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大小府門
3. 泄瀉
靈樞云。夫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熱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世醫治病。但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外此總不講也。設病中熱消癉而見懸心善飢。洵為熱證無疑。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方是胃中熱氣蘊隆。若出黃如糜。不但胃中有熱。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倘臍以下皮寒而見腹脹。有似乎實熱固結。實為胃中虛寒之候。或見腸鳴飧泄。
非特胃中有寒。且移寒於二腸矣。蓋熱泄則腸垢黃赤。寒泄則鶩溏清冷。此病機之最顯著者。可以明辨。況有脹而泄利黃赤。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泄為腸熱便垢之泄。復有消穀易飢小腹脹痛之病。豈非胃中有熱腸中有寒之一驗乎。若此種種。苟未明仲景三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語至治也。
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風木之邪內乘濕土也。)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邪氣留連既久。則中氣失職而為洞泄無度矣。)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下焦虛寒。火不生土。則中氣不治而為飧泄食不化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胃脈虛則泄。(脈者氣血之先。脈虛則胃虛。
二腸失其上源而為泄瀉矣。)濕勝則濡泄。(脾惡濕。濕勝則綿綿而瀉無止期矣。)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脾腎俱虛則陽氣不能運於四末。故厥冷沉固而泄瀉清冷也。)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暴泄而肛門迸迫。此屬火化。若暴泄而肛門不禁。即屬陰寒。久泄而肛門不禁。
又屬陽虛。所謂暴泄非陽。久泄非陰是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火氣炎上。寒性潤下。加以澄澈清冷。安得不為寒乎。)
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為風。黃赤黑皆為熱也。大抵瀉利。小便清白不澀。穀不化而色不變者。寒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黃赤。煩渴小便赤澀者。熱證也。寒泄而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傳化失常。穀雖不化。而暴泄臭穢色黃者有之。仲景云。邪熱不殺穀。以熱得濕。則飧泄也。
東垣云。夏間淫雨陰晦。時行瀉利。予一日體重肢痛。泄利而小便閉澀。思其治法。必用淡滲以利之。今受寒濕之邪。若從淡滲。非暮年所宜。行年五十以上。降氣多而升氣少。得淡滲之劑。是降之又降。陽氣愈弱。精神愈短矣。合用風藥。以羌、獨、升、柴、甘、防同煎。
所謂濕寒之勝。以風平之。又曰。下者舉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若不達升降之理而一概施治。安得愈乎。李士材云。內經之論泄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此明四氣皆能為泄也。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名脾虛下陷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
白話文:
《靈樞》說:身體內有熱,導致消渴病,就會拉出寒冷的糞便;身體內受寒,就會拉出熱的糞便。胃裡有熱,會快速消化食物,讓人總是感到飢餓,肚臍以上的皮膚會發熱;腸子裡有熱,就會拉出像粥一樣黃色的糞便,肚臍以下的皮膚則會發冷。胃裡有熱會導致腹脹,腸子裡有寒會導致腸鳴和拉出未消化的食物。胃裡有寒腸子裡有熱,就會腹脹且腹瀉;胃裡有熱腸子裡有寒,就會很快感到飢餓,小肚子會疼痛脹氣。
