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四 (2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8)

1. 喘(短氣、少氣、逆氣、哮)

〔診〕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危。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手足寒者死。右寸沉實而緊。為肺感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大抵喘屬肺中火盛。脈浮滑者可治。若沉滑為腎虛陰火上逆難治。

短氣,短氣者。一屬支飲。脈必弦滑。平人無寒熱。冒眩。短氣不足出息者。實也。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仲景並出二方。分呼吸之短而治。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

用腎氣丸以通其陰。腎氣通。則小便之關門利矣。又云。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脹滿者。厚朴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一屬氣虛。東垣云。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去茯苓加黃耆。如腹中氣不轉者倍甘草。肺氣短促或不足者。

倍參加白芍。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後陰火上乘而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者。生脈散加歸、耆、生地。病後產後。一切瘡疽潰後。氣虛不能接續。及年高病久。正氣耗散之人。雖有痰火。不可作有餘治。誤用耗氣之藥。禍不旋踵。須大劑生脈散為君。少佐陳皮。

扶接元氣為主。

少氣,少氣者。氣少不足以言也。經曰。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又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又云。氣虛者。言無常也。又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治法不離獨參湯、生脈散、保元湯、異功散之類。

逆氣,經曰。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而息有音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是肺之絡脈逆也。絡脈不得隨經上下。故留經而不行。絡脈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若四磨湯、七氣湯。皆治陽明之氣逆。杏子湯、小青龍湯、越婢湯、蘇子降氣湯。皆治肺絡之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丸、靈砂丹。皆治腎氣之逆。

哮,哮證多屬寒包熱邪。所以遇寒即發。喉中水雞聲。有積痰在肺絡中。必用吐法以提散之。不可純用寒涼。常須兼帶辛散。小青龍湯探吐最妙。年高氣弱人忌吐。凡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散邪為主。哮喘遇冷則發。其法有二。一屬中外皆寒。溫肺湯、鍾乳丸、冷哮丸選用。

並以三建膏護肺俞穴最妙。一屬寒包熱。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定喘湯。表散其邪。平時用蘆吸散亦妙。古人治寒包熱邪。預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滾痰丸下其熱痰。後至冬無熱可包。則不發矣。丹方治冷哮痰喘。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蝦蟆腹中。鹽泥煅存性。臥時。分三次醇酒服之。

白話文:

喘(短氣、少氣、逆氣、哮)

喘的診斷:

脈象應該是浮而遲緩,不應該是急促而快。如果喘息、呼吸困難,脈搏跳動快且有發熱現象,導致無法躺臥,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如果呼吸困難,臉部浮腫,呼吸時肩膀聳動,脈象浮大,這情況很危險。如果呼吸困難,喘息時高低起伏,脈象滑順,手腳溫熱,則表示病情較輕,容易治癒。如果脈象澀滯,手腳冰冷,則表示病情危重。如果右寸脈沉實而緊,表示肺部感受到邪氣。也可能出現六個脈位都沉伏的狀況,這時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大體來說,喘多半是肺中火氣旺盛引起的,脈象浮滑的容易治療。如果脈象沉滑,則是腎虛導致陰火上逆,難以治療。

短氣:

短氣的原因,一種是屬於支飲(體內水液停積),脈象必然是弦滑。患者平常沒有寒熱,感到頭暈目眩,呼吸短促,吸氣困難,這是屬於實證。醫書《金匱要略》提到,短氣可能與體內微量的水飲有關,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可用苓桂朮甘湯或腎氣丸。仲景同時提出這兩個方子,分別治療呼吸的短促,能更精確地把握病情。呼氣短促,用苓桂朮甘湯來疏通陽氣,陽氣運行,小便就能順利排出。吸氣短促,用腎氣丸來疏通陰氣,腎氣通暢,小便的關竅也能疏通。另外,如果咳嗽、呼吸困難,身體倚靠著才能呼吸,無法躺臥,可用小青龍湯治療;若有腹脹,則可用厚朴大黃湯(即小承氣湯)治療。另一種短氣的原因,是屬於氣虛,李東垣認為短氣是因為肺主全身氣機,五臟之氣都不足,導致陽氣無法運行。如果氣短,小便順暢,可用四君子湯去掉茯苓,加上黃耆。如果腹中氣機不暢,可加倍甘草。如果肺氣短促或不足,可加倍人參和白芍,以防止肝膽邪氣侵犯。如果失血後陰火上行導致短氣,或因腎虛發熱、多痰,可用生脈散加上當歸、黃耆和生地。病後、產後,或一切瘡瘍潰爛後,因氣虛無法接續,以及年紀大、久病、正氣耗散的人,即使有痰火,也不可當成實證來治療,如果誤用耗氣的藥物,會立刻加重病情。必須用大量生脈散為主,稍微佐以陳皮,以扶助元氣為主。

少氣:

少氣是指氣息微弱,說話都感到不足。醫書《黃帝內經》說,氣虛少力,表示水道不暢通,身體的精氣消耗。又說,說話聲音微弱,要過很久才能再說一句,這是因為精氣被奪走。又說,氣虛的人,說話沒有力氣。又說,脾脈強硬且長,脈色黃,應當是少氣的症狀。治療方法不外乎獨參湯、生脈散、保元湯、異功散之類的方劑。

逆氣:

《黃帝內經》說,人有逆氣,無法躺臥,呼吸時有聲音,這是陽明經的氣逆。足三陽經脈應該向下行,現在反而向上逆行,所以呼吸有聲音。陽明經是胃脈,胃是六腑之海,它的氣機也是向下運行的。陽明經的氣逆行,不能按照其規律運行,所以不能躺臥,呼吸有聲音。如果生活作息正常,但呼吸有聲音,則是肺絡脈的氣逆行。絡脈不能隨著經脈上下運行,所以停留在經脈中。絡脈的疾病症狀較輕微,所以生活作息正常,但呼吸有聲音。如果不能躺臥,躺下就喘息,這是水氣上逆所導致。水液是隨著津液而流動,腎臟是水臟,主管津液,主管躺臥和喘息。像四磨湯、七氣湯都是治療陽明經的氣逆。杏子湯、小青龍湯、越婢湯、蘇子降氣湯都是治療肺絡的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腎氣丸、靈砂丹都是治療腎氣的逆行。

哮:

哮喘多半屬於寒包熱邪,所以遇到寒冷就容易發作,喉嚨中會有如水雞般的叫聲,表示有積痰在肺絡中,必須用催吐的方法來疏散邪氣,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常常需要搭配辛散的藥物。用小青龍湯催吐效果最佳。年紀大、氣虛的人不宜催吐。凡是喘息未發作時,應以扶助正氣為主。發作時,應以疏散邪氣為主。哮喘遇到寒冷就會發作,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體內外皆寒,可用溫肺湯、鐘乳丸、冷哮丸選用,並用三建膏敷於肺俞穴最有效。另一種是寒包熱,可用越婢加半夏湯、麻黃定喘湯來發散邪氣。平時可用蘆吸散。古人治療寒包熱邪,會在秋季未寒冷時,用滾痰丸來排出熱痰,到了冬天就沒有熱邪可以包覆,自然就不會發作。有個丹方治療冷哮痰喘,用胡椒四十九粒,放入活蝦蟆的肚子中,用鹽泥煅燒後取其藥性,在睡覺時,分三次用溫酒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