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氏醫通》~ 卷六 (3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9)

1. 入魔走火

妄希圖治。而曰無賊於人。吾未敢信以為然。

2. 養性論

養性之道,從古醫林未之及也。惟孫真人千金方後,述之頗詳。近予衍釋其義,三複讀之,要非予心所謂養性之旨也。夫所謂養性者,務竭己靈,以開天下後世學道人之心眼,則吾性常留宇宙間,庶得養之之道。若從事乎煉形食氣,徒資一己之私,烏得謂之道耶。嗟予素稟矇昧,不逢名師之點勘,賴有先哲遺言,得以煥發性靈,以資利濟之用。因於千金方中檢得二方,一為耆婆大士萬病丸,一為西嶽真人靈飛散,迥出意表。其萬病丸方,業經收入局方,雖有癲癎蠱毒,黃腫水病,痺瘧痢,種種諸治,詳其方下,首治七種痞塊,因以隸諸積聚門中。

予嘗以療歷年不愈,諸治不效,蔭入骨髓諸病,靡不隨手取應,不特方下諸治也。至靈飛散方,僅見云笈七箋,方書曾未採錄。方中雲母,功專扶陽,力能闢除三尸,蕩練五臟,佐以鍾乳之補真陽,人參之安五臟,茯苓之守正氣,桂心之利關節,柏仁之益聰明,菊花之清神氣,續斷之續筋骨,地黃之填骨髓,天門冬之滋津液,與雲母同,為殺三蟲伏屍之專藥。考諸本經,一皆輕身延年之仙品,洵為修身養性靜功服食之首推。孫子餌之尸解,良由雲母性善靈飛使然。較之彭祖麋角丸,專取血肉之味,培理血肉之軀,宗旨懸殊,趨舍各別。第以石藥性悍,服之恐有未安,不無遺誤將來之慮。於是力行修制,親為嘗試。但初服兩三月間,或時稍有頭旋眼黑,服及半載,漸覺步履輕捷,足膝不能自主,此藥力僭上,無以統攝其下也。服至年餘,視聽斯聰,應酬無倦,即有六淫外侵,五味內泊,得此溫養之力,力能自散,無取他藥攻發也。

予初服此,見者莫不以之為誕,迄今三易星霜,而筋力猶然與往昔無異。是以親屬交知,互相效尤。間有服食之初,鼻中微衄二三次而止者,亦有腹中微痛,瀉下蟲血而安者,此靈藥攻逐三尸積蔭之故。積蔭蠲除,真陽日長,色力日增,靈根日固,觸境遇緣,無非至道。道在日用常行,又何必離隔陰陽,煉形食氣,方為至道哉。

白話文:

[養性論]這篇文章談的是養生的方法,這個主題在古代醫學中並未被廣泛探討。直到孫思邈的《千金方》之後,這方面的敘述才變得詳細。最近我深入研究了這些內容,反覆閱讀多次,但我認為,這仍不是我心中所想的養性的真正含義。所謂養性,應該是盡全力啟發自己的智慧,去開啟天下後世修道者的心智和眼界。這樣,我們的本性就能永存於宇宙之中,這纔是養性的真正方法。如果只是單純的鍛鍊身體,吸收氣息,那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怎麼能稱之為道呢?

我天生愚鈍,未曾遇到高師指點,幸虧有前人的智慧留傳,使我得以啟發心智,用於助人。我在《千金方》中找到兩個方子,一個是耆婆大士的萬病丸,另一個是西嶽真人的靈飛散,都是出乎我的預料。萬病丸的方子已經被收錄到官方的藥方中,可以治療癲狂、黃疸、水腫、痺症、瘧疾等各種疾病,詳情在方子的說明中。我曾用它來治療多年未愈、各種療法都無效的疾病,效果非常好,不僅限於方子上寫的那些病症。

至於靈飛散,只在《雲笈七籤》中有記載,其他藥方從未引用。方中的雲母能扶陽,能驅除三尸,淨化五臟;鍾乳補充真陽,人參安撫五臟,茯苓守護正氣,桂心利關節,柏仁增強聰明,菊花清神氣,續斷續筋骨,地黃填骨髓,天門冬滋潤津液,與雲母一起,是專門用來殺死三蟲和三尸的藥物。根據《本經》,這些都是可以輕身延年的仙藥,非常適合修身養性、靜功服食。孫思邈服用後,身體得到蛻變,這都是因為雲母的靈性所致。與彭祖的麋角丸相比,後者主要滋補血肉,兩者的理念完全不同。

然而,礦物藥性猛烈,服用可能有風險,可能會對未來造成誤導。因此,我努力修製,親自嘗試。開始的兩三個月,偶爾會有頭暈眼花的情況,半年後,漸漸感覺步伐輕盈,腳膝有力。一年後,視聽更清晰,應對自如,即使受到外界的侵害或內在的幹擾,也能依靠這種溫養的力量自行恢復,無需使用其他藥物。

我剛開始服用時,大家都認為這是騙人的。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個季節,我的體力依然如舊。因此,家人朋友也開始跟著服用。有些人剛開始服用時,鼻子會微微出血兩三次,有些人會感到腹部微痛,排出蟲血,這都是靈藥在攻擊三尸和積累的病氣。當這些東西清除後,真陽就會增長,體力也會增加,根基更加穩固。面對各種環境和遭遇,無不是道的體現。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何必一定要隔絕陰陽,鍛鍊身體,吸收氣息,才能達到至道呢?