現在的醫生治病,只知道用寒涼的藥物治療熱症,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除此之外就不知道其他方法了。假設病人出現體內有熱而導致消渴病,並且總是感到飢餓,這確實是熱症無疑。但必須仔細觀察肚臍以上的皮膚是否發熱,才能判斷是胃裡熱氣過盛。如果拉出像粥一樣黃色的糞便,不僅表示胃裡有熱,也表示腸子裡有熱邪在作祟。如果肚臍以下的皮膚發冷,並且出現腹脹,看似是實熱症狀,實際上是胃裡虛寒的表現。如果出現腸鳴和拉出未消化的食物,不僅是胃裡有寒,而且寒邪還傳到了腸道。一般來說,熱性腹瀉會拉出黃紅色且帶有污垢的糞便,寒性腹瀉會拉出像鴨糞一樣稀薄清冷的糞便。這是區分腹瀉病機最明顯的標誌,可以以此來明確辨別。還有腹脹同時腹瀉,並且拉出黃紅色的糞便,這種腹脹是因胃裡虛寒,陽氣無法運行導致的;腹瀉是因為腸子裡有熱,導致糞便污穢。還有消化快、容易飢餓、小肚子脹痛的疾病,這不正說明是胃裡有熱而腸子裡有寒的表現嗎?如果對這些情況不明白,不懂得運用張仲景的三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治療方法,就無法談論如何徹底治癒這種疾病。
《黃帝內經》說:春天受到風邪侵襲,夏天會發生拉出未消化食物的腹瀉(這是因為風邪侵入體內,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邪氣在體內停留太久,就會變成洞瀉(邪氣停留太久,導致中焦功能喪失,而出現腹瀉不止)。清氣下陷,就會出現拉出未消化食物的腹瀉(下焦虛寒,火不能生土,導致中焦功能失調,出現腹瀉,食物無法消化)。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胃脈虛弱就會引起腹瀉(脈是氣血的先兆,脈虛就代表胃虛,導致腸道失去營養來源而腹瀉)。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脾臟不喜歡濕氣,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不止)。四肢厥冷並且伴隨腹瀉,都屬於下焦虛寒的表現(脾腎都虛弱,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所以出現手腳冰冷、腹瀉清冷)。突然發生腹瀉並且肛門有下墜感,多屬於熱症(突然腹瀉並且肛門有下墜感,屬於火熱之症;如果突然腹瀉但肛門失禁,則屬於陰寒之症;長久腹瀉導致肛門失禁,則屬於陽氣虛弱。所以說突然腹瀉不一定是陽症,而長久腹瀉則不一定是陰症)。所有腹瀉,如果排出的是清澈寒冷的液體,都屬於寒症(火氣向上,寒氣向下,再加上清澈寒冷,當然是屬於寒症)。
《原病式》說:拉出白色糞便屬於寒症,拉出青色糞便屬於風症,拉出黃、紅、黑色糞便都屬於熱症。一般來說,腹瀉時,小便清澈而不澀滯,食物沒有消化但顏色沒有改變,屬於寒症。如果食物沒有消化,但顏色變成黃紅色,而且感到煩渴、小便赤澀,則屬於熱症。寒性腹瀉是不會出現食物消化的。有時火的性質急速,傳導轉化功能失常,即使食物沒有消化,也可能出現突然腹瀉、排出臭穢黃色糞便的情況。張仲景說,邪熱不會使食物不消化,而是因為熱邪遇到濕氣,才會導致拉出未消化食物的腹瀉。
李東垣說,夏天陰雨連綿時,常會發生腹瀉,我曾有一天感到身體沉重、四肢疼痛,腹瀉且小便不暢。我思考治療方法,應該用淡滲利濕的藥物。但現在是受了寒濕的邪氣,如果用淡滲利濕的方法,對老年人不適合。年過五十歲的人,降氣多於升氣,如果使用淡滲的藥物,只會讓降氣更加嚴重,陽氣會更加虛弱,精神也會更加衰退。應該合用能疏散風邪的藥物,如羌活、獨活、升麻、柴胡、甘草、防風等一起煎服。這就是所謂的「濕寒過盛,用風藥來平息」。還說「下陷的要把它舉起來」,這是根據情況而採取的應對方法。如果不懂得升降的道理,而一概使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又怎麼可能治好疾病呢?李士材說,《黃帝內經》論述腹瀉,有時說是風邪導致的,有時說是濕邪導致的,有時說是熱邪導致的,有時說是寒邪導致的,這說明四種氣都能導致腹瀉。又說「清氣下陷,就會出現拉出未消化食物的腹瀉」,這是說脾虛導致清氣下陷而引起的腹瀉。總體來說,脾土強健,自然能夠戰勝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