻而然。故實熱之證。七八九日曾經泄瀉。皆從虛治。有木香異功證。
便進木香、異功。如無冰硬之證。非泄瀉之後。切勿誤投溫劑。蓋塌陷倒黶乾枯。而無冰硬泄瀉之患者。多因熱毒內攻而然。又當用百祥丸、豬尾膏等方治之。誤投溫熱。盧扁不能復圖也。
4. 氣虛血熱毒盛三法治例
凡氣虛之證。初發身熱。手足厥冷。乍涼乍熱。精神倦怠。肌肉㿠白。飲食減少。睡臥安寧。清便自調。此皆虛證無疑。未見點前。用保元湯加紫蘇、防風、白芷以發散之。見點後。以保元湯加川芎、桔梗以開提之。見點四五日後。仍用保元湯隨證加減處治。七八日漿足之後。
宜四君子加歸、芍、山藥以調養之。大便實者。加熟地以兼補其陰。若證見虛寒。不妨加肉桂倍參、耆以溫補之。如見塌陷黑黶。多用陳氏木香、異功收功。凡血熱之證。初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煩躁。渴欲飲水。日夜啼哭。睡臥不寧。好睡冷處。小便赤澀。此皆熱證無疑。
未出之前。升麻湯加生地、芎、歸、紅花、鼠黏、連翹。以涼血解毒。見點三四日後。熱證漸平。將欲灌漿。紫草木通湯加生地、川芎、桔梗、紅花、山楂之類。八九日漿足之後。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若七八日根腳紅暈不化。或紫黑乾枯。及青灰乾黑陷者。皆由血熱之故。
急宜清熱涼血為主。切勿誤用補氣之藥。則營血愈虛愈熱矣。惟泄瀉之後。變黑陷乾紅者。則從小劑木香、異功治之。凡熱毒壅遏之證。初發身熱面赤。氣粗喘滿。腹脹煩躁。譫語狂言。睡中驚妄。二便秘澀。面浮眼脹。多啼多怒。此皆熱甚無疑。未見標時。先須升麻湯一服。
隨加羌、防、荊芥、川芎、連翹、紫草、白芷、桔梗、鼠黏子。以清熱透表。至見點三日之內。諸證向寧。勢將行漿。紫草木通湯加川芎、桔梗、山楂、蟬蛻、鼠黏子之類。漿足之後。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若六七日外。根窠連肉通紅。或紫黑乾枯及青灰乾白陷者。此皆氣虛血燥。
毒邪壅盛之故。急宜涼血解毒。兼調中氣為主。切不可輕用溫補。惟曾泄瀉。內氣暴虛而陷。則當小劑木香、異功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